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2021-01-07 中國環境

  新汙染物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尚無法律法規和標準予以明確規定的一類汙染物。目前,一些新汙染物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正逐步顯現。如何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良性健康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儘管「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以全氟化合物、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為代表的典型新汙染物的凸顯,倒逼著我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建設和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為此,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仍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

  新汙染物產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每年數以萬計的化學品進入環境介質,產生極為複雜的化學、生態和健康效應。但由於知識的匱乏,早期人們還不能意識到這些化合物及其代謝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近年來,隨著現代分析手段的改進和發展,以及一些化學品新的毒副作用模式的發現等,使一些化工產品或是一些化合物的有毒降解轉化物,成為廣受國內外關注的新汙染物。2010年起我國化工產值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化學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大量化工產品在為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優質服務的同時,也隨之帶來越來越多的新汙染物。

  新汙染物,有不同於傳統和常規汙染物的一些新特性。一是隱蔽性。這類汙染物往往在環境中存在或者已經大量使用多年,人們並未將其視為有害物質,而一旦發現其有害性時,它們已經以各種途徑進入到了環境介質中。二是持久性。新汙染物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在環境中難以降解並在生態系統中易於富集,可長期蓄積在環境中和生物體內,能夠隨著空氣、水流長距離遷移或順著食物鏈擴散。三是危害大。新汙染物往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身體長期暴露其中,很容易造成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等問題。尤其抗生素長期致畸濫用導致的抗性基因汙染,將會使一些病無藥可醫;一些內分泌幹擾物通過影響生殖和發育甚至能導致種群的滅絕。四是不易治理。部分新汙染物是人類新合成的物質,具有優良的產品特性,其替代品和替代技術不易研發。有些新汙染物被人類廣泛使用,環境存量較高,涉及行業廣、產業鏈長,需多部門跨界協同才能治理。還有些在環境中含量低、分布分散,生產使用和汙染底數不易摸清;有的危害、轉化、遷移機理研究難度大等,都導致不易治理。

  常見新汙染物的種類、分布及危害

  隨著大量化學品進入生產和使用,新汙染物種類越來越多。僅就一些常見新汙染物進行分析,就足見其危害之大。全氟類化合物。代表性產物有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大量應用於化工、紡織、塗料、皮革、合成洗滌劑、炊具製造、紙制食品包裝材料等諸多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中。研究表明,這兩類物質具有導致神經行為缺陷、生殖發育障礙、器官損傷、代謝紊亂以及各種激素分泌失調等多種症狀的毒性,乳腺、睪丸、胰和肝腫瘤與其有關。溴化阻燃劑。廣泛應用於電器線路板、建築材料、泡沫、室內裝潢、家具、汽車內層、裝飾織物纖維等各種產品中,遇熱後容易揮發到周圍空氣中並隨著食物鏈富集和放大,具有內分泌幹擾毒性、發育神經毒性和免疫毒性,可致癌、致畸和致突變。內分泌幹擾物。又稱環境激素,用於生產增塑劑、阻燃劑、抗氧劑、農藥等精細化工產品,具有生殖和發育毒性,幹擾生物體的內分泌活動,造成致癌、生殖缺陷、神經行為異常等,能導致雄體雌化、生殖能力下降直至種群滅絕。飲用水消毒副產物。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特別是氯化消毒副產物,大多具有致癌或致突變性。這些副產物的濃度與膀胱癌、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有直接關係,還可導致出生體重偏低、自然流產、子宮發育遲緩等潛在的生殖和發育方面出現問題。

  此外,常見的新汙染物還有藥品、微塑料、個人洗護用品、人造納米材料、汽油添加劑、防汙塗料及添加劑等。它們在海洋、淡水水體、土壤、地下水、室內外空氣、沉積物中廣泛分布,在蔬菜、魚類、野生動物等生物介質和人體血液、乳汁、尿液等人體介質中也被大量檢出,嚴重威脅著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現狀和存在問題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並要求對新的汙染物治理開展專項研究和前瞻研究。從此,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至今,我國的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工作已經在制度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監測評估、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構建了國家斯德哥爾摩公約協調機制、危險化學品管理協調機制,風險防範能力不斷提高。

