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海魚肉含鹽量高,不能用來餵食烏龜?海魚生於海水但並不鹹

2020-11-03 鶇龜先生

前兩天,針對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地區水族商店關門、快遞停運,導致龜糧無處購買,部分朋友出現烏龜斷糧的現狀,鶇龜先生發表了一文,提出了可以用蔬菜水果、魚蝦肉等來替代龜糧飼餵烏龜的應急辦法。昨天收到一位好友的留言,詢問能否用海魚餵食烏龜,因為「家周圍菜市場只有賣海魚的」。其實,烏龜是否能吃海魚,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

受新冠影響,這位朋友只能買到海魚

烏龜不能吃高鹽食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這是因為烏龜是淡水龜類,天然食物是淡水中的小魚蝦、螺蚌、蝸牛等動物,以及水草等植物,這些都是低鹽的。長期的生存演化,使得烏龜對高鹽分並沒有代謝能力。攝入鹽分過多,會逐漸積累於烏龜體內,排洩不出去。輕則四肢浮腫(水腫),嚴重者會危害腎臟系統,甚至直接造成死亡。所以像火腿腸、香腸等含鹽量高的食物,是不能用來餵食烏龜的。

因為烏龜不能吃高鹽食物,所以很多朋友就認為同樣也不能吃海洋中的魚類,理由自然是認為這些產品含鹽量高。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非完全是這樣。這裡面存在對海魚含鹽量的誤解,並不是所有海魚都不能餵食烏龜,要區分具體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海魚肉真的是含鹽的嗎?

海魚是生活於海水中,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大多數體表覆蓋鱗片,體內一般有鰾的海洋脊椎動物。因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等人類必須的營養物質,且味道鮮美,海魚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按照分類,海魚共有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三個綱圓口綱魚是最原始的魚類,身體呈圓筒形,裸露無鱗,骨骼為軟骨。因為沒有上下頜,又稱為無頜類。因鰓呈囊狀,又稱囊鰓類。口為吸盤式,吸附在其他大型魚類或海龜等身上,營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我國圓口綱海魚種類不多,常見的有七鰓鰻、蒲式黏育鰻、臺灣副盲鰻等。

圓口綱海魚(七鰓鰻)

鯊、鰩、魟和鮫等稱為軟骨魚綱(也稱鯊綱),這類魚的骨架是由軟骨組成的,沒有真正的骨骼。全世界的軟骨魚有846種,分布範圍廣泛,全球各海域都有。中國海域軟骨魚已經發現有230多種,從渤海到南海的沿岸都有分布,如扁頭哈那鯊、姥鯊、皺唇鯊、孔鰩、赤魟、銀鮫等。

硬骨魚類是魚中最高級別,也是最繁盛的一綱。這類魚的骨骼是真骨,較軟骨更為堅硬。頭部常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有外鰓孔一對,鰓裂外面覆蓋有骨化的鰓蓋。體表有硬鱗或骨鱗,也有部分屬於無鱗。現在全世界已發現的硬骨魚類共有23688種,廣泛分布於全球淡水和鹹水水域。中國海域發現的硬骨魚類有2800餘種,如海鰱、遮目魚、太平洋鯡魚、大馬哈魚、小黃魚等。

上述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的海魚,都生活於海水中。而海水是鹹的,含鹽量比淡水高得多。地球上現有的100多種元素,80%以上在海水中可以找到。其中又以氯和鈉的含量最高,氯化鈉的含量約佔海水中鹽類總量的80%,這正是海水鹹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用食鹽(即氯化鈉)溶液醃漬蔬菜、魚、肉,可以製作成鹹菜、鹹魚和鹹肉。那麼生活於海水中的海魚,長期處於「天然醃漬」環境,是不是其肉也是「天然鹹」呢?其實並不是這樣,海魚生活於鹹水環境,並不意味著它們的肉就是高鹽的。它們都有各自對海水高鹽分的適應能力,使其免受海水「醃漬」危害,這與滲透壓調節有關。

兩種被半透膜隔開的溶液間會發生滲透,當膜兩側的溶液濃度不同時就會產生滲透壓。水由低濃度方向穿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一側。這種特性使得濃度低的一側因失水而濃縮,而原高濃度一側因水進入而稀釋,直至兩側濃度相等時滲透停止。

滲透壓示意圖(據相建海《海洋生物學》)

