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一則《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發布,有關淡水養殖「虹鱒」是否應屬於「三文魚」的話題引發海內外巨大爭議。
8月21日下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召集上海市人大代表、消保委委員、消費者代表、專家、企業以及團體標準的起草方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等多方面召開了「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這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首次參與此類討論會公開回應對該協會日前所發布標準的種種質疑。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發起的調查顯示,83.6%的消費者認為團體標準將淡水養殖的虹鱒魚歸入三文魚是「指鹿為馬,誤導消費者」。73.4%的消費者擔心虹鱒被列入三文魚類別後,企業會藉此誤導消費者。正如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所說,消費者主要關心兩個問題:我吃的東西安不安全?是不是值這些錢?
討論會持續了3個多小時的時間,主要就下述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虹鱒魚與「三文魚」到底是什麼關係?怎麼看消費者對把虹鱒列入「三文魚」表示擔憂?團體標準是否可以定義商品?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會議現場關於8大焦點問題的各方意見概要。以下為討論會上的「乾貨」:
焦點一:虹鱒魚與「三文魚」到底是什麼關係?我不贊同把虹鱒列入三文魚。最初中國在引進「三文魚」時採取的就是狹義定義,特指大西洋鮭,這個名稱一直指海水魚。最近美國FDA也明確表示虹鱒在銷售時不能叫做「salmon」(編註:三文魚,是「salmon」的粵語音譯)。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理事、北京北歐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維中:「三文魚」並非科學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概念,不是一個狹義的名稱,而是包括很多種類,包括大西洋鮭、虹鱒等多種鮭科魚類。協會不能判定俗稱的對與錯,協會能做的,就是把現在中國市場上在以「三文魚」名義銷售的魚類聚集起來,告訴消費者目前市場上銷售或將來有可能銷售的「三文魚」指的就是這些。協會已在標準中明確規定商家出售時應標註「三文魚」的產地和種名,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
上海市消保委常務委員、上海聯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江憲:此次「三文魚」定義之爭已經超越學術之爭變成法律問題。不良商家利用了專家的科學精神將兩種魚混淆。是侵害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行為,誤導了消費者。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理事/顧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三文魚」既然出現這麼大的爭議,可能和國內外不同企業間的利益爭奪有關。我們不能隨意剝奪企業使用「三文魚」名稱的權利。我個人的觀點是,乾脆不再繼續單純使用「三文魚」這個名稱,標明到底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挪威、紐西蘭也不要用「三文魚」了。
焦點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出臺團體標準的初衷是什麼?鄭維中:我們出臺標準的初衷恰恰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出臺標準是為了告訴消費者,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謂「三文魚」都包括哪些具體魚類。協會不能判定不同企業對「三文魚」標準的對錯。如果我們不出臺標準,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魚。協會要規範現在的「三文魚」市場,要對消費者公平,所有國內外企業來中國市場賣「三文魚」時都要遵守這個標準。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秘書長陳麗純:市場上已經出現多種「三文魚」魚類銷售的情況,因此協會才出臺標準。
焦點三:淡水養殖虹鱒和海水養殖虹鱒,生吃時寄生蟲風險是否相同?鄭維中:其實鹹水和淡水,風險是同樣的,沒有大小之分。人們認為淡水風險會比較大是因為人類接觸淡水魚比較多。海水魚也並不是鹹的,我們做黃花魚的時候都會放鹽。人體也是鹹的,否則為什麼醫院給你打生理鹽水不打蒸餾水呢?現在我們仍然需要科學精神。
王亞民: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都有寄生蟲風險,所以我建議能熟吃就儘量不生吃。日本人習慣生吃海水捕魚的生魚片,體內異尖線蟲量比較大。
陳舜勝: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的魚類在生吃時寄生蟲方面有很大不同。海水養殖的魚類攜帶的主要是異尖線蟲,因為海水滲透壓高,異尖線蟲在魚類體內能夠成長,而不能夠在人類體內成長為成蟲,因為環境不夠好。但是淡水養殖魚類體內的多種寄生蟲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如絛蟲、肝吸蟲、肺吸蟲等會給人類造成胃穿孔、肝炎等。日本人生吃海水魚體內確實會存在異尖線蟲,但在人體內不會造成大危害。
焦點四:虹鱒和大西洋鮭有什麼區別?虹鱒也可以在海水中養殖,而大西洋鮭也可以在淡水中養殖,並不是大家之前一直認為的大西洋鮭一定是海水魚、虹鱒一定是淡水魚。口感方面,我們有企業做過盲測,結果是消費者接受度比較高的是虹鱒。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水產品市場分會秘書長鄒國華:有代表提到市場上有很多拿著便宜的虹鱒當三文魚賣,實際上消費者也擔心這一點。實際上2017年海關的到岸價,大西洋鮭是0.85萬美元一噸,虹鱒是1.057萬美元一噸。實際上到岸價虹鱒比大西洋鮭貴。
鄭維中:從口感來說各有千秋,生物學來講,大西洋鮭個體會比較大脂肪含量會多一些,虹鱒相對較小,相對沒有這麼肥膩。
王亞民:我個人的意見,從口感的角度上講,我更喜歡吃虹鱒,因為他Q彈,有彈性。大西洋鮭有點軟綿綿、油膩的感覺。
焦點五:協會到底有沒有定義三文魚?協會沒有定義「三文魚」這樣一個俗稱。
唐健盛:協會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編制說明第4頁明確寫道「本標準對三文魚的定義規定如下:三文魚(salmon)/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如何解釋?
鄭維中:這個是因為任何一個標準都有一個格式,必須對範圍有一個定義……只能這樣來了。
焦點六:企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商家賣什麼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怎麼樣的信息,都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來。消費者需要傳統意義上的「三文魚」,我們就提供這種魚。如果消費者也要虹鱒,那麼我們提供虹鱒。如果消費者非常介意傳統的「三文魚」和虹鱒,那麼我們會在標註上說清楚。我們所有服務都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從目前易果的角度說,第一,我們目前非常關注消費者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們沒採用這個標準。第二,在易果的官網或者獨家運營的天貓超市生鮮區,我們從沒賣過虹鱒。因為市場上還是認可傳統「三文魚」的比較多。如果市場上大家也喜歡虹鱒了,我們也會賣虹鱒,但是我們會把虹鱒和「三文魚」說清楚。
焦點七: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是否考慮修改標準?目前我們的標準已經發布,現在還沒有推遲實行和修改標準的決定。
焦點八:日前協會為何主動刪除了官網上《市面上低價三文魚 有可能是大馬哈魚、虹鱒魚冒充的》等文章?情況是真實的,這個新聞是我們轉載的,我們在新聞審核方面存在疏漏。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成立後,我們對網站進行了梳理,覺得不合適就刪掉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