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故宮文創研發的啟示

單霽翔

核心閱讀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尊重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善於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這種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我們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固本拓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認同有助於不同文化及其群體在平等關係下,以文明交流互鑑為立場,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進步。博物館及其文物富含中華民族文化信息,是人們形成文化認同、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多年來,博物館通過展覽等傳統方式,滋養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歸屬和認同。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傳統展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訴求,還要通過更多途徑和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在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上發揮更大作用。

故宮博物院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中國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觀眾達千萬級的博物館。截至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共有1862690件(套)文物藏品。在未來規劃中,故宮博物院將持續創新文化傳播手段,努力發展成為億萬級訪問量的博物館。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故宮博物院遊客數量不能無限增長,因此需要通過構建數字博物館、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出版圖書刊物等多種方式,從不同維度、面向不同群體,努力擴大博物館文化傳播廣度與深度,真正做到「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尊重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善於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自2011年起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截至2018年,故宮博物院共研發119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隨著文化創意更加豐富及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故宮文創」在社會公眾中影響力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故宮博物院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故宮博物院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過程的一些經驗值得總結和討論。

以弘揚中華文化為目的。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與此同時,面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自2015年開始,故宮博物院積極參加國際授權展等國際展會,通過故宮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新貌。

以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故宮博物院專家研究成果是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寶貴資源。文物專家深入梳理和解讀文物藏品內涵,選取特色鮮明,兼具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情感價值的文物元素,為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確定方向。設計團隊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歷史淵源、文化寓意、昔日使用場景及背後故事等,讓文物氣質與產品品質有效結合。2012年,故宮專家和故宮職工根據文物經典性、象徵性、影響力等因素,結合文物藝術欣賞價值,從26個文物大類中評選出書畫、陶瓷、建築、金銀器等「十大類別」115件代表文物藏品,最終確定《清明上河圖》、定窯白釉孩兒枕、馮摹《蘭亭序》、角樓、金甌永固杯等十件「故宮人最喜愛的文物」。實踐證明,對這十件集故宮博物院全體專家職工智慧選出的文物,進行文化創意研發,創造出廣受關注的精品,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故宮還將專家研究成果與民眾感興趣的話題緊密結合,利用更加親切、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大眾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深受年輕人喜愛。

以文化創意研發為支撐。在注重深度挖掘文化的同時,強調產品的故事性、藝術性、實用性、時尚性、創意性及功能性,提升受眾互動體驗感,力求多元體現文化創意,使人們正確理解和真切感受故宮博物院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更好地構建文化認同感。例如「海水江崖」系列產品設計元素,提取自寓意「社稷永固」的織繡作品以及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藏品。「動意盎然」系列領帶設計元素,源自院藏郎世寧繪畫作品《弘曆射獵圖像軸》中飛奔的白色駿馬,圖案形象姿態豪放、動態盎然,產品有淺灰、淺橘、藍綠和紫灰4種顏色,符合現代人色彩審美。

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導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關鍵要及時了解並充分結合公眾需求。過去的博物館紀念品往往強調歷史性、知識性和藝術性,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不足,因而容易與社會公眾實際需求脫節,特別是對年輕人缺少吸引力。故宮最受歡迎的文化創意產品之一「朝珠耳機」,將耳機功能、傳統文化與彰顯個性的需求結合起來,頗受年輕人歡迎,成功地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此外,故宮重視以展覽為契機,研發相關文化產品,讓公眾有機會通過相關出版物、數位技術應用等「把故宮文化帶回家」,以不同方式滿足公眾需求,真正做到文化傳播「立體化」。

以提升文化體驗為抓手。文化創意產品不是一般商品,它們帶著博物館的烙印,需要用精湛的工藝製造承載優秀文化。故宮博物院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過程中,適時提出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不斷加強對產品設計、生產、營銷各個環節把控,力爭做到「故宮出品,必屬佳品」。在改善營銷環境方面,針對紅牆內古建築區域,開展「去商業化」行動,拆除昔日佔用古建築的故宮商店臨時建築,還故宮古建築以尊嚴,著重塑造產品、環境、文化內涵相協調的整體文化體驗空間;將文物商店改造為「文化創意館」,使之成為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廳」。通過新媒體技術和數位化手段,打造「數字故宮社區」,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應用軟體、社交媒體等渠道在線感受故宮文化魅力,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優化創新機制為保障。不斷優化研發和營銷機制,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動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助推力。通過不斷引進專業人才,改善自主研發團隊結構;通過制定授權管理規定,更好與專業團隊合作,保障研發工作的創新性和專業性。

