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人到僧侶,古人如何遊遍千山萬水

2020-12-05 天眼新聞

古人的旅行雖然沒有今天旅行那麼的交通便利,甚是是充滿了艱辛,但在古代無論是無論是文人、俠士、僧侶、還是職業旅行家,他們都在用著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真諦。

文人與俠士的旅行

古人最優的路線多是「入仕」做官,然而現實的殘酷,名落孫山者多為常事。這時,一批普遍文化素養較高,且有經濟實力的文人,便通過遊歷來彰顯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理念。

士人出遊,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有一篇就是《遊俠列傳》,記載著一群奔走天下,不計回報,只為尋找明君輔證的「遊俠」。

在社會環境的趨勢下,古代士人的旅遊風氣,由俠士們自覺發起,接著更多的如老子、莊子、孟子與孔子等諸家聖人,都有遊學天下的經歷。後來至戰國末期蘇秦、張儀等縱橫百家遊說四方的說客開始出現。

至魏晉南北朝時,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更是熱衷於「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隱逸神遊。至唐時,這種遊俠的精神也隨著唐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開始產生了新的變化,穩定統一的政治局勢為士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成為了詩仙大概也少不了他熱愛旅行的功勞。至此到後來就有了《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佳作的誕生。

到了宋代這種文人雅趣,因宋代經濟的發達而變得富足。例如蘇東坡雖是時代的佼佼者,但一生都是在貶官與外任的路上,仕途雖然坎坷但其一生卻縱情於山水。任西湖通判時,曾將西湖稱為「山色空濛雨亦奇」,他出任密州知州時曾寫「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句子。除了文採飛揚,他還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在黃州,一首著名的《豬肉頌》曰:「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爐煙焰不起,火候足時它自美」的詩句。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圖描寫的是錢塘江中遊富春江的景色

從「仗劍」到「悠遊」,古代文人的行旅之樂逐漸走上高峰,而宋代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更是這個時代遊士心聲最好的體現。

僧人的旅行

《西遊記》的故事,可謂中國文化史上最有名的一場「旅行」。雖然人所共知,真實的玄奘之旅與小說相差甚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僧侶之行形成了一種特色的旅行形式。

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在「傳道」與「取經」兩個方向的道路上,總能看見那些背起書卷行囊的僧人們。

在玄奘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正處於中華文明大交融的時代,而分裂與割據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此時,佛教更為深化的傳入,加之是道家玄學的興盛,為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帶來了一些安慰。

鳩摩羅什、法顯、真諦、竺法護等一大批僧人不遠萬裡,來往於中原-西域(狹義的西域多指今新疆)-犍陀羅-印度傳遞佛法,這批人也慢慢成為了中國較早的一批的僧侶遊者。

這些僧侶遊者中影響力最大的應屬於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早年生活在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那時的龜茲盛行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在父母的影響下,鳩摩羅什從小就皈依佛門。7歲時,他就隨父母在天竺各國學習佛法。至35歲時,鳩摩羅什一路跋山涉水,到達了後涼的都城姑臧,之後鳩摩羅什在姑臧待了近17年,在其中學習漢文,弘揚佛法,並成功翻譯了《妙法蓮華經》、《法華經》與《金剛經》等佛學經典,為西域的佛教向中原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後他客死於長安。

鳩摩羅什像(筆者攝)

到了唐代,玄奘、義淨和尚也分別從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天竺,學習佛法後返回國內傳道。這一時期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的更加頻繁。

歷史上玄奘取經與《西遊記》中的故事相差甚遠,玄奘大部分路途都是穿越茫茫戈壁,他從今長安出發今天固原-河西走廊-羅布泊-塔裡木盆地-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最後抵達今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那爛陀寺。玄奘除了將佛法傳至印度外,還將中國的《道德經》傳入印度。但印度至德裡蘇丹王朝統治時期,佛教已漸漸衰落,大多數的佛教經典多未保存,以致後來,印度史學家需要查閱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才能補全本國歷史的缺憾。

玄奘西遊照

稍晚的義淨,從廣州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痕跡,經今天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緬甸最後至印度,除了帶回了大量的佛經外,他的遊記還詳細記載了南海諸國僧人的生活、習俗等內容。

歷史上這些「特殊」的行者,恐怕很難真正有雅興遊山玩水,盡享浪漫。但作為一個深明大義的群體,他們的遠行多了幾份行者的樸素。

古代的職業旅行家

說到職業旅行家,就不得不提徐霞客,徐霞客曾說:「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表達出了徐霞客對先人的崇敬,但和張騫等人相比,徐霞客的旅行更像是職業遊者。

徐霞客22歲就開始雲遊四方,直至54歲離世,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旅行中渡過。

