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台歷史課本問題:對近現代史描述偏頗,削弱中華民族認同感

2021-01-09 海峽導報

臺灣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出現中國史放進東亞史且大刪許多朝代史實,被人質疑在「去中國化」。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處處長李功勤接受訪問時表示,「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李功勤表示,他不反對歷史教科書要「遠古詳今」,遠古的歷史可以比較簡單,近代、現代史和學生切身有關,內容可以多一點,但他不贊成「同心圓」史觀的教科書,因為在初中青少年時期,對於歷史時代先後順序是很重要的,這對史學的經緯度的認知才能深入。

他指出,每個朝代之間有「扣年性」與「傳承性」,所以對各朝代的敘述可以減少,但不能刪除,至於怎麼激發學生學歷史,要看歷史老師怎麼教、看授課功力。

李功勤表示,當年李登 輝想加強學生對本土的認識,可是造成學生把本國史看成是外來的歷史,淡化了與學生的切身關係。另外一個問題是,2002年代開始,公務員考試取消考地理、歷史,表面上是減少考生負擔,實際上影響了公務員的忠誠度與認知度。

他表示,一旦中國史、東亞史並在一起、壓縮遠古歷史的量、近代史的部分又比較豐富等情況下,學生看中國的歷史的概念就變得模糊,對於各朝代時序不熟,進了高中歷史是單元式教學,又是一綱多本,就會更混亂,即使日後上大學念歷史系,對歷史原因、背景認知也會很淡薄,「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

他指出,這種情況下,就得靠經驗豐富的歷史老師做教學上的取捨,才有辦法提綱挈領的教好歷史,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但對於剛踏出校門的年輕歷史老師來說,因為經驗不足,不容易具備這種功力。

李功勤以30多年歷史教學經驗認為,早年學生超愛研究三國史,因為當年大家都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英雄、豪傑、美人,又有機智、宮鬥等描述;後來有段時間愛臺灣史、二二八事件;這幾年很多學生不再喜歡臺灣史,卻喜歡研究清朝歷史,因為受了電視劇《延禧傳》、《後宮甄嬛傳》的影響,換言之,很多學生會從歷史教育裡中找到屬於他自己出社會做人做事的典範標準。

李功勤表示,初二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或什麼朝代、什麼事件,這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他舉例,舊課綱稱日本統治時期為「日據」,現在稱「日治」,這有美化日本殖民時期;或者對國民黨執政貢獻用「白色恐怖」四字帶過,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以「文化 大 革命」帶過,造成年輕學生的誤解與錯誤的認知,也削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這代表民進黨想藉此教材鞏固統治地位。

李功勤指出,年輕人在初中、高中畢業後,必須上大學才能接觸到更多的正確資訊;而偏激的政治人物與老師想要誤導、扭轉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其實很難,因為中華文化的根基早已融入到臺灣社會各階層、家庭裡,而且社會上又有很強的禮義廉恥觀念,這是源於儒家觀念,所以不可能藉由上課來扭曲孩子從小養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人格。

來源:中評網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比如當你縱觀全卷時,遼闊的國土,蔚藍的天空,山巒高低起伏,有一種靜、動、平、近交相呼應,讓所有美景一覽無餘之感。再者當你一幀幀地仔細打量,有亭臺樓榭、屋宇庭院,也有橋梁舟車、人物牲畜;再移動你的視線,有園林、書院、寺觀,還有漁船、貨船、遊船映入眼帘……一步一景,咫尺有千裡之趣。描繪了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同盛世。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新課本對過去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概略過,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全然不提,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蹤跡全無……無怪乎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其中一版課本用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用1500字卻要講600年。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最高形式可以讓民族文化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從理念到行動的過程,並且可以使其真正內化於國人的點滴生活之中。關於認同理論是近幾十年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使用十分廣泛的一個術語,許多學者從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視角對「認同」這一概念進行了多維的解讀。從本源上來看,認同意味著一種「同一性」。作為識別象徵體系,用來界定「自我」的特徵,以示與「他者」的不同。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蔡英文政府灌輸「臺獨史」犯眾怒 臺教育界奮力搶救中國歷史
    島內輿論痛批蔡政府炮製最「獨」教科書,凌亂無序的歷史內容不僅疏遠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也削弱了年輕一代的文史素養。臺灣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呼籲各界共同搶救中國史。有臺灣老師表示會再篩選書目,提供學生參考。也有學者倡議大陸方面編寫網版教科書供臺灣學子學習。 「這次課綱修改表面上是簡化內容,大幅刪減中國史,但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字裡行間的意識形態。」
  •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僑界傳真)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8月中旬的內蒙古赤峰市,2019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閉營儀式上,來自緬甸的海外營員們用一首《我的中國心》,引爆全場大合唱。今年暑期,已有20年歷史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再度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掀起尋根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燦爛文明遺存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境內。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指的是同屬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後者則是指一個國家的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對民族國家來說,族群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而國家認同則可以進一步促進族群認同,但是族群認同具有民族上的排斥性,而國家認同則具有超越族群的包容性,因此二者並不總是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 為何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因為被禁止學習就意味著政治人才的匱乏,所以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 高中歷史:中國古+近+現代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期末考前必看
    ,學姐最近看了一個被推薦很久的美劇《絕望主婦》哇塞劇情超級棒,看完一集總有想看下一集的衝動,也很適合練習英語聽力,推薦喜歡英語的小可愛們哦高中的期末考試以及2021年高考將至,學姐今天想和你們分享一下高中歷史的學習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海峽兩岸沒有統一,但文化上從未分裂,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原本不是問題。中央提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從來沒有提文化融合,就是因為兩岸在文化意義上始終是統一的。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蔡英文又拿歷史教課書「撒氣」!民進黨的數典忘祖怎能改變真實歷史...
    張大林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日前,民進黨當局推動編修的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引發島內輿論一致撻伐。有臺媒痛批,「狂野的歡愉將有殘暴的結束」,綠營恣意屠殺歷史教育、違逆學術倫理,終將被歷史本身反噬。在這版教科書當中,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從夏商周(約公元前2000年)到隋唐時期(約公元1000年)近3000年歷史,僅用4頁、1600字講完。以往教科書中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朝代更迭內容和歷史典故,均被一筆帶過,歷史人物除了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位,其他統統刪光。該版本教材因此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稱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專家稱張衡地動儀寫入教材,旨在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  媒體稱張衡地動儀被刪因模型存疑  10月9日,多家媒體報導稱,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