各類海魚當中,圓口綱的盲鰻,其體液中若干元素組成和濃度與周圍海水基本一致。由於濃度相似,因此不需要進行滲透壓調節,也就不存在失水問題。除了盲鰻以外的其他海魚,其體液濃度都要比周圍海水的濃度低,不加以調節的話,海魚會因失水而死亡。為解決這種問題,海洋硬骨魚和軟骨魚,具有不同的滲透壓調節機制,以此避免自己成為「鹹魚」。

1、海洋硬骨魚對鹽分的調節

由於周圍海水中的鹽分濃度遠高於體液中的濃度,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洋硬骨魚隨時都會從體表(鰓和皮膚)向外滲水,體液會因失水而使鹽分濃度不斷增加,如果不加以調節,就會因大量失水而死亡。那麼,硬骨魚是如何應對這種失水局面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種策略:

(1)止損。通過全身覆蓋的魚鱗,將身體包裹起來,儘量減緩水分通過皮膚外滲的速度。此外,海洋硬骨魚腎臟內腎小球的數量遠小於淡水魚,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海洋硬骨魚的泌尿量大大減少,可以防止因排尿而造成水分損失。據統計,海洋硬骨魚類的尿流量較小,一般每天約為體重的1%-2%。

(2)補水。硬骨魚體內滲透濃度低於海水,體內水分會通過體表進入海水中,因此經常受到失水的威脅。為了應對失水,它們會通過大口喝海水來補充體內水分的損失。據測定,海洋硬骨魚每天喝下的海水量可達到其體重的7%-35%。喝進去的海水,大部分經過腸道的吸收後,進入血液中,以此來補水。

(3)排鹽。通過吞飲海水,確實可以補充水分的損失,但海水中的鹽分也會藉機進入體內。為了保持體內鹽分濃度的穩定,就必須要排出多餘的鹽分,硬骨魚為此進化出了良好的排鹽能力。這部分工作,是由魚鰓上的「泌鹽細胞」(也稱泌氯細胞)執行的。通過泌鹽細胞,將鈉離子和氯離子主動吸收在鰓部,直接將它們排出體外。

2、海洋軟骨魚對鹽分的調節

海洋軟骨魚沒有「泌鹽細胞」,它們的滲透壓調節方式與硬骨魚不同。軟骨魚通過在血液中維持一定濃度的尿素和少量其他含氮化合物,使血液滲透濃度與海水基本一致或稍高於海水,以此來避免體內水分損失,甚至還可以通過體表吸收水分。如鯊魚體內尿素含量約為2%-2.6%,鰩魚則含有1.4%-2%左右。

在這樣的滲透濃度下,水分主要通過魚鰓進入體內。隨著進水量的增加,血液中尿素的濃度被稀釋,排尿量也隨之增加,尿素開始流失。當血液中的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滲透壓降低,進水量則又減少,排尿量也相應遞減,血液中尿素含量又逐漸升高。正是這樣一種動態過程,使海洋軟骨魚得以保持體內水鹽動態平衡。此外,軟骨魚的直腸中有一處腺體叫直腸腺,也具有排鹽的功能,可以把體內多餘的鹽分排出。

綜上所述,海魚雖然生活在海水中,但並不意味著海魚就是鹹的。除了圓口綱的盲鰻類海魚外,其他海魚體內鹽分含量都是比海水低的。它們通過各自的排鹽機制,使海水鹽分不過多進入體內,其實鹽分含量與常見的淡水魚並沒有太大不同。正是因為海洋魚類能自行將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才使得海魚吃起來並不鹹(不額外加鹽的話)。

既然海魚體內鹽分不高,那麼是否意味著可以放心用海魚來餵食烏龜了呢?也不能這麼說,還是要區分不同情況的,並非所有的海魚都能拿來餵食烏龜。

二、海魚能用來餵食烏龜嗎?

和很多持「海魚含鹽量高,所以不能用來餵食烏龜」觀點的朋友們認識的不同,海魚雖然生活在海水中,但肉是不鹹的,含鹽量並不高。它們可以通過機體排鹽,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但這也並不是說用海魚來餵食烏龜就是安全的,要區分具體情況。

海魚的排鹽行為,是一種生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因此,只有活著的海魚個體,才具有排鹽能力,死魚是沒有辦法排鹽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買到的是鮮活的海魚產品,其體內的肉,含鹽量和淡水魚差不多,都是淡的。但由於生活在海水中,體表還是有一定鹽分的。這種鮮活的海魚,仔細用清水清洗後,其肉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

而死了的海魚,身體排鹽器官同時關閉,就沒有了排鹽能力。長時間在海水中浸泡的話,效果就如我們醃鹹魚差不多,海水中的鹽分會進入死魚體內。此時的死海魚,鹽分含量確實高,是不適合用來餵食烏龜的。這種情況也包括一些海魚乾產品,無法確定無鹽的話,也是不能用來餵食烏龜的。

另外,海魚僅僅是常見的海鮮中的一大類別。除了海魚外,海參、海膽、海星等棘皮動物,海蝦、海蟹等節肢動物,貝類等軟體動物,都屬於常見的海鮮產品。那麼這些產品,是否也和鮮活海魚一樣,可以用來餵食烏龜呢?

