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代奠基中華二千年

2021-01-08 中國經營報

文 侯旭東

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奠基時代。

為什麼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秦漢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這種認識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從漢代開始,就不斷地有士大夫討論秦漢特別是對秦朝的認識,一直到後代,到現代,我們仍在追問這個問題。「百代都行秦政法」,「勸君少罵秦始皇」,是我們這個年歲的人,上學啟蒙時就聽過的詩句,不過未解其滋味。

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十五年,二世而亡,但兩漢加起來前後有400年,原因何在?這裡面有很多因素,包括律令、皇帝、官吏和王朝的日常統治,以及它們之間密切的互動,國家能維持運轉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絕大變局 「豈非天哉」

我們先看看司馬遷怎麼說。司馬遷生活在西漢前期,大概是在武帝的晚年才去世(約前145―前90年)。他在《史記》裡對秦的歷史,對由秦變漢的歷史有好幾段表述:

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際,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馬遷對秦如何崛起感到不解,歸之於天助。更令他驚奇的是,秦漢之間的轉機為什麼這麼快,五年之中就天翻地覆。秦國崛起花了一百多年時間,才統一天下,但劉邦這樣一個「起於閭巷」的無賴式人物,怎麼就能突然從民間崛起?劉邦最終在幾年內帶領眾多義軍推翻秦朝,建立漢朝,這是非常偉大的功業。在司馬遷看來好像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所以他發了兩句感慨:「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我們再把目光推後將近兩千年,看看清代以來人們的觀點。乾隆嘉慶時期很有名的學者趙翼(1727―1814年)說:「蓋秦、漢同為天地一大變局。」他以後的很多學者都贊同這一看法。錢穆先生(1895―1990年)上個世紀30年代在北大講《秦漢史》,講義後來在1957年出版,裡面有類似的表述: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並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後僅十五年。然開後世一統之局,定郡縣之制。其設官定律,均為漢所因襲。其在政治上之設施,關係可謂極大。對於文教上之影響,亦復匪淺。物質上之種種建設,亦至偉大。

他還說,漢朝興起「此誠中國歷史上一絕大變局也」。不光中國學者、政治家高度評價秦漢時代,日本學者西島定生在他的《秦漢史》裡也說:

(秦漢帝國)的意義在於因統一國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國家構造基本形態,與這一時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態,一同跨越並規範了其後中國兩千年的漫漫歷史。

「傳舍」雖小 「五臟」俱全

秦王嬴政放手支持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前後十年間連續徵戰擊敗六國,完成統一大業,這些史跡大家耳熟能詳。今天我想換個角度,講講具體的例子,通過「傳舍」制度來看看,秦王朝如何實現從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的管理和運轉的。

「傳舍」用現代話講就是官方設立的招待所。這種機構戰國就開始存在,秦和兩漢叫傳舍,後代則有不同的名稱,如客館、館驛、驛站。秦漢時全國範圍內,縣以上都會設立,如果兩縣之間距離太遠,也會在交通線上設置。據我統計,西漢末年,全國有2057個這樣的機構,它提供的吃飯、住宿、車馬等服務都是免費的。但入住傳舍,需要獲得官方籤發的「傳」文書,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介紹信。有這個東西證明你的身份,才可以免費吃住和使用車馬。傳舍提供的飲食叫傳食,車馬叫傳車、傳馬,這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材料裡都曾出現過。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敦煌東北方向發現了懸泉置遺址,1990―1992年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簡牘。懸泉置是河西走廊上一個綜合性的後勤保障機構,有提供馬的懸泉廄、負責做飯的懸泉廚、可以住宿的懸泉傳舍、傳遞普通文書的懸泉驛,還有辦理速遞的懸泉騎置,這些都是圍繞著統治運轉而設置的機構。懸泉置周邊是戈壁,供給比較困難,所以把五個機構放在一處,在內地應該是分開的。

1993年,在江蘇東海縣,也就是連雲港附近的一座西漢末年墓葬裡出土了一批簡牘。墓主人叫施饒,是當時東海郡的功曹,也就是人事廳廳長。在他元延二年(前11年)的日記裡發現,這一年他有38天夜宿傳舍,那是他外出住宿時進出最頻繁的地方。由此可知,王朝官員出差最常住的就是傳舍。

