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2020-12-09 騰訊網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簡單來說,戰國末期的周王室面對天下大勢的變化,一面重新燃起了奪回「天下共主」的雄心,另一面卻還在「鬧分家」。

周天子的荒唐分封,形成了「三周」格局

周朝建立之初,大封諸侯,其實它自己也是一個國家,就叫做「周」。需要注意的是,周國和周朝是兩個概念,不要混淆了。

這個「周」和受其分封的各諸侯國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細緻一點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

二者的交流用國書,合作要籤訂盟約,諸侯國有獨立的完整主權,周也不能直接對其下達命令。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朝建立的才是大一統國家,先秦時期是有眾多國家並存的。

只不過,各諸侯國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而最初階段周國也最為強大。

但是,分封諸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周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分封,除了朝代建立之初,在之後立下功勳的臣子也會得到分封。

比如秦襄公就是因為幫助了周平王進行東遷,獲封了岐、豐等地,才從周的附屬國變成了新的諸侯國。

那麼,這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從何而來呢?它們出自周天子的屬地。

因為各諸侯有完整主權,父傳子,子傳孫,周天子無法對他們的土地進行重新劃分,所以只能分封自己的土地。

那麼這樣一來可以想見,周國會越來越小,而土地早晚都會有被分完的一天。

這一年就是公元前425年,周考王將自己的弟弟分封到了河南,建立了周公國,至此周天子的土地已經全部分完了。

周天子自己以及周國都寄居在周公國中。

周公國並不大,第一任國君就是周桓公,周桓公死後,繼任的是周威公,他的兒子「根」發動了叛亂,並且得到了趙國和韓國的支持,建立了「東周公國」,之前的地區就被稱為「西周公國」。

這兩個「周公國」是兄弟國,在周赧王時期,也就是《大秦賦》中所提到的那個最後一任周天子,兩國分治。

這就形成了「三周」格局,即周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區、東周公國與西周公國。

本來周赧王是居住在東周公國內的,這裡也被稱為「成周」。可是正好趕上秦武王在位,要來試鼎,這一年是公元前的307年。

因為這件事情實在是影響太大,所以秦國先派了大將樗裡疾去告知周赧王這件事情,可能是想獲得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

周赧王自然是拒絕了,於是樗裡疾大怒,將周赧王趕出了王宮,強行將其從東周公國遷徙到了西周公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秦賦》中西周公和周赧王是在一起的原因。

後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周赧王授意西周公領諸國聯軍合縱攻秦,在依闕會盟。伐秦失敗,秦昭襄王大怒,派軍隊攻打西周公國,奪取了其封地三十六邑,包括王畿在內,全都納入秦的版圖,並且最終遷回了象徵王權的「九鼎」。

也就是這個時候,周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而在秦異人,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時期,東周公國又開始組織合縱伐秦,時任秦國丞相呂不韋親率大軍討伐,東周公國也就此滅亡。

所以,《大秦賦》中所攻伐的「東周」和「西周」,實際上是「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就是兩個小諸侯國,不是朝代劃分上的「東周」和「西周」。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東周公國」、「西周公國」以及周赧王這麼弱小的勢力,要屢屢招惹秦國這個龐然大物呢?

「三周」意圖渾水摸魚,四處煽風點火,最終玩火自焚

周天子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失去權威的?這個無法考證,但至少在周幽王的時候,各諸侯還是願意去救援他的,只不過出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事情,把這點信任磨滅了。

但從這裡可以看到,周幽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下降得很厲害了,點了烽火諸侯竟然敢不來。

到了平王東遷之後,五百年的春秋戰國,周天子可以說是飽受屈辱。

但是,戰國末期的時候,「三周」以為機會來了。

不像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互相結盟,秩序還是有一些的,沒有完全崩壞。戰國時代各國都開始「不講武德」了,陰謀詭計百出,有機會就會滅國,所以大家危機意識特別強。

