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易傷身:歷史上生食淡水魚而亡的典故

2020-12-04 澎湃新聞

近日,關於虹鱒之於三文魚,究竟算是同一概念抑或指鹿為馬的爭論又起。作為淡水魚的虹鱒到底能不能做成生魚片生吃,固然現今仍然是眾說紛紜;回顧淡水魚生在中國歷史由興而衰的過程,或可以給今日的我們一個警醒。

致命的誘惑

有個成語叫做「膾炙人口」,意思是說,生切肉與烤肉受眾人喜歡。所謂「膾」,按照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解釋,「細切肉也……從肉,會聲」。生魚片在古代中國正是屬於「膾」的一種。早在先秦時期,魚膾就是當時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菜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說,「子胥歸吳,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鱠(膾)。」這說明吳王闔閭為了迎接攻楚凱旋歸來的軍隊,就是用魚膾作為犒賞。昔日中國人食膾的盛況,從今天「刺身」在日本大為流行上大約也可見一斑。

三文魚刺身

不過,與四面環海因而容易獲取海魚作為刺身原料的日本不同,古代中國人所食用的魚膾,大抵來自內河之中的淡水魚,一般選肉較厚、刺較少的魚做原料。譬如漢魏南北朝時重視鯉魚、鱸魚,唐代青睞鯽魚、魴魚——這是因為李唐皇室諱「鯉(李)」字。從文獻記載看來,即使是深處內陸的關中地區,當時買魚作膾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官僚士大夫中頗有些人不僅喜食魚膾,而且還會親手做,比如初唐太子李建成的部屬唐儉、趙元楷等人即曾自誇善於作膾,而太子也不以為奇。

問題在於,雖然《論語》早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說,品嘗淡水魚生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卻實在是一種危險的口福——雖不至於如食用河豚一般有立時斃命之虞,卻也不見得總能太平無事。

在東漢末年的徐州政治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在《三國演義》裡為曹操剿滅呂布出力極多的陳登(字元龍)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歷史第一位因食用生魚片罹患惡疾的知名人物。擔任廣陵太守時的陳登突然患上了怪病,覺得胸悶,臉色發紅,沒有食慾。他找了好多醫生治病都無效,後來尋到神醫華陀,診斷為「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華佗為其開藥,陳登吃下去以後「吐出二升許蟲,赤,皆動,半身是生魚鱠也」。也就是說,陳登正是因為嗜食生魚而得了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病癒之後,華陀叮囑他不能再吃生魚,豈料陳登病癒後,嘴巴又饞了起來,終因不遵醫囑貪食生魚,舊病復發而一命嗚呼。

《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陳登與呂布

實際上,對於食用生魚可能致病這一點,古人並非毫無認識。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就指出,「食膾,飲奶酪,令人腹中生蟲,為瘧」。幾百年之後的南北朝時期,陶弘景也警告食膾可能有害,流行病剛痊癒的人不能吃,否則會引起拉肚子。

不過,很顯然,直到隋唐時期,眾多吃貨並沒有將這一告誡放在心上。因為貪食魚膾導致得病的人實在是史不絕書。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唐代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有位叫崔爽的仁兄,吃食生魚上癮,每次竟要「三鬥乃足」,直到後來口中吐出一狀如蛤蟆的怪物,才嚇得「不復能食膾矣」。《太平御覽》則引用《明皇雜錄》記載說,邢州人和璞曾預測房棺會因食魚膾而死,這個預測後來被證實是準確的(否則也不會記下這個故事)。而另一本宋代筆記《北夢瑣言》同樣記載了有位少年因食膾太多而致眼花不見的病例。

宋代以後,隨著食用生魚引發的病患越來越多,人們對於膾的看法開始轉變。北宋大文豪兼大美食家蘇東坡對於生魚片就抱有一定的警惕。他在《東坡志林》卷一裡說,「餘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可見宋人認為患紅眼病時不能吃生魚片,否則會加重病情。到了南宋,哲學家、養生家真德秀更是呼籲,吃生魚膾專門招引消化系統疾病,應跟「自死」的牲口一樣,劃入禁食之列。社會上的這種對於魚膾的「差評」,想來應該是其晚近之後逐漸式微,淡出中國的主流餐桌的重要原因。

