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2020-12-05 文史殘卷

這個要怪孔子!

最早的時候,魯國的史官整理了一下各國的史料,以編年體的形式彙編了一下!

什麼是編年體,就是按以時間為軸記錄歷史,所以我們看編年體經常看到,某年春發生了啥事,某年秋誰怎麼了!

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

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

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所以取名春秋,而這部書也成了儒家經典,伴隨著這部書的出名,這個時期乾脆就叫春秋!

這也就好理解為什麼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了,孔子整理的是春秋時期的,那麼孔子之後的肯定不叫春秋啊!

隨著春秋時期長期的兼併戰爭,形成了七大強國,戰爭頻繁,規模也隨之擴大!

而戰國一詞在當時就有了,當時的戰國形容的是七個經常打仗的七個強國!

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

一直到西漢意思依然沒有變!

儘管戰國一詞描寫是是七個國家的戰爭,但是戰國卻並非只有七個國家,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

戰國作為那個時代的稱呼源自西漢末年劉向的《戰國策》!

從此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確定了下來!

至於怎麼劃分,普遍採納的是司馬遷的說法,以三家分晉為界限!而戰國的結束則是以秦始皇滅六國為終結!

所以我們現在口頭上說的春秋戰國就是這麼來的!

相關焦點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 一年四季時時有,為何人們用「春秋」代指東周前半期?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裡面又有春秋和戰國之分。戰國好理解,各諸侯爭霸,強者勝出,最終走向一統。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戰國之前的是春秋。春秋時代特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時間大致框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在我們的常識中,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朝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以後建立的,定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在諸侯的擁護下太子宜臼遷都洛邑稱王,是為周平王,又因為洛邑在鎬京東部因此史稱東周。之後的時期也很明顯了,平王遷都後周王室的力量被嚴重削弱,以鄭國、齊國為首的各路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大影響力並先後稱霸,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五百年的大混戰,即春秋戰國時代!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從周武王到周幽王時期,周朝國都一直在鎬京,也就是西邊,史稱西周,周幽王以後,都城改為洛邑,史稱東周,因為有人寫了一本書名叫《春秋》,所以東周又叫春秋時代,造成這個局面的就是西周的最後一任帝王——周幽王。
  • 從東周武士銅俑到唐代坦腹胡人陶俑:楊秀方分享長治博物館
    從東周武士銅俑到唐代坦腹胡人陶俑 館藏文物以上黨地區出土的明、清琉璃器,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和北方磁州窯系出土的宋、金瓷器富地方特色。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北侖新發掘東周遺址的短視頻,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播發
    11月14日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考古通報:北侖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今年6月至10月完成考古發掘。遺址位於新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命名為四顧山遺址,出土有陶器、原始瓷、青銅器和少量竹木器等。東周時期遺存豐富,保存情況較好。四顧山遺址發掘區周邊環境日前,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語播發寧波北侖東周文化遺址短視頻。
  • 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是誰?不是聯韓魏滅智的趙襄子,是趙鞅
    文|飛魚說史及春秋之後,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是以王道遂用不興,生物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春秋,禮崩樂壞,諸侯並起,有五霸之能。戰國,國異政教,兵革不休,有七雄之稱。但春秋不止五霸,戰國也不止七雄,春秋戰國大分裂的表象下,其實正在孕育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 聶政刺殺俠累成功後為何先毀容後自殺?不想連累家人只是次要原因
    隨之而來的就是,禮崩樂壞和奴隸制的逐步瓦解,正如劉向在《戰國策·序》中所記載:及春秋之後,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與此同時,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動蕩,就此拉開了序幕,禮崩樂壞也成為了春秋戰國的另一代名詞。
  •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 為啥要用銅做飾品 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動物紋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9.5釐米,寬5釐米。虎作佇立狀,桃形耳前傾,體肥碩,腰拱起。張口噬一動物。周身飾凸旋紋。背後附有弓形小鈕。動物紋銅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8.5釐米,寬4.6釐米。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13、甘拜下風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學興起和士階層的活躍,私人著述空前增多。近二三十年來,出土的先秦簡帛文獻有大量的事語類故事,如前文所舉的上博簡與清華簡的事語類故事等。此類事語類故事以記述人物間的對話為主要內容,有不少充滿智慧的嘉言善語,有的還有精彩的情節描寫。這些事語類故事,它們與《左傳》的關係目前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事語類故事曾於春秋、戰國之際廣為流傳。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雖然黃河以西的白狄部落時常與晉人為敵,但太行山以東的鮮虞諸國卻鮮少參與東周諸侯間的徵伐。所以,鮮虞與東周列國長期和平相處,一直到春秋中晚期。 不過,東周局勢卻在此時發生了巨大變化。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左師向戌推動下,晉、楚兩大陣營籤訂了弭兵協議。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費邑興亡西周初期,在今費縣上冶鄉古城村一帶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