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出現中國史放進東亞史且大刪許多朝代史實,被人質疑在「去中國化」。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處處長李功勤接受訪問時表示,「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李功勤表示,他不反對歷史教科書要「遠古詳今」,遠古的歷史可以比較簡單,近代、現代史和學生切身有關,內容可以多一點,但他不贊成「同心圓」史觀的教科書,因為在初中青少年時期,對於歷史時代先後順序是很重要的,這對史學的經緯度的認知才能深入。
他指出,每個朝代之間有「扣年性」與「傳承性」,所以對各朝代的敘述可以減少,但不能刪除,至於怎麼激發學生學歷史,要看歷史老師怎麼教、看授課功力。
李功勤表示,當年李登 輝想加強學生對本土的認識,可是造成學生把本國史看成是外來的歷史,淡化了與學生的切身關係。另外一個問題是,2002年代開始,公務員考試取消考地理、歷史,表面上是減少考生負擔,實際上影響了公務員的忠誠度與認知度。
他表示,一旦中國史、東亞史並在一起、壓縮遠古歷史的量、近代史的部分又比較豐富等情況下,學生看中國的歷史的概念就變得模糊,對於各朝代時序不熟,進了高中歷史是單元式教學,又是一綱多本,就會更混亂,即使日後上大學念歷史系,對歷史原因、背景認知也會很淡薄,「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
他指出,這種情況下,就得靠經驗豐富的歷史老師做教學上的取捨,才有辦法提綱挈領的教好歷史,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但對於剛踏出校門的年輕歷史老師來說,因為經驗不足,不容易具備這種功力。
李功勤以30多年歷史教學經驗認為,早年學生超愛研究三國史,因為當年大家都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英雄、豪傑、美人,又有機智、宮鬥等描述;後來有段時間愛臺灣史、二二八事件;這幾年很多學生不再喜歡臺灣史,卻喜歡研究清朝歷史,因為受了電視劇《延禧傳》、《後宮甄嬛傳》的影響,換言之,很多學生會從歷史教育裡中找到屬於他自己出社會做人做事的典範標準。
李功勤表示,初二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或什麼朝代、什麼事件,這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他舉例,舊課綱稱日本統治時期為「日據」,現在稱「日治」,這有美化日本殖民時期;或者對國民黨執政貢獻用「白色恐怖」四字帶過,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以「文化 大 革命」帶過,造成年輕學生的誤解與錯誤的認知,也削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這代表民進黨想藉此教材鞏固統治地位。
李功勤指出,年輕人在初中、高中畢業後,必須上大學才能接觸到更多的正確資訊;而偏激的政治人物與老師想要誤導、扭轉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其實很難,因為中華文化的根基早已融入到臺灣社會各階層、家庭裡,而且社會上又有很強的禮義廉恥觀念,這是源於儒家觀念,所以不可能藉由上課來扭曲孩子從小養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人格。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