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針對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地區水族商店關門、快遞停運,導致龜糧無處購買,部分朋友出現烏龜斷糧的現狀,鶇龜先生發表了一文,提出了可以用蔬菜水果、魚蝦肉等來替代龜糧飼餵烏龜的應急辦法。昨天收到一位好友的留言,詢問能否用海魚餵食烏龜,因為「家周圍菜市場只有賣海魚的」。其實,烏龜是否能吃海魚,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
受新冠影響,這位朋友只能買到海魚
烏龜不能吃高鹽食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這是因為烏龜是淡水龜類,天然食物是淡水中的小魚蝦、螺蚌、蝸牛等動物,以及水草等植物,這些都是低鹽的。長期的生存演化,使得烏龜對高鹽分並沒有代謝能力。攝入鹽分過多,會逐漸積累於烏龜體內,排洩不出去。輕則四肢浮腫(水腫),嚴重者會危害腎臟系統,甚至直接造成死亡。所以像火腿腸、香腸等含鹽量高的食物,是不能用來餵食烏龜的。
因為烏龜不能吃高鹽食物,所以很多朋友就認為同樣也不能吃海洋中的魚類,理由自然是認為這些產品含鹽量高。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非完全是這樣。這裡面存在對海魚含鹽量的誤解,並不是所有海魚都不能餵食烏龜,要區分具體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海魚是生活於海水中,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大多數體表覆蓋鱗片,體內一般有鰾的海洋脊椎動物。因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等人類必須的營養物質,且味道鮮美,海魚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按照分類,海魚共有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三個綱。圓口綱魚是最原始的魚類,身體呈圓筒形,裸露無鱗,骨骼為軟骨。因為沒有上下頜,又稱為無頜類。因鰓呈囊狀,又稱囊鰓類。口為吸盤式,吸附在其他大型魚類或海龜等身上,營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我國圓口綱海魚種類不多,常見的有七鰓鰻、蒲式黏育鰻、臺灣副盲鰻等。
圓口綱海魚(七鰓鰻)
鯊、鰩、魟和鮫等稱為軟骨魚綱(也稱鯊綱),這類魚的骨架是由軟骨組成的,沒有真正的骨骼。全世界的軟骨魚有846種,分布範圍廣泛,全球各海域都有。中國海域軟骨魚已經發現有230多種,從渤海到南海的沿岸都有分布,如扁頭哈那鯊、姥鯊、皺唇鯊、孔鰩、赤魟、銀鮫等。
硬骨魚類是魚中最高級別,也是最繁盛的一綱。這類魚的骨骼是真骨,較軟骨更為堅硬。頭部常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有外鰓孔一對,鰓裂外面覆蓋有骨化的鰓蓋。體表有硬鱗或骨鱗,也有部分屬於無鱗。現在全世界已發現的硬骨魚類共有23688種,廣泛分布於全球淡水和鹹水水域。中國海域發現的硬骨魚類有2800餘種,如海鰱、遮目魚、太平洋鯡魚、大馬哈魚、小黃魚等。
上述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的海魚,都生活於海水中。而海水是鹹的,含鹽量比淡水高得多。地球上現有的100多種元素,80%以上在海水中可以找到。其中又以氯和鈉的含量最高,氯化鈉的含量約佔海水中鹽類總量的80%,這正是海水鹹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用食鹽(即氯化鈉)溶液醃漬蔬菜、魚、肉,可以製作成鹹菜、鹹魚和鹹肉。那麼生活於海水中的海魚,長期處於「天然醃漬」環境,是不是其肉也是「天然鹹」呢?其實並不是這樣,海魚生活於鹹水環境,並不意味著它們的肉就是高鹽的。它們都有各自對海水高鹽分的適應能力,使其免受海水「醃漬」危害,這與滲透壓調節有關。
兩種被半透膜隔開的溶液間會發生滲透,當膜兩側的溶液濃度不同時就會產生滲透壓。水由低濃度方向穿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一側。這種特性使得濃度低的一側因失水而濃縮,而原高濃度一側因水進入而稀釋,直至兩側濃度相等時滲透停止。
滲透壓示意圖(據相建海《海洋生物學》)
