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專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在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8月21日召開的「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上,一位《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制定者聲稱,「鹹水和淡水「的寄生蟲風險是同樣的,沒有大小之分。這一旨在平息國產虹鱒消費者憂慮的發言,卻進一步引發了輿論的普遍質疑。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髮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淡水養殖的虹鱒歸為「三文魚」。在21日的討論會上,當談到淡水養殖虹鱒和海水養殖大西洋鮭生吃時的寄生蟲風險是否相同時,協會三文魚分會理事、北京北歐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維中表示,二者的風險並沒有大小之分。「海水魚也並不是鹹的,我們做黃花魚的時候都會放鹽。人體也是鹹的,否則為什麼醫院給你打生理鹽水不打蒸餾水呢?現在我們仍然需要科學精神。」

  8月24日,澎湃新聞通過查詢科學文獻,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淡水魚的寄生蟲風險較海水魚更大。此外,國外醫學界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確切證明淡水環境中生長的虹鱒有著傳染闊節裂頭絛蟲等人體寄生蟲的可能。而在國內,生食淡水魚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染上俗稱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

  國外:淡水虹鱒易感染裂頭絛蟲,野生養殖皆難倖免

  今年五月,中國漁業協會曾在《青海日報》上發表題為《針對近期網上關於「國產三文魚」的不實報導的澄清》的文章。文中提到,國產虹鱒從養殖方式上將寄生蟲寄生的機率降至極低,且「此前未見虹鱒感染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的文獻報導「。

  然而,澎湃新聞通過查詢國際知名醫學資料庫Pubmed網站發現,無論野生還是養殖,淡水虹鱒都已在全世界多個地區留下了感染有裂頭絛蟲的文獻記錄。

  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是鮭科魚類(Salmonidae)主要攜帶的一種寄生蟲。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約50種裂頭絛蟲,其中有15種可以通過食物傳播進入人體並造成絛蟲病。闊節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與日本海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是最常見的兩種人體寄宿絛蟲。

  1993年,一位阿根廷科學家在南部的莫雷諾湖抽查114條虹鱒,發現其中同時存在包括闊節裂頭絛蟲在內的兩種裂頭絛蟲。這是阿根廷首次出現闊節裂頭絛蟲,這位科學家在論文中寫道,虹鱒對這兩種絛蟲而言,似乎比紅點鮭、金鱸、銀漢魚等其他湖中魚類「更為重要」。

  2008年,智利科學家從8家水產養殖場中抽查90條虹鱒,發現感染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7%。兩年後,科學家又對智利的潘吉普伊湖進行抽檢,發現虹鱒在肉中感染闊節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1%,大大超過同一湖泊中的其他魚類。根據研究結果,阿根廷與智利地區的闊節裂頭絛蟲都是自北美地區入侵的外來物種。

  除了以上案例外,1980年代,美國西海岸曾大規模爆發絛蟲感染。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估計,在1977年到1981年之間發生了多達200起闊節裂頭絛蟲感染事件。美國科學家隨後採訪了其中52名病患,得出結論認為,生食虹鱒所屬的馬哈魚屬魚類(Oncorhynchus)是導致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

  不過,根據捷克科學院生物學家Tomá Scholz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引發美國西海岸疫情的寄生蟲物種可能是日本海裂頭絛蟲。該團隊通過分子結構與顯微鏡圖像分析比對,發現有大量日本海裂頭絛蟲此前被誤認為是闊節裂頭絛蟲。根據論文提出的新結論,日本海裂頭絛蟲的感染媒介是馬哈魚屬的太平洋鮭魚,影響範圍集中於日本與韓國這兩個有著生魚片飲食傳統的國家。而闊節裂頭絛蟲的感染媒介僅限於鱸魚、鱈魚、嘉魚等淡水魚類,主要分布於歐洲、北美及亞洲地帶。

