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2020-12-05 觀察者TV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大量的印度商人從印度東海岸到馬來半島及其他各地,其船隻利用季節風航行,載布料、鐵騎、寶石及護身符,在馬來亞及馬來半島交易樹脂、樟腦、珍貴藥品及象牙黃金等,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瓷器和檀香木。經過長期交往,這些印度商人多半開始在馬來亞及其他各地長住。後來,印度的石工、木工和金工以及建築工、教士和流亡的貴族及王子都來此結婚,且很多和沿海的馬來人結婚。印度人還在蘇門答臘島等地建立過殖民地,後來這些地方成為印度王子所統治的王國。印度教士則主要是傳播佛教的教義,使得馬來亞本地的人獲得了較高的文化,養成了新的生活習慣,位於馬來半島東海岸的狼牙修和吉打瑪莫河流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印度殖民地的。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印度大陸不斷有一些印度人遷居此地,但在英國殖民統治確立之前,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並不多見。19世紀後半葉,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確立以及馬來半島殖民統治的進一步鞏固,為印度人大量移居馬來亞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直到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蕭條時,移民進入馬來亞受到殖民官方的諸多限制,印度人移民馬來半島的浪潮才逐漸停頓下來,但那時的馬來半島印度人所佔比例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馬來半島的印度人已達140多萬。

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了馬來西亞第三大民族——印度人的形成。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印度人作為三大民族集團之一的影響漸趨衰微,在當今經濟、政治、文化快速發展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從事商業、種植業、工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工業、旅遊業、建築業等行業。近年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和新興產業公司的不斷湧現,從事技術、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華人專業知識層不斷擴大,他們將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經濟新的增長點。儘管馬來西亞各民族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在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相互寬容之下,新的歷史局面呈現出和諧的多元化社會形態。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島嶼、多半島的國家,具有很長的海岸線,沿海風光柔美,擁有藍色的大海、金色的沙灘、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馬來西亞境內崎嶇多山,綿延的山脈縱貫南北。森林覆蓋面積大,佔全國總面積的74%,且原始熱帶雨林居多,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馬來西亞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蔥翠墨綠的植物、五彩繽紛的奇花隨處可見。馬來西亞的熱帶叢林是世界最豐富的多元自然生態觀察區之一,擁有數以萬計的花卉、植物、動物、昆蟲與其他生物。由於馬來西亞靠近赤道,所以高溫多雨,全年氣溫變化較小。這些自然條件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追求"南洋美術"、"本地色彩"、"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對這塊土地的了解與熱愛,這種熱愛也體現了華僑、華人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的國民意識。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要塞之地,交通十分方便,從世界各地經航空或水路、陸路,都可到達。馬來西亞的旅遊勝地頗多,有些直接和城市聯繫在一起,如吉隆坡、馬六甲、怡保、沙巴等,據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南國早報》稱:"日前,馬來西亞沙巴景區旅遊推广部門與深圳一家旅行社來到南寧,向市民推薦魅力的沙巴風光,並推出獨具特色的'愛尚沙巴'線路。據悉,廣西多家旅行社也開始推出相關的沙巴旅遊線路,廣西人今後旅遊馬來西亞有了新去處。

可見馬來西亞的美麗不只是在馬來西亞綻放,而且逐步走向國際化,這也為美術家的寫生創作提供了方便。馬來西亞是多元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馬來西亞擁有五種文化,即伊斯蘭教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基礎是馬來文化。在國家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伊斯蘭教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因素,其他被認為適合的文化可被接納為國家文化。

馬來西亞的現代文學以在該國存在的四種主要語言為媒介語而存在。由於馬來語和英語是該國被全體社群所廣泛使用和理解的語言,因此,這兩種語言就是該國文學的合法工具。馬來語文學不但豐富,而且歷史悠久。馬來西亞政府決心通過馬來語作為媒介語來發展馬來西亞文學,所以,其文學未來的發展依賴於馬來語。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召開"國家文化大會",在該會上,政府提出了"國家文化"的概念並通過了塑造國家文化的"三大原則"。

