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科學答人」開展「舌尖上的科學」特別行動,科普講座、互動答題,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公眾科普健康飲食、餐飲衛生、食品加工等知識。
撰文/記者 趙玲 新媒體編輯/聶淑芳
民以食為天,然而今年,海鮮、冷鏈、進口,一個又一個與食品有關的詞語接連與新型冠狀病毒扯上聯繫,不斷挑戰公眾敏感的神經。隨著疫情的逐漸消退和解除,社會大眾更加關注飲食健康,呼喚「新『鮮』生活」。那麼,有沒有一份科學的吃貨指南來指點迷津呢?
「科普中國·科學答人」聯合知名科普博主、中漁協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委會主任委員周卓誠,開展「舌尖上的科學」科普講座,與資深「吃貨」進行互動訪談,配合有獎互動答題,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公眾科普健康飲食、餐飲衛生、食品加工等知識。
活動期間,周卓誠與主持人一起前往位於北京國貿的盒馬鮮生線下門店,現場教大家如何挑選鮮活海鮮,並且普及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食用的魚、蟹、蝦、貝殼類品種有哪些?普通人應該如何選取並存放新鮮食材?有哪些注意事項?
食材很快被挑選好,並經加工後端上了餐桌。周卓誠在試吃中帶來了魚、蟹、蝦、貝殼類的美食指南大放送——他以美食博主的身份介紹了不同魚、蟹、蝦、貝殼類的常見加工做法及注意事項,其中關於白灼蝦、大閘蟹、大黃魚、筍殼魚、多寶魚、三文魚等的介紹都令人食指大動。
同時,「科學答人」競答頁面也上線了有關海鮮食品的熱點競答,其中問題包括人們愛吃的生蠔屬於什麼品類?海魚中最具有營養價值的成分是什麼?沒有腐敗變質的死蟹可以吃嗎?……觀看完新奇有趣、別開生面的科普講座後,感興趣的觀眾可以來「科學答人」參與競答,加深自己對海鮮食品的了解,更加科學和安全地享受美味。
此次活動由盒馬鮮生作為特別支持,講座在科普中國、科學加、一直播、微博科普、百度等平臺播出,錯過首播的也可以在這些平臺觀看回放。
「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答題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承辦。活動一直堅持用答題的形式傳遞知識的內核,貼近公眾生活,在保證科學性的同時不忘提高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公眾在娛樂中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公眾可以通過關注「科學答人」微信號、微博、今日頭條號,或者在百度搜索「科學答人」等多種方式參與答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助力「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的實現。
小貼士:普通公眾在選購和食用冷凍生鮮產品時,還應提高注意,做好每個細節。
在選購時,應該到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選購生鮮產品,選購時可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反套住手挑選冷凍冰鮮食品,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同時正確佩戴口罩;購買預包裝冷凍冰鮮食品時,要關注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食品標籤內容,保證食品在保質期內;購買預包裝冷凍冰鮮食品時,要關注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食品標籤內容,保證食品在保質期內;海淘、代購境外國家或地區商品,包括購買境外冷凍食品,要關注海關食品檢疫信息,做好外包裝消毒。
在清洗加工時,應保持廚房和用具的衛生清潔,處理食材前要洗手;做到生熟分開,處理冷凍冰鮮食品所用的容器(盆)、刀具和砧板等器具應單獨放置,要及時清洗、消毒,避免與處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具混用,避免交叉汙染;冷凍冰鮮食品放置冰箱冷凍室保存,不要存放過長時間,與熟食要分層存放;清洗或接觸冷凍冰鮮食品後應先洗手再接觸熟食;廚房要保持通風和清潔,必要時進行環境和餐具炊具消毒處置。
在烹調食用冷凍冰鮮食品時,應做到燒熟煮透,燒熟煮透的一般原則是開鍋後再保持10-15分鐘;儘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海鮮;兩人及以上共同就餐時,要記得使用公筷、公勺,減少交叉感染,降低傳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未食用完(已經烹調熟)的海鮮,請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儘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中心溫度要達到70℃以上;烹調加工結束後,對臺面、容器、廚具等清洗、消毒。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用後一旦出現發熱、腹瀉症狀,要及時到發熱門診就醫,並主動告知食用時間、食品種類和食材來源等信息,以助診治。
(本部分內容摘自:「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眾號)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