  這裡需要再次釐清一下虹鱒與相似魚類的種屬關係。三文魚作為商品名,原指大西洋鮭(Salmo salar),屬於鮭科(Salmonidae)鱒屬。而虹鱒則屬於鮭科馬哈魚屬,也被稱為鉤吻鮭屬或太平洋鮭屬,其他太平洋鱒魚與太平洋鮭魚皆在此列,後者包括紅鮭、粉鮭、帝王鮭等。嚴格意義上,它們都不能被稱作「三文魚」。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健康教育諮詢檢測中心主任陳家旭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了闊節裂頭絛蟲在淡水環境中的孵化、傳播過程:絛蟲先通過外來汙染,如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的糞便進入水體,隨後附著在劍水蚤等魚蟲飼料上進入魚的體內,最終被生食魚肉的人類攝入腹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絛蟲病會導致感染者出現腹痛、噁心、腹瀉或便秘,症狀可持續到絛蟲經治療而死亡,否則絛蟲可能會存活數年。絛蟲幼蟲可在肌肉、皮膚、眼睛和中樞神經系統內發育。當幼蟲囊孢在大腦中發育時,則被稱為腦囊尾蚴病。症狀包括劇烈頭痛、失明,抽搐和癲癇發作並可能致命。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患有罹患腦囊尾蚴病的總人數介於256至830萬之間。

  在5月份的澄清文章中,中國漁業協會曾表示,國產養殖虹鱒生活在流動的冷水中,同時裝備有鳥類防護設施阻斷寄生蟲糞源傳播,並使用膨化處理的飼料,綜合下來使得寄生蟲寄生的機率極低。

  記者就此詢問陳家旭,理論上是否可能通過人工幹預手段完全杜絕淡水養殖環境的寄生蟲風險?陳家旭表示,在養殖業普遍採用膨化飼料的當下,能否杜絕野生動物糞便汙染是決定寄生蟲風險的關鍵。他表示,養殖中心畢竟在自然環境中,而不是處在完全封閉的大棚裡,「我也不敢說它完全做不到,但是做到的困難比較大。「

  國內:肝吸蟲通過淡水魚生傳播,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據陳家旭表示,絛蟲在中國的感染程度並不嚴重。真正以淡水魚肉為媒介,並對中國民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寄生蟲,是俗稱為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有多位專家在採訪中明確表示,肝吸蟲對所有淡水魚都可寄生。

  根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肝吸蟲引發的疾病被稱作支睪吸蟲病。肝吸蟲寄宿於淡水魚內,人們通過食用帶有幼蟲期的非熟魚肉遭到感染。在體內孵化後,肝吸蟲的成蟲會寄生在肝臟的較小膽道內,使周邊組織出現感染和纖維化,從而有可能導致膽管癌。2012年,世衛組織將華支睪吸蟲列為1類致癌物。陳家旭表示,廣東、廣西及東北地區由於有著生食淡水魚肉的飲食習慣,因此是肝吸蟲病的高發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張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肝吸蟲長期對膽道進行刺激,會導致人的肝功能受損,導致黃疸、腹水,而進一步的刺激還將導致肝細胞癌變。

  肝吸蟲病的前期症狀較輕微,僅表現為腹瀉與右上腹部不適,因此往往不易引起病患重視。在張磊接診的肝吸蟲病例中,絕大多數的被感染者都是因膽管結石或膽管癌而來到醫院。許多情況下,直到醫生在手術中打開肝表面,器官內的大量蟲體才赫然顯現。

  據陳家旭與張磊介紹,肝吸蟲的寄生路徑先從淡水環境中的螺絲開始。在這些淡水螺的體內,肝吸蟲由蟲卵成長為蝌蚪一樣的尾蚴,隨後直接入侵至淡水魚體內,在其中成長為囊蚴。人類生食被感染的魚肉後,囊蚴隨之進入人體消化系統。在胃酸消化作用下,囊蚴外殼破裂,尾蚴隨即逸出,由胃部移動至十二指腸,從膽管開口處向上立行,最終在膽管內定居。

  生食淡水魚肉是感染肝吸蟲的最主要途徑。根據衛生部2015年組織的第三次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察(以下簡稱寄調)顯示,在擁有生食淡水魚肉習慣的廣東省,肝吸蟲的感染率為4.9%,在12401例調查樣本中發現608人患有肝吸蟲。作為對比,河南省肝吸蟲卵糞檢的陽性率僅為0.01%,在26866個調查對象中僅發現4名肝吸蟲感染者。