這"三大原則"是:①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必須以本地區原住民的文化為核心;②其他文化中有適當和恰當的成分可被接受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③伊斯蘭教是塑造國家文化的重要成分。由這三大原則的內容可以看出,政府強調了"國家文化"的途徑。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國家第二大民族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文化、美術、宗教節日固然已經被國家所尊重和認可,即已經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馬來西亞國家在上述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卻是華人社會所擔憂的一種文化獨大以及文化同化的前提。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就是在這一文化概念及"三大原則"的環境中發展、前行的。

馬來西亞獨立後,在首位總理坦庫·阿布杜爾·哈曼(Tunku Abdul Rahma)的倡議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於1958年8月28日在吉隆坡建成,它隸屬於國家文化、藝術和遺產部,是東南亞最為知名的美術館之一。

佔地面積5.67英畝的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位於吉隆坡淡馬魯路,僅美術館面積13000平方米,它包括五間展廳,以及會議室、藝術工作間、資訊中心、戶外展示區和辦公區,與馬來西亞國家劇場和國家圖書館緊鄰。其獨特的建築融合了馬來西亞傳統建築特色與現代建築元素,成為當地最為現代的美術場所及標誌性建築之一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就一直通過國內與國際上的各項展覽來支持本國美術家.

通過其建館目標可以看出支持本國藝術家的力度與強度:①收集反映本國與其他國家文化藝術創造性與藝術發展前景的藝術品,並將之列入"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 ②保存、維護、記錄與研究"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中的藏品,並對本國的美術史進行梳理研究;③通過組織國內外展覽、研討會、培訓班、競賽以及其他藝術活動來推動視覺藝術的發展,培養公眾對美術的認識、理解和欣賞。除了種族和語言不同,馬來西亞的社會還有受宗教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差異。

目前的馬來西亞文化以其自身的古代歷史為基礎,在印度興都文化、中國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經歷融合過程而發展至今。馬來人雖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馬來人宮廷的儀式和馬來人文化、美術中,興都文化的影響仍很明顯。總體而言,華人也把自己特殊的文化帶到馬來西亞來,其中混合著儒、道、佛的文化。印度、巴基斯坦和錫蘭的移民則帶來了興都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及其他文化。

此外,土著文化及藝術的延續,也結合了各族上古原居住地之古老原始文化,極具趣味與創作力。西方文化從16世紀入侵,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的文化與宗教特性所具有的影響,使之形成馬來西亞不同派別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特徵表現在飲食、服飾和建築風格上。馬來西亞人在飲食上,從特別辣的菜餚到中餐、西餐,一應俱全;不同的建築風格也展示了馬來西亞的多元民族文化特徵。

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為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美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努力與貢獻。馬來西亞華人在英屬新馬、馬來西亞美術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意義非凡,這正是筆者多次前往馬來西亞,重點走訪調研吉隆坡、檳城、怡保、巴生等地,積極收集相關資料,拜訪當地美術家、學者、名人的目的與用意所在。

