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淡水魚生32年 醫生從他體內掏出一包「瓜子仁」

2021-01-10 看看新聞Knews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

最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醫生在他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肝吸蟲,其中體型較大的堪比瓜子仁兒。經手術取出活體之後,患者體內還有死蟲不斷通過引流管排出。記者了解到,這位患者有著32年頻繁享用淡水魚生的「資歷」,可是,小酒配美食的絕招,並沒能讓他躲過一劫。

患者賈先生稱:「我以為一口魚生一口酒,就可以把蟲殺死了。如果有什麼不適,就懷疑,哎,肚子不舒服一點而已。」醫生告訴記者,肝吸蟲是一種寄生蟲,學名「華支睪吸蟲」,它們通常依附於淡水魚、蝦身上。相關產品如果沒有經過高溫烹飪,食用者往往容易感染上肝吸蟲病。以往醫院接診的相關病例中,患者大多有著食用淡水魚生、醉蝦等菜餚的習慣,他們信奉的配酒、泡醋等「偏方」,也被證實是無效的。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彭濤解釋:「生魚的話,如果是90度高溫烹飪,必須達到10秒以上,才有可能去殺滅寄生在淡水魚魚肉當中的毛蚴 。一般的這種高度酒的浸泡和陳醋的浸泡,是不可能殺滅這個寄生蟲的。」

廣西成肝吸蟲病高發區 食用淡水魚生需謹慎

食用淡水魚生,是肝吸蟲傳播的最常見途徑。流調數據顯示,肝吸蟲病在國內呈現出一南一北兩個流行區。南方以兩廣為主,北方則多見於黑龍江和吉林。截止2019年,廣西已有60個縣(市、區)發現肝吸蟲病流行或存在,全區感染人數為300至500萬人,位居全國第二。相關患者早期難以察覺明顯不適,但長期感染後,他們的膽管可能局限性擴張,進而引發多種疾病,如膽結石、膽管炎等。重症患者還會出現膽管癌、肝硬化、肝癌等。兒童感染之後,身體正常發育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面臨侏儒症地侵襲。專家提醒,給淡水魚類等食材充分加熱,不僅能殺死肝吸蟲,還能殺滅病菌和其他種類的寄生蟲。愛吃淡水魚生的朋友,最好隨時留意身體健康狀態。每隔1或3年,可定期到醫院接受專項檢查,一旦確認感染,必須及時進行治療。(素材來源:廣西新聞頻道 記者:袁木 凌林 藍飛燕 編輯:陳佳雯)