  但由於我國新汙染物治理起步較晚,仍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一是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我國最新制定和修訂的關於防治大氣、水和土壤汙染的法律中無新汙染物風險防範相關條款。現行地表水、大氣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以及各類汙染物排放標準中沒有包含一些新汙染物。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新汙染物多存在於水體、空氣等介質中,容易發生遷移擴散,而目前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機構均未將新汙染物作為監管對象。三是評估監測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尚未建立新汙染物評估框架,評估大多停留在基礎層面,應用層面較少,無法滿足現實中複雜的風險防範需求。四是科學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新汙染物研究多停留在基礎研究領域,在風險防範政策措施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基本沒有新汙染物治理能力。

  加強新汙染物治理的對策

  「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問題導向,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加強頂層設計,通過依法治汙、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不斷推進新汙染物治理取得新進展。

  強化頂層設計,實施全面系統治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明確將新汙染物治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有關職能部門要將其具體納入「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形成系統的新汙染物風險防範國家規劃。建立國家層面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協調機制,將典型新汙染物風險防範納入流域生態環境監管機構與區域督察機構職能。

  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汙。制定和完善有關新汙染物管理的法律法規,立法限制典型新汙染物的生產和使用,取締和停止銷售刻意使用有害添加劑的產品。堅決禁止洋垃圾進口,建立和完善新汙染物管理的標準體系,將新汙染物排放納入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標準,組織開展聯合執法。

  加強評估監測,實施精準治汙。建立新汙染物評估框架,在重點地區、流域和行業評估新汙染物的環境與健康風險,建立資料庫和環境風險地圖。更新《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與《環境保護綜合名錄》,制定新汙染物管理名錄,建立新汙染物預警系統,對造成環境健康風險的汙染物及其汙染源實施風險清單管理。

