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ol Sci:新技術快速檢測空氣汙染物致癌風險

2020-12-05 生物谷

2015年5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於國際雜誌Toxicological Science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快速高效的技術,其可以估測常見的特定環境汙染物給人體所帶來的致癌風險。研究者可以通過分析暴露小鼠的皮膚細胞所產生的即時遺傳反應,同時應用統計學方法來確定是否這些細胞最終會具有癌變性。

本文研究主要針對一些重要的常見環境汙染物,比如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其通常在空氣中以一種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比如汽車尾氣及吸菸的煙霧。研究者Susan Tilton說道,僅在12小時以內我們就可以預測特定PAH混合物致癌的能力,而不用等25周以後腫瘤長出來;對於PAH混合物,這種新技術不僅可以快速而且可以非常高效準確地評估其致癌風險。

目前該技術需要利用大量的化合物及混合物進行檢測,但如今研究者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模型,利用該模型研究者就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對人類細胞進行大規模的篩選測試了。本文中開發的新技術尤其可以用於進行PAHs的篩查;人類最開始都會暴露於含有PAHs混合物的空氣中,這就使得新技術難以評估PAHs對人類致癌的風險。研究者Tilton說道,進行標準的計算就可以鑑別出混合物中每一種物質對機體的致癌風險,最後再進行相加就可以算出整個PAHs對機體的致癌風險了。

這種技術目前並不能對很多種PAH進行分析,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對三種常存在於空氣中的PAH混合物進行了評估,即煤焦油、汽車尾氣及吸菸煙霧,結果發現,每一種物質都會觸發小鼠皮膚細胞發生一系列級聯生化反應及代謝改變,這種反應相當於遺傳改變的特殊「指紋」一樣,而這隻有當細胞對暴露環境中的化合物產生反應才會出現。隨著細胞開始癌變同時匹配這些已知的遺傳改變模式,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細胞反應可以作為癌症發生的早期指示器,同時他們還發現,檢測致癌物質的標準方法或許低估了某些混合物對機體的致癌風險以及不同混合物結合起來引發的風險。

本文研究首次基於PAH混合物單一組分對機體的致癌風險進行了評估,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準確的技術來分析整體混合物對機體的風險,他們希望通過引入這種技術或可在未來快速分析出環境汙染物對機體的致癌風險,這對於開發有效預防癌症的方法提供了一定基礎和線索。(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Mechanism-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AH mixtures to predict carcinogenic potential

Susan C. Tilton*,†,1, Lisbeth K. Siddens*,†, Sharon K. Krueger*,‡, Andrew J. Larkin*,†, Christiane V. Löhr§, David E. Williams*,†,‡, William M. Baird*,† and Katrina M. Waters*,¶