相關焦點

  • 別再吃淡水魚生啦!男子吃淡水魚生32年,醫生從他體內掏出1包「瓜子...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醫生在他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肝吸蟲,其中體型較大的堪比瓜子仁兒。
  • 五旬男子吃魚生32年,膽管竟長出這麼多寄生蟲!
    對於「吃貨」們來說魚生是一道可口的美食不過,這魚生雖美味卻有著極大的健康隱患近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了一名市民就是因為愛吃魚生在他的膽管內竟然長出了大量的肝吸蟲>醫生在診斷過程中發現他有嚴重的寄生蟲感染,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在患者膽管中發現大量肝吸蟲,而且個頭都有瓜子仁那麼大,取出肝吸蟲活體之後,術後還有死蟲不斷通過引流管排出。
  • 廣東一男子體內驚現大量「瓜子」活蟲!原來他吃了這個!
    消化內科醫師劉海燕詢問他是否有進食淡水魚生史,文生非常興奮地回答道:「當然有,我們這邊的人都很喜歡吃。」文先生說他吃魚生的習慣已經有30多年了。文先生稱,他是淡水魚生愛好者,時不時就來幾盤「撈起」。劉海燕提醒他:「您知道魚生有寄生蟲嗎?」文生不以為然:「沒那麼玄乎,我身邊那麼多吃魚生的,都沒見有什麼事。」頭皮發麻!
  • 五旬男子吃魚生32年 膽管長出大量寄生蟲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在患者膽管中發現了大量肝吸蟲,醫生用一根導管為他「排蟲」,幾天來,他每天親眼看著肝吸蟲不斷從自己體內爬出。據了解,感染肝吸蟲是跟吃淡水魚生有關係。該男子吃魚生已有32年,每次都是一口魚生一口白酒,以為能殺蟲,沒想到還是中招了。  【解說】醫生介紹,在以往的接診過程中也發現過不少類似的病例,這些市民大多都有吃魚生的習慣。
  • 廣西一男子享用魚生32年,膽管中發現大量肝吸蟲,最大堪比瓜子仁兒
    醫生在他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肝吸蟲,其中體型較大的堪比瓜子仁兒。 經手術取出活體之後,患者體內還有死蟲不斷通過引流管排出。年頻繁享用淡水魚生的「資歷」,可是,小酒配美食的絕招,並沒能讓他躲過一劫。以往醫院接診的相關病例中,患者大多有著食用淡水魚生、醉蝦等菜餚的習慣,他們信奉的配酒、泡醋等「偏方」,也被證實是無效的。
  • 較真| 愛吃淡水魚生的朋友,小心肝吸蟲病,又出現一例
    近日,有新聞報導廣東韶關的丘先生因肝膽結石做手術,結果黃疸卻消退緩慢,醫生在了解了丘先生的飲食習慣後最終發現更深層的病因——一種在廣東常見的寄生蟲病「肝吸蟲病」,而這種病跟他多年經常生食魚蝦有關。
  • 魚生配白酒30年,男子鼻子竟「流出」寄生蟲
    信息時報訊(見習記者 張漫 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祈福)近日,記者從祈福醫院獲悉,廣東番禺一男子因劇烈腹痛,半夜被家人送往祈福醫院,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用鼻膽管從其身體內引流出數十隻瓜子樣的「活蟲」。據了解,該男子是淡水魚生愛好者,時不時就來幾盤「撈起」。
  • 愛吃魚生30多年,廣東番禺男子膽管現大量寄生蟲!
    醫生介紹,文先生是淡水魚生愛好者,時不時就來幾盤「撈起」。這些寄生蟲為華支睪吸蟲(肝吸蟲),與患者飲食有關。當人們吃了衛生不達標或未熟透的生魚蝦時,它便悄悄潛伏進人體。廣東省衛生健康部門數據顯示,在盛行吃生魚片的珠三角一帶,肝吸蟲病感染率很高。
  • 白酒和芥末殺不死魚生中寄生蟲 淡水魚生儘量少吃,高溫是殺死肝...
    白酒和芥末殺不死魚生中寄生蟲 淡水魚生儘量少吃,高溫是殺死肝吸蟲最好的辦法2018-05-15 10: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瀏覽量: 10633 次 我要評論 不少人認為,魚生不僅美味,而且健康,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吃魚生。但魚生會導致肝吸蟲,許多人認為魚生配白酒、芥末等可以殺死寄生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一起看看專家怎麼說。
  • 女子體內發現大量黑色蠕動的小蟲 哪些食物別生吃
    本是個很常見的外科手術,沒想到胡主任和他的團隊在給魏女士做膽道衝洗時竟然發現了大量黑色蠕動的小東西,懷疑是寄生蟲感染,於是取了術中引流的膽汁標本去檢驗科化驗,並保留了黑色的小蟲子標本。  一見到這個小黑蟲,憑直覺,有著20多年臨床經驗的樓洪萍醫生便懷疑為肝吸蟲,因為是第一次碰到,以前僅僅在教科書上看到過,為穩妥起見,最好是找到膽汁中典型的蟲卵。
  • 深圳女子體內取出「活蟲」 醫生:因愛吃魚生
    一到夏天就有不少人喜歡吃魚生涼涼的、薄薄的、脆脆的入口即化,這一口可真爽了!也就是說程女士的「膽囊結石」極有可能是「寄生蟲屍體」在體內變化形成結石……經過病理科的檢驗也證實了醫生的推斷:這個會伸縮的「肉片」正是華支睪吸蟲(肝吸蟲),是一種存在於淡水魚蝦體內的寄生蟲。無端端的為何會有寄生蟲在鼻膽管管腔?據程女士回憶,去年12月曾和家人一起吃過一次潮汕生魚片。
  • 別再這樣吃海鮮了!醫生在一名女子體內發現大量黑色小蟲
    &nbsp&nbsp&nbsp&nbsp本是個很常見的外科手術,沒想到胡主任和他的團隊在給魏女士做膽道衝洗時竟然發現了大量黑色蠕動的小東西。胡醫師懷疑是寄生蟲感染,於是取了術中引流的膽汁標本去檢驗科化驗,並保留了黑色的小蟲子標本。
  •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08日14:27  中國新聞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
  • 「膾炙人口」易傷身:歷史上生食淡水魚而亡的典故
    他找了好多醫生治病都無效,後來尋到神醫華陀,診斷為「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華佗為其開藥,陳登吃下去以後「吐出二升許蟲,赤,皆動,半身是生魚鱠也」。也就是說,陳登正是因為嗜食生魚而得了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病癒之後,華陀叮囑他不能再吃生魚,豈料陳登病癒後,嘴巴又饞了起來,終因不遵醫囑貪食生魚,舊病復發而一命嗚呼。
  • 從男子體內取出3米長的綠色蟲子,他愛吃的你肯定也吃過!
    由於倉庫設在溫州,10多年來,他經常是國內國外兩頭跑。近日因為腸胃不適,他特意到溫州的醫院預約做腸鏡檢查。檢查之前,他在醫生的指導下先服用了導瀉劑。12月6日上午,他在衛生間待了很久,原因是他遇到了一件「怪事」。
  • 男子吃生魚片胃裡生出寄生蟲,如何避免被寄生蟲纏身?
    吃生魚片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幾乎每個愛吃刺身的吃貨都知道,但美食當道,誰又能抵製得住誘惑呢?奉化男子小任就是這樣一枚吃貨,昨天,他告訴記者,以後再也不吃生魚生肉了,原來,前兩天他胃不舒服去做胃鏡,醫生從他胃裡夾出一根10多釐米長的寄生蟲。
  • 女子體內取出黑蟲 肝吸蟲可存活20年以上
    試想一下體內有密密麻麻的黑蟲,你會不會嚇得六神無主呢?據報導,前兩天,杭州一位女士上腹疼痛難忍,當主刀醫生為她進行膽囊手術時,竟發現裡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肝吸蟲!肝吸蟲常見於海鮮,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蟲,感染肝吸蟲嚴重會導致肝硬化,患癌的風險。那麼你知道如何預防肝吸蟲呢?
  • 瑞安一醫生轉發網絡圖片 提醒愛吃生食的溫州人防範寄生蟲病
    配圖文字稱:「瑞安一病人愛吃生魚片,滿身寄生蟲?」  圖片是真是假?病例是否來自瑞安?吃生魚片真的會長滿寄生蟲?溫都記者昨進行了一番調查。  記者調查  圖片所示不是瑞安本地病例  「寄生蟲」一事最初源於網友一條微博,隨後被大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