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2021-01-09 海叔說春秋

在與甘龍,杜摯等人的論戰中獲得勝利之後,公孫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開始在全國實行第一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對象是百姓。公孫鞅將秦國百姓的戶籍制度變為什伍制,並設置官員用連坐法進行管理。百姓中如果有不主動告發奸人的要受處罰,主動告發壞人的和士兵獲得敵軍首級一樣可以受到獎賞,藏匿壞人的則和投降敵國一樣論處。通過這種辦法,可以使百姓因為懼怕酷刑而避免親親相隱的情況發生。

除了連坐法之外,公孫鞅還在稅收上進行了變革。公孫鞅規定,一個秦國平民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就可以得到稅收減一倍的優惠。兒子如果立了戰功就可以獲得爵位,如果發生私鬥,則要受到懲罰。努力種地紡布,使得國家的糧食和布帛充足的百姓有賞,做事情怠惰的人則要受罰。如果說連坐法還有不近人情的一面的話,那麼商鞅進行的軍功爵制度改革,稅收改革和鼓勵農業生產發展的改革,則給了百姓巨大的生產動機。

在第一次變法的過程中,公孫鞅除了對秦國管理百姓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之外,還向貴族動起了手。公孫鞅規定,秦國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受爵,每個貴族應該以軍功定爵位,以爵位來計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數,服裝的數量。爭取使得秦國早日做到有軍功的人顯赫榮,沒有軍功的人則只能吃祖先的老本。

由於連坐法中不近人情的一面,秦國的百姓一開始吃了不少苦頭,但是經過了三年,百姓們就漸漸地感覺到了變法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看到變法產生了效果,秦孝公十分開心,將公孫鞅封為左庶長,開始與他談論行政方面的大事。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擊敗韓國,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楚國的楚宣王敏感地覺察到了這位秦孝公身上不可察覺的殺氣,為了和秦國搞好關係,他及時在秦國迎娶了一位貴女,和秦國結了姻親。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決心結束秦國多年來與中原諸國不結盟的局面。當然,與魏國的會盟明顯是表面友誼,因為秦孝公想要秦國稱霸天下,魏惠王也不希望魏國跌出戰國排行榜前三名,兩國之間必然將會有一場惡戰。

果然,就在秦孝公在位第八年,趙國與魏國的盟國衛國發生了土地爭執,趙國依靠自己強大的實力企圖欺負弱小的衛國,打算強奪衛國的富丘等兩塊土地。趙侯的舉動引發了魏惠王的不滿,他立刻派兵到衛國,包圍邯鄲以警告趙侯。

秦孝公趁此機會,派軍隊偷襲了魏國,公孫鞅在這次元裡之役中立下了戰功,奪取了魏國的少梁。在公孫鞅的合作之下,秦孝公藉此機會派兵攻打韓國,僅僅是包圍了韓國的焦城,卻沒有佔領城池土地,只是在魏韓之間築起了小城,簡單地阻斷了魏國和韓國的交界。後來,這種方法被秦昭王以及秦莊襄王等後代秦王進行了變更,秦軍每收他國一地,便建立郡縣,從地理上徹底為山東六國之間建交形成阻礙。

秦孝公九年,齊國和楚國先後開始進攻魏國,趁著魏國被圍攻的時機,秦孝公派大良造公孫鞅大舉進兵魏國安邑,兩年之後,公孫鞅又突破了魏惠王的反攻,佔領了魏國固陽。就在魏國似乎馬上就要吃大虧的時候,秦孝公忽然宣布和魏國議和,趕快回國。原來,就在這時,秦孝公得知太子嬴駟的老師贏虔和公孫賈加入了秦國守舊派,企圖破壞第二次變法。為了保證第二次變法順利地進行,秦孝公決心以太子犯法為名,通過處罰太子,打擊守舊派的勢力。

公孫鞅認為秦法之所以運行不暢,就是因為有太子這樣的以下犯上,打算處罰太子。但是,其他大臣認為,太子是國家的儲君,不能動刑,不過可以讓太子的兩位老師受刑。有趣的是,在贏虔和公孫賈受刑之後,秦國人果然都紛紛尊奉秦法了。短短數年裡,秦國百姓紛紛感受到秦法的優越性,據說在當時的秦國,無主的財物掉到地上都沒人敢撿,山裡也沒有盜賊為禍,賊,家家戶戶都能做到自給自足。男人們勇於參加國家的對外戰爭,對私鬥卻感到羞恥。連坐法使得百姓之間不再敢隱瞞觸犯法律的親朋好友的行蹤,這使得鄉與縣這樣的地方行政機構得到了很好地治理。擅自議論朝政的百姓被視為亂化之民,被公孫鞅流放到秦國邊境,之後再也沒有人敢非議朝政了。