各類海魚當中,圓口綱的盲鰻,其體液中若干元素組成和濃度與周圍海水基本一致。由於濃度相似,因此不需要進行滲透壓調節,也就不存在失水問題。除了盲鰻以外的其他海魚,其體液濃度都要比周圍海水的濃度低,不加以調節的話,海魚會因失水而死亡。為解決這種問題,海洋硬骨魚和軟骨魚,具有不同的滲透壓調節機制,以此避免自己成為「鹹魚」。
1、海洋硬骨魚對鹽分的調節
由於周圍海水中的鹽分濃度遠高於體液中的濃度,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洋硬骨魚隨時都會從體表(鰓和皮膚)向外滲水,體液會因失水而使鹽分濃度不斷增加,如果不加以調節,就會因大量失水而死亡。那麼,硬骨魚是如何應對這種失水局面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種策略:
(1)止損。通過全身覆蓋的魚鱗,將身體包裹起來,儘量減緩水分通過皮膚外滲的速度。此外,海洋硬骨魚腎臟內腎小球的數量遠小於淡水魚,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海洋硬骨魚的泌尿量大大減少,可以防止因排尿而造成水分損失。據統計,海洋硬骨魚類的尿流量較小,一般每天約為體重的1%-2%。
(2)補水。硬骨魚體內滲透濃度低於海水,體內水分會通過體表進入海水中,因此經常受到失水的威脅。為了應對失水,它們會通過大口喝海水來補充體內水分的損失。據測定,海洋硬骨魚每天喝下的海水量可達到其體重的7%-35%。喝進去的海水,大部分經過腸道的吸收後,進入血液中,以此來補水。
(3)排鹽。通過吞飲海水,確實可以補充水分的損失,但海水中的鹽分也會藉機進入體內。為了保持體內鹽分濃度的穩定,就必須要排出多餘的鹽分,硬骨魚為此進化出了良好的排鹽能力。這部分工作,是由魚鰓上的「泌鹽細胞」(也稱泌氯細胞)執行的。通過泌鹽細胞,將鈉離子和氯離子主動吸收在鰓部,直接將它們排出體外。
2、海洋軟骨魚對鹽分的調節
海洋軟骨魚沒有「泌鹽細胞」,它們的滲透壓調節方式與硬骨魚不同。軟骨魚通過在血液中維持一定濃度的尿素和少量其他含氮化合物,使血液滲透濃度與海水基本一致或稍高於海水,以此來避免體內水分損失,甚至還可以通過體表吸收水分。如鯊魚體內尿素含量約為2%-2.6%,鰩魚則含有1.4%-2%左右。
在這樣的滲透濃度下,水分主要通過魚鰓進入體內。隨著進水量的增加,血液中尿素的濃度被稀釋,排尿量也隨之增加,尿素開始流失。當血液中的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滲透壓降低,進水量則又減少,排尿量也相應遞減,血液中尿素含量又逐漸升高。正是這樣一種動態過程,使海洋軟骨魚得以保持體內水鹽動態平衡。此外,軟骨魚的直腸中有一處腺體叫直腸腺,也具有排鹽的功能,可以把體內多餘的鹽分排出。
綜上所述,海魚雖然生活在海水中,但並不意味著海魚就是鹹的。除了圓口綱的盲鰻類海魚外,其他海魚體內鹽分含量都是比海水低的。它們通過各自的排鹽機制,使海水鹽分不過多進入體內,其實鹽分含量與常見的淡水魚並沒有太大不同。正是因為海洋魚類能自行將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才使得海魚吃起來並不鹹(不額外加鹽的話)。
既然海魚體內鹽分不高,那麼是否意味著可以放心用海魚來餵食烏龜了呢?也不能這麼說,還是要區分不同情況的,並非所有的海魚都能拿來餵食烏龜。
和很多持「海魚含鹽量高,所以不能用來餵食烏龜」觀點的朋友們認識的不同,海魚雖然生活在海水中,但肉是不鹹的,含鹽量並不高。它們可以通過機體排鹽,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但這也並不是說用海魚來餵食烏龜就是安全的,要區分具體情況。
海魚的排鹽行為,是一種生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因此,只有活著的海魚個體,才具有排鹽能力,死魚是沒有辦法排鹽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買到的是鮮活的海魚產品,其體內的肉,含鹽量和淡水魚差不多,都是淡的。但由於生活在海水中,體表還是有一定鹽分的。這種鮮活的海魚,仔細用清水清洗後,其肉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
而死了的海魚,身體排鹽器官同時關閉,就沒有了排鹽能力。長時間在海水中浸泡的話,效果就如我們醃鹹魚差不多,海水中的鹽分會進入死魚體內。此時的死海魚,鹽分含量確實高,是不適合用來餵食烏龜的。這種情況也包括一些海魚乾產品,無法確定無鹽的話,也是不能用來餵食烏龜的。
另外,海魚僅僅是常見的海鮮中的一大類別。除了海魚外,海參、海膽、海星等棘皮動物,海蝦、海蟹等節肢動物,貝類等軟體動物,都屬於常見的海鮮產品。那麼這些產品,是否也和鮮活海魚一樣,可以用來餵食烏龜呢?
