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磊 王革|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2021-01-21 人民智庫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科技是推動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革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從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有可能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九項重大風險,並提出防範對策。

更多內容,請點擊封面購買本期雜誌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任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複雜程度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科技是推動大變局格局變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是確保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未來一段時期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風險分析

「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一段時期,是建設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大國權力轉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疊加和交匯,各類不確定性和挑戰增多,風險陡增,並有可能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新拐點的到來。本文研究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內科技發展重大風險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重大風險

風險1:科學研究範式面臨重大變革,科學組織模式發生系統性改變,使得我國的原創性成果不足,進而可能面臨科技發展被西方國家再次拉大距離的風險。

大數據時代,科學研究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學科領域交叉跨界滲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科學研究範式面臨重大變革。目前我國大學研究機構多以學科為單位,分科而治的科研組織模式已不能更好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需求,難以形成高質量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和平臺。同時,這也是導致我國原創性研究成果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風險2:多個重點領域出現技術群體躍進和顛覆性突破,或將對原有技術路線產生「歸零效應」,由於研發儲備和基礎能力相對薄弱,我們有可能抓不住其中發展機遇的風險。

當前,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具備帶動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的潛力,許多重點領域的科技瓶頸有可能實現重大突破,從而引起重大技術路線調整和重點產業重構。其中,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最大挑戰是我國科技儲備和研發能力相對不足,有可能抓不住顛覆性技術發展的新機會。

風險3:我國的技術知識體系和產業知識體系不牢固,尤其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一旦知識源頭被切斷,可能出現「有市場而無技術」的風險。

由於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使得我國知識交流的渠道,以及過去主要依賴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受到阻礙。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相對落後,技術知識體系和產業知識體系基礎不牢,使得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比喻:「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風險4:新科技創新引發的倫理問題、法律問題將進入高發期,帶來科技倫理監管和科技治理體系的新挑戰和新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等領域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度介入到人類的生產生活之中,使得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就業總量和形態等面臨巨大衝擊。眾多新領域技術創新在有限的時空內,集中釋放負面效應,給人類認識和防範風險、消弭衝突的時間越來越短。新科技創新引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可能進入凸顯期,由此引發的倫理問題、法律問題也可能進入一個高發期。

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給我國科技發展帶來重大風險

風險5:全球經濟周期與政治周期交匯往往伴隨著重大風險的孕育和發生。

經濟學與國際政治中都有「周期」的概念,創新驅動的康波(指康迪拉季耶夫周期,周期一般是50-60年)與世界政治體系變遷的長波(指霸權周期,周期一般是100-120年)有一定的因果邏輯。康波周期與霸權周期的交匯往往伴隨著重大風險的孕育和發生。

如圖1,從世界經濟長周期的演進來看,過渡期是關鍵歷史節點。所謂過渡期是指A階段與B階段的過渡期以及兩個長周期之間的交替期。例如1940-1945年(二戰)、1986-1991年(冷戰結束)、2001-2008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和美國次貸危機),未來則可能是2025-2030年,2050-2055年,過渡期極易發生戰爭、地緣政治衝突等。當前全球正處於二戰以來國際規則的重要重構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風險加劇,多層次多領域多主體風險混合交織,總體安全形勢迅速變化。許多百年前的全球政治經濟風險因素正在重現,如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極化、貧富分化、國際政治衝突等。

風險6:西方技術霸權使得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可能陷入「低端鎖定」的風險。

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從市場主導的技術競爭向國家控制的技術霸權徹底轉向,某種程度上已明顯上升為國家意志。技術霸權已內化為一種政治文化習慣、政治規範與戰略政策指引,並且是由多部門聯動發起的全政府戰略。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會利用市場優勢和先進技術對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鏈升級實行阻截,還會通過其壟斷地位建立不對稱的價值鏈治理方式,這些大大增加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技術層面「彎道超車」的難度。

風險7:科技已成為中美戰略博弈的焦點和核心,美國對我國科技進步進行全方位遏制和加速脫鉤帶來的風險。

美國川普政府把遏制中國科技進步作為維護美國霸權的核心戰略。美國集合自身及其盟友的經濟、技術、文化甚至軍事等多方面力量對中國科技創新進行全方位遏制,不惜採取政治打壓、經濟制裁、科技封鎖、人員管制等一系列極端手段加速與中國脫鉤。