不久之後,秦國將都城從雍城遷到鹹陽,秦國開始了第二次變法。在這次變法中,公孫鞅命令秦國百姓之家不可以存在全家住在一個屋子裡繁衍生息的事情,小的鄉和邑要匯聚為一個新的行政單位縣,每個縣政府都要設置縣令和縣丞,通過這樣的變法,秦國被劃分為了31個縣。

除了百姓分家和設置縣政府之外,公孫鞅又將土地制度定為阡陌制度,為了保證國家每年的賦稅對百姓來說是公平的,公孫鞅又下令秦國內部給糧食稱重的器皿的計量單位要保持一致,丈量土地的量尺刻度則要一致。這樣的制度實行了多年之後,農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然而,失去了公田制庇護的舊貴族們感到十分氣憤,他們再次煽動贏虔觸犯刑律,贏虔失去了鼻子,自此更加痛恨公孫鞅。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派公孫鞅遊說魏惠王稱王,魏惠王果然同意了這個建議,然而,魏惠王稱王的舉動引起了齊威王的不滿,擔心本國地位的威王雖然表明上親自來為魏惠王祝賀,私底下卻偷偷聯絡楚國等國家,打算給魏惠王一點顏色看看。當然,魏惠王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自己稱王一定會引起原來的老牌大國齊國的不滿,於是把邯鄲還給了趙國,並先後和趙國以及秦國結盟,還啟用了中山國國君做魏相。

然而,不久之後,魏國又開始徵伐趙國,趙侯急忙去聯合齊威王,齊威王派齊國軍隊在馬陵俘虜了太子申,魏國將領龐涓在這次戰鬥中死去。之後,秦孝公又派公孫鞅欺騙魏國的公子卬,並聯合齊國和趙國襲擊了魏國軍隊。自此之後,魏國遷都大梁,改立公子赫為太子。魏惠王為了議和,被迫交還了當初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公孫鞅因為這次軍功獲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為封地,自此被尊稱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國再次徵伐魏國,再次攻魏,在岸門俘虜了魏國的將領魏錯。之後,又和大荔戎合作包圍了魏國的郃陽,真正做到了一雪前恥。看到秦國富強起來,周天子給秦孝公送來了胙肉,其它國家的國君也來表示友好。然而,此時的孝公身體早已是迴光返照了,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秦孝公派太子嬴駟為各國回禮,為太子嬴駟樹立了成為新君之前的威望。

五個月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繼位,號為惠文君。贏虔的徒弟趁機誣告商君想要造反,由於偽造的證據太過逼真,年輕的秦惠文君一面有著責怪當年公孫鞅想處罰自己為秦法立威的事,一面又真的以為公孫鞅造反了,於是派官吏追捕商君。商君逃到旅店想要住下,卻被店主告知,「商君定下了規矩,居住的人如果沒有驗證身份的木簡,店主收留了的話就要被連坐。」

這裡普及一個歷史小知識,根據我國考古工作者對裡耶秦簡的研究工作,我們可以發現,在秦國,人們已經有了具備身份證作用的木簡了。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的提到的這片木簡「故邯鄲韓審理大男子吳騷為人黃皙色隋面長七尺三寸。」,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這位名叫吳騷的男人的身份證。

由於商君已經被官府追捕了,所以能夠證明商君身份的木簡,拜帖以及印鑑一旦出示給店主,官府就隨時可以抓到商君。可是不出示這些東西,商君就無法住店,無奈之下,商君只好逃去魏國。可是,由於當年商君欺騙魏國,致使魏國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國的守城將領就是不讓商君回去。他們大聲喊道,「商君,是」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是來自秦國的賊,秦國強大了,這個賊竟然又回了魏國,肯定不是為了回來,我們不要讓他進來。」

沒辦法,商君只好又回到了秦國,逃回了商邑,和自己的門徒以及屬下派商邑的士兵向北出發,去徵伐鄭地,秦惠文君派兵進攻商君,將他殺死在黽池。惠文君得到了商君的屍體之後,就將商君的屍體車裂為秦孝公殉了葬,並警告群臣,「你們中有哪個像商鞅這樣想造反的,就是這個下場!」之後,又滅了商君全家。

