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2020-12-01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秦國。但秦國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人質起源於公元前720年的東周時期,衰微的東周王朝與諸侯國鄭國互換人質。《周鄭交質》記載:「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後來,質子制度演變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一種外交方式,起一種約束作用,類似於現代的擔保,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彼此間的懷疑和猜忌。

質子制度究竟作用如何呢?

對某些諸侯國有一定擔保作用。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太后管理朝政,秦國猛攻趙國。《觸龍說趙太后》記載為,「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太后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以太后的兒子長安君前往齊國作為質子。太后疼愛長安君,執意不同意。左師觸龍勸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言下之意,長安君出任質子,能夠提高極大的威望。在觸龍的勸諫下,太后「於是為長安君約車面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也就是說,長安君成為了質子,齊國軍隊立即出動援助趙國。

質子這種方式對質子有幫助提高作用。許多諸侯國王子通過質子這種特殊方式得到了鍛鍊,提高了威望,回到本諸侯國之後,很多成為了國君。

對某些諸侯國沒有什麼擔保作用。秦惠文王之子嬴稷,曾在燕國作質子,回秦國後成為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在秦昭襄王時期的公元前260年,發動了長平之戰。此戰中,秦軍共殲滅趙軍45萬多,對當時戰國六雄之中最強的趙軍予以了巨大打擊,奠定了秦國統一全國的基礎。而當時秦昭襄王的孫子子楚正在趙國作質子。

為什麼質子制度對某些諸侯國的約束或擔保作用不大,甚至沒有作用,特別是秦國,毫無顧忌地大打出手。

首先是質子的生命一般不會有影響。自周朝開始,「禮」的地位很高,甚至「以禮入刑」,「禮」既是道德標準,也是法律規範。春秋戰國時期也延續這種思想,受到「禮」的約束,對於質子,人身自由不管怎麼限制,但不會出現生命危險。

其次,各諸侯國君的兒子很多,即使殺了質子,還有包括嫡系、庶出在內的其他兒子,對出質諸侯國而言,本國的生存或稱霸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如此,相對不按套路出牌,商鞅變法後愈發強大的秦國藉此成為「質子制度」的最大紅利獲得者。

長平之戰時期,秦昭襄王的孫子子楚在趙國做質子,並沒有受到趙國的傷害,只是待遇下降。後來子楚認識了呂不韋,呂不韋還獻美貌的趙姬於子楚,並生下兒子,即嬴政。子楚後返回秦國即位,成為了秦莊襄王。

出生後並在趙國生活了9年的嬴政,也算質子。後來,嬴政回到秦國,於公元前246年即位為秦王。

秦王嬴政即位後,秦國自公元前230年開始,經過9年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戰國六雄,最終統一全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由此而誕生,秦王嬴政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稱為始皇帝,即秦始皇 。

因此,可以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秦國最終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質子制度於秦國從發展、壯大,直至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左傳》之《周鄭交質》;

《戰國策》之《觸龍說趙太后》:

《中國法制史》(楊和鈺曾代偉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國通史綱要》(白壽彝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祖孫三代不當人質不稱王,秦國三代國君,都曾被打發到敵國當質子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謀取一定程度上的和平,會互相交換人質,這些人質就被稱為質子。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人質質押於敵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外交現象,「質子邦交」,強如統一七國的千古帝王嬴政,以及在他之前的兩代秦國國君都有過質子的經歷。質子外交質子互換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大多存在東夷和荊蠻部族之間。中原政權對付「四夷」的慣用策略是「以夷制夷」,對境外各族進行分化、挑撥、各個擊破。
  •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是一家獨大了,為什麼秦始皇小時候還是質子呢?
    質子制度,當從春秋初期開始,一般是指以王子或者世子身份的人派往其它國家做人質。秦始皇小時候是質子身份之說這是不嚴謹的提法,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做為質子的身份被派駐在趙國。而秦始皇本人從來沒有以人質的身份派駐別國。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質子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處理諸侯國之間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國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員質押給盟國,作為一種守約的保證,它一般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對方的懷疑和猜忌。今天就說一說戰國時期有名的五大質子,五人中有一人最終統一了天下,有三人回國後繼承王位修成了正果,還有一人被逼殺。先說說修成正果的三人。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和軍事力量大幅提升,但是也引起了六國的忌憚,蘇秦以合縱之策力圖封堵遏制秦國,在此大背景之下,張儀主張以連橫破合縱,於是和秦國並不接壤的燕國和齊國成了秦國重點的拉攏對象。
  • 從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深度了解中國古代的「人質」
    他是秦國留在趙國的人質,名叫異人,他是秦王的孫子。秦趙澠池會盟兩國互換人質時,異人便被送到邯鄲為質。因秦國經常欺負趙國,趙王就把氣都撒在他頭上。他在趙國經常被人欺負,很是悽慘。呂不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說了一句:這人可真是個奇貨。這個寶貝,可先囤起來,然後做一筆大生意。呂不韋結識異人以後,有一天試探性地問異人道: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最喜歡的華陽夫人又沒有兒子。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如果真要說秦國的有為國君,除秦始皇之外,還真有不少,但要從他們中挑選出一個最有作為的國君,那就只能是一家之言了,誰也無法說服誰,真應了那句話:「沒有最……只有更……」,因此,沒有必要糾結誰最有作為。
  • 秦朝再生疑雲,異人後誰還做過趙國人質?始皇四年歸秦的質子是誰
    一般來說,能夠做"質子"的人物,大都是君主的兒子,且太子的身份居多。即使這位"秦質子"的身份不是太子,那也應該是秦王室的直系公子無疑。但問題是他究竟是哪位秦王的哪個兒子呢?在關於秦朝的史籍中,我們大概只知道秦昭襄王的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安國君的兒子贏異人在趙國做過人質,而嬴異人當時的身份是國君之孫、太子之子,以他來做人質也未嘗不可。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一、質子的由來 1、質子的出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久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 古代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質子交換
    這時,質子便成了單方面的行為,成了抵押貸款,所謂「國強欲待弱之來相事,故遺子及貴臣為質。「戰國時期地圖質子,作為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之一,猶如棋盤之棋子,往往身不由己,下場也各不相同。做質子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通常根據抵押的條件大小,質子的重要性不一,從而所受的待遇也是千差萬別的。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虛懷若谷,齊桓公成就一代霸業
    今天我要發言的題目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虛懷若谷齊桓公成就一代霸業》從古至今,賢才並不少,少的是識千裡馬的君主。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曾帶兵阻擊小白,並用箭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裝死才逃過一劫。
  • 古代像燕洵一樣的質子境遇一般如何?
    不過,很多時候,國君一般不會拿太子去當人質,除非萬不得已,太子去當質子比較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統一之前,燕國著名的太子丹,這個太子丹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後面派去刺殺秦始皇的荊軻,就是這位質子派去的。不過他派荊軻去充當刺客的時候,已經返回燕國了。歷史上出名的質子有很多,剛剛說講的秦始皇,他的父親就曾經在趙國當過質子,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才得以返回秦國,是為秦莊襄王。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公孫鞅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他在秦國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讓秦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變得非常的強大。也為後來的攻打六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當時支持他變法的便是秦孝公。這位年輕的國君看了周圍,通過許多變法而強大的國家,決心用同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改變落後的樣子,於是他下了一道招賢令,而公孫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到達秦國。
  • 質子生存指南:如何在別的國家做一個合格而不被撕票的質子
    提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他作為質子的生活,提起燕太子丹,那也必須要提一下他作為質子的生活,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這種質子生活對他們接下來的人生,影響相當大。因為他們在做質子時的屈辱,或者環境所養成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後來做事情的方法的不同。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別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紛爭擾攘了數百年的歷史終於迎來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局面。秦國能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秦國君主制度發育較好。如不牽涉道德判斷,僅從行政效率上來考察,集權制往往能保有比較高的行政效率,然而如何確保決策正確是其最大問題所在。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自此秦國完成了天下一統,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從此天下不再混戰,歷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秦王政自稱始皇帝。誰也不曾想到當初的一個西部邊陲小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一舉滅掉了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開創了大一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