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新汙染物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尚無法律法規和標準予以明確規定的一類汙染物。目前,一些新汙染物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正逐步顯現。如何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良性健康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儘管「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以全氟化合物、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為代表的典型新汙染物的凸顯,倒逼著我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建設和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為此,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仍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
新汙染物產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每年數以萬計的化學品進入環境介質,產生極為複雜的化學、生態和健康效應。但由於知識的匱乏,早期人們還不能意識到這些化合物及其代謝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近年來,隨著現代分析手段的改進和發展,以及一些化學品新的毒副作用模式的發現等,使一些化工產品或是一些化合物的有毒降解轉化物,成為廣受國內外關注的新汙染物。2010年起我國化工產值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化學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大量化工產品在為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優質服務的同時,也隨之帶來越來越多的新汙染物。
新汙染物,有不同於傳統和常規汙染物的一些新特性。一是隱蔽性。這類汙染物往往在環境中存在或者已經大量使用多年,人們並未將其視為有害物質,而一旦發現其有害性時,它們已經以各種途徑進入到了環境介質中。二是持久性。新汙染物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在環境中難以降解並在生態系統中易於富集,可長期蓄積在環境中和生物體內,能夠隨著空氣、水流長距離遷移或順著食物鏈擴散。三是危害大。新汙染物往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身體長期暴露其中,很容易造成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等問題。尤其抗生素長期致畸濫用導致的抗性基因汙染,將會使一些病無藥可醫;一些內分泌幹擾物通過影響生殖和發育甚至能導致種群的滅絕。四是不易治理。部分新汙染物是人類新合成的物質,具有優良的產品特性,其替代品和替代技術不易研發。有些新汙染物被人類廣泛使用,環境存量較高,涉及行業廣、產業鏈長,需多部門跨界協同才能治理。還有些在環境中含量低、分布分散,生產使用和汙染底數不易摸清;有的危害、轉化、遷移機理研究難度大等,都導致不易治理。
常見新汙染物的種類、分布及危害
隨著大量化學品進入生產和使用,新汙染物種類越來越多。僅就一些常見新汙染物進行分析,就足見其危害之大。全氟類化合物。代表性產物有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大量應用於化工、紡織、塗料、皮革、合成洗滌劑、炊具製造、紙制食品包裝材料等諸多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中。研究表明,這兩類物質具有導致神經行為缺陷、生殖發育障礙、器官損傷、代謝紊亂以及各種激素分泌失調等多種症狀的毒性,乳腺、睪丸、胰和肝腫瘤與其有關。溴化阻燃劑。廣泛應用於電器線路板、建築材料、泡沫、室內裝潢、家具、汽車內層、裝飾織物纖維等各種產品中,遇熱後容易揮發到周圍空氣中並隨著食物鏈富集和放大,具有內分泌幹擾毒性、發育神經毒性和免疫毒性,可致癌、致畸和致突變。內分泌幹擾物。又稱環境激素,用於生產增塑劑、阻燃劑、抗氧劑、農藥等精細化工產品,具有生殖和發育毒性,幹擾生物體的內分泌活動,造成致癌、生殖缺陷、神經行為異常等,能導致雄體雌化、生殖能力下降直至種群滅絕。飲用水消毒副產物。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特別是氯化消毒副產物,大多具有致癌或致突變性。這些副產物的濃度與膀胱癌、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有直接關係,還可導致出生體重偏低、自然流產、子宮發育遲緩等潛在的生殖和發育方面出現問題。
此外,常見的新汙染物還有藥品、微塑料、個人洗護用品、人造納米材料、汽油添加劑、防汙塗料及添加劑等。它們在海洋、淡水水體、土壤、地下水、室內外空氣、沉積物中廣泛分布,在蔬菜、魚類、野生動物等生物介質和人體血液、乳汁、尿液等人體介質中也被大量檢出,嚴重威脅著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現狀和存在問題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並要求對新的汙染物治理開展專項研究和前瞻研究。從此,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至今,我國的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工作已經在制度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監測評估、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構建了國家斯德哥爾摩公約協調機制、危險化學品管理協調機制,風險防範能力不斷提高。
但由於我國新汙染物治理起步較晚,仍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一是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我國最新制定和修訂的關於防治大氣、水和土壤汙染的法律中無新汙染物風險防範相關條款。現行地表水、大氣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以及各類汙染物排放標準中沒有包含一些新汙染物。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新汙染物多存在於水體、空氣等介質中,容易發生遷移擴散,而目前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機構均未將新汙染物作為監管對象。三是評估監測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尚未建立新汙染物評估框架,評估大多停留在基礎層面,應用層面較少,無法滿足現實中複雜的風險防範需求。四是科學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新汙染物研究多停留在基礎研究領域,在風險防範政策措施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基本沒有新汙染物治理能力。
加強新汙染物治理的對策
「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問題導向,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加強頂層設計,通過依法治汙、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不斷推進新汙染物治理取得新進展。
強化頂層設計,實施全面系統治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明確將新汙染物治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有關職能部門要將其具體納入「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形成系統的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國家規劃。建立國家層面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協調機制,將典型新汙染物風險防範納入流域生態環境監管機構與區域督察機構職能。
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汙。制定和完善有關新汙染物管理的法律法規,立法限制典型新汙染物的生產和使用,取締和停止銷售刻意使用有害添加劑的產品。堅決禁止洋垃圾進口,建立和完善新汙染物管理的標準體系,將新汙染物排放納入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標準,組織開展聯合執法。
加強評估監測,實施精準治汙。建立新汙染物評估框架,在重點地區、流域和行業評估新汙染物的環境與健康風險,建立資料庫和環境風險地圖。更新《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與《環境保護綜合名錄》,制定新汙染物管理名錄,建立新汙染物預警系統,對造成環境健康風險的汙染物及其汙染源實施風險清單管理。
深化科學研究,實施科學治汙。啟動針對新汙染物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將科學研究的重點,由狹義和常見的新汙染物,擴展至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存在危害的廣義新汙染物。尤其要加強應用層面的研究,提高實際複雜環境中應對風險防範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替代產品和技術的研究,從源頭減少新汙染物的排放。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