疲勞地跋涉一天,多露宿破廟或接頭。但他卻堅持著把所有的遊記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例如,徐霞客通過對雲貴川地區的詳細考察,首次對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進行了詳細記錄,再如徐霞客糾正了人們誤認為長江正源一直為岷江的說法。

徐霞客像(筆者攝)

就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以遊遍中國為志向的「背包客」王士性,他「無時不遊,無地不遊」。與徐霞客愛觀察自然地理不同的是,王士性的記錄多偏向於文化與經濟地理,他曾寫:「孫吳立國建康,六代繁華,雖古今無比,然建康一隅而止。趙宋至今僅六七百年,正當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轉而黔粵也。」他的記載敏銳的觀察到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發展趨勢。

王士性通過對浙江的行走,將浙江人民分為濱海之民、山地之民與湖澤之民。這樣的劃分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的風格。

中國古代無論是文人與俠士、僧侶,還是像徐霞客那樣的職業旅行家,每個人的旅行看似瀟瀟灑灑,但實則受困於山川險阻、疾病與糧食的憂慮。古人出行的客觀阻力甚多。此外,農耕民族的特性讓中國人更願意固守鄉土,探險與遷徙的主觀意識也難以旺盛。

來源 上遊新聞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從『仕而行其學』到『仕而求其祿』」的學術報告。孔子離開母國之前已經官至高位,他周遊列國十四年,遊說未果後歸國整理典籍,這期間不乏政治邀請。他具有謀取高官的能力和知識,但其毅然拒絕。孔子出仕為官是想要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訴諸現實,通過手中的權力來影響社會公眾,而不是為既得利益集團所左右。戰國時期的士人縱橫各國,希望國君能夠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藍圖來指導國家發展。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彰顯士人的家國情懷。一、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在中國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政治就像一張網,士人自然不可能置身網外,他們的所作所為都與政治脫不了干係,即使是避世隱居,也是因為對政治信心喪失所致。
  • ——從《智慧之書》看士人精神
    他們擁有高格榮譽感,彰顯著士人精神,體現了傳統知識分子理想生命存在方式。一、使命與責任使命感和責任來自科研工作者心底裡最深的愛國之情。物理學家張大煜說「國家的需要就是任務!」一切以祖國利益為先,所以我們才能披荊斬棘,攻克重重關卡。然後我們才能擁有自信,實現氣象學家葉篤正所說的「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眾所周知,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秦的短暫暴政則阻斷了這一傳統,從文化角度而言,它帶來了兩個相反的後果:一是秦政教會了若干知識分子如何收斂鋒芒,迎合政治權力;另一方面,作為對秦政的反彈,大部分士人們在追思昔日輝煌之時,反而更殷殷希望得到當政者的尊重。因此,我們在歷史的發展中,將看到兩類不同知識分子的不同作為和感受,在同一政治舞臺上十分鮮明地交織碰撞。
  • 堅持下去命中注定的人,繞過千山萬水,也要來到親愛的身邊
    堅持下去命中注定的人, 繞過千山萬水,也要來到親愛的身邊愛情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東西,兩個人從素不相識,到互相認識,感情升溫,再到最後在一起,過程是多麼的奇妙。十年前,有個年輕姑娘隻身一人去了西藏,她在西藏跑了近三個月,幾乎看遍了所有的高原美景,但離開西藏時,卻帶著一絲遺憾,那就是,與一個西藏軍人相遇,然後相愛,再然後,嫁給他。這位女孩從小就有很濃的軍人情結。曾經有過一次當兵的機會,只可惜錯過了。那麼嫁給一名軍人也不錯。當時身邊的女友知道都會經常開玩笑的笑話他。
  • 蒲松齡的《鳳陽士人》,存在著許多怪奇異,是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
    說蒲松齡的《鳳陽士人》是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我認為有以下2個原因。一、小說裡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怪異之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專講鬼怪狐魅的小說,在《鳳陽士人》中,卻沒有出現一個鬼怪狐魅的身影。這豈不怪哉?
  • 沒有鬼魂的《聊齋》故事,《鳳陽士人》究竟弔詭在哪裡?
    文 | 雪憶柔《鳳陽士人》是《聊齋》中少有的沒有鬼怪的一個故事,但卻比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妖魔鬼怪更讓人驚慌,故事的本身也更加弔詭奇異,太多的細節令人細思極恐。一言以蔽之:《鳳陽士人》是三個人的異床同夢,是古代版的「盜夢空間」。不在同一個地域的三個人可以同時做一個相同的夢,細想一下是不是挺毛骨悚然的?一、《鳳陽士人》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 足不出戶遊遍英國:男子利用 VR 技術成功實現
    這名英國男子名為Aaron Puzey,足不出戶在家「騎行了」約900英裡(約1500公裡),遊遍了英國每個角落。Aaron Puzey利用一個可連接藍牙的顯示器、一個健身用自行車以及一個虛擬實境頭盔就做到了這一點。
  • 考古、基因研究證實聖經對非利士人起源的介紹