為了維持統治的日常運轉,官員出差十分常見,傳舍不可或缺。管理傳舍顯然不能皇帝親力親為,需要制度化的辦法。秦王朝通過律令來管理傳舍,今天可以看到的秦漢律令中,有很多規定與傳舍的使用有關。從什麼人可以使用傳舍,到具體的招待規格,如一頓飯吃多少鹽、能在傳舍吃多少天;從隨從人數到能不能發兵,從動用當地車馬的規格到馬匹如何管理,規定十分細密。

一般情況下使用傳舍都依據律令來處理,但皇帝可以給本來沒有資格的人下詔書,賦予他們使用傳舍的資格。只是皇帝批示文書未必能及時送達,一些應該由他批准才能籤發的「傳」文書未必能按時獲準,後來也允許在向皇帝報告而未獲批准的情況下簽發「傳」文書(要註明「有請詔」),由此可以看到皇帝不同的側面,他既可以超越律令,其職權也可以被臣下預支。

這一日常事務,亦成為皇帝與官吏圍繞律令相互博弈的空間。皇帝可以說是個失敗者,儘管法網嚴密,但官員未必都會嚴格遵守。我們在敦煌懸泉置出土的簡牘中就可以看到,當時傳舍的出米記錄,說明官府的免費口糧花費在哪些人身上,除了外國使者和出差官員,還有縣長夫人:

出米一鬥二升,十月乙亥,以食金城枝陽長張君夫人、奴婢三人,人一食,東。

西漢的金城枝陽縣在今天甘肅蘭州市西北不遠處,枝陽縣長的夫人與奴婢並非官吏,同樣享受傳舍的免費口糧,等於佔國家的便宜。他們從枝陽一路走到敦煌,往返兩次的開銷可以計算出來,一共用糧7.2石。

「日且十輩 取辦於民」

地處西北邊關的懸泉置一次額外的招待花銷有限,全國一共有2057個這樣的機構,如果到處都有佔便宜、搭便車的,積少成多,加在一起對國家來說就不是個小負擔,會成為朝廷財政的巨大包袱。皇帝對此並非毫無察覺,而是高度注意,卻無法解決。

西漢時,每年年底各地郡國都要派遣官吏向朝廷匯報全年的工作,稱為「上計」。上計完畢,發遣返回時,丞相都要令人重複宣讀同樣的敕令:「詔書無飾廚傳增養食,至今未變。」就是要求各地官吏遵守傳舍與飲食的接待及供給標準。最早大概在漢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時,就已有這樣的詔書,元康二年(前64年)五月詔提到:「或擅興徭役,飾廚傳,稱過使客,越職逾法,以取名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

詔書年年讀,表明問題年年得不到解決,不難看出皇帝的無奈與無力。這類現象歷朝歷代都會遇到,積年累月也可能成為使國家走向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西漢末王莽(前45―23年)時期許多機構已無法正常運營,《漢書王莽傳下》「地皇元年」提到:

乘傳使者經歷郡國,日且十輩,倉無現谷以給,傳車馬不能足,賦取道中車馬,取辦於民。

翼平郡(今山東省青州一帶)太守田況甚至向王莽上書建言:

宜盡徵還乘傳諸使者,以休息郡縣。

1972―1982年間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省發掘的居延新簡中,也可見多位地方官員進言「廚傳食者眾,費用多,諸以法食者皆自齋費,不可許」。無論文獻還是簡牘,都在抱怨傳舍供應負擔沉重,難以承受。東漢初年就因為財政無法供應,只好大量裁減這些機構。《晉書刑法志》引《魏律序》稱:

秦世舊有廄置、乘傳、副車、食廚,漢初承秦不改,後以費廣稍省,故後漢但設騎置而無車馬,而律猶著其文,則為虛設,故除《廄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為《郵驛令》。

這裡雖是從律令角度來描述,「費廣稍省」已經點出制度變化的核心背景。從上述例子可見,秦漢以來的傳舍設置既幫助維持了國家運轉,但也掏空了國庫,前期正面意義大,後來逐漸朽壞。

「上計」國情 損多益寡

在律令、皇帝、官吏之間的互動的同時,秦漢國家管理還有許多其他機制。一個是年度的層層匯報,從鄉裡開始,到縣郡、朝廷,自下而上每年都要進行,國家要掌握全國的統計數字,包括人口、田地、財政收支、官吏與機構設置,以及司法案件數量等。除了民政系統,軍事系統也要一層層上報,以使國家了解「國情」。因為王朝對統計的需求,數學作為統治術的一部分獲得發展。