蘇東坡

防不勝防

人們不禁要問,古人食用魚膾容易患病的原因是什麼呢?是不是古代的烹飪技術不過關呢?恐怕也不見得。

關於魚膾的具體做法,古籍中不乏記載。大體言之,古時作膾大概有以下幾項技術要求:是作膾的魚一般要求鮮活,這樣做成的膾才味道鮮美;二是刀功要細緻,切出的膾要薄而細;三是作膾食膾要調拌蒜、姜、芥末、醬、醋等香辛料和調味品。這與近代黃遵憲在日本看到的製作刺身的景象幾無二致——「(日本人)喜食膾,尤善作膾,以生魚聶而切之,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鮮,細劍指為片,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姜芥之外,具染而已。」

刺身

不難發現,伴食生魚片的佐料大多滋味辛香。這除了可以帶來口感上的刺激之外,很難說古人沒有消毒殺菌的考慮。早在《禮記·內則》裡就說,「膾,春用蔥,秋用芥」。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蔥皆能殺魚肉毒,食品所不可闕也」、芥末「研末泡過為芥醬,以侑肉食,辛香可愛」,兼具有解毒的作用。也就是說,因為生魚有腥味,蔥和芥末的味道辛辣,既可遮蓋其味,又具殺毒抑菌作用,所以南宋大儒朱熹指出,「如魚膾不得芥醬……則不食,謂其不備或傷人也。」《後漢書》也記載了方士左慈用法術為曹操釣出淞江鱸魚的異事,隨後鱸魚就被當場做成魚膾,曹操卻說,「恨無蜀中生薑」。說明東漢古人也用生薑佐食,這自然也是為了去腥殺菌之用。

刺身佐餐的芥末與醬油

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遼金時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也有吃生魚的習慣,「下粥肉味無多品,止以魚生、獐生,間用燒肉,冬亦冷飲。」與中原人食用魚膾時用芥醬的習慣類似,女真人吃生魚時也輔之以「胡荽(香菜)、蕪荑醬、滷汁」之類佐料。其目的就是為了消毒殺蟲。有金代四大名醫之首美譽的張從正在《儒門事親》記載,「胡荽、蕪荑醬、滷汁」「皆能殺九蟲」;所以金人所食生魚雖是「蟲之萌」,然而「不生蟲」。

到了明代,魚膾進一步出現了用醋姜生拌的吃法。明初的劉基(劉伯溫)在《多能鄙事》裡總結當時的魚膾做法,「魚不拘大小,以鮮活為上。去頭尾、肚皮,薄切攤白紙上。晾片時,細切如絲」,這與過去的工序並無太大區別。但接下來,劉基又說,要用「薑絲拌魚,入碟雜以生菜、胡荽、芥、辣、醋澆。」除了這種生拌方法,還有用蒜、虀、姜、醋生拌的魚膾。《本草綱目》就提出要「沃以蒜虀、姜醋,五味食之。」這些佐料都具有殺菌作用,而且姜性辛熱,無疑都是古人食膾的經驗總結。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成了古人既然小心翼翼地採取了這些防範措施,為何食用魚膾患病者仍舊是屢見不鮮呢?看起來只有一種解釋,寄生在淡水魚體內的寄生蟲實在太過防不勝防,令品嘗美食變成了危險的「輪盤賭」遊戲。如此一來,合乎理智的選擇自然就是敬而遠之了。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就非常明確地警告國人:「肉未停冷,動性猶存。旋烹不熟,食猶害人。況魚鱠肉生,損人猶甚。為症瘕,為痼疾,為奇病,不可不知!」這不啻在傳統醫學(中醫)上為淡水魚製成的生魚片宣判了「死刑」。

