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坐我們遊艇出海的小夥伴,一部分是忠實的海釣愛好者,另一部分是喜歡吃海魚的美食愛好者。
但是海裡的魚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食用。有些魚身上含有毒素或者是受到了汙染,當我們遇到這種魚的時候,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能隨便食用!
一、肉毒魚類
所謂「肉毒魚類」,就是其魚肉有毒,千萬吃不得,早在十六世紀已有報導。這些肉毒魚類,其肌肉和內臟含有「雪卡」毒素,食後會引起中毒,稱之為「肉毒魚類中毒」。最典型的就是河豚,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喪命。
肉毒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種類很多,生活習性各異。
有的生活在珊瑚礁附近,有的在近海底層,也有的遊於遠洋的上層。
據初步統計,屬於肉毒魚類的有300餘種,我國亦有30種,主要分布在廣東和海南沿海,少數種類亦見於東海南部和我國臺灣省。
黃邊裸胸鱔為肉毒魚類的代表,形體如黃鱔,但肥厚得多,體長達1. 5米。黃褐色,布有暗褐色斑點。
餐桌上的蝦虎魚是一款美餚,但同科的雲斑櫛蝦虎魚卻吃不得。體被大中櫛鱗,體為淺棕色,頭部和體側有不規則褐色斑紋,是分布於臺灣和廣東沿岸的一種小型有毒蝦虎魚類。
肉脂幾乎成為蠟狀的玉梭魚,產於我國海南沿海,體紫褐色,腹部灰白色,其肉有毒,食後會引起急性腹瀉。
二、畸形魚類
形狀奇特的魚,是受合成或天然化學致癌物中致突變物作用或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後代引起遺傳變異產生的,很多魚體內都有腫瘤。
如果吃了這種魚,將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患上疾病。
三、有異味的魚類
魚味不正常,有的魚有一股煤油味,這種魚來自汙染的水域(主要是酚類汙染)。
酚類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主要來自焦化、煉油、合成纖維等工廠排出的汙水。人吃了這種魚,將造成細胞蛋白質變性、沉澱,損害神經、肝臟和腎臟,甚至引起頭暈、失眠等現象。
四、活魚不宜立即宰吃
魚死亡後會發生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大致可分為僵硬、自溶、腐敗三個階段。
在僵硬之前和處在僵硬階段的魚,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還沒有分解產生胺基酸,吃起來肉質較硬,味道不好,還不利於人體對其營養成分的吸收。
當魚體達到最高僵硬後,即開始軟化,進入自溶階段,此時魚質鬆軟,容易消化,味道非常鮮美。
經常出海海釣或者喜歡品嘗各種海魚的小夥伴,最好購買一本海魚大全,適當了解常見海魚的信息,遇到不了解的海魚還能查找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