在下對上的匯報之外,還有上對下派出的使者,刺史就是使者的一部分。皇帝不放心,時不時要派一些身邊的臣下到郡國視察工作,皇帝自己也會出去巡視,到各地進行檢查。定期的統計與臨時的監察兩相結合,管理國家。秦代有監御史,漢代武帝之後設刺史,名稱不一樣,但功能差不多。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皇帝,丞相、九卿等也都可以派使者去地方檢查工作。西北地區出土的漢簡中就不時可以看到「丞相使者」的身影。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出土材料裡有上報用的各種統計報表。朝鮮平壤出土過樂浪郡(編按: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漢四郡之一,直轄管理朝鮮中部和南部)戶口簿,整個敘述方式和中國出土的文書完全一致。前面提到過的江蘇連雲港東海縣的尹灣漢墓出土材料中,有西漢成帝末年東海郡向朝廷上計用的「集簿」抄件,內容很豐富,郡國的基本數據都包含在內。具體如下:

行政機構設置(縣邑侯國、鄉裡、亭郵數量),郡界,縣鄉三老、孝、悌、力田數量,編內官吏數量,不同性質的官員分類統計,戶口數量與增量,土地面積、各類耕地面積、種麥子面積,人口統計、春種樹數量、成戶數、錢穀收入與支出等等。

很有意思的是,這裡面也不乏虛假數字。根據這份抄件,東海郡當時人口不到140萬人,90歲以上的就有11670人,這個高齡人口比例今天也達不到。造假原因大概是「仁者壽」的觀念流行,以此來暗示郡太守的德政。

國家掌握了郡國的年度基礎統計數據之後,如何實施管理呢?我們來看看財政管理是如何運作的,東漢的一條材料非常重要,《續漢書百官志三》「大司農」條:

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拖欠)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

大司農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這說明當時的財政運作是通過文書來管理數據,根據數據安排實物轉運。各郡國每三個月要向大司農匯報一次錢、谷的基本帳目,由大司農依照各郡國錢、谷的盈缺需求進行調撥,原則是「損多益寡,取相給足」。全國一盤棋,實際就是古代的計劃經濟,然後再根據大司農的指令,郡國之間調劑轉運。

這種行政調撥是很常見的,具體體現為百姓承擔的各種運役。當時人們還不會計算GDP增長率,只是作多與少的比較而已。因受天災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生產無法計劃,所以和現代計劃經濟的管理效率相差甚遠,但也是數目字管理了。調度與損多益寡,類似今天的轉移支付和物資調撥。

結合其他資料,可以了解漢代財政管理最基本運行方式大致如下:農民生產物資,交給縣,縣收納物資並登陸在冊,變為統計數字,層層上報,最終匯總於大司農。大司農根據各郡國的供求情況安排調劑,最後落實為郡國之間的物資調運,以及最終的分配與消費。這一機制對於維持國家運轉非常重要。

「請、議」並行 上通下達

在「上計」等制度化安排外,秦漢國家運轉還有很多隨機因素,一是請,二是議。請就是下對上提建議,皇帝不可能事事皆能預見,許多具體事務他未必能意識到,臣下乃至百姓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小到個人乞求田地,大到立太子、立皇后這些重大事情都允許提建議。1983年底湖北江陵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置吏律》規定:

縣道官有請而當為律令者,各請屬所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上相國、御史,相國、御史案致,當請,請之,毋得徑請,徑請者罰金四兩。

這就是說,制定律令可以由臣下提議,經過層層篩選,最後如獲皇帝批准,便成為律令。越級直接向皇帝建議,也只是受到罰金四兩的行政處罰。總之,提建議在漢代是有制度的。

「請」之外還有「議」,從朝廷到郡縣,都允許各種各樣的商議。有皇帝親臨的議,也有皇帝不在場由丞相主持的議。東漢以後三府、公府(編按:三公皆可開府,亦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泛稱)主持的議很多,一直延續到六朝(編按:222年―589年,三國至隋朝南方的六個政權)。因為很多禮儀問題皇帝不懂,就讓大夫、博士一起去商議。不同意見各有多少人同意,會作記錄,由皇帝最後裁決。舉個例子,西漢元帝時珠崖郡(海南島)不斷發生反叛,皇帝與大臣議發大軍討伐,賈捐之(漢初名士賈誼曾孫)認為不當擊。接到建議,朝臣又是一番討論:

對奏,上以問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於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今關東睏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上乃從之。

