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秦軍事統一,漢文化思想一統)

2020-12-04 中華興衰五千年

夏商西周,秦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這簡單的一句話涵蓋了多少的歷史變遷,及人物故事。今天就簡單說說秦漢,秦人,的歷史是為周天子牧馬,最終被分封在秦地,到秦孝公即位的時候,可以說秦已經被魏國打的偏居河西,吳起的魏武卒可以說是非常強勁,

秦孝公發布舉天下的招賢令,招賢納士,推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全民皆戰,平時舉國耕種,戰時,全民皆兵。逐漸並巴蜀,戰河西,戰長平,又採用張儀的連橫政策,配合遠交近攻政策,使得秦國一步步最終鎖定勝局,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而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最終統一全國。然而秦法嚴厲,以法家思想作為國家的主導,不利於發展生產。秦滅六國統一之後,全民文字的統一,貨幣的統一,統一度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從思想上建立了統一,經過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戰亂年代,百姓其實都在想安居樂業,但是法家思想及秦法的嚴厲,再加上大興土木,修建長城,在統一後並沒有大力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反而大不如戰國時候,因此全民接杆而起,秦僅僅經歷二世就滅亡。

楚漢爭霸,項羽和劉邦,項羽在推翻秦帝國後,項羽的主張思想還是分封制度,使得各方勢力又回到了割據及爭霸的局勢。至於項羽怎樣一步步敗北,最終烏江自刎,而劉邦能從鴻門宴逃走最終一統天下, 細節上咱今天就不去訴說。今天就說說劉邦建立西漢後,論功欣賞的同時,分封劉氏諸侯王,在前期得到了很好的穩定局勢作用,在穩定之後又和無數歷史一樣,打壓異姓姓名諸侯王,韓信慘死。等等,雖然做法上的是非對錯,歷史至今都訴說風雲,但對中央集權及劉氏最終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可撼動,從這一點上說,是非常成功的。但這一結果的弊端在於外戚幹政,從幾百年的漢代歷史可以看出,出現了很多勢力強大的外戚。呂氏,竇氏,霍氏等等等等。

漢可以說是成功的吸取了秦的歷史教訓,大力發展無為而治。在穩定了中央集權之後,又減輕百姓賦稅,從而快速回復社會生產,提高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通過文景之治短短幾十年,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從而能夠在漢武帝時期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如果沒有幾十年的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創造和積累了強大的綜合實力,或許中國歷史就不會有漢武帝的馬踏塞北這一歷史功績,也不會因為匈奴因為敗北從而將發展和侵略方向改向西,從而影響了世界格局。也正是因為寬鬆的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裕,日子也是越來越好,從而最終完成了思想上的一統,百姓都熱衷漢,才使得內部穩定能過一直對外。