和海魚不同,以上這些海鮮,都屬於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從對鹽分的滲透調節上來看,它們基本都屬於變滲動物(部分海蝦不是),其體內滲透濃度隨周圍海水的滲透濃度而變化。也就是說,這些動物體內鹽分濃度是與海水濃度相同或相近的(但具體成分不一定一樣)。由於體內外滲透壓相同,因此它們沒有專門調節滲透壓的機制,不存在水分的滲透運動。這意味著這些海產品體內鹽分離子含量普遍高於海魚,是鹹的。因此,貝類、蝦蟹等無脊椎動物海鮮,是不建議用來餵食烏龜的。鮮活的海魚確實沒鹽,但這些東西是含鹽的。

綜上所述,儘管生活於海洋中,但海魚具有排鹽機制,鮮活的海魚肉含鹽量不高,清洗乾淨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但海魚死了以後,如果仍長時間接觸海水,鹽分就會滲透進魚肉,是不建議用來餵食烏龜的。貝類、蝦蟹、海參等海鮮產品,不同於海魚,它們大多是變滲動物,體內鹽分濃度與周圍海水基本一致,同樣不推薦用來餵食烏龜

三、結語

烏龜不能餵食含鹽量高的食物,這是飼養烏龜的一個基本常識。那麼受新冠疫情影響,沿海地區的朋友們如果只能買到海魚,可以用來餵食烏龜嗎?對於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已久。相當多的龜友會說不可以,理由是海魚含鹽。其實這裡面對海魚是存在誤解的。

海魚可以分為圓口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三大類。除了圓口綱的盲鰻外,其他海魚都是對鹽分有排鹽機制的,體內鹽分含量並不比淡水魚高多少,海魚肉其實是不鹹的。其中硬骨魚主要靠魚鰓上的「泌鹽細胞」,主動吸附氯化鈉,並將其排出體外,以此來維持體內鹽分穩定。而軟骨魚則主要是靠維持血液中尿素含量,來確保體內滲透壓濃度,避免水分損失。

由於海魚的排鹽行為是對海水環境的適應,是一種生物行為,活魚體內鹽分含量不高,不代表死魚體內含鹽量不高。因此,鮮活的海魚肉,清洗乾淨後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而與海水長時間接觸的死海魚,體內鹽分含量高於活魚,是不建議作為烏龜食物的。

除了海魚外,其他貝類、海參、蝦蟹等海鮮產品,都屬於無脊椎動物。與海魚不同,這些動物基本無排鹽機制,它們是變滲動物,體內鹽分濃度隨周圍海水的濃度而變化,因此其肉是含鹽的,是不建議餵食烏龜的。

主要參考資料:

相建海,《海洋生物學》,科學出版社,2003。

陳惠群,王國良,硬骨魚類的滲透壓調節,海洋科學,2002年第1期。

謝志浩,魚類的滲透壓調節,生物學通報,2002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海水很鹹,而海魚肉卻是淡的
    一般大家都知道,海水並不是無味的,而是帶有鹹味和苦澀味的,海魚生活在海中,潛移默化的,味道怎麼也應該類似吧,可實際上,海魚的味道都是淡的
  • 海魚生活在海水中為什麼吃起來不鹹呢?
    又一次朋友來我家玩,我便買了一條海魚,吃著吃著,他突然問到,海魚生活在海裡,海水又這麼鹹,為什麼吃起來不鹹,煮的時候還需要放鹽呢,我頓時感覺讀書真的很重要,還真的被問到了,於是各種資料搜索。原來海魚之所以不鹹是因為它本身就又很強的排鹽能力,他還有專門的排鹽器官,位於鰓片中的「泌氯細胞」為了保持本身體內的水分平衡,海水魚需要吞食大量的海水來平衡體內的失水,但是吞食大量的海水會造成體內堆積大量的鹽份,光靠腎臟排鹽是完全達不到平衡的,所以還需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完成排鹽。
  • 闢謠:海魚是可以在淡水湖裡生活,它們能存活下來有這麼幾個原因
    尼加拉瓜湖尼加拉瓜湖的成因尼加拉瓜湖位於尼加拉瓜境內,被當地人稱之為「甜海」,顧名思義就是湖裡的水質比較好,不僅不鹹還帶有些微甜。以前的尼加拉瓜湖的湖水並不是這個味道。至少能讓海魚們有了自由的空間。海魚們能在尼加拉瓜湖生存的原因海魚們為什麼能在尼加拉瓜湖生存?那先要來看看海魚和淡水魚生活的區別。海水中有很高的鹽分,所以海水的比重高、密度也大。但海魚體內含鹽的密度比海水要低很多,這樣會有一個滲透壓。在海洋裡,海魚體內的海水會從密度低的組織裡不斷地滲透到密度高的海洋裡。
  • 海水是鹹的,但是為什麼生活在海裡的「魚」卻不是鹹的?
    海水是鹹的,但是為什麼生活在海裡的」魚「卻不是鹹的?魚有海魚和淡水魚,海魚比較常見的有帶魚、黃花魚、金槍魚、三文魚等等,淡水魚比較常見的就是鯽魚、鯉魚、草魚等等。一般來說,海魚要比淡水魚更加的有營養一些,味道也更鮮美、更好吃一些。這是因為海魚的活動範圍廣,魚肉更加的有彈性,而且海魚肉裡的礦物質含量更高,所以味道更鮮美,營養更豐富。
  • 海魚和淡水魚有什麼區別?
    別以為海魚和淡水魚都是魚,但這兩種魚有很大的區別人類用來區分食物品質的好壞,往往和食物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近些年,市場上大部分淡水魚,都來自於人工飼養環境下生長的,而海魚基本上都來自於天然環境下的大海。下面我就海魚和淡水魚有什麼區別?作幾個簡單的對比。
  • 你遇上海難在海上漂泊,為什麼不能靠喝海水活下來?
    你可能聽說過有人在海上漂流,最後活活渴死的事情,但很多人,尤其是內陸地區的人恐怕很難理解,海裡那麼多水,為什麼就不能喝呢?二戰時納粹德國的醫生就做過殘忍的海水試驗,目的是尋找將海水變成飲用水的方法,這個實驗是納粹做過的12個臭名昭著的人體實驗之一,受害者是大約90多名吉普賽人。
  • 海魚真比淡水魚好吃?這是什麼原因?答案終於揭曉了!
    大家都知道鹹水魚類是指生長在高鹽海水中的魚,也有稱為海魚的習慣。在一些地方,人們一年到頭都不能離開鹹水魚,黃花魚、帶魚、鮁魚、鱈魚等是一些常見的鹹水魚。從廣義上說,淡水魚是可以生活在千分之三含鹽的淡水中的魚類,我國有近800種淡水魚,它們大多生活在河流、湖泊中。
  • 增強免疫力,分享7種烹飪海魚方法,讓媽媽不再擔心你不會做海魚
    海洋魚類,簡稱海魚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品,有很高營養價值。其中所含必需胺基酸數量和比值,都是較為適合人體需要。所以相信大家都喜歡吃,那麼海魚烹飪製作方式大家都知道嗎?增強免疫力,分享7種烹飪海魚方法,讓媽媽不再擔心你不會做海鮮。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海魚品種多營養價值高,你吃過哪幾種?
    導語:海魚的品種資源十分豐富,並且分布廣泛,海魚不僅營養價值高,還能提供更多人體所需要的元素。很多內陸地區的朋友都以為海魚的價格一定都不便宜,但其實不然,有些品種的海魚價格不僅便宜,味道也鮮嫩無比。越是鮮美的魚,做法就要越簡單,雞腿魚用來做貼魚鼎最適宜,只用鹽調味,佐以姜、蔥,出鍋的那個香味,會讓人忍不住先嘗個鮮。
  • 為什麼明星都喜歡吃海魚而不是淡水魚?
    魚的營養價值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不能說一天三頓吃魚吧,總要隔三差五的吃頓魚是必要的,那麼海水魚跟淡水魚那種的營養價值更高呢具體來分析一下。在價格方面,這兩者的價格天壤之別,海魚比淡水魚的價格要高出好幾倍,平時人們也更加喜歡用海魚來送禮物,認為這樣更加有面子。這兩種魚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是海魚的營養價值要更加豐富嗎?其實海魚和淡水魚最大的區別就是因為兩種魚生存的環境不同,導致這兩種魚吃起來的口感,以及其所含的營養價值都有很大的差別。