最後皇帝聽從了賈捐之的建議,放棄發兵,且放棄了珠崖郡。這裡面有元帝的個性因素在,遠帝不是個性很強的人,容易聽取別人的建議,但這也是朝廷處理政務時一種通行的辦法。不僅朝廷如此,地方也是如此,湖南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中期長沙郡臨湘縣司法文書簡,有不少記錄了縣丞與屬員就某個案件「議請」,也就是商議、建議如何處理。後來郡縣官府有議曹,主要工作就是議。議與請,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漢代以來政務處理中,君與臣或府主與僚屬的互動。

概括而言,我們不能把秦漢王朝的統治簡單地理解為獨裁專制,實際運作過程中很複雜,按照律令執行的日常事務,無須皇帝或府主出面,這應佔多數,不過史書中保留下來的反而不多。若需要皇帝或府主裁決,最終結果以命令形式下達,但裁決本身應包含了很多人的智慧。

此外,我們也應注意,皇帝和府主還有其他辦法來駕馭群臣和下屬,這就是「寵」的機制,即利用身邊的熟人統御外圍的群臣和下屬。歷代王朝反覆上演的求寵―爭寵―得寵―失寵―再求寵的循環往復,不僅見於皇帝身邊,不止於後宮,亦普遍見於朝中以及各級地方官府,銜接成一個不斷發生的機制,構成歷史變化(不時帶來波動)的直接動力。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內部有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差別,人們成長於熟人社會,這些情況兩千年來一直存在,寵的機制本身也是對抗這樣一種狀態的武器。

制度運作 「多面」時代

最後簡單歸納一下,為什麼說秦漢是奠基時代,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諸侯爭霸到統一王朝,奠定了兩千年的基本制度格局。

其二,這個時代孕育出了皇帝制度、等級官僚制、郡縣鄉裡制,還有律令、文書等制度運作方式,以及實際運作中伴生的問題如萌生官場文化等。

其三,以這個時代為起點,確立了農耕為本的方針、耕織結合與重農抑商的傳統,出現了百姓的日常抵抗。

其四,強調儒家思想獨尊制度化。

其五,中外關係體制的初步形成和東亞核心地位的奠定。

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西島定生認為,日本國家的形成就是對秦漢的模仿。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一個時代?歷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就是專制國家。錢穆的講法與眾人不同,他反對專制論,認為秦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貴族政府,而漢朝是第一個平民政府,秦漢是一次轉換。這些看法都展現了秦漢時代的不同側面。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近期新作《什麼是日常統治史》《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及《新雅中國史八講》(合著);12月12日作者在京舉辦學術講座。