或許秦二世而亡,而漢能夠綿延四百餘年,也正是這些歷史原因,現在的漢族也正是在那歷史中孕育而生。

相關焦點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戰國前期,六國士人對秦國因其文化落後持排斥的態度,以「夷狄」視之;商鞅變法成功後,六國士人開始稱秦為「虎狼之國」,此時的排斥是囿於秦國過於強大,心存畏懼;至秦昭王時,有志於改造現實的士人們開始反省原先的理論追求與政治現實之間的距離,開始改變對異見者的看法並重新審視秦國,分析秦究竟因何而強大。
  • 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那是因為什麼
    說實話,我總感覺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周朝800載的天下,可以說,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周的影子,秦的滅亡剛好平息了六國百姓,貴族對周的這種戀念,漢承秦制,也為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的時候,那麼多人刺殺,復闢,漢代,還有人喊出復闢六國嗎?秦朝是一個過渡的朝代。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同時,漢朝在文化上逐漸擺脫戰國至秦時期文化的影響,在武帝時期完成蛻變,形成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秦漢時代奠基中華二千年
    他在《史記》裡對秦的歷史,對由秦變漢的歷史有好幾段表述: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際,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司馬遷對秦如何崛起感到不解,歸之於天助。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學者們在論述中國的大一統始於秦時,也會指出中國人希望統一的觀念始於戰國。的確,《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這裡的「一」就是「統一」。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這段話清楚地表現了時代的願望。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秦把天下驅使得很苦,把自己驅使得同樣苦。但也只有這種玩命苦幹的「苛政」,才能在短短14年裡實現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整治山川,修建路網。這些使後面幾十代人受益的基礎設施,成本卻由這一代人背負。人民犧牲之慘烈,心靈之痛苦,連天下一統的成就都不能撫平。歷史評價,從來不只是道理,還有感情。秦滅亡時,天下沒有人愛它。  項羽滅了秦後希望恢復分封制。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三)儒學思想中的「天子唯德」的思想,使異民族集團可以認同漢民族集團出身的統治者,又使漢民族集團可以認同異民族集團出身的統治者,從而保障了多民族統一國家傳統的連續性。因為「天下思想」以「天」為根據,所以它強調的「天」之「德」,不僅適應於「華夏」,而且適應於包括「夷狄」在內的整個「天下」。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11月2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在一小型墓葬內出土肩部刻有「新亭」二字的陶缶,證明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截至目前,清理墓葬103座、墓葬圍溝10餘座,雖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陶銅玉鐵等各類遺物近300件(組),以西漢早期遺存為主要文化內涵。
  • 你一定不知華夏一統的標誌理念是啥?那秦一統華夏的歷史告訴你
    不僅如此,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部落諸侯都想稱王那個時代,更湧現出了許多文人學者思想家什麼的,他們四處遊說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憑奇思異想幫到部落諸侯實現稱王夢外,自己也能夠輝煌騰達名利兼收。於是我們華夏在那個時代才誕生了像孔子及孟子那樣甘心為統治王朝輔路的思想家。不過當時那個社會很快出現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誰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和《國家寶藏》都點燃了大家對秦國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除了秦鹹陽、漢長安西安附近還有第三座秦漢都城那就是位於閻良區的櫟陽城!
  • 秦漢與羅馬
    秦把天下驅使得很苦,把自己驅使得同樣苦。但也只有這種玩命苦幹的「苛政」,才能在短短14年裡實現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整治山川,修建路網。這些使後面幾十代人受益的基礎設施,成本卻由這一代人背負。人民犧牲之慘烈,心靈之痛苦,連天下一統的成就都不能撫平。歷史評價,從來不只是道理,還有感情。秦滅亡時,天下沒有人愛它。  項羽滅了秦後希望恢復分封制。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有關「大一統」的研究得到了學界的一定關注,但鮮有長時段的宏觀理論分析,難以體現「大一統」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特徵和總體發展脈絡,因此筆者試圖以秦、漢、唐、明等王朝為例對中國歷史上農耕王朝對「大一統」觀念的基礎與發展做系統分析,請學界同仁指正。
  • 秦國能一統全國,這一制度是它統一的根基,從此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漢初,雖曾刪除了秦代苛法,但《秦律》仍對後世有著較遠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秦律》作為統一國家後的新法,革除舊法、殘存舊制。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秦國之所以實行如此嚴苛的法律,甚至,通過「焚書坑儒」來禁錮百姓的思想,從行為到思想,由外到內,不得不說,嚴苛的刑罰,其影響也是巨大的,成果也是顯著的。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若是不用極端手段,就無法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但是,商鞅卻並沒有全盤否定和廢滅仁義的道德文化。
  • 海洋文化特徵及中國海洋文化
    發現新大陸、航海事業發展,對非洲掠奪及販奴熱、殖民地佔領與土地分割,貿易與軍事爭奪,是封建時期及資本主義早期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奴隸是經大洋販至歐美,「魯濱遜漂流記」,「基督山恩仇記」等著作,反映了當時海洋文化的特點。15世紀後,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的崛起,是海上爭霸發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