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2020-12-05 數據中的歷史

在大約三千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高緯度地區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只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的古印歐人不得不向南遷徙。

一支向東遷徙的印歐人在中亞附近分開,一支繼續向東最終到達中國,而另一支則向南進入印度,進入印度的這支古印歐人就被後世稱為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將創造出燦爛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徵服,並制訂了種姓制度。

入侵者在剽竊了原住民的文化後被列為最高的種姓,二者文化的真正創造者,印度的原住民卻被列為最低種姓,他們被禁止識字和學習自己創造出的文化,最終,比中國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這種野蠻的種族隔離制度下逐步衰亡。

因為被禁止學習就意味著政治人才的匱乏,所以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日久天長,共同的信仰就把他們變成了一個民族。比如我國的回族,就是從唐代以後陸續來到我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相互融合,並不斷與漢族通婚而形成的一個衍生民族。亞洲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當1948年印度宣布獨立時,在印度次大陸上生活的講不同語言的部族有上千個,它們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信仰印度教。正是印度教的共同信仰,使他們共同組成了今天的印度民族。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這也是為何愛爾蘭最後以分裂結尾的原因,也是愛爾蘭到現在還未能真正實現統一的原因所在。但是愛爾蘭這個國家能夠形成多元民族認同,其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後期矛盾激化之後,三方勢力幾乎均衡的局面一經形成,就決定了愛爾蘭社會的動蕩。於此同時,這三種對立的民族認同在愛爾蘭和英國都有能夠維護自己勢力的優勢存在,像第一種天主教蓋爾族的民族認同,就是有著本地愛爾蘭人的優勢,他們佔據了大部分的愛爾蘭人口。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古印度創建至今,已有4500多年,為何馬克思卻說印度沒有歷史
    14:20:19 來源: 情感小駐站睿睿 舉報   古印度創建至今,已有4500多年,為何馬克思卻說印度沒有歷史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族類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自然因素,即承認彼此為同一族類;社會認同對民族凝聚力的變化起著制約作用。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民族主義聯繫密切。民族意識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其民族利益的認識、關懷與維護。民族主義則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對本民族的認同、歸屬、忠誠的意識和實踐活動,體現為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強調民族意識、民族特徵和民族利益。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元朝對全國的統一,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與其他歷史時期的分裂局面所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的分裂局面要比先前的幾次分裂局面所持續的時間要更長一些。這也就意味著,元朝對全國的統一,比起前代封建王朝來說要更加困難。長時間的分裂不僅會讓當時的人們產生"分裂是合理的"這種扭曲的消極思想,而且能夠促成統一的歷史機遇也會越來越少。一旦分裂局面繼續維持下去,通過文化和政治手段想要完成統一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渺茫,並且只能通過武力徵服的方式完成大一統的歷史重任。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林尚立從國家與人民的雙向關係出發,將國家認同定義為人們對其存在其中的國家的認可與服從,它反映的是人與國家的基本關係。「對國家而言,國家認同決定著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進而決定著國家的穩定與繁榮,最後決定於認同主體的自主選擇」[1]。就具體指向而言,國家認同在認知維度上反映人們對政治制度、國家歷史、政治權威、英雄人物、風俗文化等的認識和了解。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目前,全球範圍內主導性的國家形態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成為現代國家的基本形態。在國家形態演進的進程中,民族國家乃取代王朝國家的國家形態。這兩種具有歷史連續性的國家形態,各自維持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機制存在著根本性差別。從王朝國家看,王朝攫取並壟斷了全部國家權力,並以世襲方式傳承權力,社會人口的基本社會政治身份為臣民,強權成為王朝統治的基本方式。國家的存續不以臣民的意志為轉移。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西方的一些民族學家甚至對民族存在的事實本身提出了質疑。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蓋爾納在他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書中就曾指出:農業社會的集體認同與它之前的氏族社會以及其後的民族國家的集體認同有著很大的不同。農業社會的集體認同的特點在於局限於分散的地域,並靠語言、風俗以及出生地等因素而聯繫起來。[14]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和泰山文化起著『凝聚』(聯合和統一)『支撐』(慰藉、希望和追求)的作用。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兩民族社會地位差異,國家認同感缺失,魁北克問題的由來和解決
    經濟上的落後於其他地區導致的是魁北克人在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上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據相關資料統計,在那段時間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的收入處於加拿大社會的最底層,甚至要比新移民的收入還要低。這種與意想中的社會地位的不匹配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感縈繞在每一個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心頭上,最終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的"安靜革命"。
  • 黨不斷深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認識的重大成果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自覺地把解決民族問題作為一項重大歷史使命,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我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深化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及其時代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推動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和理論政策與時俱進,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新局面。
  • 被英國殖民統治200年,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還感恩戴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以現代意義上國家形式存在的並不太多,在地圖開疆的模式下,世界很多地方都被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依託大航海勢力瓜分了,像我們一樣存在的民族國家嚴格意義上很少,在沒有國家概念的地方,壓根民族意識就不強烈,也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