    研究者們想要通過這些人的DNA來回答這樣一個古老問題:誰是非利士人?他們從何而來?結果證明,非利士人恰恰就是聖經裡所說那樣的人,來自於聖經所說的所在。阿摩斯書9章說到了神從迦斐託領出非利士人,正如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一樣。申命記2章告訴我們「從迦斐託出來的迦斐託人,將先前住在鄉村直到迦薩的亞衛人除滅,接著居住。」
  • 歷史上,如果長子是雙胞胎,如何處理,古人是很聰明的
    眾所周知,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有一整套的世襲制度,從西周的宮旦制度到禮樂制度的流傳,一直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而世襲制度的核心就是"長子世襲制",所謂長子世襲制是指天子、諸侯、大臣乃至普通士人或百姓。正妻所生的兒子都稱為長子。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四本時空穿梭文:重生諸天,化身狂蟒,以蟒之體,遊遍萬界星空!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信任的眼光看待的小說世界,本期信任的眼光看待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時空穿梭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重生諸天,化身狂蟒,以蟒之體,遊遍萬界星空!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
  • 到深圳必須來玩的景點,220元票價遊遍中華風光,真的是非常划算
    旅遊是一件很快樂也有點累人的事,中華之大景點眾多,想一一把它遊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時間,要有錢,要有精力,缺一不可。如果有一個景區把中華著名的景點集中在一起,你只需要花費220元,幾個小時時間就能看遍中華景區了,這樣的景區你想不想去看看?
  • 遊遍江蘇丨南京這隻全世界最漂亮的蛾子,比蝴蝶還要美!
    如何分辨蝴蝶和蛾子,帶你揭秘!(稿件來源:遊遍江蘇)
  • 李麗平:《儒林外史》士人涉訟情節及其身份特權研究
    莊徵君「悄悄寫了十幾封書子,打發人進京去遍託朝中大老,從部裡發出文書來,把盧信侯放了,反把那出首的人問了罪」[4]。莊紹光能救盧於水火,是因為他被特旨徵召過,於是不僅進入了「圈子」,而且進入了「圈子」的上層。如此等等,還有若干。
  • 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一個是從這個地區中胡人對於自己的改造,第二個則是士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地方的。事實上,胡化的最大特徵是部落化,本來安史之亂之前,部落是呈零星散落狀的,而隨著安史起兵、戰事發展,胡人的結構與漢家人結構的調整與融合,再到最後塵埃落定,呈藩鎮割據之勢時,胡人基本上不再呈現原有的部落結構,而是改以個體仕宦或者如漢家一般呈家族化的形態,從這種社會關係的改變來看,胡化之風實際上已經逐漸淡化了。
  • 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人際關係對了解士人在變動甚速的南宋政局中仕途順遂與否,具關鍵性。宋代士人透過科舉爭取仕進;入仕之後,尚須獲得長官的薦舉,才能晉升高位。孫應時曲折的生命故事,訴說著一個基層士人在政治與道學糾葛中的處境與肆應之道。不過,不論是楊簡所撰的「壙志」,或《寶慶會稽志》傳記的內容,都相當簡略;只有透過仔細爬網《燭湖集》,才能看到他完整的經歷,以及在變動迅速地政局中,如何經營多元的人際關係,乞求仕途順利、避兇趨吉的心路歷程。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並不見於他的傳記中。在黨爭對抗中,個人對應環境的因應之道,更值得關注。
  • 僧侶與哲學家: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然而,我突然發現這種研究,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生命最基礎的問題,甚至我發現科學研究的目的也不在解決生命根本的問題。簡而言之,科學雖然很有趣,但是不足以讓我的生命有意義。到後來我發現做研究就是在細節中不停打轉,我再也無法想像我整個生命要獻給這樣的工作。同時我越來越被心靈生活所吸引,認為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心靈科學」。
  • 「千山萬水不如淡水」是什麼梗?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最近我的朋友圈又被一句話刷屏了那就是——「千山萬水不如淡水」動不動就有人說「千山萬水不如淡水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淡水的老司機臉上都會露出蜜汁微笑包括外地的老司機(性別男)說起淡水臉上都會露出三個字「千山萬水不如淡水」到底是什麼梗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我特地到網上搜了下
  • 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篇論文中,王汎森更詳細探討「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為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如何形成毛細管作用,深入到各處,以及權力在極小的範圍,尤其是在無名文人心中自行運作的實況」(北大版348頁)。儘管因其私密性我們無法再現「毛細管作用」在這些無名文人心中是如何運作的,王汎森還是嘗試從文獻的空白、刪竄的蛛絲馬跡之中來探知這一沉默無聲卻充滿糾結與掙扎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