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大量的印度商人從印度東海岸到馬來半島及其他各地,其船隻利用季節風航行,載布料、鐵騎、寶石及護身符,在馬來亞及馬來半島交易樹脂、樟腦、珍貴藥品及象牙黃金等,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瓷器和檀香木。經過長期交往,這些印度商人多半開始在馬來亞及其他各地長住。後來,印度的石工、木工和金工以及建築工、教士和流亡的貴族及王子都來此結婚,且很多和沿海的馬來人結婚。印度人還在蘇門答臘島等地建立過殖民地,後來這些地方成為印度王子所統治的王國。印度教士則主要是傳播佛教的教義,使得馬來亞本地的人獲得了較高的文化,養成了新的生活習慣,位於馬來半島東海岸的狼牙修和吉打瑪莫河流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印度殖民地的。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印度大陸不斷有一些印度人遷居此地,但在英國殖民統治確立之前,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並不多見。19世紀後半葉,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確立以及馬來半島殖民統治的進一步鞏固,為印度人大量移居馬來亞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直到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蕭條時,移民進入馬來亞受到殖民官方的諸多限制,印度人移民馬來半島的浪潮才逐漸停頓下來,但那時的馬來半島印度人所佔比例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馬來半島的印度人已達140多萬。
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了馬來西亞第三大民族——印度人的形成。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印度人作為三大民族集團之一的影響漸趨衰微,在當今經濟、政治、文化快速發展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從事商業、種植業、工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工業、旅遊業、建築業等行業。近年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和新興產業公司的不斷湧現,從事技術、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華人專業知識層不斷擴大,他們將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經濟新的增長點。儘管馬來西亞各民族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在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相互寬容之下,新的歷史局面呈現出和諧的多元化社會形態。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島嶼、多半島的國家,具有很長的海岸線,沿海風光柔美,擁有藍色的大海、金色的沙灘、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馬來西亞境內崎嶇多山,綿延的山脈縱貫南北。森林覆蓋面積大,佔全國總面積的74%,且原始熱帶雨林居多,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馬來西亞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蔥翠墨綠的植物、五彩繽紛的奇花隨處可見。馬來西亞的熱帶叢林是世界最豐富的多元自然生態觀察區之一,擁有數以萬計的花卉、植物、動物、昆蟲與其他生物。由於馬來西亞靠近赤道,所以高溫多雨,全年氣溫變化較小。這些自然條件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追求"南洋美術"、"本地色彩"、"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對這塊土地的了解與熱愛,這種熱愛也體現了華僑、華人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的國民意識。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要塞之地,交通十分方便,從世界各地經航空或水路、陸路,都可到達。馬來西亞的旅遊勝地頗多,有些直接和城市聯繫在一起,如吉隆坡、馬六甲、怡保、沙巴等,據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南國早報》稱:"日前,馬來西亞沙巴景區旅遊推广部門與深圳一家旅行社來到南寧,向市民推薦魅力的沙巴風光,並推出獨具特色的'愛尚沙巴'線路。據悉,廣西多家旅行社也開始推出相關的沙巴旅遊線路,廣西人今後旅遊馬來西亞有了新去處。
可見馬來西亞的美麗不只是在馬來西亞綻放,而且逐步走向國際化,這也為美術家的寫生創作提供了方便。馬來西亞是多元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馬來西亞擁有五種文化,即伊斯蘭教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基礎是馬來文化。在國家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伊斯蘭教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因素,其他被認為適合的文化可被接納為國家文化。
馬來西亞的現代文學以在該國存在的四種主要語言為媒介語而存在。由於馬來語和英語是該國被全體社群所廣泛使用和理解的語言,因此,這兩種語言就是該國文學的合法工具。馬來語文學不但豐富,而且歷史悠久。馬來西亞政府決心通過馬來語作為媒介語來發展馬來西亞文學,所以,其文學未來的發展依賴於馬來語。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召開"國家文化大會",在該會上,政府提出了"國家文化"的概念並通過了塑造國家文化的"三大原則"。
這"三大原則"是:①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必須以本地區原住民的文化為核心;②其他文化中有適當和恰當的成分可被接受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③伊斯蘭教是塑造國家文化的重要成分。由這三大原則的內容可以看出,政府強調了"國家文化"的途徑。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國家第二大民族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文化、美術、宗教節日固然已經被國家所尊重和認可,即已經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馬來西亞國家在上述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卻是華人社會所擔憂的一種文化獨大以及文化同化的前提。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就是在這一文化概念及"三大原則"的環境中發展、前行的。
馬來西亞獨立後,在首位總理坦庫·阿布杜爾·哈曼(Tunku Abdul Rahma)的倡議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於1958年8月28日在吉隆坡建成,它隸屬於國家文化、藝術和遺產部,是東南亞最為知名的美術館之一。
佔地面積5.67英畝的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位於吉隆坡淡馬魯路,僅美術館面積13000平方米,它包括五間展廳,以及會議室、藝術工作間、資訊中心、戶外展示區和辦公區,與馬來西亞國家劇場和國家圖書館緊鄰。其獨特的建築融合了馬來西亞傳統建築特色與現代建築元素,成為當地最為現代的美術場所及標誌性建築之一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就一直通過國內與國際上的各項展覽來支持本國美術家.
通過其建館目標可以看出支持本國藝術家的力度與強度:①收集反映本國與其他國家文化藝術創造性與藝術發展前景的藝術品,並將之列入"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 ②保存、維護、記錄與研究"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中的藏品,並對本國的美術史進行梳理研究;③通過組織國內外展覽、研討會、培訓班、競賽以及其他藝術活動來推動視覺藝術的發展,培養公眾對美術的認識、理解和欣賞。除了種族和語言不同,馬來西亞的社會還有受宗教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差異。
目前的馬來西亞文化以其自身的古代歷史為基礎,在印度興都文化、中國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經歷融合過程而發展至今。馬來人雖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馬來人宮廷的儀式和馬來人文化、美術中,興都文化的影響仍很明顯。總體而言,華人也把自己特殊的文化帶到馬來西亞來,其中混合著儒、道、佛的文化。印度、巴基斯坦和錫蘭的移民則帶來了興都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及其他文化。
此外,土著文化及藝術的延續,也結合了各族上古原居住地之古老原始文化,極具趣味與創作力。西方文化從16世紀入侵,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的文化與宗教特性所具有的影響,使之形成馬來西亞不同派別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特徵表現在飲食、服飾和建築風格上。馬來西亞人在飲食上,從特別辣的菜餚到中餐、西餐,一應俱全;不同的建築風格也展示了馬來西亞的多元民族文化特徵。
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為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美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努力與貢獻。馬來西亞華人在英屬新馬、馬來西亞美術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意義非凡,這正是筆者多次前往馬來西亞,重點走訪調研吉隆坡、檳城、怡保、巴生等地,積極收集相關資料,拜訪當地美術家、學者、名人的目的與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