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恩斯明格說過,食物不但影響了人口增長、城市建設、資源開發、居民遷移,而且還極大地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從最早的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鼎食鐘鳴、燒尾化龍、滿漢全席,飲食發展史伴隨著整個人類的進化史!
一、原始食物發展時期:史前到新石器時代
在原始食物發展階段中,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學會了農耕與畜牧。
「五穀」一詞最早記錄見於《論語 》,孔老夫子口中的五穀有稻(稻穀)、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小麥)、菽(大豆)。
關於稻、麥、菽我們生活中常見,並不稀奇,這裡要介紹一種現在生活中不常見,但是在古代卻長期作為北方地區居民主食的一種穀物-黍。
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它支鏈澱粉含量較高,黏性較大,不利於消化,現在人們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泡泡油糕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後,先後在今三原縣的北部原區興建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 帝王的宏大陵園,即獻陵、莊陵、端陵。於是三原的北部原區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從事狩獵的重要場所,經常是帝王御駕前往,王公大臣們的活動也甚為頻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絡繹不絕。這條道路上有個村子距京城長安和陵園均不遠,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場所,人稱「王店」。
這個村也成了達官顯貴、商賈富戶常來常往的地方,隨之興起了物資交流、集市貿易,王店也成了興旺繁華的「王店集」。
據傳說,在「王店集」上有一個專門製作油糕的小吃店,製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鬆潤滑、餡軟甜香,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獵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嘗,連連贊道「好、好、好,見風消」。對泡泡油糕讚不絕口,並將其作為宮遷食品。於是該店的名聲大振,生意非常興隆,小吃店經營的油糕也得以廣泛流傳,至今仍廣泛流行於晉陝甘地區,是人們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備美食!
二、傳統食物發展時期:封建王朝,鼎食與封侯
從周朝的鼎食鐘鳴到大漢的宴饗,一場場歷史盛宴,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風流佳話 。因為鼎食與封侯的魅力,相傳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曾抱定:「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的決心,少時勤學,終有所成!
及至大唐盛世,物質極大豐富,上流社會的飲食享受逐步走上極致。唐中宗在位時,宮廷中有一種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遷,照例要獻食於天子,名叫「燒尾」。燒尾是指神話傳說中「魚龍變化」的故事,凡是有躍上龍門的鯉魚,必有天火(雷電)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為真正的龍。大臣們為了獻媚取寵,爭相向「真龍天子」進宴,當然就叫做燒尾了。現在享譽全球的中國「食雕」技藝就在此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燒尾宴食單》中的「雕酥「」到《武林舊事》中的「西瓜雕」,無不代表了我國食雕發展的輝煌歷程。

此後經五代十國到大宋王朝,東京汴梁(今開封)比之漢唐的長安,民戶十倍、居民達百萬、兵甲幾十萬,堪稱當時地球上最龐大、最富饒的都城。士農工商、南來北往推動了當時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米麵雜糧、各式果子、魚肉野味、新鮮果蔬,甚至還有冰激凌,以至於南宋高宗因酷夏過食冰品,傷及脾陽而腹瀉不止。聞名全國的「宋嫂魚羹」和「片兒川」也是在這個時候,由東京汴梁傳到了偏都臨安(今杭州)。


三、新時代飲食大發展:合理膳食、全民營養
解放初期,新中國百廢待興又趕上三年自然災害,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們,從兒時的「食不果腹「、「吃糠咽菜「到現在的「山珍海味」、「錦衣玉食」。全體國民從「面黃肌瘦「集體走向了「將軍肚」、「富貴病」。中國人的餐桌上到滿漢全席,鮑翅燕參,下到鴛鴦鍋、酸辣粉,各種美味珍饈,不勝枚舉!
隨著食物來源的極大豐富,中國人的飲食從過去的糧谷、果蔬、畜禽佔比8:2:2到如今的4:3:3,逐步走向合理膳食、全民營養新時代。中國人的壽命也從解放前的35歲激增到現在的73歲,拋卻醫學發展的作用,飲食的功勞也不容忽視。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跨越時空與當代營養學不謀而合,告訴人們均衡飲食的精髓!
一部飲食史,看盡華夏兒女政治、經濟、文化與健康的進化歷程!
2020年中國營養學會將在五月進行的「全民營養周「宣傳口號:
健康中國、營養先行,合理膳食、全民營養新時代!
這裡是老王講美食,關注您的營養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