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2021-01-09 澎湃新聞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思想、學術與心態》,王汎森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604頁,95.00元

近十年來,由於各類清宮戲的渲染與助推,世人對「康乾盛世」時清王朝富庶四海的印象已然根深蒂固。但是,在英人馬戛尼的《使華日記》中卻記下一個完全陌生的「康乾盛世」:「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在馬戛尼的記載中,清朝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完全一副衰世暮象,有如「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大船艦」,他斷言,「中國人」退化到了「半野蠻人」時代。對同一時代而有著如此懸殊的描繪,究竟相關影視作品皆是虛構的戲說,還是當事人馬戛尼因通關不成而有意醜化與貶低清朝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跟隨著名學者王汎森的步履,走進他的力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思想、學術與心態》的世界,以期從思想史層面來理解「康乾盛世」。

王汎森先生這本專著由十二篇專題論文所組成,全書集中討論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藉考察講經會、省過會、日譜、人譜等面相,探討明季清初道德意識的呈現方式及轉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嘗試聯繫『思想史』與『生活史』這兩個領域。第二部分則以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及其在道鹹以降的復出為切入點,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壓力下,權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細管作用的驅動下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造成文化領域中無所不在的自我壓抑與自我刪節,在最細微、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揮著意想不到的力量。」

(具見北大版書後介紹語)

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一文無疑是本書的代表作,王汎森先生亦以之為書冠名,足見他對此文的重視。通觀全書,特別是書中對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王汎森先生以聰明人作繡花功夫,對中國歷史上一段冰河世紀作斷面式鑿穿取樣,洞燭所謂「康乾盛世」之下,因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與不自信,而引發漢族士人心態中普遍的自我壓抑的現象,並由此造成「人人自危、萬馬齊喑」時代精神狀況,進而從思想史的層面來反觀所謂「康乾盛世」的虛幻。

所謂「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之說來自法國思想家福柯,其意為權力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會滲入每個角落,人們日常生活的任何區域都會受其影響。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篇論文中,王汎森更詳細探討「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為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如何形成毛細管作用,深入到各處,以及權力在極小的範圍,尤其是在無名文人心中自行運作的實況」

(北大版348頁)

。儘管因其私密性我們無法再現「毛細管作用」在這些無名文人心中是如何運作的,王汎森還是嘗試從文獻的空白、刪竄的蛛絲馬跡之中來探知這一沉默無聲卻充滿糾結與掙扎的精神世界。

具言之,王汎森是從清初大小文字獄案所形成的「萬形而無形」的「世界」入手,進而深入考察士人的毛細管的「自我禁抑」現象的。權力的「毛細管」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王汎森在書中提及,有一些有形的管道,例如各地設立的書局,禁書的命令也通過行政系統和地保這樣的基層管道傳布下去,還動員到教官、鄉紳和書商等等人物,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無形的管道,即士大夫群體的人際網絡對信息與情緒的傳播:有的人儘量避免留下字跡,有的人與人交談時從不談及敏感話題,有的人塗抹掉藏書上可能犯忌的人名和字詞。王汎森在書中主要討論清初大小文字獄案的影響及其兩種後果,一種是因「漣漪效應」帶來各種文化領域的萎縮、公共空間的萎縮、政治批判意識的萎縮,形成一種萬民退隱的心態。再者「漣漪效應」涉及個人,則表現為一種隱性的「自我壓抑」心態,並在心中揣度、發酵、醞釀出一套檢制約束自我的標準,進而以此標準修改與掩飾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將與現實政治標準相悖的理念與思想消除得無影無蹤。