今天,我國越來越多博物館通過文化創意產品讓優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人們過年貼故宮春聯,平日用故宮日曆,年輕人踩著敦煌博物館滑板,用著國家博物館書籤,喝著蘇州博物館茶葉,收集各個博物館膠帶做手帳。越來越多品牌與博物館進行授權合作,將文化創意整合進位造業,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製造業也推動著文化創意創新。更令人欣慰的是,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這種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我們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固本拓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石。

(作者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

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時空碰撞:華為閱讀領讀人單霽翔如何解讀故宮600年?
     單霽翔認為,故宮每天最大飽和接待量就是8萬人,數位化實現了線下觀眾不再排隊數小時買票。但如果讓更多億萬中國文化愛好者走入故宮,就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單霽翔在DIGIX讀書會之前,通過華為智慧屏+5G網絡與在廣州會場的作家安意如進行了溝通,後者也是2019年首站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的分享嘉賓。故宮文化將2019年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貫穿始終,也直接體驗了華為智慧屏「雖相隔千裡,仍如臨親見」的全新數位化視頻體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增強文化認同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增強軟實力所不可缺少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硬實力迅速上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相對於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硬實力而言,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軟實力,卻遠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 ...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
    【黃坤明人民日報撰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是否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B站文化認同的力量如此強大,那應該如何利用「文化」幫助品牌?
    這裡先引入一個概念:文化創新理論,即抓住社會變遷帶來的機遇,推動更有號召力的意識形態,幫消費者說出自己的主張,獲取身份認同。傑克丹尼爾的案例展開簡單概述下這個概念。猶如1950年代的美國人更喜歡傑克丹尼爾,在意識形態的變化下,B站所蘊含文化表達了的我的主張,使我形成了對其圈層的文化認同,成為了其品牌擁躉。用一名B站市場部同事的話來說:「B站市場部的核心品牌策略就是傳播各種源自於B站社區的梗或者說是圈層文化。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 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主體性不斷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性也不斷增強。這是因為微博、微信以及客戶端都為觀眾提供了話語表達的平臺,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能夠實現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單霽翔解釋故宮為什麼賣口紅:紅黃藍是故宮三原色
    【解說】3月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了經濟峰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了以「文化互動與民心溝通」為主題的小組會,在會上他以多個生動的例子,講述了如何讓傳統文化走近大眾。  【解說】當天,單霽翔在討論中表示,國際社會對博物館的定義從注重文物藏品保管、研究,逐漸轉為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而通過實踐,他感到,文物的展覽不應該脫離於人們生活之外。
  • 探索城市文化消費新動能,杭州城市禮物評選結果新鮮出爐
    首站落地杭州,在杭州市商務局的指導下,以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和傳播城市文化內涵、探索「文化+經濟」融合新方式為主線,從大眾視角挖掘和甄選「富有城市特色、文化底蘊、創新意識」的品質好物。    「人民甄選·城市禮物」杭州站歷時3個月,得到了諸多優秀品牌的踴躍參與,發布會從杭州人文景觀最具代表性的「一湖一江」切入,單霽翔和著名主持人華少在一艘郵輪上直播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6]高校就是傳承與創造文化的重要場所,文化的基礎是傳承、生命力是創新,高校文化育人應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堅持雙軌並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的根基,更是高校文化育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高校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文化育人載體,讓學生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浸潤下完善人格修養,不斷夯實意識形態的文化根基。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堅持用制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結構、質量、品位、風格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神文化產品需求的新變化,必然要求不斷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
  •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僑界傳真)
    隨著一張張圖片回放,玉龍沙湖的紅山文化足跡、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遼闊草原的熱情奔放等畫面一一在營員們腦海中浮現。今年暑期,已有20年歷史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再度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掀起尋根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