《本草綱目》

嶺南的活化石

於是,到清代之後,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魚膾不再採用生吃之法。改成熟食之後,經過高溫的蒸煮,魚身上所攜帶的寄生蟲便無處藏身,從而解決了生食魚膾帶來的「安全隱患」。但在少數地方,古老的生魚膾仍然頑強延續了下來,最明顯的就是嶺南地區——這從過去廣東的一句俗語「夏至狗肉,冬至魚生」中便可見一斑。所謂「魚生」,按照民國初期的《清稗類鈔》的說法,就是「生魚膾」。嶺南人食用的魚生,「以嘉魚,鰽魚,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以鰣、以鱸、以鯇」,顯而易見其中仍然有著大量的淡水魚類。

近現代的兩廣地區,堪稱古老的「(淡水)魚膾」如活化石一般存在。明朝的徐霞客在遊歷到廣西地區時,就發現當地「乃取巨魚細切為膾,置大碗中,以蔥及薑絲與鹽、醋拌而食之,以為至味。」現代廣西的漢族、壯族和侗族都延續了食用「魚生」的習俗。《廣西通志·民俗志》記載,「生魚片,壯、漢、苗、侗等民族的傳統菜餚,先用三至五斤重的鮮活草魚或鯉魚,刮魚鱗洗乾淨,除去內臟,取出骨頭,將肉切成片,然後拌上糖、醋、酒、鹽、姜、蒜、醬油、花生油等,略為醃製,即可食。其味道鮮嫩香甜。」《上林縣誌》也說:「上林漢、壯群眾遇貴客來臨……視『魚生』為上品佳餚。」至於今天隸屬於廣西首府南寧的橫縣人更是將橫縣魚生稱作當地的「縣菜」。清代《橫州志》就記載:「剖活魚細切,備辛香、蔬、酶下箸拌食,曰『魚生』,勝於烹者。」

橫縣魚生

只可惜,「魚生」固然美味,風險依舊巨大。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很多淡水魚中有一種非常頑固的寄生蟲——肝吸蟲,多達30多種淡水魚可成為肝吸蟲幼蟲的中間宿主。生食或食用未充分加熱的含有肝吸蟲的魚後,其成蟲寄生於人的肝臟、膽管內則會導致肝吸蟲病。這種蟲子可以在人體內生存長達二三十年。而且,被感染後不易察覺。偏偏肝吸蟲的發病率與淡水魚「魚生」的流行度呈正相關——廣西橫縣正是肝吸蟲病的高發區。據廣西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廣西橫縣華枝睪吸蟲病流行情況調查》統計,僅以一次糞檢人群的華枝睪吸蟲病(肝吸蟲病)的感染率,該縣料平村為67.8%、古同村為55.8%,戶感染率更是兩地都在96%以上,令人不寒而慄。

無獨有偶,廣東省佛山市的順德區周邊,同樣流行蘸著由蔥、花生、大蒜、辣椒、胡椒、醬油和醋做成的調味汁,吃著有草魚等淡水魚類製成的「魚生」。雖然當地人認為,製作「魚生」的魚肉是頂新鮮的,把肉割下時魚身還會跳動,鮮魚就不會腥;而在花生油裡泡一泡後據說可以殺菌,再加上點酸辣佐料或喝口燒酒,即使有寄生蟲也是「插翅難逃」……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想像的一般美好,在2015年的一次抽樣調查中,864位順德市民肝吸蟲的感染率竟高達18.5%。換句話說,幾乎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中招」,如此之高的患病率,實在可以稱之為「捨命吃『魚生』」了。

順德魚生

從嶺南地區這一「活化石」的情況不難得出結論:淡水生魚片在歷史演進中逐漸被淘汰的命運,實在是與其糟糕的「安全係數」難脫干係的。「膾炙人口」終究只是一句已然凝固在歷史中的成語罷了,生食淡水魚,實在是要三思而後行。

參考文獻:

毋燕燕:《關於「膾」的歷史文化考察 兼及生魚片的起源問題》,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9月

