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僑界傳真)

2020-12-05 人民網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8月中旬的內蒙古赤峰市,2019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閉營儀式上,來自緬甸的海外營員們用一首《我的中國心》,引爆全場大合唱。

隨著一張張圖片回放,玉龍沙湖的紅山文化足跡、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遼闊草原的熱情奔放等畫面一一在營員們腦海中浮現。

今年暑期,已有20年歷史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再度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掀起尋根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燦爛文明遺存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境內。赤峰二道井子遺址博物館,是一處距今4000年左右卻保存完好、布局清晰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在遺址、展品和現代聲光電技術的引領下,營員們得以近距離感知華夏先民的生活。「最讓我驚嘆的是這些房子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吹雨打,有些還能完整保存下來。」德國華裔周鵬盛參觀後感慨道,先祖們早在4000多年前就用各種工藝建造起了房子,懂得用空間結構來抵禦寒風,讓人不得不感嘆先祖們的智慧。

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在四川參訪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們感悟到,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我小時候就聽我爸爸說過諸葛亮,我爸爸說他是中國人的偶像」「因為諸葛亮不只是神機妙算,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四川營開營伊始,來自不同國家的華裔青少年們原本還略顯生疏拘謹,到了成都武侯祠便熱絡起來。

大家在參觀中了解到,武侯祠內的「三絕碑」是唐代人因敬仰諸葛亮所立,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又於清代重建。「原來,我們看到的武侯祠是一代代人修建保養起來的!」「這便是所謂文化的一脈相承啊!」營員們熱議著。

在浙江青田縣,來自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華裔青少年回到父輩祖輩的家鄉。「逛了青田革命歷史紀念館,潘香鳳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我非常敬佩她。」來自西班牙的李家彤與小夥伴們穿著統一的橙色夏令營服,穿梭在青田革命歷史紀念館內,一邊聆聽導遊講解,一邊思考。李家彤說,她小時候生活在外公外婆身邊,也聽老人們講述過革命年代的故事,這次的夏令營活動讓記憶中模糊的故事生動鮮活起來。

在青田縣人民法院,華裔青少年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模擬法庭」課。「我在西班牙出生長大。這次活動,讓我對中國的法律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覺得收穫很大!」在此次「模擬法庭」中扮演了審判長的華裔青少年吳嘉慧說。

文化的體驗喚起血脈相連,尋根的自豪激勵使命擔當。「我們回去以後會把這些所見所聞告訴我們的家人和朋友們,讓他們了解,發展中的中國是如此的和諧進步。」來自俄羅斯的營員斯仁道力瑪說,夏令營活動豐富多彩,讓他開了眼界,同時也交到了很多朋友,看到祖國的繁榮昌盛,「感激這次相遇」。

「夏令營活動讓海外華裔青少年們感受到了中華大家庭的溫暖和中華文化無窮的魅力。」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表示,「中國尋根之旅」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增進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希望與他們共同成長,希望更多中華好兒女有著更加精彩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8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有效抵禦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影響,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努力構建各族人民一體多元文化格局,築牢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思想文化根基,是維護國家統一、安全和民族團結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而且是更為緊迫和現實的戰略任務。認同感是聯結一個團隊、一個群體和一個族群的重要精神紐帶,對其行為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 (二)儀式傳播,增進認同建構 「認同」是指確認歸屬,指個體或群體辨識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屬的活動,表達個體或群體的歸屬性,是一種文化——心理歸屬。[10] 第一,樹立文化自信,激發民族自豪感。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來源:人民日報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故宮文創研發的啟示單霽翔核心閱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尊重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善於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也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文化認知,不然也會出現矛盾。一個人,他接受了哪一種文化,就會伴隨的他一生。這與這個人的出生地點、國籍、民族等沒有必然的聯繫。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全會指出了文化強國的大背景和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能夠更全面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深入地開展民族認同教育,從而強化各族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文化交流的背後也有著文化同質化的隱患,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也在此影響下有下降趨勢。從各國主辦奧運會開始,重大活動參與和舉辦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自主舉辦重大活動對國家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國際聲譽的建構都有巨大影響,同時它也是提升國民自身國家認同情感的契機[11]。國家認同感建構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更好地在重大活動中推進國家認同感的建構是每一個國家、城市致力於解決的問題。
  • 周建平博士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演講 宣講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7月18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宣講團成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顧問周建平博士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作了「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的專題講座,就上述問題與公共頻道黨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30餘人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專家談台歷史課本問題:對近現代史描述偏頗,削弱中華民族認同感
    李功勤表示,他不反對歷史教科書要「遠古詳今」,遠古的歷史可以比較簡單,近代、現代史和學生切身有關,內容可以多一點,但他不贊成「同心圓」史觀的教科書,因為在初中青少年時期,對於歷史時代先後順序是很重要的,這對史學的經緯度的認知才能深入。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
  • 安來順委員談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粘合劑」與「助推器」
    3月6日,文藝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在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對於文化遺產工作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助力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互鑑。無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文化、追求生活品質的健康文化、共同遵守的社會政治文化、追求精神愉悅的審美文化,都有一定的載體,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是那些最直接、最真實也最直觀的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僅是遺蹟、遺物或技藝本身,還是所承載和呈現的意義和價值觀,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廣邀兩岸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對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開展文化交流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 成渝僑界高端人才共話發展路徑
    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昨日,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和重慶市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市僑聯主辦的「成渝僑界高端人才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交流合作會」舉行。100餘名來自成渝兩地的僑聯代表、僑界高端人才及人才企業代表、基層僑聯及高校僑聯負責人等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