「三周」認為,周王室能在戰亂四起的時候渾水摸魚,攫取巨大的利益,圖謀發展。

所以,周天子等人開始玩起了「制衡」的遊戲,四面逢源,煽風點火。

比如,進入戰國階段,本來和平共處多年的秦楚兩國逐漸交惡,發生了幾次大戰,甚至楚懷王都被秦昭襄王給扣下了。

公元前307年,秦國攻打宜陽,楚國前去救援。而楚國認為西周公國是支持秦國的,就想順便將它也攻打一番。

西周公國哪裡是楚國的對手,於是派遣蘇代前去遊說,對楚人說,西周不支持秦國,說秦周是同一陣營的人都不懷好心。但是如果楚國真的攻打西周,那沒辦法,西周只能倒向秦國以求自保。

可是退一步講,無論西周是否支持秦國,楚國都應該好好地與其交往,這也會引起秦國的猜忌,最終有利於西周倒向楚國。

這一番話把楚國說動了,西周明顯就是想吃兩邊的好處,堂堂正正的陽謀。

再比如,秦國想要從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借道,討伐韓國。「三周」一方面派遣使者為韓國出謀劃策,實際上卻勒索土地;另一方面又對秦國謊稱韓國主動贈予周公國土地,不敢不要,此舉就是想要離間秦和周的關係,使得秦國不敢借道而過。

總之就是好處全拿,坑害秦國和韓國雙方。

但實際上,「三周」在最初是傾向於秦國的,因為秦國正受到六國的圍攻。他們認為秦國處於弱勢一方。

而周王室想要制衡各方關係,就得幫助、支持弱小的一方自保,同時自己也不能下場作戰,這樣才能削弱雙方實力,謀求自身發展。

這種想法在當時是很可笑的,各諸侯看熱鬧一樣看著周王室表演,對它的那點小心思也都不太在意。

直到周王室看清了形勢,原來秦國已經強大到可以抗衡六國的時候了,就急了,連忙主動牽頭,想要制衡秦國的發展。

先是周赧王和西周公一起謀劃合縱攻秦,但是軍資、兵士都不足,只能和六國結盟出兵,甚至軍費還是向封邑的人借來的。

這次合縱太失敗了,各諸侯國沒那麼天真,知道這時候打不過秦國,所以來會盟的人非常少。

秦昭襄王為了懲戒「三周」,派遣大軍直撲西周公國,最終滅亡了這個國家,在周赧王死後遷回了九鼎。

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但東周在名義上還沒有完全滅亡,因為「三周」還剩下了一個東周公國。

東周公國在西周公國滅亡之後,吸納了其人口,短時間內有過一段和平的時間。

但是,東周公國並沒有認清形勢,他們依然想著牽頭去完成合縱攻秦。選取的時間就是秦孝文王大喪的時候。

秦國連喪兩王,先是秦昭襄王,再是秦孝文王,時刻提防其他諸侯國趁機攻秦,東周公國卻撞了上來。

於是秦莊襄王派軍攻伐東周公國,徹底滅絕了周祀。至此,東周才真正地、徹底地滅亡了。

所以說,周王室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它在絕境中想要渾水摸魚的想法或許是好的,但其實力還不能支持其四處煽風點火的行為。