由於《戰國策》中關於公孫鞅的記載只有兩段,我只好通過《商君書》,《史記》,《竹書紀年》等其它材料來擴充對公孫鞅傳奇一生的書寫。不過,這並不代表《戰國策》中對商君一生的述評沒有歷史價值。

根據《戰國策》記載,公孫鞅從魏國逃跑到秦國,秦孝公封他做了秦國的相邦,並將他封到了商地,賜號商君。商君治理下的大秦,法令一出百姓就認真尊奉實行,能夠做到審判公平無私,懲罰惡人而不怕惡人身份強大,賞賜大臣而不因為這個大臣和自己關係好就偏私。太子觸犯法律了,商君可以做到權衡利弊,處罰太子的師傅。幾年以後,在商君的輔佐下,秦國上下道不拾遺,民不妄取,軍事力量強大,諸侯十分畏懼。然而,商君這個人性格刻薄寡恩,喜歡用暴力使人信服。八年之後,秦孝公患了重病,連床都起不來了,想要讓商君做太子的師傅,可是商君卻推辭了沒有接受。

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文王繼位,在秦惠文王當了一段時間秦君之後,商君就告老還鄉了。然而,這時候,有人向秦惠文王進了讒言,「自古以來,大臣地位太尊崇國家就會陷入危機,國君的近臣如果太受寵就會使得自身陷入危機。現在我們秦國,就連婦女和孩子都說秦法是商君之法,而不說秦法是大王之法。這是把商君當主子,把大王您當臣下啊。況且這個商君,本來就和大王有仇,我等願意為大王謀害商君。」就這樣,商君的屍體從商地歸還之後,秦惠文王就把商君的屍體車裂了,百姓們認為商君真的有造反的舉動,沒有一個人同情商君。

通過《戰國策》的補充敘述,我們可以隱約發現,秦孝公在去世前已經察覺到了太子對商君的不滿,所以想通過讓商君做太子的師傅來補救二人的關係,避免商君之後的悲劇命運。後來,孝公死後,商君自己為了自保,也提出了主動離開秦國。可惜,秦國的舊貴族一黨恨不得將商君置之死地而後快。

原本惠文君嬴駟也想過將就這段尷尬的君臣關係,可惜這些舊貴族利用嬴駟繼位之初想要獲得民心,立功心切,快速達到專權的心態,蠱惑眼前這個年輕人參與到對商君的謀害計劃中。魏國擔心商君有詐,再加上魏王不願意得罪秦國,使得商君不得不偷跑回封地。由於男子漢的血性,商君不得不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攻擊鄭地反擊惠文君,使得惠文君真的認為商君想造反,最終殺死並車裂了商君。可以說,正是人性的陰暗面和各種巧合造就了商君的人生悲劇。

商君死後,秦惠文君悲哀地發現這些攛掇自己害人的親戚才是阻礙自己專權,阻撓秦國強大的罪魁禍首。然而,他不是父親秦孝公,惠文君性格中比較自私的一面,在某種情況下成了他帶領秦國強大的秘密武器。成長起來的秦惠文君認為秦法無論是商君之法還是秦王之法,只要對秦國有利就應該大力實行。而這些舊貴族無論是不是在利用自己,都應該被懲罰。陰謀可以冤殺商君這樣的大才,也可以用來對付敵國和小人。