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給我國科技發展帶來的重大風險

風險8: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價值鏈重組,我國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體系的產業鏈、創新鏈面臨被動調整的風險。

疫情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市場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衝擊,有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及全球市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全球價值鏈的重組預期增強。我國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產業將面臨衝擊。不僅高技術產品,我國一些中低技術密集行業的出口也會受到一定衝擊。

風險9:後疫情時代伴隨全球經濟衰退的「創新退潮」,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面臨重大挑戰。

全球化已經進入「下半場」,逆全球化的力量與推進全球化的力量開始進入新的博弈期,中國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正在顯著上升。疫情危機有可能導致全球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秩序加速重構,使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可能將進入一個「新戰國時代」,國家間競爭、防範、警惕的戰線將會持續加寬和拉長。國際經濟、科技合作和競爭局面將會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我國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面臨重大挑戰。

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深刻和嚴峻的局勢變化,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把握大趨勢、洞悉大問題、凝練大戰略,把科技安全和科技重大風險防範化解置於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位置,準確認識和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快速變化的階段性特徵,以創新引領發展,將壓力轉化為激勵體制機制創新的動力,在趨避衝突和風險中實現復興,在大國博弈中實現復興。

首先,充分重視工業革命以來近三百年世界歷史中,塑造和改變大國力量對比及國際格局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工業化和科技創新因素。一是推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科技創新邁向歷史新高度,這是中國在大變局背景下有效延續大國崛起歷史進程的關鍵要素。二是需要推動教育體制系統升級,尤其基本形成與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教育結構,以創新為重點深化教育改革,這也是新時期科技競爭的關鍵。三是要抓住當前重大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考慮到2025-2030年後,全球有可能迎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階段,中國需要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諸國形成創新同盟,共同迎接下一次工業革命。

其次,從工業革命、國際政治經濟的世紀性規律和宏觀理論出發,思考大變局中中國作為一個非西方崛起大國的國家創新戰略問題。一是中國的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風險期則需要研究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期,要從中華民族百年巨變的發展歷程中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以創新的精神全面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理論與實踐的新曆程。二是我們要保持大國崛起的戰略態勢,要有合理、有效、可持續的戰略選擇。例如,針對美國拉攏盟友對華進行科技遏制和封鎖,要利用美國聯盟體系與中國夥伴網絡的交疊互動,以創新夥伴、創新共同體來擴大我們的夥伴關係和「朋友圈」。

第三,積極推進應對科技重大風險的工作部署,未雨綢繆,加強風險主動防護,構建科技風險的防範網絡。一是以完善優化體系和增強能力為核心,加強科技創新的戰略性部署,系統布局「補短板」和「揚長板」重點方向和路徑,打破路徑依賴,「聚焦長板補短板」,實現自主創新。在經濟、外交、政治等方面多措並舉,主動加強戰略謀劃與應對。二是建立重大科技風險應急處理機制和預案。形成平戰結合的順暢的快速響應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科研攻關機制,提升戰略儲備能力和多部門協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科技風險評估預警和監測體系。加強戰略預警的研究和部署,建立統一高效的科技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完善關鍵科技領域安全預警和科技攻關的銜接機制,針對我國技術研發和技術進出口,在評估的基礎上建立風險分級和預警機制。

來源 |《國家治理》周刊2020年12月第2期

原文標題 | 大變局下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重大風險及防範對策

作者 |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革

新媒體編輯 | 蔡聖楠

原文責編 | 蔡聖楠 賀勝蘭

美編 | 石玉 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論壇網!