王汎森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加有一小標題:「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即從存世的清代文獻中尋找「自我壓抑」現象。顯然,這樣的例子在在多見、不勝枚舉。比如,清初各種文獻中,常將清兵的橫暴之事隨意改寫成流寇,如《桃花扇》只寫流寇而不寫清兵,李漁《巧團圓》中將掠賣婦女的清兵改寫成李自成軍。而楊潮觀在《吟風閣》中,則寫韓世忠與梁夫人解甲歸田的閒適,而繞過他們如何抵抗金兵的敏感地帶等等。王汎森還特別留意清初遺民的「隱語系統」,相較於「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顯眼之處,「以韻目代字」的表達則最難索解,而歷代研習顧亭林詩者,最為頭痛的則是詩中之不可解之處,最終這一問題由戴望「以韻目代字」的懷疑而打開顧詩解讀的新法門,並得以瞭然在清初異族政權重壓之下亭林之幽深心曲(按:據潘重規的研究,此「以韻代詩」並非顧氏自為,實仍顧詩刊刻者潘次耕所為)。而王汎森在討論陳恭尹《獨漉堂詩文集》時則發現,集中獨缺奏疏、啟事、信箋內容,陳恭尹自謂這一部分毀於火,但依鄧之誠推測「實因畏禍而不敢刻耳」,否則為什麼惟獨少了奏疏、啟事、信箋部分呢,可見這是作者編造理由以避刊而已。與此同時,他又要別人知道他有這些東西,所以存下目錄。此外,如陳梓則自題詩集為《刪後詩存》,欲隱晦而又實昭然的態度也令人咀嚼。

自檢、自避甚至自隱無疑是清代士人的遠禍方式,而在原有基礎上的修改亦是他們的常見方式。如錢謙益因乾隆的憎恨而讓弘曆之世的士人避之則吉,所以但凡涉及錢謙益處不是以「蒙叟、牧翁、東澗老人」等代名的方式矇混過關,就是直接剜除、變成墨釘。周作人曾寓目一部王漁洋的《帶經堂詩話》,展卷常見墨釘,細審之後發現是剜除錢謙益的名氏。鏟去錢謙益的名字與否,成為判斷士人是否遵守朝廷功令的一個標記。而嶺南詩人屈大均亦有此遭遇,孫銀槎輯注《曝書亭集》時,「屈五」(即屈大均)的字樣被挖去,代以「友人」二字。由此可見,在刻本或稿本上對作者姓名的剜改是常見避禍方式,而閱讀中的讀者自隱身份則是另類的避禍方式。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錢謙益《投筆集》抄本為例,細審書中避諱,當為乾隆朝或稍晚於乾隆朝的抄本,抄本後一有段太倉浣溪子的跋語,跋語在推崇 「虞山著作,橫絕古今」之時,又感慨他「遭際時艱」以至於「等身著作,湮沒無聞」, 同時慶幸此「吉光片羽」能「不絕如縷」的保存至今,最後跋語者的落款為「婁東布衣浣溪子」。這種欲說還休的語調,以及未以真名示人的隱晦方式,無不讓人體會到乾隆朝士人的那份惶恐、謹慎與不甘相滲雜的複雜心態。凡此種種,王汎森先生通過大量文獻的爬梳之後,最後得出「清人集裡種種隙漏中,常著極複雜的風雷與隱情」的結論。

錢謙益

當然,王汎森也指出,在清代乾隆時期政治高壓下,「自我刪竄固然呈露出一個不可言說的世界」,但是「士大夫、出版商的自我刪竄的情形不能泛濫解釋」,有的可能是無心造成。是有心還是無心,需依據當時的時空背景脈絡來判斷。有人在重建臺灣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歷史時發現,一個人往往會把他六十年代以後寫的文章,在再版時不停改寫。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章,以為和當初發表時的是同一篇,其實不然,裡面有諸多添加、刪減等痕跡。不過,改寫本來就是歷史的常態。具體回到清代,像書裡講的,有些書本的空字、掉字,是刻板印刷時出的問題,這是「無心」造成。至於「有心」忽略的空字、改字更多,得在具體情境中討論。政治高壓之下,這些「有心」行為是清代知識人自我壓抑的表徵之一,而壓抑的規模遠超想像,很多日常生活層面的史料足以體現,作者未必能全然寫進書裡。

可以說,王汎森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足見他作為當代學人的敏銳與深刻,既能引西哲理論為支持而解讀中國歷史,又能縱橫馳騁在政治史、思想史、心態史、文化史複合的領域之中,見他人所未見,道他人所未道,開拓新知,啟迪後來。需要指出的是,王汎森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中也不無可商榷之處,如在討論為何至乾隆朝文網漸密,審查愈苛。他以元代歷史相比較,以為當蒙古勢力越強,政局越穩,對南人、漢人的防範也越嚴。這樣類比,恐非歷史之真相,時與勢的變易與相類,只能在具體語境中加以具體的考察。此外,文中的文獻徵引亦有百密一疏之處,如文中所說的贛榆縣民蔡嘉樹告鄰人徐食田一案,實是後來聳聞天下的徐述夔《一柱樓詩案》的緣起,其發生地實乃在江蘇東臺縣栟茶鎮(今屬江蘇如東),王汎森如此徵引,極易讓人理解成此案發生在江蘇贛榆縣,而非江蘇東臺縣。