尤其是兩次主動組織合縱伐秦的舉措,一無實力,二無威望,這是真正的自取滅亡。

相關焦點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在《大秦賦》第三集裡秦昭襄王贏稷攻入西周國,在實際上和名義上滅亡了周朝。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之前滅掉的西周國和剛才的東周國都是由周王室分裂而來的公國,因此劇裡也有東周公和西周公,而周王室所在的地方正是西周國也就是周王畿(今洛陽)所在地。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這時候天下由周天子說了算,諸侯雖然是國君,但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貢賦,定期來京述職,周天子討伐逆臣時諸侯國也要出兵。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稱為東周,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先後分為春秋與戰國。春秋時期尚有很多國家,但主要由春秋五霸說了算;戰國時期只剩下十幾個國家,但大國只有七個,即所謂的「戰國七雄」,這段時期主要由這七個國家說了算。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很多人應該沒有忽略這樣一個情節,秦昭襄王這位君主派遣大軍攻打周王室。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自然難以抵擋秦國大軍,從而讓秦國輕鬆奪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時,九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現在,秦昭襄王奪走周王室的九鼎,自然體現出秦國取代周王室,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態度。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從周武王到周幽王時期,周朝國都一直在鎬京,也就是西邊,史稱西周,周幽王以後,都城改為洛邑,史稱東周,因為有人寫了一本書名叫《春秋》,所以東周又叫春秋時代,造成這個局面的就是西周的最後一任帝王——周幽王。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話,「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當然,按照秦國的徵戰史推算,此二周並非指周武王開創的西周王朝與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創的東周王朝,而是指東周朝時立國於今洛陽地區的兩個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
  • 《大秦賦》郭開有沒有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結局是什麼揭秘
    《大秦賦》郭開是導致趙國滅國的人,他是趙國的寵臣但卻是秦國的奸細,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後果,連李牧和司馬尚都被他陷害,那麼郭開歷史原型是誰?郭開結局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大秦賦》郭開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是趙國後來的丞相,他在歷史上被定義為奸臣,但同時也是寵臣,郭開曾經為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王做事,此人頗為圓滑,自私自利。
  • 《大秦賦》這些冷知識可比劇情有意思多了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這部劇掀起了大秦粉的狂歡。然而劇情有些偏重於宮闈之亂,也引起不少觀眾的反感,其實這樣的歷史劇還是應該尊重歷史,這樣觀眾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查歷史資料,不僅可以通過看劇了解到真實的歷史,還可以學到一些歷史冷知識。
  • 《大秦賦》重磅收官 秦風長韻 餘音嫋嫋
    《大秦賦》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風險投資有限公司、陝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影視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是大秦系列史詩劇的第四部,同時也是收官之作。該系列劇自第一部《裂變》2006年首部開拍,至《大秦賦》播出,創作歷程全部完結。
  • 最新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驚現後世穿越而來的軍隊?
    近日,重磅電視劇《大秦賦》的播出給大家帶來了驚喜,該劇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攻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故事。一開場就大氣磅礴,展現了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率軍攻打戰國首都邯鄲的戰爭場面,猶如電影大片的開場,讓網友贊聲一片。老秦的強弓勁弩,威力十足,趙國的精銳騎兵,戰力無雙。
  • 大秦賦:周天子投降,異人運九鼎歸國丟了一鼎,嬴稷說此乃是神物
    正在熱播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後受到很多歷史迷的喜歡。這部大製作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在戰國晚期,七國割據,戰亂頻發,其他六國戰力低下,唯秦國獨強,天下統一的形勢逐漸出現,而真正帶領秦國掃除六合的始皇帝嬴政,還在遭受他人生中最苦難又沒有選擇的日子。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什麼是編年體,就是按以時間為軸記錄歷史,所以我們看編年體經常看到,某年春發生了啥事,某年秋誰怎麼了!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序幕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仍處於東周時代,但東周對國家的控制力度幾乎不存在,因而對國家的控制主要掌握在幾個大國手裡,他們也被稱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在戰國時期,主要是這七個國家分別控制著其所統治的地區,因為相互之間地位等同,都為大國,所以為了利益和資源,他們便會相互引發戰爭。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分別是什麼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基本上沒有交代六國亡國之君的最後結局,這主要還是相關史料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最終都是什麼下場?
  • 大秦賦:呂不韋親任主編的《呂氏春秋》,真配得上一字千金嗎?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戰國末年秦相邦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成書之日呂相曾高調地將全書謄抄整齊並懸掛在首都鹹陽城門(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宣告但凡「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可謂大手筆、好魄力。只是懸賞的對象乃「諸侯遊士賓客」,相當於昭告天下,而非《大秦賦》裡一臉賤兮兮地在城門口跟眾大臣顯擺。
  • 段奕宏、朱珠主演的電視劇《大秦賦》:平原君趙勝領盒飯太可惜了
    電視劇《大秦賦》中平原君趙勝已經領了盒飯,讓人惋惜。作為戰國四大君子之一,平原君對趙國和趙王的貢獻是巨大的。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平原君,趙國早就被秦國或其他諸侯國所滅了。平原君禮賢下士。他一生為趙國和趙王宗室嘔心瀝血,甚至在邯鄲首都被圍的三年時間裡,散盡家財保衛趙國。他忠心耿耿真是愛國臣子的典範。可惜,他碰到了趙孝成王,這個糊塗蛋。《大秦賦》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這個趙王非常的短視,見利忘義,屢次對籤訂的盟約反悔。這樣的諸侯國遲早會迎來滅亡。慘烈的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趙軍,就是這位趙孝成王的功勞。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