和海魚不同,以上這些海鮮,都屬於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從對鹽分的滲透調節上來看,它們基本都屬於變滲動物(部分海蝦不是),其體內滲透濃度隨周圍海水的滲透濃度而變化。也就是說,這些動物體內鹽分濃度是與海水濃度相同或相近的(但具體成分不一定一樣)。由於體內外滲透壓相同,因此它們沒有專門調節滲透壓的機制,不存在水分的滲透運動。這意味著這些海產品體內鹽分離子含量普遍高於海魚,是鹹的。因此,貝類、蝦蟹等無脊椎動物海鮮,是不建議用來餵食烏龜的。鮮活的海魚確實沒鹽,但這些東西是含鹽的。
綜上所述,儘管生活於海洋中,但海魚具有排鹽機制,鮮活的海魚肉含鹽量不高,清洗乾淨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但海魚死了以後,如果仍長時間接觸海水,鹽分就會滲透進魚肉,是不建議用來餵食烏龜的。貝類、蝦蟹、海參等海鮮產品,不同於海魚,它們大多是變滲動物,體內鹽分濃度與周圍海水基本一致,同樣不推薦用來餵食烏龜。
烏龜不能餵食含鹽量高的食物,這是飼養烏龜的一個基本常識。那麼受新冠疫情影響,沿海地區的朋友們如果只能買到海魚,可以用來餵食烏龜嗎?對於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已久。相當多的龜友會說不可以,理由是海魚含鹽。其實這裡面對海魚是存在誤解的。
海魚可以分為圓口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三大類。除了圓口綱的盲鰻外,其他海魚都是對鹽分有排鹽機制的,體內鹽分含量並不比淡水魚高多少,海魚肉其實是不鹹的。其中硬骨魚主要靠魚鰓上的「泌鹽細胞」,主動吸附氯化鈉,並將其排出體外,以此來維持體內鹽分穩定。而軟骨魚則主要是靠維持血液中尿素含量,來確保體內滲透壓濃度,避免水分損失。
由於海魚的排鹽行為是對海水環境的適應,是一種生物行為,活魚體內鹽分含量不高,不代表死魚體內含鹽量不高。因此,鮮活的海魚肉,清洗乾淨後是可以用來餵食烏龜的。而與海水長時間接觸的死海魚,體內鹽分含量高於活魚,是不建議作為烏龜食物的。
除了海魚外,其他貝類、海參、蝦蟹等海鮮產品,都屬於無脊椎動物。與海魚不同,這些動物基本無排鹽機制,它們是變滲動物,體內鹽分濃度隨周圍海水的濃度而變化,因此其肉是含鹽的,是不建議餵食烏龜的。
相建海,《海洋生物學》,科學出版社,2003。
陳惠群,王國良,硬骨魚類的滲透壓調節,海洋科學,2002年第1期。
謝志浩,魚類的滲透壓調節,生物學通報,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