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移民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意義重大

2020-12-05 百家號

從先秦時代開始,中國大陸就不斷有移民進入日本列島。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把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稱之為「漢人」「新漢人」「吳人」「唐人」等。後來,日本對這些外來移民,有了統一的稱號——「渡來人」,再後來,統稱「歸化人」。

日本人類考古學稱上古時代從東亞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日本列島的居民為「歸化人」,以與原始土著島民即「原日本人」相區別。歸化人在日本列島民族人種的觸合中逐漸被」消化」,成為今日日本人的祖先。歸化人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或者說絕大部分為中國人(包括中國人之久居朝鮮等地者),即所謂「漢族歸化人」,日本文獻分其為「秦漢歸化人」(3世紀以前移入日本者,或單稱「秦人」、「漢人「)及「新漢人」(3至7世紀移入日本者)兩大部分。幕末明治時代著名學者慄田寬《新撰姓氏錄考證》(1900年)詳考日本古代史書中出現的2000餘姓氏,其1/3即700餘個為歸化人姓氏。「因此,可以奄不誇張地說,在每個現代日本人的血管中,都或多或少地流動著古代歸化人的血液。」(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中譯本第30頁)。

秦代統治殘暴,賦役沉重,百姓不堪其苦,服役者『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或逃亡山林江湖「為群盜「(《史記·黥布列傳》等篇),而燕、趙,齊地之人東走朝鮮者更成群結隊,不可勝數。」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故或名之為秦韓」(《後漢書·東夷列傳·辰韓》),直至魏晉時期,仍有將辰韓「名之為秦韓者」(《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韓》),而牟韓「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法俗相似」(同前引書),可見秦人逃入朝鮮者之眾。辰韓、牟韓皆在朝鮮半島南部,地近日本,往來甚多,入韓秦人中自有再移入日本者。至於朝鮮北部,自漢初衛氏朝鮮立國以後,特別是武帝滅衛氏設郡縣以後,中國居民日益增多:至東漢桓靈以降,高句麗勢力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同前引書)。由是觀之,漢人由朝鮮再移於日本者當亦不少。

上古中國移民大且渡入日本,與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在日本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對日本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所給予的影響,意義尤為重大。

秦人、漢人對日本社會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是在養蠶織絹業方面。錢山漾出土的家蠶絲織物(殘絹片)證明中國早在5000年前已有養蠶織絹技術,商代巳發明提花裝置,其後技藝日益精進,產品種類日益增多,質量日益提高。至東周,中國絲綢開始銷往國外。日本彌生中期(兩漢之際)遺址出土的粗糙平紋絹殘片;說明至遲在公元前後中國的絲織技木就傳入日本,當時白本北九州地區開始了織絹生產。《魏志·倭人傳》記述邪馬臺國「種禾稻紵麻,蠶桑,緝績,出細佇、縑棉」。可見北九州一帶養蠶業也早已開始出現,而植桑養蠶技術與絲織技術一樣,均由中國傳入。秦漢移民大多從事養蠶織絹生產,被稱為『八夕』 (Hata),日語意為「機織人」,他們的姓氏亦被籠統稱為「八夕」,所以「秦』字的日語讀音即為「八夕」。漢人也因精於織綾技藝而有「綾人」(卜Ayabito)之號。

早在6000多年以前,中國人就開始用銅製器,到殷周時代,青銅器鑄造工藝已臻於爐火純青之境。至於鐵的使用,也早在三千數百年前開始,到春秋戰國時代,鐵器已成為常見之物,普遍應用於生產之中。彌生時代前期,日本北九州等地已能仿製中國青銅器,到中期而有所創新(如鑄造銅鐸)。但當時日本鑄青造銅器大體上是將傳入的中國青銅器熔化後再鑄,製造」再生」品。彌生前期,中國鐵器傳入日本,到中晚期,日本北九州等地已能製造鐵器(如鐵鏃,)。但鐵原料鐵需要從朝鮮半島進口,當時介韓「國出鐵,韓、穢、倭皆從取之(《魏志·倭人傳》)。奈良等地出土的大裡鐵挺、鐵塊可能即為朝鮮輸入物。到彌生後期或稍晚,日本已能用鐵礦砂冶鑄鐵器了。彌生時代,日本還吸收了中國先進的制陶技術,因而得以製造出與繩紋陶截然不同的彌生陶。中國上古時代的貨幣也在彌生時代傳入日本,如先秦燕趙等國的明刀貨、秦始皇十一—二十六年的秦幣安陽布貨、王莽時的貨泉等等,巳在日本出土。當然,日本當時尚不能鑄造銅幣。

