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09 版)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上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新發展階段,為更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戰略主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如何理解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的重要意義、具體要求、實現路徑?今天刊發一組文章進行解讀。
——編 者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靳 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並對「十四五」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準確把握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意義、要求、路徑等,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意義重大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治理活動中,治理主體貫徹執行制度,取得相應治理效果、達到既定治理目標,展現治理效能。從國家治理歷史演進來看,一個國家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反映這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也是評判一國制度優劣的重要標準。可以說,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既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彰顯制度偉力、發揮制度根本保障作用,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團結起來,釋放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
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內容是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前,我們在國家治理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如制度執行力有待提升、制度執行監督還需完善等。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正是著眼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作出的頂層設計,指明了「十四五」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和方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準確把握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要求
《建議》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從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等方面提出明確目標要求,闡明了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方向和著力點。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有獨特優勢,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證和制度保障。《建議》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要堅持和完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發揮人民團體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匯聚智慧和力量。全面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促使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
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治理效能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政府治理體系進一步理順健全。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議》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要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政府部門辦事服務效率,有效節約和降低行政成本,建設法治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從國家治理現代化整體進程來看,社會治理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係最緊密,存在的短板弱項也較多。《建議》提出「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表明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國家治理效能實現新提升、取得新突破的關鍵領域。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等,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基礎和保障。沒有安全,國家治理效能提升便無從談起。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更加凸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建議》設置專章對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全面部署。要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健全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為實現更加安全的發展保駕護航。
多措並舉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治理環境、治理目標、治理格局、治理方式、治理工具、治理能力、治理評價等方面綜合用力。
科學研判治理環境。治理環境是影響國家治理開展和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國內外發展環境正在經歷深刻複雜變化,給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既帶來了新挑戰,也帶來了新機遇。要以更強的戰略定力、更敏銳的洞察力、更清晰的判斷力加強對治理環境的科學研判,從而更好制定治理策略、推進治理改革、提升治理效能。
明確設定治理目標。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必然擁有一整套清晰明確的治理目標。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步走」總體目標之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未來五年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具體目標。要按照這些目標要求,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不同治理領域具體目標,形成可衡量、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目標體系。
構建完善治理格局。統籌協調各類治理主體,形成科學合理的治理格局,對於提升國家治理效能至關重要。要在黨的領導下,構建和完善政府、企事業單位、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不同治理主體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又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治理格局,充分調動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力。
依法推進治理過程。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治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具有高度複雜性,只有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要善於把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並將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新成果以法治形式加以確立和鞏固,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靈活運用治理工具。面對紛繁複雜的治理難題和挑戰,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理工具。充分發揮多種治理工具的聚合效應,形成更加靈活的治理工具組合,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靈活選擇治理工具,有效助力國家治理效能提升。
全面增強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務的能力,直接影響治理效果。治理能力涵蓋領導力、規劃力、執行力、控制力、評估力、適應力等方面。要從不同層面和內容出發制定和實施詳盡的治理能力提升規劃,為實現國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提供支持。
科學實施治理評價。判斷治理效能高低,需要一套科學系統的指標體系作為評價依據。要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按照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根據實踐發展變化,不斷完善健全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治理效能提升與評價指標體系完善之間的良性互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搭建高效共享的管理服務平臺
促進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新知新覺)
馮 霞
提升國家治理效能,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這為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指明了路徑。
網格化管理,是按照屬地負責、布局合理、管理便捷等原則,在一定的管理權責空間內,針對人、事、物等要素分布情況及其管理服務的需求特點,打破部門職能壁壘,實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管理條塊劃分和治理功能配置。網格化管理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有效方式,不僅可以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社會資源,降低行政成本和基層組織壓力,還有利於全面準確掌握區域情況和動態,及時發現並快速處置問題,實現治理資源與治理需求精準對接。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近年來,網格化管理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網格化管理在社區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構建基層管理服務平臺,需要進一步優化網格化管理,建立健全網格事項流轉處置、網格管理事項清單等工作機制,發揮基層網格的更大作用。
當前,人民群眾對基層公共服務的期待更加廣泛多樣,這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構建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實現管理服務的常態化、精細化、制度化。基層治理應結合基層事務特點,強化服務意識、貼近百姓需求,不僅要做到基層事情基層辦、有人辦、馬上辦,還要做到辦得實、辦得準、辦得細,提高為民服務水平。目前,基層治理依然面臨力量不足、資源有限、多頭管理、負擔過重等問題,迫切要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造精細化服務平臺,建構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使基層有條件、有能力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
高水平的基層治理離不開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支撐。行之有效的網格化管理以及精準精細的公共服務,其背後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集成運用,如地圖庫、人口庫、法人庫、環境庫等基礎資料庫組合形成的多圖層、多功能動態資料庫,政務網、網際網路、物聯網和便民服務終端相互聯結融合形成的人、事、物、組織全要素服務系統等。構建基層管理服務平臺,需要通過更科學、更便捷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來優化和提升基層管理服務水平。要進一步打通基層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促進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對各類信息的統一分析、研判、歸類和綜合處理,為基層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矛盾問題集中。基層工作的錯綜複雜,決定了僅靠某一方面力量難以妥善處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只有凝聚社會治理各方面合力,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使基層穩定有序又充滿活力。當前要構建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既是在黨的領導下,政府、社會、個人等共同參與、共同出力的開放平臺,也是注重治理成果人人享有的共享平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這是促進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和部署。構建基層管理服務平臺,需要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責,把該由政府管的事務管好、管到位,還要創新完善社會各方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規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方式和途徑,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層治理生態。
(作者為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思想縱橫)
馬寶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目標,越是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以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勇氣,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銳氣,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推向前進」。有效防範、管理、處理公共安全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公共安全挑戰,最大程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抵禦重大風險挑戰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出明確要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具有全面的監測預警、果斷的決策指揮、協調的組織行動、廣泛的社會動員、充分的應對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化解工作,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特色和優勢不斷彰顯,為有效應對和化解各類重大風險挑戰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公共安全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各類突發事件處於易發多發期,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必須更加注重發揮制度優勢,抓緊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確保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優勢。實踐證明,只有加強黨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有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到有力防災減災救災,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各地方各方面各負其責、協調配合,集中統一、上下協同、運行高效的指揮體系,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黨的堅強領導為全國人民抗擊疫情堅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在抵禦重大風險挑戰中,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優勢,把黨的領導貫穿到風險防範化解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發揮綜合指揮體制優勢。2018年4月,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兩年多時間裡,及時處置了多種險情,應對突發事件的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為有效應對疫情挑戰,建立了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成員單位包括32個部門,下設多個工作組,有效加強疫情防控的綜合協調,形成強大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這一綜合協調指揮體制對於有效整合各方力量、高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來看,要在風險防範化解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協調指揮,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支持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常態減災、應急救援、過渡安置、恢復重建等,形成共同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各項工作的強大合力。
發揮協調聯動運行機制優勢。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應急管理協調聯動運行機制更為成熟。上下協調聯動,要求處理好應急管理的縱向關係,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強化不同層級主體的協同。左右協調聯動,要求處理好應急管理的橫向關係,使各行業主管部門能夠按照職能分工,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承擔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職責。要進一步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健全應急預案體系,落實各環節責任和措施。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將協調聯動運行機制優勢不斷轉化為攻堅克難的應急管理效能。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