  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蠕蟲病防治科主任鄧豔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河南肝吸蟲感染率低的原因主要在於當地沒有吃淡水魚生的飲食習慣。鄧豔表示,在河南感染肝吸蟲可能主要是由家中刀具、案板生熟不分所造成:切魚時,刀具沾染囊蚴,隨後再去切涼菜,導致感染。由於不是通過吃魚生而感染,因此病患感染度較低,體內肝吸蟲數量較少,容易漏檢。

  根據2005年第二次寄調結果,全國感染肝吸蟲的人數約為1249萬人。十多年過去,肝吸蟲感染人數出現了明顯下降。目前第三次寄調的調查報告尚未公布,據陳旭明估計,目前全國感染肝吸蟲人數約為500~600萬人。張磊表示,近幾年肝吸蟲感染率呈下降趨勢,一個原因是廣東地區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成效。在肝吸蟲的一些重點疫區如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當地疾控中心人員積極向民眾宣傳諸如不要吃魚生,不要將廁所修建在池塘邊等衛生知識。

  據張磊介紹,肝吸蟲的檢驗與治療都不複雜。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肝吸蟲,最直接有效的檢查方法是進行糞檢,觀察其中有無蟲卵,此外也可以通過驗血來觀察嗜酸細胞量等指標是否出現升高。如果確實感染了肝吸蟲,通過服用藥物即可殺死。

  淡水魚寄生蟲風險更大,應儘量避免生食

  陳家旭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許多寄生蟲體不能耐受海水高鹽度帶來的高滲透壓,因此淡水寄生蟲的種類要比海水寄生蟲多得多。

  由於人體環境更接近淡水,海洋魚類及海洋哺乳類體內異尖線蟲由於滲透壓關係同樣難以在人體內久留。張磊表示,異尖線蟲對人體的影響具有一過性,往往導致患者在食用魚肉後產生腹瀉,而淡水寄生蟲則會在人體中消無聲息地潛伏。如肝吸蟲就可以在人體中存活25~30年。

  8月20日,全球最大三文魚出口國挪威的食品安全部門發布公告稱,全生食或大部分生食的水產品必須在食用前冷凍,目的是殺死任何可能存在於產品中的寄生蟲。挪威雖然也養殖虹鱒,但是採用海水養殖,不會感染淡水中的寄生蟲。

  在海水魚中,一大主要的寄生蟲為異尖線蟲。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01年發布的《冷燻加工魚肉防疫工序與指標》表示,所有野生捕撈的太平洋鮭都應被視作含有異尖線蟲。根據對美國冰鮮紅鮭、銀鮭、帝王鮭魚肉的抽檢結果顯示,異尖線蟲感染率高達75%。陳家旭則表示,異尖線蟲在中國東海海域的魚類中感染率非常高,「少的有百分之二三十,多的可能百分之百」。

  為了杜絕寄生蟲風險,FDA在1998年的《魚類及生鮮產品風險防控手冊》中要求生魚肉在供應給消費者之前應通過在零下20攝氏度環境下冷凍七天,或在零下35攝氏度環境下冷凍15小時以上來殺死寄生蟲。實驗表明,這一冷凍手段對殺死絛蟲、異尖線蟲等寄生蟲而言綽綽有餘。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依然不放心,只要將魚肉燒熟後再食用即可規避寄生蟲風險。