上述先進器物及其製造技術,主要是由秦人、漢人帶入日本的。與此同時,中國移民也將儒、道、陰陽五行及畿緯界想乃至漢字、漢語等等帶入日本,極大地豐富和影響了日本人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日本社會的上層集團為了利用中國移民的知識技術,對中國移民一直採取積極歡迎的態度,甚至千方百計加以誘導,如《日本書紀·應神紀》記載說,因秦人等為新羅所阻,朝廷派人或派兵前往討伐新羅,接應秦人等。類似的記載即使不甚可靠,但與之有關的史實大概是存在的。

本期精彩內容就結束咯,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未來的社會
    人類未來的社會形態是不是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資本主義就是人類的最高社會形態?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兩個基礎上,那就是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發達的道德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將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對物質的佔有欲。物質方面的發達對社會形態的影響,馬克思等革命先驅們在其著作中已經進行了嚴謹和嚴格的科學論證,這裡不再多餘討論。
  • 宇宙星球、社會與人生,人生的意義何在?
    宇宙眾生每個生命都是有意義的存在。作為「五行之秀,萬物之靈」的人類,生命更加意義非凡。下面從生命對於宇宙、星球、社會三個層面來探討一下。生命對於宇宙的主要意義和價值。宇宙本質就是一個大意識操控下的能量與物質轉化遊戲的相體。
  • 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
    現實告訴人們,儘管科技社會化是當代科技與社會間互動的主導趨勢,但實現社會科技化這一過程無論在觀念上與實踐中都並非坦途。因此,探索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在聯繫和協調機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重要課題。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 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定位及意義
    社會是一種價值存在,是包含自我、他人、群體、社會主體等多種價值主體,物質、精神、制度、環境和人自身等多種價值客體,工具、傳媒、符號等多種中介在內的複雜價值體系。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對象就是這個以社會主體為核心的總體社會價值體系。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中國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誌。按照2010年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巨大的減貧成就為實現人權創造了重要基礎條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權,而且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實現。
  • 馬哲知識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馬哲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一章開始系統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章的基本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文化結構。
  • 黃曉勇:加大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黃曉勇:加大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5月13日15:00   [黃曉勇]石油戰略儲備我們國家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進口大量的石油,而且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對於確保我們在一些緊急情況下的經濟、社會、生活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 依靠人民群眾構建道德社會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文化是相對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對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講的文化建設與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六中全會講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一脈相承的,是根本一致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其主要領域包括思想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小文化)。
  • 2014考研政治:社會意識獨立性模擬題
    課程推薦:新東方考研政治班      三、分析題  22依據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和社會意識反作用原理,說明反對愚昧迷信和偽科學,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22【答案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實事求是的重大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過程、主要內容及深遠影響
    ——小康社會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發展。「真正到了小康的時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社會存在的問題能比較順利地解決」。——小康社會為到21世紀中葉實現振興中華的雄心壯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如何理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大意義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會的素質」。這就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領域、不同群體的文明,都體現為社會文明。,指明了文化強國的文明水準和社會基礎,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大意義。
  • 深圳不同類型農民工聚居區的社會融合及影響因素
    但由於長久以來的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得農民工在遷入地遇到各種排斥,無法像當地市民一樣享受城市社會服務和保障[1]。農民工遷居到城市,不僅是人的流動,也是社會關係和社會文化的流動,遷居地成為多重網絡之中的具體聯繫,並產生新的社會衝突和社會意義[2]。因此,促進農民工在遷居地的社會融合不僅是各級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法國是一個移民大國,1/5~1/3的人口是移民。移民在法國人中的比例雖高,但在很長的時間內,法國人的集體記憶裡鮮有移民的色彩。在20世紀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出版的重要的法國史學著作中,移民史佔據的比重微乎其微。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14億人口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進而整體邁入現代化,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發展史上是一個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貧困是貫穿人類發展史的世界性難題,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
  • 重大社會風險的形成機理與傳導機制
    在生態學中,風險源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的化學的、物理的或生物的風險來源,如人為活動、外來物種等;在公共衛生研究領域,風險源是指引發公共衛生風險的突發事件,如2002年冬在廣東發生的SARS,2019年12月在武漢出現並蔓延的新冠肺炎;在社會學中,風險源是指對社會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社會性風險源頭,如敏感性社會群體事件等;在公共管理學中,風險源是指對公共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的公共性風險源頭
  • 盤點未來十年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
    近日Forbes撰文闡釋了未來十年內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其中包括基因組學、納米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現將原文編譯如下:
  • 中國和美國父母差異,工業化社會父母和移民的工業社會父母的碰撞
    先辨析一下名詞,工業化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區別:工業化社會是指沒有完全進入工業社會的一種社會狀態。要是有世界史知識的可以類比亞歷山大死後的希臘化時代。再說本文的結論,我認為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主要差異產生原因在於:美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社會環境不一樣。美國是一個有移民傳統的工業社會,而中國是一個沒有移民傳統的工業化社會。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全面深入領會這個新的重大論斷,是準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邏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