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relative potency factors and DNA adduct measurements are inadequate for predicting carcinogenicity of certai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PAH mixture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function through alternate pathways or exhibit greater promotional activity compared to benzo[a]pyrene (BaP). Therefore, we developed a pathway-based approach for classification of tumor outcome after dermal exposure to PAH/mixtures. FVB/N mice were exposed to dibenzo[def,p]chrysene (DBC), BaP or environmental PAH mixtures (Mix 1-3) following a two-stage initiation/promotion skin tumor protocol. Resulting tumor incidence could be categorized by carcinogenic potency as DBC>>BaP=Mix2=Mix3>Mix1=Control, based 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measured in skin of mice collected 12 h post-initiation were compared to tumor outcome for identification of short-term bioactivity profiles. A Bayesian integration model was utilized to identify biological pathways predictive of PAH carcinogenic potential during initiation. Integration of probability matrices from four enriched pathways (p<0.05) for DNA damage, apoptosis, response to chemical stimulus and interferon gamma signaling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with 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 This pathway-driven approach was successfully utilized to distinguish early regulatory events during initiation prognostic for tumor outcome and provides proof-of-concept for using short-term initiation studies to classify carcinogenic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PAH mixtures. These data further provide a 『source-to-outcome』 model that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PAH interactions during tumorigenesis and provide an example of how mode-of-action based risk assessment could be employed for environmental PAH mixtures.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新汙染物?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新汙染物產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徵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每年數以萬計的化學品進入環境介質,產生極為複雜的化學、生態和健康效應。但由於知識的匱乏,早期人們還不能意識到這些化合物及其代謝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
  • 剖析空氣淨化模式對室內半揮發有機化合汙染物致癌風險的影響
    建築學院趙彬教授在《柳葉刀-行星健康》發文剖析空氣淨化模式對室內半揮發有機化合汙染物致癌風險的影響清華新聞網12月6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趙彬教授與南京大學建城學院助理研究員施珊珊(清華建築學院2016屆博士研究生)、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軍鋒(Junfeng Zhang)合作的研究文章
  • 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新汙染物往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身體長期暴露其中,很容易造成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等問題。尤其抗生素長期致畸濫用導致的抗性基因汙染,將會使一些病無藥可醫;一些內分泌幹擾物通過影響生殖和發育甚至能導致種群的滅絕。四是不易治理。部分新汙染物是人類新合成的物質,具有優良的產品特性,其替代品和替代技術不易研發。有些新汙染物被人類廣泛使用,環境存量較高,涉及行業廣、產業鏈長,需多部門跨界協同才能治理。
  • 室內空氣主要汙染物種類及危害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健康的重視,室內空氣汙染及其造成的危害使得越來越多的開始擔憂起來,但作為外行的人們對於室內空氣汙染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不知道什麼造成的室內空氣汙染,
  • 研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我國科學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環境汙染物快速分析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
    過去受限於拉曼光譜儀的發展,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本上只能作為一種實驗室技術。隨著雷射器技術、光纖技術以及CCD檢測技術的發展,拉曼光譜儀可以集成為一個小型、快速、簡便的檢測設備,進而使拉曼光譜儀應用於多環芳烴快速分析領域成為可能[4-11]。本論文採用拉曼光譜法檢測不同基底製備工藝對芴的增強效應,為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汙染物提供一定的理論與試驗基礎。
  • 英科學家開發新技術 用蜜蜂檢測空氣汙染狀況
    原標題:英科學家開發新技術 用蜜蜂檢測空氣汙染狀況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7月13日報導,近日,英國科學家們開發出環境檢測新技術,利用附著在蜜蜂身上的顆粒物來檢測空氣品質,其原理是根據蜜蜂身上附著的汙染顆粒物,尋找這些粒子的源頭,這樣一來便大大縮小了汙染源存在的可能範圍。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 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體系亟須完善
    目前實施的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計劃所包含的新型汙染物種類較少,已不能滿足我國對新型汙染物的防範要求。此外,一些被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新型汙染物目前仍缺乏標準和技術規範,一些具有巨大潛在影響的新型汙染物還沒有被納入汙染物優先控制名錄進行優先控制。  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國家層面缺少統一的協調機制,相關機構的職責尚不完全明確。
  • ——快速檢測技術在監管中的應用與挑戰
    新《食品安全法》明確創新監管手段,第一次將快速檢測技術寫入法律文件。  安全的食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無論是生產還是監管,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對企業而言,要確保食品安全,必須依靠完善的質量安全控制手段;對監管部門而言,面對數量龐大的經營主體、複雜多樣的食品安全風險,必須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效率和水平。解決食品質量問題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安全同樣要依靠科技。
  • 北京:《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
    ;  ——修訂了地塊中揮發性有機物風險評估的技術要求;  ——修訂了風險評估過程中,目標汙染物暴露濃度計算的技術要求;  ——細化了不同汙染物可接受風險水平確定的技術要求;  ——增加了目標汙染物修復或管控目標上限值的技術要求
  • 南京某化工企業搬遷場地土壤有機汙染調查及健康風險評價研究
    土壤樣品裝樣:快速採集鑽探出來的樣品至1 000 mL棕色廣口玻璃瓶中,將容器裝滿(消除樣品頂空),所有樣品採集後及時放入裝有冷凍藍冰的低溫保溫箱中,並及時送至實驗室-23℃冷凍保存。分析前剔除砂礫、植物殘根,研磨過1mm篩,備用。1.4 樣品分析土壤樣品檢測因子包括有機汙染物和總石油烴類。
  • 空氣炸鍋會致癌?不炸「過頭」,沒事!
    央廣網北京9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最近幾年,很多人在家裡都添置了一臺廚房小家電——空氣炸鍋。雖然誕生伊始被冠以「黑科技」的名號,但它所使用的技術真算不上多麼高深,更多人選擇它,要麼出於好奇,要麼是因為家裡廚房擺不開大型烤箱。
  • 解決室內甲醛檢測準確度難題 四方光電電化學甲醛傳感器突破技術瓶頸
    家居環境作為人們大部分時間生活的場所,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成為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的前提。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對象不僅限於粉塵、二氧化碳,還拓展至甲醛、VOC、氨氣、氡等,產品功能也由單一檢測對象升級為可同時檢測多種氣體的集成化產品。  近年來,室內有效通風淨化成為難題,顆粒物、甲醛超標等室內空氣汙染問題頻發。
  • 985教授團隊篩查我國農村地下水,在致癌研究中有新發現
    該研究首次對中國農村地下水中1300種有機微汙染物和25種金屬進行篩查,並採用計算毒理學模型和蒙特卡羅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填補毒性閾值的缺口,系統評價了所檢出汙染物對飲用地下水人群健康的致癌和非致癌風險。
  • 「技術交流」基於HERA土壤分層風險評估的SVE修複方案優化
    而我國對工業汙染場地問題關注較晚,國內現有的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4]也借鑑了美國國家科學院1972年提出的風險評估思路,將整個風險評估分為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及風險表徵4個步驟[5-9]。目前,我國的許多學者也開展了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健康風險評估工作。
  • 動態負離子技術——空氣淨化技術新方向
    空氣淨化器作為一種能夠吸附、分解以及轉換各種空氣汙染物的電器,已經成為了很多家庭的必備品,它在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基於動態負離子技術的空氣淨化器,不僅可以去除顆粒物,還能有效殺滅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難在哪兒?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隨著工業快速發展和各類化學品的大量生產使用,一些新汙染物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正逐步顯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重視新汙染物治理」。新汙染物來源廣泛,種類繁多,涵蓋生活消費、工業生產等領域,如藥品、個人護理用品、衛生保健等。我國大部分環境激素、抗生素和新型POPs生產和使用量均位於世界前列。新汙染物在我國海洋和淡水水體、土壤和地下水、室內外空氣、沉積物中廣泛分布,一些水源地、飲用水中也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