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社會風險的形成機理與傳導機制

2020-12-06 人民論壇網

風險是當代風險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什麼是風險,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不確定性,即某一事物或事件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但並不是任何不確定性都可以被稱為風險,因為風險是相對於人而言的,更進一步,是相對於人的利益而言的,因此我們通常將基於人的利益相關的某一事物或事件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稱為風險。

從理論上講,與人的利益相關的事物發展變化,不論是朝著對人的利益增長方向變化,或者是朝著利益損失方向變化,都具有不確定性,均可被稱為風險。但我們對風險的研究多集中於其可能對人類利益造成的損害及應對,因此,本文在討論重大風險傳導時更多地關注風險事物或事件朝著利益相反方向變化的態勢,重點探討作為風險傳導起點的風險源、風險傳導的路徑和方式、以及作為風險傳導加速器的風險放大站,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重大風險治理的基本對策建議。

風險源:風險傳導的起點

所謂風險源,通俗地講,就是引發風險的源頭。在生態學中,風險源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的化學的、物理的或生物的風險來源,如人為活動、外來物種等;在公共衛生研究領域,風險源是指引發公共衛生風險的突發事件,如2002年冬在廣東發生的SARS,2019年12月在武漢出現並蔓延的新冠肺炎;在社會學中,風險源是指對社會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社會性風險源頭,如敏感性社會群體事件等;在公共管理學中,風險源是指對公共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或多種的公共性風險源頭,如敏感性工程引發的環境安全問題、公共權力產生的貪腐問題、公共機構及其人員的不當言論等。

我們通常說的重大風險的風險源,一般是指有可能引發重大公共風險的風險源頭。所謂重大風險,至少要符合以下幾個特徵:第一,與這種風險相關的事物或事件,一定是全社會十分關心並與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產生活和健康緊密相關的事物或事件,如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一般說來,僅是小部分人關心的且僅在小範圍有影響的事物或事件,其風險不構成全社會意義上的重大風險。第二,這種風險具有相當的程度,足夠對社會全部或一定區域的局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重大風險也體現在程度上,當其程度很低、影響非常小的時候,還不能稱為重大風險,但某些初期的低度風險有可能發展演變為重大風險。第三,重大風險一定與重大利益相關,只有可能對社會全部或一定區域的局部造成重大利益影響的風險,才可能是重大風險。

從以上重大風險的特徵看,重大風險源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需要有與重大風險相關的事件作為風險源事件,這應該是一起或多起可能會對眾多人重要利益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件,如果純屬私人事件,而且對公眾重要利益少有影響,或雖對公眾利益造成影響但並非重要利益的影響,一般很難成為重大風險的源頭。第二,作為風險源,其所造成的風險具有快速擴散的趨勢。我們知道,有些事件也存在一定風險,可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風險源,但由於其風險發展很慢,甚至處於停頓狀態,這樣的事件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現實的重大風險源。第三,公眾對這一風險源具有高敏感度,即公眾高度關心這一風險源的發展與擴散,如果一直只是少數人才關心的風險源,也很難成為重大風險源。

重大風險源一旦形成,就成為風險傳導的起點,如同導火線,將直接引起事變爆發。例如,1914年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或導火索。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看成是20世紀全球最大的風險事件,那麼,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這一事件也可以看成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風險源。隨著重大風險源的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重大風險的進一步傳導和擴散就難以避免。

單一性和聚集性:風險傳導的兩種基本模式

風險傳導模式是風險傳導路徑、方式的總稱。路徑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道路或路線;在網絡中,路徑指的是從起點到終點的全程路由。這裡所說的風險傳導路徑,就是指重大風險傳導的基本路線。重大風險源一旦形成並具有向外擴散趨勢,就必然會沿著一定的路線向周邊傳導。在這個傳導過程中,風險需要找到一個承載風險的實體,這個實體被稱之為載體,風險附著在這個載體上,通過這個載體向周邊的事物傳導。風險傳導載體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表現為有形載體,如人、動物、病毒、自然物體、勞動產品、貨幣證券、社會組織等;也可以表現為無形載體,如知識、信息、科學技術等。風險源正是通過這些載體以一定的路徑和方式不斷向外傳導和擴散,然後形成更大的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公共衛生事件,是影響了全球公共安全的重大風險,且其最早的風險源至今仍無法確定。但從這一疫情6月中旬在北京地區的傳導路徑看,首先這一風險有一個原初載體,這就是新冠病毒,但僅憑這個原初載體還不能實現傳導,還需要另一個載體,即人體。當這一病毒附著某人身上時,即從這個人傳導給另一個人。如果我們把0號病人稱之為A,由0號病人傳染給1號病人,我們將1號病人稱為B,1號病人又會傳染給2號病人C,……也就是說A把風險傳給了B,B又把風險傳給C,C還會把風險傳給D……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風險傳導鏈條。從A到B到C再到D……,就是我們所說的風險傳導路徑,A、B、C、D分別是傳導的直接載體。這種傳導模式順序依次為A→B→C→D→……,所依據的傳導方式是一種一對一的方式。我們可以把這樣一種風險傳導的路徑和方式統稱為單一性傳導模式。