  深化科學研究,實施科學治汙。啟動針對新汙染物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將科學研究的重點,由狹義和常見的新汙染物,擴展至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存在危害的廣義新汙染物。尤其要加強應用層面的研究,提高實際複雜環境中應對風險防範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替代產品和技術的研究,從源頭減少新汙染物的排放。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新汙染物?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以全氟化合物、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為代表的典型新汙染物的凸顯,倒逼著我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建設和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為此,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仍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
  • 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體系亟須完善
    筆者認為,新時期,我國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體系的完善方向是:堅持問題導向,借鑑國際先進經驗並結合我國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推進評估監測、深化科學研究、落實保障措施,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為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提供基本遵循。
  •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難在哪兒?
    以環境激素、抗生素、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等典型新汙染物治理為先鋒,推動我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建設、環境質量管理體系提升,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 「十四五」時期要更加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促進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七是加強宣傳培訓,提升公眾化學品環境風險防範意識。  關於新汙染物治理,建議一是儘快開展新汙染物治理的頂層設計,啟動新汙染物科技專項;二是持續加強新汙染物來源、歸因分析和環境行為與效應研究,加強新汙染物環境基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三是對新汙染物的重要源頭實行環境風險管控,實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管理。
  • 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思考:如何識別、防範、治理教育風險?
    [摘要] 教育風險在教育領域客觀存在,通過加強識別、防範與治理能力可化危為機、化險為夷。教育風險具有可識別性、可預測性和行為相關性等人為風險的特徵,可結合行為主體對教育風險點進行排查,從常規監測轉向系統預警,構築教育風險「防火牆」,建立教育風險防控協同機制。
  • 吳林海:食品安全問題形成原因複雜 提升科學素養加強防範
    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微生物汙染、其他化學汙染物、農獸藥殘留超標、質量指標不達標、質量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等。針對通告中的問題,中國食品安全網採訪了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吳林海教授。對此,吳林海建議,第一,要繼續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同時加大獸藥的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減少有害物質;第二,要加強土壤重金屬與畜禽養殖汙染綜合治理,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第三,要通過農業生產資料打假專項治理、「三魚兩藥」的專項治理等措施,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
  • 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科技是推動大變局格局變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是確保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 朱正威|網格化治理應著力加強「韌性」建設
    社區網格化治理不僅是攻克城市常態化管理頑症的重要法門,也是防範和化解城市複雜風險與系統危機的重要抓手。隨著基層治理面臨的複合型風險形勢日趨複雜,如何進一步深化基層網格化治理,推進位度創新與效能提升?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朱正威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進行了精彩解讀!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特別是在沿海城市,除了受上遊徑流洪水災害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颱風、海冰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此帶來的伴生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新型化,特別是倒灌水(海水倒灌、河水倒灌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夾擊。汙染物隨著河流洪水徑流下洩,同時隨著潮汐導致海水上溯。
  • 丁明磊 王革|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革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從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有可能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九項重大風險,並提出防範對策。
  • 銀保監會今年強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防範影子銀行反彈回潮!
    原標題:銀保監會今年強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防範影子銀行反彈回潮!26日,銀保監會公開2020年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工作重點。期中包括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大力壓降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持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等等。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關于堅持系統觀念,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該《建議》確立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6個主要目標,其中「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部分,強調「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可以說,「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保障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階段全黨的重點工作之一。
  • 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nbsp&nbsp&nbsp&nbsp本屆論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系列論述精神,聚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風險治理」主題,全面剖析國際環境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統籌發展與安全,重點探討新時代社會風險治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社會風險防範。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的重要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為更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戰略主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如何理解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的重要意義、具體要求、實現路徑?今天刊發一組文章進行解讀。
  • 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防範措施
    一是判斷客戶貸款風險的手段比較單一,通常僅依賴於客戶提供的會計報表、帳戶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因素,而由於多種原因,企業通常會向銀行提供虛假的會計報表誤導銀行,導致銀行無法掌握客戶真實的經營及財務狀況,貸款從受理審查之日就處在高風險之中。二是缺乏行業研究和客戶個案分析。對如何科學搭配、合理運用信貸資產,將資產風險降到最低缺乏全盤考慮。
  • 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召開
    本屆論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系列論述精神,聚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風險治理」主題,全面剖析國際環境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統籌發展與安全,深入探討新時代社會風險治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社會風險防範。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當今世界,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紅利,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科技倫理風險。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防止科技濫用、科技作惡、學術不端?這些領域的科技活動都有可能出現倫理問題,進而給社會帶來風險或危害。有效防控風險或危害,需要不斷加強科技倫理監管,建立科技活動向善行善的導向機制,為科技活動提供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價值指引,促進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科技觀,強化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建立科技倫理規範體系。
  • 衛生部通知防範克林黴素臨床使用風險 加強管理
    為有效防範克林黴素臨床使用風險,保障醫療安全和患者用藥安全,我部組織專家制定了《克林黴素注射劑臨床使用注意事項》,現印發給你們,並就加強克林黴素注射劑臨床使用管理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加強對克林黴素注射劑臨床使用的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
  •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加強測繪行業安全生產和風險防範工作的通知
    晉自然資函〔2020〕1182號各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測繪資質單位:為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安全生產的相關制度和各項要求,根據我廳安委會的工作安排,現就全面提升全省測繪安全生產保障水平、有效防範化解和堅決杜絕測繪行業各類安全生產風險事故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 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中國地震局表示,全國地震系統充分汲取災難教訓,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立足多震災基本國情,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未來要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國58%國土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中國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主要包括地震災害風險形勢依然嚴峻、防震減災基礎仍需加強、災害風險防控更加複雜等內容。震災風險形勢方面,多震災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全國58%的國土和54%的縣城、60%的地級市、27個省會城市、近55%人口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