相關焦點

  • 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革撰文,從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有可能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九項重大風險,並提出防範對策。
  • 安徽省人社廳召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
    2月28日,省人社廳召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全省信訪工作會議精神,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徐建主持會議並講話。
  • 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中國地震局表示,全國地震系統充分汲取災難教訓,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立足多震災基本國情,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未來要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據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介紹,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主要體現為防震減災觀念思路更加明確、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穩步增強、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驅動更加有力等方面。其中,監測預警能力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區域達到2.0級。
  • 銀保監會今年強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防範影子銀行反彈回潮!
    原標題:銀保監會今年強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防範影子銀行反彈回潮!26日,銀保監會公開2020年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工作重點。期中包括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大力壓降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持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等等。
  • 防範化解轄區證券基金行業風險 以合規經營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2018年,天津證監局圍繞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開展了風險防控、合規監管、現場檢查、投資者保護、服務實體經濟等五方面工作。總體上看,轄區機構風險可控,運行較為平穩,服務實體經濟作用進一步顯現,但在風險防控、合規經營、自身發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不足。
  • 劉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
    他還指出,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僅是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劉尚希 | 防範化解公共風險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是今後尤其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我們從過去的發展經驗中悟出一個道理:在一個不確定的風險世界,國家發展的確定性要靠自身不斷努力去構建,通過探索和創新來對衝公共風險。改革開放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斷防範化解公共風險,探索構建國家發展確定性的過程。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關于堅持系統觀念,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該《建議》確立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6個主要目標,其中「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部分,強調「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可以說,「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保障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階段全黨的重點工作之一。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二、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舉措與成效為了有效防範地質災害,我省提出了「以調查評價為先導、以預案建設為基礎、以監測預警為關鍵、以工程防治為主體、以應急管理為支撐。」的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和思路。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開展了如上所述的富有成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部門構築了一套嚴密系統的地質災害防範網絡,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成效。
  • 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體系亟須完善
    此外,我國的新型汙染物研究仍處於跟蹤國際研究前沿的階段,針對性較強但系統性不足,前瞻性研究較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較少。而且,對新型汙染物的研究深度有待進一步挖掘。我國研究重點多停留在新型汙染物的毒性機理、環境影響、分布特徵等基礎方面,在新型汙染物產生的不利影響和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
  • 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防範措施
    實施信貸風險的防範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基礎工作、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諸多方面。我們應該從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方面入手來加強防範信貸風險: (一)加強員工教育,防範道德風險。防範信貸風險,首先要築牢信貸人員的思想防線。信貸人員只有較強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廉潔自律意識,才能在信貸活動中主導自己的行為,自覺規避和防範信貸風險。防範道德風險必須加強信貸人員「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職業道德教育。
  • 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如何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良性健康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儘管「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 劉尚希:以拆彈的精準和耐心 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化解風險,好比拆彈,要求精準性和耐心,操作不慎就可能會發生爆炸,引發危機。我國當前面臨的風險形勢不容樂觀,風險點多面廣,而且相互關聯,相互嵌套,通過債權債務關係鏈條成為一個整體。實體企業風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家庭債務風險等等,本質上都是資產負債表風險,是相互關聯的。
  • 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思考:如何識別、防範、治理教育風險?
    [關鍵詞] 教育風險;防範;風險預警;風險治理;風險規避[作者簡介] 倪娟,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二級教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江蘇南京21001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 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危機面前,廣東不應被動應對,必須深刻分析、辯證把握風險與機遇,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挑戰中尋找機遇。由此,廣東要有兩手對策:一是策略上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給廣東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損失,做好風險防範準備,降低和化解風險;二是在戰略上利用世界經濟發展周期的過渡性機會,內強能力,外爭勢位,全面爭創下一周期發展新優勢,把廣東發展全面推向新臺階,為中國下一周期的經濟發展開路。
  • 做「減法」,化解風險出成果——陝西金控集團「熵變」紀實
    過去三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防範化解風險的要求,新一屆黨委班子審時度勢,積極調整,牢牢把握集團戰略調整和發展轉型的主動權和方向盤,抓住制約全局主要矛盾,變被動為主動,部署了一系列重點推進任務。
  • 做「減法」,化解風險出成果 ——陝西金控集團「熵變」紀實
    過去三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防範化解風險的要求,新一屆黨委班子審時度勢,積極調整,牢牢把握集團戰略調整和發展轉型的主動權和方向盤,抓住制約全局主要矛盾,變被動為主動,部署了一系列重點推進任務。
  • 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如何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良性健康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儘管「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
    9月22日,科技部社發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進行了項目驗收。    該項目旨在揭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確定我國不同區域的承險脆弱性,對我國不同區域及重點地區的綜合風險損失等級進行評估,完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和長三角地區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提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措施。
  • 改善市場微觀環境 著力化解金融風險
    在貨幣總量供給預期相對穩定的背景之下,當前市場對金融部門更多關注點集中存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金融部門在新形勢下,業態演變以及局部風險累積與結構風險防範的問題,二是在實體經濟深刻變革背景下,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互動、融合的方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