但在很多情況下風險傳導並不是這樣通過一個載體向另一個載體依次傳導,而是以一種更快捷的路徑和方式進行傳導或傳播。例如,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風險的傳導過程中,某個或某幾個新冠肺炎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家人聚餐或與更多人聚集,一次性地造成多位甚至數十位新的患者,以致引發大規模的傳播。類似這樣的風險傳導路徑和方式,可以稱之為聚集性風險傳導模式,其基本的傳導路徑是由A或B或A與B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將風險傳導給C、D、E、F、G或更多人,其傳導方式非一對一的傳導,而是一對多或多對更多的傳導,這就會很快地形成局部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單一性和聚集性是兩種最基本的風險傳導模式,兩者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後果。從傳導路徑看,單一性傳導是循著A→B→C→D→……這一直線路徑傳導的,而聚集性傳導則是一種以風險載體攜帶者(一個或多個)為中心向著周邊多路徑傳導的;從傳導方式看,單一性傳導是一對一的傳導,如A向B、B向C的傳導;而聚集性傳導是一對多或多對更多的傳導,即一種「中心開花式」傳導,如A同時空向B、C、D等傳導,或A、B同時空向C、D、F、G、H等的傳導;從傳導的後果看,單一性傳導的速度較慢,規模較小,並且易於事後追溯,危害較輕;而聚集性傳導的速度快,規模大,並且事後追溯的難度大,危害更嚴重。

放大站:重大風險傳導的加速器

最初提出的風險放大主要是指發生在風險信息的社會傳播過程之中,信息或信息源經過傳播者傳播,併到達接收者的過程中會加強風險信號,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風險信號的傳遞過程,而是一個信息的加工、建構、交流的過程,以致風險信息不斷得到加強而放大其效應。通過放大,就像把一塊石頭丟入池溏,漣漪向外擴散,將風險源載體原有的風險擴散成更大的風險。在社會風險放大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風險放大站:一個是社會站;一個是個體站。社會站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意見領袖、文化與社會群體、政府機構、志願組織和新聞媒體等;個體站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個人的注意力過濾器、解碼、直覺啟示、評估與解讀、社會環境中的認知等。風險放大站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加速了風險的傳導或傳播,起到了一個風險傳導加速器的作用。

其實,不僅社會風險存在著放大站,自然風險也同樣存在著放大站。還是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在6月中旬北京新發地的公共衛生風險事件中,因為患者中的多數人或多或少都與這一地點有所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豐臺新發地批發市場就起到了風險放大站的作用。對於公共衛生風險的傳導或傳播來說,醫院、餐館、大型商場和旅遊景點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此類風險放大站,因此在日常風險防控中,尤其需要對此類地點高度關注。

針對重大風險形成與傳導的應對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並提出相應建議:

第一,重大風險傳導是一個過程,隨著風險源的形成,逐漸開始向周邊傳導和擴散,如同星星之火,一旦具備條件,就會產生燎原之勢。因此,要防範重大風險,必須在早期就進行風險識別,儘可能精準找出潛在的風險源,並對這個潛在的風險源進行嚴加防範,謹防現實風險源的形成。從源頭控制,這是防範和控制重大風險的最佳辦法。

第二,重大風險傳導具有兩種最基本的模式,即單一性傳導模式和聚集性傳導模式,當然還可以派生出其它多種模式。從傳導的後果看,聚集性傳導模式的傳導速度更快,規模更大,更難追溯,後果更嚴重。因此,從傳導模式看,我們在防範和控制重大風險時,應重點注意聚集性傳導,重點堵住聚集性傳導路徑,謹防重大風險聚集性傳導和擴散現象的發生。

第三,風險放大站在重大風險的傳導和擴散過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一般來說,重大風險的聚集性傳導都要經由風險放大站才能實現。因此,在重大風險防範過程中,應對風險放大站進行必要的評估,弄清楚哪些地方和事件可能會成為潛在的風險放大站,並對這些地方和事件採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阻止其成為現實的風險放大站,以緩減重大風險的傳導速度和傳播規模,儘可能防止重大風險變為重大危機或現實災難。