  • 海水這麼鹹,不能直接喝,那海洋裡的生物是怎么喝到淡水的?
    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不能三天不喝水」。這足以說明水對我們人類有多重要,但這個水僅僅只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到地球總水量的2.8%。截止到2019年為止,全球人口總量約為75億,這僅僅是人類的人口數量,如果再加上全球無數生物,淡水資源是否會有枯竭的那一天?
  • 買海魚別傻傻只挑貴的買!這3種廉價海魚,毫不起眼,卻營養鮮美
    買海魚別傻傻只挑貴的買!這3種廉價海魚,毫不起眼,卻營養鮮美,現今社會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很多時候為了讓家人補充營養,會選擇海魚美類,畢竟不像淡水魚般腥味重,味更鮮營養價值高。可有的朋友挑海魚只會挑選貴价海魚買,比如鮁魚、鯧魚、帶魚等較為出名的海魚,覺得營養價值更高,魚味鮮。
  • 海水很鹹不能喝,那海洋中的魚是怎么喝到淡水的呢?
    但我們知道,海水是鹹的不能喝,那麼,海洋或者鹹水湖中的動物是怎么喝到淡水的呢?但那時的海水並不是鹹的,而是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上的雨水把礦物質帶到海洋中,並且海底不斷滲出的鈉鹽也會溶解於海水中。就這樣,大量的鹽逐漸溶解在海水中,海洋由酸性變為鹼性。
  • 你知道有哪些常吃的海魚嗎?帶你認識7種常見的海魚,每種都好吃
    上個月,我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些菜市場和超市常見的河魚,沒想到,很多朋友喜歡,朋友們紛紛留言,分享自己做河魚的建議和想法,還有很多朋友問,能不能寫寫海魚。這篇文章,我就想介紹幾種也是我們平常在菜市場或者超市能買到的常見的海魚,當然,無法囊括所有的海魚種類,只是一些我常買常做,市場上最常見的。黃花魚
  • 還認為海魚很貴你就錯了,這幾種海魚,又便宜又好吃
    身處內陸地區的人,吃到淡水魚很容易,但是想要吃到海魚,那錢包可得花不小的代價。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五種海魚,這五種海魚,好吃又便宜。巴浪魚巴浪魚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池魚、刺巴魚、黃佔等等名字。巴浪魚外形像織布的梭子,也像一把小匕首一樣,一般都是8~10釐米長度。
  • 海水這麼鹹,海洋動物怎么喝到淡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海水可能不是。 我們知道,人類在海上航行的時候,需要供應大量的淡水,海水中的含鹽量過高,不適合飲用。那就有了一個疑問,生活在海洋中的動物是怎麼讓自己補充到淡水的?海洋中的動物也需要淡水維持生命,但它們卻一生生活在鹹水中,這實在讓人有些想不通。
  • 海魚沒有寄生蟲嗎,為什麼比淡水魚安全?
    海魚沒有寄生蟲嗎刺身一般都是海魚,為什麼少有淡水魚的身影呢?我們都知道淡水魚有寄生蟲,所以生吃存在很大安全隱患,但是海魚就沒有寄生蟲嗎?海魚當然也有寄生蟲,那為什麼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吃著海魚呢?首先海樣的環境,海水流動性大且鹽分高,不利於寄生蟲生存,海魚的寄生蟲相比淡水魚要少很多。
  • 吃貨指南,什麼海魚不能亂吃
    經常坐我們遊艇出海的小夥伴,一部分是忠實的海釣愛好者,另一部分是喜歡吃海魚的美食愛好者。但是海裡的魚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食用。有些魚身上含有毒素或者是受到了汙染,當我們遇到這種魚的時候,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能隨便食用!
  • 如何區別海魚和淡水魚?記住幾點,不再被騙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區別海魚和淡水魚。先說說顏色,海魚的顏色比較繁多且鮮豔,當然淡水也有錦鯉之類的彩色魚。但相比海魚而言是少之又少,海魚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種類,身體上都不止三種顏色。且漸變色而言,海魚的幅度要大,淡水魚的漸變色較為溫和。
  • 有什麼常見的海魚呢?過來人分享幾道特產
    我從小生活在海邊,我們這座北方的沿海城市,一直都以盛產各種海魚和海鮮而聞名。因為海魚對我來說屬於從小吃到大的,自然對於魚的品種比較了解。這種魚全身都是軟骨,肉呈一絲絲的,可以燉著吃,也可以曬乾後油炸或蒸著吃。不新鮮的有股氨水味,不過屬於比較常見的深海魚。帶魚(刀魚):這種魚現在市場最常見,而且根據產地的不同,價格也高中低全有。最好的、最貴的是渤海灣出產的,現在屬於「有價無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