相關焦點

  • 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寄生蟲學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在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8月21日召開的「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上,一位《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制定者聲稱,「鹹水和淡水「的寄生蟲風險是同樣的,沒有大小之分。這一旨在平息國產虹鱒消費者憂慮的發言,卻進一步引發了輿論的普遍質疑。
  • 國產虹鱒被列為三文魚 虹鱒和三文魚有什麼區別
    對於把虹鱒納入三文魚範圍,「《生食三文魚》編制說明」(報批稿)解釋稱:  消費者對國內三文魚的定義概念模糊。維基百科中對三文魚的定義表示它是鮭科魚類中一些條鰭魚的通用名稱,鱒魚也屬於鮭科魚類。  此前,在網購平臺上,很多虹鱒魚產品標註的是「三文魚」字樣,沒有點明是「虹鱒」。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明確,預包裝產品的標籤應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如:三文魚(大西洋鮭)、三文魚(虹鱒)。網購平臺上,來自龍羊峽的生食三文魚產品已經標註了「虹鱒」。
  • 衛健委稱國產虹鱒未檢出寄生蟲遭質疑:樣本少、未檢測絛蟲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9月7日致電評估中心詢問此次監測相關事宜時,一位主任級別的專家稱,此次監測結果只對本批次國產虹鱒有效,「只代表進行監測的這批虹鱒中沒有寄生蟲,不能證明其他的都沒有。」對於如何更有效地預防國產虹鱒的寄生蟲風險,該專家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進行「專門的寄生蟲實驗」。
  • 反正都不是大麻哈魚,三文魚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淡水虹鱒
    就算比吃香煎燒烤的淡水虹鱒都能秒殺三文魚(大西洋鮭)的口感。你去日本的壽司店,見到多少推崇三文魚的刺身的?口感跟肥肉一樣,價格又那麼便宜,只有平價日料才拿這種破落貨來當招牌,有腔調的都是吃金槍魚和鯛魚刺身的好嗎。淡水虹鱒吃法都比你們三文魚先進,和澳洲龍蝦、帝王蟹這些頂級食材一樣,我們可以「一魚三吃」。
  • 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生食三文魚安全嗎?
    有關國產虹鱒和進口三文魚是不是同一種魚的爭論,在今年5月曾熱鬧了一番。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公布了一份《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把國產虹鱒劃入三文魚,再度引起全國熱議。  國產虹鱒是不是三文魚?表面上看這只是名分之爭,背後卻是民眾關注的生食魚類是否安全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進口冰鮮三文魚保質期只有15天,超過這個期限,生吃就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
  • 《生食三文魚》標準發布,虹鱒到底是不是三文魚?
    《生食三文魚》標準發布,虹鱒到底是不是三文魚?2018-08-13 23: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流加協會        瀏覽量: 3020 次 我要評論 此次會議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及中國水產學會鮭魚類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匯聚了近三百名國內外三文魚產業及相關領域的主管部門、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代表,共同見證了此次標準發布。「三文魚分會的成立和《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出臺,將改變此前各說一辭無規可依的局面,有利於行業規範和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在會上表示。
  • 生吃虹鱒,到底會不會遇到寄生蟲?遇到了該咋辦?
    在兩廣、雲南等地經常可以聽到因為有人吃淡水魚生感染肝吸蟲的病例,且自2005年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調查報告來看,發病呈上升趨勢。雖然目前尚無虹鱒魚身上發現華支睪吸蟲和東方次睪吸蟲的報導,但調查此種類排除一下大家的疑惑還是有必要的。(左)肝吸蟲的生活史,通常需要一些螺類來作為中間宿主。
  • 愛吃魚生易患肝吸蟲病 專家稱白酒殺不死肝吸蟲
    說起魚生,廣西人特別熟悉,對它真是又愛又恨,因為大部分人都懂得:魚生有風險,入口需謹慎。正是深諳此道,吃起來也特別講究:下口之前,也懂得蘸點醬料、配點小酒,吃起來似乎放心多了。但據了解,廣西肝吸蟲人群感染率為 4.76%,其中橫縣高達28.78%,成為全國高發區之一。
  • 三文魚團標制定方稱海水淡水寄生蟲風險一樣:海魚不鹹人不淡
    近日,隨著一則《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發布,有關淡水養殖「虹鱒」是否應屬於「三文魚」的話題引發海內外巨大爭議。協會要規範現在的「三文魚」市場,要對消費者公平,所有國內外企業來中國市場賣「三文魚」時都要遵守這個標準。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秘書長陳麗純:市場上已經出現多種「三文魚」魚類銷售的情況,因此協會才出臺標準。焦點三:淡水養殖虹鱒和海水養殖虹鱒,生吃時寄生蟲風險是否相同?