王若涵:《膾不厭細:中國古人食膾習俗小考》,《文史雜誌》,2010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螞蟻莊園膾炙人口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膾炙人口[多圖]
    螞蟻莊園膾炙人口答案是什麼?螞蟻莊園今日答案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相信不少老鐵們不太清楚這個「膾炙人口」具體是什麼意思,膾炙人口的膾炙原意是什麼?那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詳細剖析下這個成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吧!      膾炙人口,漢語成語,讀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
  • 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生食三文魚安全嗎?
    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公布了一份《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把國產虹鱒劃入三文魚,再度引起全國熱議。  國產虹鱒是不是三文魚?表面上看這只是名分之爭,背後卻是民眾關注的生食魚類是否安全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進口冰鮮三文魚保質期只有15天,超過這個期限,生吃就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寧波有超市建議顧客,冰鮮三文魚柳買回家後烹飪再食用。
  • 特搜靚湯 | 秋燥傷身易咳嗽!海底椰搭一水果,養肺潤燥又滋陰!
    特搜靚湯 | 秋燥傷身易咳嗽!海底椰搭一水果,養肺潤燥又滋陰!烹飪上,海底椰與其它肉類、海味等入湯,能有效去除其腥味,還能起到提味的作用。並且海底椰的清涼食性非常平和,對於脾胃虛弱以及血虛的人來說,也可適當食用。生魚生魚主要指黑魚,屬於淡水魚。它的蛋白質、脂肪和胺基酸比較豐富,不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而且可以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鈣離子、鐵離子等礦物質。
  • 較真| 愛吃淡水魚生的朋友,小心肝吸蟲病,又出現一例
    4預防肝吸蟲感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生食淡水魚,大家應確保將淡水魚徹底煮熟。有不少人會認為酒、醋、日式芥末及香料等能夠有效殺除魚生或者生魚片當中的肝吸蟲,在此也一併告訴大家,以上手段均是無效的。
  •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臺灣衛生部門呼籲,民眾最好勿食淡水魚類製成生魚片,同時,最好吃煮熟的食物,才能避免寄生蟲上身。  據悉,這種名為「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臺灣、大陸及東南亞等地,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因肝吸蟲感染多與民眾嗜食淡水魚生魚片、未經熟煮之魚片粥或其它生食習慣有關,而這些飲食習慣常見於客家村的日常生活,故客家住民之感染率遠高於原住民及閩南住民。
  • 省衛生部門:螺肉不可生食
    來源:蘭州晨報  作者:  2006-08-22 09:38  編輯:郭棟   省衛生監督部門就  北京福壽螺事件提醒廣大市民  ———螺肉須煮熟切不可生食  晨報訊(記者趙匯)日前,北京市發生了50人因生食福壽螺後患上腦膜炎的事件,給生食水產品敲響了警鐘。
  • 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專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8月24日,澎湃新聞通過查詢科學文獻,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淡水魚的寄生蟲風險較海水魚更大。此外,國外醫學界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確切證明淡水環境中生長的虹鱒有著傳染闊節裂頭絛蟲等人體寄生蟲的可能。而在國內,生食淡水魚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染上俗稱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
  • 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寄生蟲學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8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查詢科學文獻,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淡水魚的寄生蟲風險較海水魚更大。此外,國外醫學界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確切證明淡水環境中生長的虹鱒有著傳染闊節裂頭絛蟲等人體寄生蟲的可能。而在國內,生食淡水魚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染上俗稱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