總而言之,面臨文字獄的壓力,「康乾盛世」下的中國士人用盡種種措施,小心翼翼地自我保護,規避敏感話題的「三緘其口」也好,以隱語系統表達情感的「躲躲貓」也罷,甚至在「自我壓抑」中矮化與貶損自我也行,只是這樣苟延殘喘般的生存的後果是什麼呢?龔自珍所謂「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之不議,左無才相,右無才史」 ,可謂句句道盡當時事,對士人而言,士氣之靡弱實已毫無風骨與尊嚴可言,透過王汎森先生以毛細管的自我壓抑理論來解讀「康乾盛世」中士人心態的思想史視角,我們大體可以理解,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深寒徹骨的「冰河世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汎森北大演講|當代西方思想史流派及其批評
    去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書的簡體字版,又一次掀起閱讀王先生著作的浪潮,也使得他這一次北大講學之旅格外受到海內外學子的關注。從洛夫喬伊到勒高夫在演講中,王汎森先生結合他的閱讀經驗,深入介紹了二十世紀有深遠影響的不同西方思想史流派。他認為從洛夫喬伊(Arthur O.
  • 王汎森北大演講:人的消失?!二十世紀史學的一種反思
    王汎森院士(左)演講後與羅志田教授(中)、陸揚教授(右)進行討論。劉學紅 圖3月14日下午,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先生發表了他做客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計劃系列演講的第三講:人的消失?!——二十世紀史學的一種反思。
  • 探秘麻城暴力史——評羅威廉著《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
    現代公民(納稅人)要求限制國家權力以保護自身的財產權利,從而催生了現代法治國,傾向於建設「有限」且「有效」的政府,行使公共權力,保護公民權利,增進社會福祉。 現代法治國的公共財政制度,要求公平、效率、法定、普遍等原則。
  • 李麗平:《儒林外史》士人涉訟情節及其身份特權研究
    這種現象大量出現在小說中,特別是寫實性很強的《儒林外史》一類小說中,足見在當時現實生活中,確乎存在較多士人幹訟的情況。按照傳統觀念,一般人心中都有讀書明理的觀念,認為讀書人應該是鄉裡之望,特別是封建時代通過科舉選出來的讀書士子更應起到表率作用。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孔子出仕為官是想要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訴諸現實,通過手中的權力來影響社會公眾,而不是為既得利益集團所左右。戰國時期的士人縱橫各國,希望國君能夠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藍圖來指導國家發展。儘管這一時期的各學派思想不一,但都具有「託古言事」的特點,即借聖王之口明其主張。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2018年年底,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企鵝歐洲史」系列,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所著的《競逐權力:1815-1914》全景式地為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歐洲的文明與滑落。所謂「競逐權力」並不僅僅指歐洲列強縱橫捭闔的霸權鬥爭,還意味著階級的更迭、舊權威的被挑戰、新的政治理念的登堂入室。這個世界在舊制度的落幕中登場,新的世界則在它的陰影中慢慢生成。
  • 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人際關係對了解士人在變動甚速的南宋政局中仕途順遂與否,具關鍵性。宋代士人透過科舉爭取仕進;入仕之後,尚須獲得長官的薦舉,才能晉升高位。薦舉制度,使士人從學習到任官的過程,除家族、婚姻之外,尚須以才學、嗜好、理念,與長官、前輩乃至同學、同鄉、同年、同僚交流,以期爾後發揮積極作用。由於受教育與任官的過程長、變動大,因此經營人際關係是長期的。不過因為政局變動頻繁、執政更迭迅速,高官進退容易牽動相關師友的仕途榮枯;像趙鼎被貶,受牽連被整肅的幕僚、親友,多達三十多人。
  • 從毛細管電泳到微流控晶片實驗室
