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能一統全國,這一制度是它統一的根基,從此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2020-12-04 指點江山

秦國早期的法制,原是相當落後的。

自公元前三五九年起,商鞅兩次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強調法律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一」的功能。《商君書》的《更法》篇便申明了一個基本主張:「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是由立法到變法的必要。

都知道,在歷史上,七雄爭霸的年代,波濤暗湧,風雲四起。在波濤洶湧之下,秦國先後滅了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之後,秦始皇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

秦國能逃出眾多國家的廝殺,並一舉稱霸,可見,秦國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這一點讓許多人為之稱讚。但是,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的輝煌,必定離不開大量的人才。商鞅,也稱作公孫鞅,是秦國的棟梁,一國之精英。作為衛國國君的後裔,商鞅為使秦國走向繁榮昌盛出謀劃策。

如今,世人耳熟能詳的商鞅變法,就是秦國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變法不僅廢除了舊的奴隸制度,還創建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封建專制制度,同時,也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依照李斯《諫逐客》的說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

所謂「實踐出真知」,秦國從法制中懂得了約束與規則的重要性。

所以,從那時起,秦國便對法律無比的推崇。這種思想一直延續,由後來所頒布的《秦法》中可知,秦國把法律的嚴苛程度發揮到了淋漓盡致。雖然,他們將此作為治國安邦的主要手段,但是,他們並沒有人性化的去考慮到要營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

單憑法律的嚴苛,單靠高壓式的統治是不夠的,還必須使法律具有公正性,以便於人們接受和遵行。正是這樣,許多學者認為:秦國的滅亡,不僅僅是舊貴族思想建立的一個新法治國家後,思想趕不上現實導致的錯位矛盾,也是因為秦國的暴政使得人心惶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這一切是那麼的井井有條,但實質上,秦國內部早已是人心渙散,百姓的不滿呼之欲出。眾所周知,也正是因為秦朝的暴政,才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朝雖然對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法律很全面的同時也是很嚴酷的。說到秦國嚴苛的法律,我們不妨來說說《秦律》。

漢初,雖曾刪除了秦代苛法,但《秦律》仍對後世有著較遠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秦律》作為統一國家後的新法,革除舊法、殘存舊制。《軍爵律》規定:奴隸立有軍功,可以免除奴隸身份,並取得相應的爵位,也可以用爵位贖免其親屬的奴隸身份;《司空律》規定,百姓在應徵服役期外自願戍邊五年,也可贖免一名親屬的奴隸身份。

但是,與此同時,《秦律》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舊制度,對主人與奴隸關係的偏袒,且許多規定有保護和擴大奴隸制參與的傾向。

其次,重法輕禮,厲行法治,確立了君主專制集權的法律制度與獨裁統治。然而,這其中不得不說的是,《秦律》中刑法極其嚴酷,比如:以身高為刑事責任標準。《倉律》:男滿六尺五寸、女滿六尺二寸為成年人。彼六尺非今六尺,現在六尺是兩米,可是,那時候的六尺約合現今1.38米。

也就是說,男性滿1.5米,女性滿1.43米就要負刑責。

此外,還有就是連坐了,即:一人犯罪,七大姑八大姨也要受到牽連,即使是剛出生的娃娃也不放過。

試想,那麼大的孩子有什麼錯呢?

其實,從商鞅說起,他本就是一個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

《淮南子·泰族訓》認為,商鞅偏重刑法而棄道德,曰:「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秦國之所以實行如此嚴苛的法律,甚至,通過「焚書坑儒」來禁錮百姓的思想,從行為到思想,由外到內,不得不說,嚴苛的刑罰,其影響也是巨大的,成果也是顯著的。

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若是不用極端手段,就無法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但是,商鞅卻並沒有全盤否定和廢滅仁義的道德文化。在商鞅看來,法的內在文化精神是「愛民」、「利民」,這一觀點與儒家可謂是殊途同歸了。可見,商鞅的思想性質與儒家也是有著相同之處。

然而,在這一點上,卻不可與韓非混為一談。因為,「以刑去刑」的社會理想境界,恰恰是商鞅的終生奮鬥目標,商鞅明乎此「道」,所以,韓非稱讚他是「功之至厚者」。也就是說,在歷史的某一方面,大家都普遍認為秦法是極其嚴苛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想,秦法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因為,制定法律的商鞅為其增添了人情味。

此外,秦國的法治及秦帝國的法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覺的「古典法治」時代,在中國文明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秦法之前,中國是「禮治時代」,秦之後,中國是「人治時代」。只有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一百六十年上下,中國才走進了相對完整的「古典法治」社會。

