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魚生,廣西人特別熟悉,對它真是又愛又恨,因為大部分人都懂得:魚生有風險,入口需謹慎。正是深諳此道,吃起來也特別講究:下口之前,也懂得蘸點醬料、配點小酒,吃起來似乎放心多了。但據了解,廣西肝吸蟲人群感染率為 4.76%,其中橫縣高達28.78%,成為全國高發區之一。專家表示,生吃淡水魚生,已經成為肝吸蟲病傳播疾病的最常見途徑。即使魚肉放血完全,肝吸蟲照樣會殘留在魚肉中被人食用,而且肝吸蟲成蟲在人體肝臟內的寄居時間可長達20年之久。如不及時治療,會堵塞膽總管而出現梗阻性黃疸,甚至發生膽絞痛,慢性重複感染的嚴重病例發展為肝硬化。專家建議,愛吃淡水魚生的市民,最好不要吃了。
廣西人愛吃魚生 導致肝吸蟲病高發
國家CDC公布的數據顯示:肝吸蟲病在全球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 85%病例在中國。國內流行非常廣泛,廣東、廣西、黑龍江位居前三名。目前廣西已發現60個縣(市、區)有肝吸蟲病流行或有此病存在,目前全區感染人數為300萬~600萬人,居全國第二位。
「高發人群與地區、人種、性別、年齡無關,與生活習慣有關。」專家表示,肝吸蟲病成蟲主要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如貓、狗、豬、鼠)的肝膽管內。患有該病的人或動物,蟲卵經常隨膽汁進入腸內,混於糞便中排出體外。淡水魚正是由於「水廁+魚塘」的養殖模式,導致養殖的魚類感染肝吸蟲。大量感染肝吸蟲的魚類被加工成魚生後,導致人體感染。
廣西橫縣等地的民眾,喜歡吃淡水魚做的生魚片,不少人因此「中招」,在門診中經常會接觸到這類病人。另外,東北人也有吃生魚的愛好,還有福建、江浙、上海等東南沿海省市,流行吃醉蝦、醉蟹等,這些都屬於感染肝吸蟲病的高危行為。
據專家介紹,肝吸蟲病對人體最大的威脅主要是肝膽方面。患者感染肝吸蟲病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感染後,膽管出現局限性擴張,管壁增厚。大量蟲體會引起阻塞、膽汁滯留,引發多種疾病,如肝腫大、纖維化、膽結石、膽管炎、膽囊炎,甚至有少量會引起肝硬化、肝癌、膽管癌。另外,小孩如果感染,會影響正常發育,可能會患侏儒症。
醬油白酒殺不死肝吸蟲 專家建議不要吃魚生
雖然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改變飲食習慣,少吃甚至不吃魚生,切斷傳播途徑。但是魚生的愛好者不忍放棄口福,他們相信,一邊吃魚生,一邊蘸醬油、喝白酒,就可以殺死魚生中的肝吸蟲。這樣可能嗎?
專家表示,肝吸蟲囊蚴的抵抗力比較強,調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起到殺蟲功效。不要以為醬油、白酒可以殺死肝吸蟲。如果飲酒量過大,反而會加重肝臟負擔。
專家還強調,就算自己不食用魚生,與別人共餐時有魚生,也有可能會感染肝吸蟲病。寄生在魚肉上的肝吸蟲囊蚴有可能汙染筷子,通過筷子交叉汙染別的熱菜,不吃魚生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此外,被帶有肝吸蟲囊蚴的魚蝦汙染過的砧板、菜刀、盆子,再接觸其他肉菜,其他肉菜也有可能會被汙染,接觸的人也有可能將肝吸蟲帶入體內。肝吸蟲的傳播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