相關焦點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所有這些使秦漢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開創、變革與奠基時期,也成就其中國王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美譽。
  • 【和美中華•和雅教師】 桂林市中華小學數學教研組圍繞 「數學奠基課程」開展主題教研活動
    為了進一步深化桂林市秀峰區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秀峰區基礎教育質量,桂林市秀峰區中華小學數學老師在參加了秀峰區教育局組織的「奠基課程」數學學科通識培訓後,於10月30日下午開展了圍繞「數學奠基課程」為主題的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之前,中華小學校長劉薇作了總動員。
  • 秦漢與羅馬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秦統一六合,而由於用力過猛,使得自己的政權僅存15年就驟然崩潰,漢帝國開始收攬中華文明。漢朝當年做了五件大事兒,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以至於我們今天都說漢人,漢字,漢文化。1、「過秦論」,檢討秦朝的錯誤,從而使得漢朝前後經歷400年的穩定。
  • 茶的起源,六朝、秦漢、西周還是上古?中國、印度還是非洲?
    中國是茶葉大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包括當今世界非常風靡的英國紅茶。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除了秦鹹陽、漢長安西安附近還有第三座秦漢都城那就是位於閻良區的櫟陽城!櫟陽城有多重要?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四大文明體系和四個發展階段
    但不管標準怎麼定,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在近代以前一直集中在亞歐大陸(埃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與亞洲關係更為密切),而在亞歐大陸的人類文明又可以分為四大文明區域:中國、印度、中東、歐洲。數千年對於地球和宇宙來說至為短暫,但對於人類本身來說其實也是極為漫長的,簡單的來說,我們可以將這五六千年劃分為四個階段。1、神話時期至軸心時代每個文明的初期都是神話,比如我國的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的亞當與夏娃等,這是人類的蒙昧時代。
  •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秦漢的黃金是黃銅?考古證明那是黃金而不是黃銅
    秦漢時期儲備的黃金是非常多的,還傳出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而後來卻沒有那麼多黃金了,於是就有很多所謂的史學家站出來正面秦漢時期的黃金是黃銅,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秦漢時期的黃金其實就是真正的黃金。
  • 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介紹
    我們說這二千年間是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並不是說,這二千年間的中國一直不斷地保持著統一大帝國的規模。固然在秦漢極盛時,所轄疆域已和現在的相距不遠,但是在這二千年間由一個統一的政權統治著這全部國土的時期並不很多。往往是一部分國土為外族侵略者所佔領,或者是地方勢力膨脹,中央統治虛有其表,或者是幾個政權對立形成國土分裂的形勢。
  • 秦漢移民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意義重大
    歸化人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或者說絕大部分為中國人(包括中國人之久居朝鮮等地者),即所謂「漢族歸化人」,日本文獻分其為「秦漢歸化人」(3世紀以前移入日本者,或單稱「秦人」、「漢人「)及「新漢人」(3至7世紀移入日本者)兩大部分。幕末明治時代著名學者慄田寬《新撰姓氏錄考證》(1900年)詳考日本古代史書中出現的2000餘姓氏,其1/3即700餘個為歸化人姓氏。
  • 全民爆菊時代《千年殺》海量元寶引爆全人類
    全民爆菊時代《千年殺》海量元寶引爆全人類 作者:GM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6-06-20 17:55:00手機訂閱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這裡有文字、有城市、有宗教,是農耕時代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它成了臨近民族爭奪的主要戰場。至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最後戰勝統治當地的波斯帝國,兩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斷,當地的楔形文字逐漸為外來的希臘文所替代。這裡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幾乎與兩河流域文明同時,埃及文明出現於尼羅河流域,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到現在也有5500年左右。
  • 智慧凝結火樹金花 千年傳承成就中華一絕
    智慧凝結火樹金花 千年傳承成就中華一絕 圖片來源:本網網友 夜色菩提河北新聞網訊 (記者 王覃)「打樹花」是暖泉鎮古老文化遺存中最具魅力的一種民俗活動,2005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形式新穎獨特
  • 廣西壯族自治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示範區桂林市秀峰區奠基課程現場...
    借奠基課程之槓桿 助聯盟教學之升華12月22日下午,中華小學寬闊的操場上錯落有致的擺放著秀峰區九所小學圍繞奠基課程實施工作的展板,讓所有參與活動的專家和老師們對奠基課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榕湖聯盟用精心製作的短視頻直觀呈現了學生和老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努力和變化;樂群聯盟採用「指南先行+樣例觀摩+實踐跟蹤」的形式開展教學;中華聯盟通過校長領頭,制定計劃,下到奠基課堂聽課問診的方式闡述出學校用行動表達實施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決心。但與此同時,各校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困惑。
  • 天津康匯醫院奠基儀式舉行
    在奠基儀式現場,彩飄空中高懸、鮮麗的旗幟隨風飄動、輕快的背景音樂由遠及近,嫋嫋而來。紅毯迎賓通道,現場氣氛隆重、熱烈。    天津康婷公司董事長劉小兵先生  奠基儀式中,康婷公司劉小兵董事長首先向蒞臨奠基儀式現場的各級領導
  • 春和景明,遇見最美秦漢創新中心
    春和景明萬物復甦秦漢創新中心換上最美春裝就讓這一抹明媚春色給大家帶去新的希望能夠在這搖曳春光裡工作生活也是生活裡的小確幸呢~滿城清風吹海棠亂紅點點團香蝶灼灼花影芳菲醉更喜庭前胭脂雨櫻花之美在於綻放之繁盛和凋落之悽美微風襲來你也會愛上樹下櫻花雨楊柳青青煙淡雨初晴一春芳意為秦漢創新中心帶來一抹明媚翠綠除了秦漢創新中心春景明媚之外秦漢新城也為大家準備了一場春日盛宴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 千年回望司馬光—國圖公開課帶你回到「天才的時代」
    2019年11月17日,恰逢我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國圖公開課特別活動「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本次特別活動將知識與藝術相結合,通過專題演講、兒童劇表演、詩文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讀者了解司馬光的一生及他的歷史貢獻。
  • 「天宮二號」:奠基中國空間站時代
    」的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 金秋九月,大漠深處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中國航天事業新的裡程碑: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如期升空。 全面體檢確保萬無一失 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完成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後,火箭與「天宮二號」組合體搭載著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