那麼,惠文君嬴駟將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為秦國掃清障礙呢?他將如何把陰謀二字用在正道上對付秦國的對手們呢?請看下一章大秦帝國之勢利小人。本文由海叔說春秋圈子作者Jennifer編寫。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這幾天在看《大秦帝國之裂變》,有人問我歷史課本裡的商鞅,在這裡為啥叫衛鞅?好問題,這個涉及到先秦的姓氏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並不嚴謹。還是《史記》最靠譜,最嚴謹。商鞅的記載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商鞅畫像「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因為衛鞅打敗了魏國,秦國就把「於」和「商」這兩個地方的十五個邑封給他。所以,秦王封他「商君」的稱號。什麼?衛鞅?那商鞅跑哪兒去了?對不起,翻遍該《列傳》,只有一處提到「商鞅」:「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原來,死去之後的商君,才被秦王罵了一聲:不要像商鞅這個叛徒一樣,造什麼反!「商鞅」,竟然是一個罵名。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公孫痤直接表明了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的才幹,希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並且信任於他。梁惠王聽了之後,並沒有當場發表意見,在那裡悶不作聲。公孫痤已經理解了梁惠王的意圖,因此屏退左右下人,單獨與魏惠王說到:「如果主公不用公孫鞅,那就把他控制起來,不要讓他離開魏國或者解決掉他。梁惠王聽後,點頭示意明白。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大秦崛起乃至統一的奇怪現象:大膽任用他國人才,壯大自《大秦賦》熱播,這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了,不得不說這是難得的歷史劇,特別是裡面的造型很多都是根據兵馬俑的造型來的,從這裡看出來,這部劇還是十分用心的,目前這部劇也基本上接近了尾聲,大秦的軍隊已經接連滅掉了韓國和趙國,魏國也已經稱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大秦將連續滅掉其他幾個國家,完成天下一統。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在歷史上共有三個最常見的姓名,分別是公孫鞅、衛鞅、商鞅,也就是說商鞅的姓氏有公孫、衛、商三個,確實容易讓人困惑。按照禮法,沒有封地就無法以封地為氏,商鞅只能以自己的血統身份為氏,即「公孫(意為公族之孫)」。商鞅在衛國時的姓名應該是「公孫鞅」。
  • 奏響無衣戰歌,勿忘秦國艱難創業史,激昂慷慨
    最近熱播一部紀錄片《風雲戰國》,講訴天下大爭之時,戰國七雄各自迥異的強國之道與最終的宿命。最後「六國畢,四海一」,秦國脫穎而出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集權帝國。其片尾曲《秦風 無衣》是壓軸之作,像一首戰歌,聽起來讓人熱血澎湃。
  • 秦國能一統全國,這一制度是它統一的根基,從此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在波濤洶湧之下,秦國先後滅了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之後,秦始皇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秦國能逃出眾多國家的廝殺,並一舉稱霸,可見,秦國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這一點讓許多人為之稱讚。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
  •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序幕
    在戰國時期,主要是這七個國家分別控制著其所統治的地區,因為相互之間地位等同,都為大國,所以為了利益和資源,他們便會相互引發戰爭。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好戰,而是國力強大的國家總想著繼續擴大國家規模,擴大人口,進而統一其他大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統一帝國。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很多人應該沒有忽略這樣一個情節,秦昭襄王這位君主派遣大軍攻打周王室。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自然難以抵擋秦國大軍,從而讓秦國輕鬆奪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時,九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現在,秦昭襄王奪走周王室的九鼎,自然體現出秦國取代周王室,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態度。
  • 大秦帝國之公孫衍
    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當時魏國早已稱王,韓國也已經稱王,公孫衍便讓魏國拉攏韓國,以及趙國、燕國、中山國四個國家一起稱王。這樣也就抬高了趙國、燕國、中山國的地位。
  • 《大秦賦》中的服飾盡力還原秦國歷史,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大秦賦》電視劇中一上映就好評如潮,劇情跌宕起伏,盡力還原歷史真相。而且服飾也做的炫麗多彩非常顯目好看。那麼秦國的服飾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陰陽家推行五行學說,說五行相生相剋。各諸侯王對此深信不疑。
  • 從秦國丞相到末代楚王,那個謎一樣的楚國男人熊啟
    《大秦賦》從秦國的視角還原了很多歷史人物。對於追劇一族,這些古人以前都活在古籍中的寥寥數語間,經過電視劇演繹,逐漸生動起來。當然,影視演繹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有必要申明:歷史和影視作品並不是一回事,即便如《大秦帝國》這種尊重歷史的系列作品也含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所以,不能完全等同於歷史看待。
  • 《聖經》裡也有中國:雖未提華人,但準確預言了秦國
    其實,《聖經》裡不只提到中國,《聖經》還準確預言了秦國的事情。在《聖經<以賽亞書>》中預言說:〝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在以賽亞發出這段預言的時候,秦國只是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而秦朝的出現,是在以賽亞五百年之後的事。可是,上帝為什麼要感動以賽亞先知單選出一個秦國呢?
  • 優酷《大秦帝國之崛起》四年後回歸 歷史正劇升溫
    近日,大型史詩IP巨作《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優酷平臺熱播。作為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十年磨礪的第三部作品,《大秦帝國之崛起》暌違四年,終於出現在網友面前。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不僅秦始皇、李斯、呂不韋、趙姬太后、嫪毐等主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樊於期等配角,同樣是比較出彩的人物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離開秦國,流落到了燕國。到了荊軻刺秦的時候,樊於期的首級,更是成為荊軻能夠接近秦始皇的投名狀。從這一角度來看,樊於期不僅背叛了秦國,還差一點害了秦始皇。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