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怪孔子!
最早的時候,魯國的史官整理了一下各國的史料,以編年體的形式彙編了一下!
什麼是編年體,就是按以時間為軸記錄歷史,所以我們看編年體經常看到,某年春發生了啥事,某年秋誰怎麼了!
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
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
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所以取名春秋,而這部書也成了儒家經典,伴隨著這部書的出名,這個時期乾脆就叫春秋!
這也就好理解為什麼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了,孔子整理的是春秋時期的,那麼孔子之後的肯定不叫春秋啊!
隨著春秋時期長期的兼併戰爭,形成了七大強國,戰爭頻繁,規模也隨之擴大!
而戰國一詞在當時就有了,當時的戰國形容的是七個經常打仗的七個強國!
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
一直到西漢意思依然沒有變!
儘管戰國一詞描寫是是七個國家的戰爭,但是戰國卻並非只有七個國家,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
戰國作為那個時代的稱呼源自西漢末年劉向的《戰國策》!
從此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確定了下來!
至於怎麼劃分,普遍採納的是司馬遷的說法,以三家分晉為界限!而戰國的結束則是以秦始皇滅六國為終結!
所以我們現在口頭上說的春秋戰國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