  • 「它」是淡水魚中的「王者」,以鱷魚為食,卻難逃吃貨的嘴
    「它」是淡水魚中的「王者」,以鱷魚為食,卻難逃吃貨的嘴說起吃魚,相信很多人都特別喜歡,魚肉鮮美就不說了,而且還可以多吃不長肉,特別是魚湯,喝起來特別鮮香可口,經常吃,反而會越來越健康,而且不管是海魚還是淡水魚,都特別的好吃,在中國,魚還有一種非常美好的寓意
  • 別再吃淡水魚生啦!男子吃淡水魚生32年,醫生從他體內掏出1包「瓜子...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醫生在他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肝吸蟲,其中體型較大的堪比瓜子仁兒。
  • ...苦主,上海,幼蟲,孑孓,原生,淡水魚,小魚,魚類,蝌蚪,蚊子,-上海...
    食蚊魚,俗名大肚魚、柳條魚、山坑魚、大眼叮噹等,上海很多小池塘、河道、稻田等水域都能看到。它形似柳條,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約2-5釐米長。通常雌魚大於雄魚,雌性食蚊魚是直接生出的是食蚊魚小魚而不是魚卵。
  • 淡水魚不能生吃!過嘴癮先要防寄生蟲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鮮活淡水魚的消費預警提示,建議消費者切記不生吃淡水魚,烹飪時要燒熟煮透、徹底殺滅寄生蟲,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消費者要如何選購鮮活淡水魚呢?  魚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而成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一般來講,可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淡水魚是指生活在鹽度低於千分之三的內陸淡水中的魚類。
  • 海水魚的營養價值遠遠高於淡水魚
    魚肉是餐桌上的美味,過年過節聚會吃請都可以看到它,你能分出來它是什麼魚嗎?它出自哪裡呢?魚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比較喜愛的食物。魚的種類繁多大體上分為淡水魚和海魚兩大類。這兩大類型的魚不但吃起來味道有所不同其所含的營養成分也有區別,吃魚好處多但是我們常常疑惑是吃海魚好還是淡水魚比較好。有的人認為海魚的營養價值高於淡水魚。
  • 地球上十大兇猛的淡水魚 中國的大頭魚名列前三
    2017-08-02 15:16:01 來源: 民間奇聞軼事 舉報   世界上淡水魚約有
  • 海魚中檢測出異尖線蟲幼蟲 生食海鮮易感染
    海魚中檢測出異尖線蟲幼蟲 生食海鮮易感染2016-07-31 08: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連網&nbsp  吳周偉介紹,異尖線蟲的中間宿主多為海洋魚類,若人類因為生食海魚而吃進異尖線蟲,主要會存在於胃部,而我們體內的胃酸並不能把它們殺死,所以就會受到感染。感染後,輕者可能僅有胃腸不適,重者可能表現為在進食後數小時上腹部突發劇痛還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 世界最兇猛的淡水魚之一,以鱷魚為食,堪稱加強版食人魚
    世界最兇猛的淡水魚之一,以鱷魚為食,堪稱加強版食人魚 2020-11-12 10:
  • 把淡水魚放到海水中,魚兒是否會很快死亡?反之,又會怎樣?
    要是把淡水魚放在海水中,會發生什麼呢?魚兒還能存活嗎?是否會拼一把?今天就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首先來說說,我們常見的淡水魚有鯉魚,草魚,鰱魚這些。而海水魚有帶魚,金槍魚,三文魚這些。如果把鯉魚,草魚這些淡水魚放入海水中,其結果自然是死亡,它們奮起拼搏也沒有用。不然養殖場也不會那麼費盡心思的去研究魚的生存環境了,魚兒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接下來我來具體說說原因。
  • 吃淡水魚生32年 醫生從他體內掏出一包「瓜子仁」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最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
  • 世界上最兇殘的的淡水魚有哪些?
    世界上最兇殘的的淡水魚有哪些?海洋深處隱藏著很多的神秘,同時這裡也有很多的危險魚類,而這些危險的創造者正是它們,他們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一起看看。巨骨舌魚巨骨舌魚巨骨舌魚是巨骨舌魚屬的物種,亦稱海象魚。成魚體長可達2-6米,重可達100千克。體形巨大。頭部骨骼由游離的板狀骨組成。
  • 話說淡水魚和海魚,中外吃魚文化差異不是一般的大,你肯定想不到
    又能把烹飪魚的歷史再上推到春秋時期。烹飪小魚需要穩火慢燉,不能來回折騰,否則就把小魚燉爛了。春秋時期的人就精於此道,烹飪技術發展到今天,做出的魚的滋味,當然更讓世界人民驚嘆。至於松鼠鱖魚等巧奪天工的魚類菜餚,足以上升到藝術的角度了。魚這個字的讀音和「餘」相同,所以在節日的宴席上,也必然會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