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2月6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趙彬教授與南京大學建城學院助理研究員施珊珊(清華建築學院2016屆博士研究生)、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軍鋒(Junfeng Zhang)合作的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住宅室內空氣淨化措施對SVOC致癌風險的影響:綜合模擬研究》(Effect of residential air cleaning interventions on risk of cancer associated with indoor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study)」在國際著名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子刊:《柳葉刀-行星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剖析了空氣淨化模式對室內半揮發有機化合物(SVOC)致癌風險的影響。
SVOC是一類常見的室內汙染物,揮發性較弱,在室內環境中除以氣相形式存在以外,還會吸附在懸浮顆粒物、降塵及家具表面上。一些SVOC能引發人體的呼吸道疾病、生殖系統障礙甚至癌症。常用的室內空氣淨化模式(家用空氣淨化器和具有空氣淨化功能的新風系統)可有效去除顆粒相SVOC,但多相存在的SVOC之間存在動態分配過程,不同空氣淨化手段對於室內多相存在的SVOC及其引起的總體癌症風險的影響仍不清晰。
該研究以8種具有致癌風險的SVOC(七種多環芳烴及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作為目標汙染物,基於趙彬教授課題組建立的室內SVOC多相濃度模型、人員多相暴露模型,通過實驗、調研獲取通風淨化模式相關參數,利用蒙特卡羅法模擬獲得了北京市非吸菸成年人口在以下三種通風淨化模式下由目標SVOC所引起的癌症風險增量:1)自然通風住宅無空氣淨化措施;2)自然通風住宅使用家用淨化器;3)機械通風住宅裝載具有空氣淨化功能的新風系統。研究方法如圖1所示:
研究方法示意圖
研究發現,在不使用任何空氣淨化手段的自然通風住宅中,約有97%及76%的目標人口對應暴露於BaPeq(等效苯並芘)和DEH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的癌症風險增量超過10-6(美國環保局規定限值,超過此限值說明致癌風險不可忽略)。在使用了家用空氣淨化器的自然通風住宅中,約有80%及25%的目標人口對應暴露於BaPeq和DEHP的癌症風險增量超過10-6的限值。在裝載了具有空氣淨化功能的新風系統住宅中,約有84%和87%的目標人口對應暴露於BaPeq和DEHP的癌症風險增量超過10-6的限值。
不同通風淨化模式下目標SVOC對應癌症風險的增量
這樣的研究結果意味著自然通風住宅中的家用空氣淨化器可以有效降低目標SVOC的致癌風險;而具有空氣淨化功能的新風系統,與自然通風住宅中的家用空氣淨化器相比,由於長期平均換氣量較小,非但未能有效降低BaPeq相關的癌症風險,甚至增大了與DEHP相關的癌症風險。因此,在住宅中大規模裝載具有空氣淨化功能新風系統的必要性仍需要慎重評估,能夠降低多相存在SVOC濃度的有效空氣淨化策略仍需進一步探索。
趙彬為本文通訊作者,施珊珊為第一作者,張軍鋒教授為重要共同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資助。
全文連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18)30236-5/fulltext
供稿:建築學院 編輯:趙姝婧 宋亮 審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