【本文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安全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參考文獻

[1]胡象明、張麗穎:《公共信任風險視角下的塔西佗效應及其後果》,《學術界》,2019年第12期。

責編:李 懿 / 蔡聖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朱正威: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性措施,是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重要內容,對於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 貨幣政策的傳導與不平等的社會效應
    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表現出特定機制在一些國家作用比較顯著,一些機制由於它本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一些機制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作用會逐漸發生變化。  貨幣傳導的問題總是會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被提出來,除了上面指出的有一些受到經濟周期影響的特定機制,很多則是對經濟增速認識不夠客觀所致。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面臨嚴峻複雜的風險環境,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各類重大決策的難度增大、決策關聯的社會風險上升。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系統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制度機制,增強風險意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水平,防範化解重大決策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的大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對此,必須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性。
  • 異質性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進展
    收入、財富、消費等的異質性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以及貨幣政策對收入、財富、消費分布的影響,顯然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雖然近年來對於異質性條件下貨幣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但系統的梳理非常缺乏。本文梳理了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總結並詳細闡述了異質性條件下貨幣政策四個新的傳導機制:實際利率變動的收入效應機制、再分配機制、謹慎性儲蓄機制與流動性保險機制。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3場 | 銀行的風險消化行為和貨幣傳導機制:來自...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3場 | 銀行的風險消化行為和貨幣傳導機制:來自中國的證據(宏觀經濟學工作坊) 2020-11-1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興奮的傳導
    一、興奮在神經元上的傳導 科學家在自然界中找到一種槍烏賊,用其粗大的神經細胞做實驗材料,驗證了興奮在神經元上傳導是一種電信號。 在神經細胞的膜外,興奮傳導的方向與局部電流傳導的方向相反;在膜內興奮傳導的方向與局部電流傳導的方向相同。
  • 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科技是推動大變局格局變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是確保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廈大教授研究成果補齊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
    央廣網廈門10月3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李靜)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中的關鍵一環,從而揭示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機制的過程。這一發現被認為對研究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在內的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及治療新方法有著重大意義。
  • 丁明磊 王革|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科技是推動大變局格局變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是確保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 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生長機理
    important}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設計了C3對稱的苯基炔氯前驅體分子,通過多個C-Cl鍵的可控逐步脫除反應,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
  • 廈大教授發現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 肥胖或有新出路
    閩南網10月3日訊 近日,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中的關鍵一環,從而揭示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機制的過程。這一發現被認為對研究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在內的代謝疾病的治療有重大意義。  昨日,記者從校方獲悉,10月1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細胞》子刊《細胞—代謝》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中央政法委與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長期合作,希望未來雙方繼續在涉穩風險的監控、預測、預警、預防以及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方面繼續合作開展研究,為推動新時代政法維穩工作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提供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理解與超越
    西南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團隊精心組織三篇文章,分別從科學觀念、基層治理和全球治理三個維度,討論如何在風險社會視域下,重新審視科學系統、優化基層治理體系和強化全球合作網絡,從而不斷健全我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提升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揮發性有機物形成光化學煙霧的分子機理
    光化學煙霧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是一項難度大且十分複雜的課題。由於實驗的種種困難和限制,一些重要的微觀反應信息,比如過渡態和中間體的電子和幾何結構很難通過實驗測量,同時實驗測量大氣條件下的光化學反應以及隨壓力變化的化學反應速率常數也面臨挑戰。因此,僅僅依靠外場檢測和煙霧腔實驗等,很難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汙染物的形成機制以及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必須依靠高精度的量子化學和化學反應動力學計算。
  • 鄉鎮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研究
    建立健全村級財務審計和監督機制,探索對村級組織主要負責人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健全勤廉雙述制度,促進基層幹部規範用權、廉潔自律。4.1.4創新矛盾預防化解機制    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範圍廣、領域多,亟待科學和專業
    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加強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風險評估,強化決策執行、評估、監督」。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17日,由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利用新模型獲得了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研究人員利用三維球殼模型模擬了一種自組織斷裂機制,類似於熱膨脹驅動的巖石圈隆升,在這種機制中,由於水平伸展而發生了全球性的斷裂作用。總裂縫間距是巖石圈厚度和流變學的函數,其中幾何規則的多邊形曲面細分是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因為它使總裂縫長度最小化。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