    20世紀80年代從事色譜研究。90年代從事毛細管電泳研究,1999年起開始晶片實驗室研究。中國化學會毛細管電泳專業小組組長。德國洪堡基金、日本學術振興會研究員,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訪問學者,香港大學、德國Tübingen大學、美國Truman州立大學、義大利科學院訪問教授。 1987年初,林炳承由洪堡研究基金資助,到德國吐賓根大學深造。一次在接待美國波士頓大學的B.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士人既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他們以其特有的士人精神,在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 考古、基因研究證實聖經對非利士人起源的介紹
    1997至2016年間,研究者們在以色列國亞實基倫(Ashkelon)附近的一個挖掘點檢測了超過100具主前12至6世紀的人類遺骸
  • 高效毛細管電泳(HPLC)的基本原理
    一定電解質及PH的緩衝液或其它溶液內,受電場作用,樣本中各組分按一定速度遷移,從而形成電泳。電泳遷移速度(v)可用下式表示:v=uE其中E為電場強度(E=V/L,V為電壓,L為毛細管總長度)。u為電泳淌度。電滲遷移電滲遷移指在電場作用下溶液相對於帶電管壁移動的現象。特殊結構的熔合矽毛細管管壁通常在水溶液中帶負電荷,在電壓作用下溶液整體向負極移動,形成電滲流。
  • 讓地下的石頭來說話,聖經裡經常提到的非利士人是什麼人?
    聖經時常提到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取得應許之地時,非利士人已在迦南居住。有很長一段時期,古代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為敵。非利士人所住的位置非利士人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
  • 利用毛細管作用的超高精細印刷
    在擁有凹凸結構的薄膜上進行絲網印刷後,藉助毛細管作用,可以在凹凸的微小間隙中填充功能性墨水。因為不需要像過去的技術那樣對原版圖案的開口部進行微細化,所以不會發生墨水堵塞的問題,有助於提高量產效率。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戰國初期士人階層崛起,成為了新的知識階層,他們掌握著並解釋著「道」(萬物變化的規律)。而許多士人不甘於僅僅被貴族供養,僅僅做個「門客」「舍人」之類。同時身居高位的公卿也沒有大規模養士的行為,反而君主本身對賢士的熱情更加強烈一些。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便是魏文侯禮賢的故事,據說魏文侯尊子夏、段幹木為師,甚至在求見段幹木時「立倦而不敢息」,還引得其他大臣的不快。
  • 毛細管網系統的供冷性能分析
    為了解決強制對流空調的這些缺點,在國外對其它供冷方式的開發與研究非常活躍,20世紀90 年代中期,德國率先開發了聚丙烯毛細管網系統,此後英國、法國和巴西等國家非常重視對毛細管網供冷方式的研究,其成果顯著,應用領域也非常廣泛。
  • 毛細管電泳及其應用(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一、毛細管電泳的概述:毛細管電泳又稱高效毛細管電泳,它是在熔融的石英毛細管(內徑為25~100m)中進行電泳,其管內填充緩衝液或凝膠,是近年來進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毛細管電泳是電泳技術和現代微柱分離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樣品和試劑消耗量特少的特性。
  • 製冷系統毛細管的工作原理與過程
    一、毛細管的工作原理: 毛細管是製冷系統常用的節流裝置,毛細管一般指內徑為0.4~2.0mm的細長銅管。 毛細管(雖然叫毛細管,但其實並不會有毛細作用)其實只是一段內徑比較小的銅管,它一頭連接冷凝器出口(一般在毛細管入口會加一個過濾器,以防毛細管堵塞),另一頭連接蒸發器入口,這種結構因為沒有熱交換,叫絕熱毛細管。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但總的說來,當此除舊布新之際,一切剛剛展開,無論從哪方面說,漢代士人都有理由充滿了理想主義,何況此時士人理想尚未完全屈從於專制皇權,雖有若干士人已經主動投靠為皇權的奴僕,但知識層的整體精神尚未被異化和同化。而這樣一來,隨著皇權越來越加深,他們的壓力感也越來越大:政治空間越來越狹小,痛苦也越來越烈。
  • 晚明以來士人心靈藝文志
    這是一卷張岱手裡的「清明上河圖」,從12世紀到17世紀,從北宋末宣和年到大明末崇禎年,從開封汴梁走到會稽山陰,襟帶揚淮、金陵、蘇、杭,漢文化走了五百多年的錦繡之路,以其豐贍培養了一批百科全書式的士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