這是中華民族在原生文明乃至整個古典文明時代最大的驕傲,最大的文明創造。所以,無論從哪個意義上審視,秦法在自然經濟時代,都具有歷史進步的性質,其總體的文明價值是沒有任何理由否定的。

參考資料: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卷五·秦本紀》】

相關焦點

  • 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一招,將六國統一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不過從此之後,華夏文明進入了大一統時期,秦朝雖然僅僅存在了15年的時間,不過它對後世的影響可不能夠小覷。秦始皇在位期間,車同軌、書同文,其次統一了度量衡,這樣一來華夏文明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大一統。秦始皇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與秦國幾代君主的努力肯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戰國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這時候各個諸侯國徵戰不休。從戰國時期開始,華夏大地就從未讓戰爭消失過,秦國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最終大一統。
  • 秦漢(秦軍事統一,漢文化思想一統)
    逐漸並巴蜀,戰河西,戰長平,又採用張儀的連橫政策,配合遠交近攻政策,使得秦國一步步最終鎖定勝局,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而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最終統一全國。然而秦法嚴厲,以法家思想作為國家的主導,不利於發展生產。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秦國。但秦國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
    戰國時期諸侯並列,進入了慘烈的滅國時代,這期間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並立,成為了堅持到最後的戰國七雄。最終秦國吞二周而亡諸侯,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我們站在歷史後人的角度,可以有後見之明,知道秦國是有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內外政策加持,殽函之固、巴蜀糧倉的地理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大秦崛起乃至統一的奇怪現象:大膽任用他國人才,壯大自《大秦賦》熱播,這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了,不得不說這是難得的歷史劇,特別是裡面的造型很多都是根據兵馬俑的造型來的,從這裡看出來,這部劇還是十分用心的,目前這部劇也基本上接近了尾聲,大秦的軍隊已經接連滅掉了韓國和趙國,魏國也已經稱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大秦將連續滅掉其他幾個國家,完成天下一統。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2200多年前,秦始皇的一次會議,避免中國成為第二個歐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齊國,初次統一了天下,當時擺在這個新國家面前的是如何選擇一個政治制度,到底是選擇分封制還是選擇秦國的郡縣制,為了決定秦朝和中國的未來,秦始皇召集公卿在鹹陽宮廷開始了那一場影響後世數千年的會議,歷史沒有記載會議的名字,但曾經為中國未來而在秦始皇面前據理力爭的人都值得我們記住。
  • 元朝對全國的統一,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了解了中國古代史的內容之後,不難發現人們都對完成統一大業的封建君主和封建王朝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人很早就明白了統一優於分裂的道理。公元1279年,宋朝遺民所建立起來的割據政權被徹底消滅。至此自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被徹底終結,全國重歸一統。
  • 夏商周不算統一嗎?
    秦始皇一統天下,不僅僅是從武力上滅了六國,而且從社會制度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封建君主制國家,中央實三公九卿管理體系,地方實行郡縣制,拋棄了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國從秦朝開始,開始進入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社會。
  • 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秦始皇能不能一統世界,其他國家又在幹什麼
    眾所周知,我國周朝建立,分封諸侯,後來西周被滅,我國進入了戰國時期,各國開始四處徵戰,搶奪地盤,這段時間經歷長達500多年的時間,最後被秦始皇所帶領的秦國給滅掉了,我國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秦始皇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那麼這個時候,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呢?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有了世界地圖,秦始皇真的可以統一世界嗎?當時的世界是怎樣的?
    這一點,不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獨有的現象。有世界地圖的秦始皇能否統一世界?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秦國崛起之時的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先行者,所以統一的帝國出現的也最早,這便是古典時代赫赫一時的波斯帝國。從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的崛起,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一千年是人類歷史上的帝國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的英雄時代。
  • 奏響無衣戰歌,勿忘秦國艱難創業史,激昂慷慨
    最後「六國畢,四海一」,秦國脫穎而出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集權帝國。其片尾曲《秦風 無衣》是壓軸之作,像一首戰歌,聽起來讓人熱血澎湃。不禁讓人想起昔日秦國徵戰西戎、艱辛立國、一心東出的豪情萬丈。好想回到那個與「王師」同仇敵愾的激情瞬間。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
  •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再告訴他秦國的範圍,結果會怎麼樣?
    秦始皇在統一中原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在秦朝建立三年後,就開始對南方百越發動了戰爭,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分五路大軍向兩廣地區推進,戰爭持續了三年,將百越各部落折服,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秦朝建立7年後,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因之前秦始皇在忙於統一中原各國,無暇顧忌北方的匈奴。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