  • 說是深海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魚!還有寄生蟲!
    我們所認知的三文魚,基本都是大西洋鮭魚,深海水魚,原來並不是!!那麼,虹鱒魚是不是「三文魚」?其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所屬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所發布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關於三文魚一些常識答疑》中對「三文魚」給出界定,即「三文魚實際上是指所有的鮭科魚類。
  • 「淡水三文魚」電商在售:隻字不提「虹鱒」,仍推薦生吃
    因此,在大部分消費者的認知中,可生食的三文魚一般指挪威三文魚,即大西洋鮭。被冠以「Salmon」稱呼的魚,除了大西洋鮭,還有太平洋鮭(或稱大馬哈魚屬,Oncorhynchus)。這類生存於太平洋的三文魚和大西洋鮭同科不同屬。
  • 你以為吃的是深海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魚?!到底能不能生吃?
    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在市面上看到的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五花八門,智利、英國、加拿大、美國等都向中國出口。淡水養殖的魚蝦含有豐富的寄生蟲,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生吃都能感染人體,有的能致命。那麼淡水三文魚裡有沒有?
  •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中新網10月8日電 臺灣一位82歲老先生,只因嗜吃生魚片,肚內膽囊竟不知不覺被肝吸蟲寄生,數量多達300多隻,因為腹痛劇烈求醫,醫生開刀取出肝吸蟲,才救回了一條老命。
  • 「膾炙人口」易傷身:歷史上生食淡水魚而亡的典故
    近日,關於虹鱒之於三文魚,究竟算是同一概念抑或指鹿為馬的爭論又起。作為淡水魚的虹鱒到底能不能做成生魚片生吃,固然現今仍然是眾說紛紜;回顧淡水魚生在中國歷史由興而衰的過程,或可以給今日的我們一個警醒。嶺南人食用的魚生,「以嘉魚,鰽魚,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以鰣、以鱸、以鯇」,顯而易見其中仍然有著大量的淡水魚類。近現代的兩廣地區,堪稱古老的「(淡水)魚膾」如活化石一般存在。明朝的徐霞客在遊歷到廣西地區時,就發現當地「乃取巨魚細切為膾,置大碗中,以蔥及薑絲與鹽、醋拌而食之,以為至味。」現代廣西的漢族、壯族和侗族都延續了食用「魚生」的習俗。
  • 廣西一男子享用魚生32年,膽管中發現大量肝吸蟲,最大堪比瓜子仁兒
    說起魚生,老廣應該都特別熟悉。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廣西成肝吸蟲病高發區 食用淡水魚生需謹慎 食用淡水魚生,是肝吸蟲傳播的最常見途徑。流調數據顯示,肝吸蟲病在國內呈現出一南一北兩個流行區。南方以兩廣為主,北方則多見於黑龍江和吉林。截止2019年,廣西已有60個縣(市、區)發現肝吸蟲病流行或存在,全區感染人數為300至500萬人,位居全國第二。
  • 女子體內取出黑蟲 肝吸蟲可存活20年以上
    據報導,前兩天,杭州一位女士上腹疼痛難忍,當主刀醫生為她進行膽囊手術時,竟發現裡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肝吸蟲!肝吸蟲常見於海鮮,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蟲,感染肝吸蟲嚴重會導致肝硬化,患癌的風險。那麼你知道如何預防肝吸蟲呢?
  • 民航餐裡的三文魚是「虹鱒」? 市消保委召集專家討論「三文魚」到底是條啥魚
    討論開始後,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主任碩士生導師、教授陳舜勝第一個發言,他說:鮭魚是在深海生長,到淡水裡產卵,然後再回到深海裡生活。中國和日本一般把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叫鮭魚,而淡水裡生長的叫鱒魚。三文魚名字是狹義的,一般指鮭魚,有些在前面加上了帝王三文魚或銀三文魚,三文魚不等於salmon,英文的salmon相漢於中文的鮭、鱒魚。
  • 虹鱒和大西洋鮭魚體內可能都存在寄生蟲,但由於海水滲透壓的關係...
    X 虹鱒和大西洋鮭魚體內可能都存在寄生蟲,但由於海水滲透壓的關係,大西洋鮭魚即使被生食,其體內的寄生蟲也不適合在人體內生存,而虹鱒則不然,上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生食虹鱒風險更大?
  • 「淡水三文魚」到底是什麼魚?實地探訪青海省龍羊峽水庫
    在大部分消費者的認知中,可生食的三文魚一般指的是挪威三文魚,即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學名Salmo salar)是鮭科鮭屬。但因為三文魚是音譯名,除了大西洋鮭外,還有同樣被冠名為「Salmon」的其他魚類。但其他的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或稱大馬哈魚屬,Oncorhynchus),和大西洋鮭是同科不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