相關焦點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均為資料圖片)  在中國元、明至清雍正年間,隨著中央王朝對西南及南方各民族統治的逐步加強,民族壓迫的不斷加劇,苗族人民與中央王朝結怨也在加深。同時,明清以來,苗族地區的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歷史、地理、民族關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苗族地區的經濟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於是,這樣的情勢迫使苗族繼續遷徙而移居東南亞各國,進而又散布到世界各地。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遼朝將渤海人的主體部分從牡丹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遷到遼東,又陸續把一部分渤海人遷徙到契丹腹地,千餘戶渤海富人被遷到遼南京(今北京)。渤海人與漢人交錯雜居。遼朝既徵彪悍善戰的渤海人從軍,驅使他們為遼朝徵戰,守衛國土,又對他們處處設防。渤海人在遼朝的政治地位,明顯低於漢人和奚人。渤海人對遼朝的認同感也比較低。渤海人的反抗,貫穿遼朝始終。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神奇的印度民族:黑皮膚的是白種人,黃皮膚的也是印度人
    我們在地理課本上曾學習過世界有三大人種:白種人(歐羅巴)、黃種人(蒙古人種)以及黑種人。我們中國就基本屬於黃色人種(但實際上很多中國女孩比白人女孩更白),東亞和東南亞也基本也是如此,然而有些國家人種情況就非常複雜。印度神像比如美國,美國是移民國家所以他是白種人為主但夾在了黑人和黃種人。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8]這也說明,作為官方的山嶽文化及其祭祀活動也完成了重要的世俗化轉型,逐步走向了民間,並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同和尊崇,於是產生以朝山進香為主要形式的民間習俗活動也就成為了必然,而這一習俗活動也成為了中國鄉土社會中廣大民眾精神生命的一種外在表達形式。長期以來,在民間人們一直把山嶽作為祀典中的重要神祗,被供奉為萬能的神靈。相信它能興雲作雨、降福旺丁、消災保佑、除惡闢邪和降妖伏魔。
  • 東南亞各國人口及其構成,主體民族傳統服飾哪個最美?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和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中南半島和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山水相連,不少民族跨境而居,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也有很多移民在東南亞生活。現在的東南亞共有十一個國家,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因此這裡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族類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自然因素,即承認彼此為同一族類;社會認同對民族凝聚力的變化起著制約作用。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民族主義聯繫密切。民族意識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其民族利益的認識、關懷與維護。民族主義則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對本民族的認同、歸屬、忠誠的意識和實踐活動,體現為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強調民族意識、民族特徵和民族利益。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東南亞山地的少數民族,如何逃避國家統治?
    我在閱讀有關山民的民族志和緬甸軍隊在少數民族地區侵犯人權的報告時,發現自己無可救藥地為古代曼陀羅(mandala) 王國運用強制手段的國家建設過程所吸引。我的有關東南亞的前殖民和殖民時代的研究成果要歸功於兩門不同的研究生閱讀課。一門是閱讀有關東南亞研究的基本教科書,就像是知識分子的新兵訓練營,我們讀的都是這方面的基礎著作,也就是那些多數學者書架上有但卻不好意思承認沒讀過的書。
  • 為何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在大約三千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高緯度地區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只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的古印歐人不得不向南遷徙。一支向東遷徙的印歐人在中亞附近分開,一支繼續向東最終到達中國,而另一支則向南進入印度,進入印度的這支古印歐人就被後世稱為雅利安人。
  • 印度人膚色不黃不黑,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家,他們到底是什麼人種
    長期以來,內部的國家聯盟就十分鬆散,雖然,期間有人想完成統一,但不是中途夭折,就是苗頭都沒有。最終還是在英國的幫助下,勉強完成統一進程。,各個民族有自己的本族語言,吵起架來都聽不懂對方說啥。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與此同時,第三種民族認同的形成涉及到了愛爾蘭國家的另一個人種,即蘇格蘭人信奉的長老會,這就是長老會—蘇格蘭民族認同。因此,愛爾蘭民族認同的形成首先是按照人種。即愛爾蘭本地人,蘇格蘭人、英格蘭人分為幾種派別的,其次每一種民族認同還伴隨著各自的宗教意識,被稱為愛爾蘭國教的天主教、英國主導下成立起來的新教與之對應,還有蘇格蘭人信奉的長老會。這三種迥然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成了對立矛盾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主義觀,最後導致了愛爾蘭的分裂和混亂。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情感維度上是指人們對國家的依戀感、歸屬感、熱愛感、榮譽感、自豪感,是對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的承認,接受執政黨的政見,並參與國家的建設[2]。從現代民族國家現實運行的視角來看,國家認同建構與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呈現出一體兩面的辯證依託關係。蔡文成認為,國家是客觀存在的政治共同體。現代國家建構是複雜的政治系統,現代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完善的國家治理,也需要堅實的國家認同[3]。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也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文化認知,不然也會出現矛盾。一個人,他接受了哪一種文化,就會伴隨的他一生。這與這個人的出生地點、國籍、民族等沒有必然的聯繫。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