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用一個整版,講了一條河的故事……

2020-11-23 澎湃新聞

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天,人民日報就用一個整版,講述了深圳茅洲河水環境巨變的故事——昔日的茅洲河,受工業和生活汙染,河水黑臭如墨汁,人人河邊掩鼻走,2013年8月,本報社會版「民生調查」欄目曾刊發《深圳茅洲河 幾時能變清》一文,報導了深圳最大河流茅洲河及其支流汙染嚴重,影響著流域內300萬人的生活環境;如今的茅洲河,水清岸綠,魚鷗翔集,成了沿岸深圳市民眼中的「網紅河」、「打卡地」。

讓我們來看看,茅洲河是如何蝶變的。

茅洲河發源於深圳羊臺山北麓,往西北蜿蜒流淌,在深圳寶安區和東莞長安鎮交界處注入伶仃洋。全長31.3公裡的茅洲河,流域總面積388平方公裡,在深圳境內有311平方公裡,幾乎佔到市域面積的1/6。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茅洲河流域曾聚集了約5萬家工業企業,其中電鍍、線路板等高汙染中小企業眾多。因長期超負荷汙染排放,茅洲河成為珠三角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2015年底,深圳舉全市之力打響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治水、治城、治產一體推進,通過戰略層面抓統籌、主體層面抓協同、流域治理包幹、環節治理貫通等舉措,努力補上水環境治理欠帳。

根據《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修訂本)(2017—2020年)》及《廣東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水質需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2011年至今,共和村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氨氮指標已從33.7毫克/升降至1.31毫克/升,為1992年以來最好數值。自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質達到並保持在地表水Ⅴ類及以上,流域內45個黑臭水體、304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

症 結

跨界河流,多頭治理,時常「這邊治理那邊汙染」

10年前,深圳寶安區居民鄭彩娟搬進眾和花園小區,小區距離茅洲河僅100米,「打開窗戶,經常能聞到刺鼻的臭味」。在枯水期,她曾經看到河道裡的底泥像柏油一樣黏稠。

水中的問題,根子在岸上。那時,茅洲河流域內共有工業企業約5萬家,其中重點監管企業795家,另有餐飲、汽修等企業1.36萬家。

2013至2014年,茅洲河連續兩年被列入廣東省掛牌督辦的十大重點環境問題之一。

「早在2007年,茅洲河治理之路就已開啟。」深圳水務規劃設計院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健介紹,先是3年的防洪排澇治理,2010年起,深圳市又啟動水環境治理工程,先後建成沙井、松崗、光明、公明4座汙水處理廠,新建汙水幹管300公裡、支管161公裡。

然而,2016年底,中央環保督察組來到深圳實地調查,給出這樣的反饋意見——流域內汙水管網仍有2000公裡缺口,每天有約31.4萬噸汙水直排入河(東莞一側還有15萬噸),導致54條幹支流全部為劣Ⅴ類水,其中40條屬黑臭水體。

曾經,茅洲河支流共和橋段水質黑臭,路過的市民大多掩鼻而過

當地認真反思並開展調研:問題的癥結出在哪?

「為了儘快取得成果,整治工程多是在比較大的幹流末端截汙,而在工廠、社區等汙水排放源頭,截汙納管、雨汙分流等措施都不到位。」王健說,「看上去幹流的水質一時得到改善,但『漏網』的汙水還是源源不斷排入『毛細支流』。」

對此,在深圳開了21年茶餐廳的潘進輝很有感觸。2018年底,當工作人員進駐寶安區新橋街道萬安小區開展管道作業施工時,潘進輝不太配合,「施工帶來出行不便,機器作業也有噪音,影響生意不說,還要求我在後廚安裝隔油池。」

直到工作人員把他請到作業現場,順著地下管道找到餐廳排汙口,潘進輝一下子蒙了。「排汙管道分布錯亂,有的管道之間口徑不同,對不上,有的直接接到了雨水井。」潘進輝的態度180度轉變,「我說這幾年沒少截汙,河水咋還那麼髒,我這就安裝隔油池!」

正如潘進輝所見,單是汙水收集,前些年因為幹管、支管、接駁管等分別由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投資,各自委託的施工方「各掃門前雪」,已建管網不成系統,存在大量斷頭管、錯接亂排管,管網與汙水處理廠建設也不同步。「數字上看,管道鋪設了不少,但相當一部分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幹部孟浩說。

直到2016年2月,經公開招標,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中標了茅洲河流域(寶安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工程總承包,一攬子包下河流治理、汙水管網等六大類工程46個子項目,多頭施工問題迎刃而解。

中電建和寶安排水工作人員合力在萬安小區排查排水管道

長期以來,茅洲河治理還存在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不同步等問題。

茅洲河是條跨界河,流經深圳和東莞兩市。

2016年上半年,經過治理的茅洲河全河段平均綜合汙染指數同比下降34.2%,水質整體呈好轉趨勢。但在當時,位於東莞一側的茅洲河幹流治理尚未進入實施階段。「如果東莞一側沒有完成入河汙水截排等河流綜合治理,茅洲河水質汙染問題仍然無法解決。」這成為時任寶安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局長朱桂明的一塊心病,「全市相關區和職能部門之間,以及城際協調不暢,多頭治水,難以實現流域統籌治理,時常『這邊治理那邊汙染』。」

治 水

攜手攻堅,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同管同治

「今日日常巡查發現:塘下湧東莞側有兩處異常排口,經現場監測,氨氮濃度分別為50.3毫克/升、26.6毫克/升,為重度黑臭。現場照片如下……」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傑在「茅洲河攻堅眾志成城廳長市長群」信息裡,發出了這樣一段話。

不到半個小時,東莞市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現場指揮部現場指揮張紹培回覆:「長安康翔東路維修主管網,正在進行的導流措施因一家工廠不當卸貨而中斷,導致溢流,現正在處理。」

水的流域性、汙染的跨域性,使得治水相關地域、部門、單位、層級的系統性、協同性至關重要。2015年底,《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出臺,深圳聯合東莞成立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兩地聯手實施流域統籌、系統治理。

茅洲河流經區域示意圖

為加強跨區域協同治理,廣東省委主要領導掛點督辦茅洲河流域汙染整治,數次赴現場督導推進,強調要堅持全流域系統治理,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同管同治,一個標準管到底,省市協同,齊抓共管。由此,茅洲河全流域系統治理駛入快車道。

「根據近5期『一周一測』監測數據,新陂頭北支紙託廠處深莞交界斷面氨氮、總磷濃度等普遍超標,分別高於地表Ⅴ類水均值的10倍、2倍,單次測得最高超標14倍、11倍,導致茅洲河一級支流新陂頭河依然重度黑臭……」去年2月,在定期舉行的茅洲河流域汙染綜合整治協調會上,深圳市提出議題。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羅華銘介紹,茅洲河33條一級支流,有9條在東莞;452萬流域內總人口中東莞有72萬,每日產生汙水25萬噸。此次出問題的新陂頭河位於深圳市光明區,但其支流新陂頭北支發源於東莞市黃江鎮,其21.62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主要在東莞市境內。

拿到監測數據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聯繫光明區倒查,一路向北溯源發現,主要汙染來源於新陂頭河北支上遊電塔處的深莞交界斷面,對下遊水質有重大影響。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光明區建議:東莞市完善市政排水管網,實施雨汙分流;加大對新陂頭北支上遊片區(東莞轄區)的工業企業環保檢查,嚴厲打擊偷排、直排、超標排汙等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工業汙水經處理達標排放,實現茅洲河2020年底前達到考核要求的目標。

問題提出後,現場分析、現場部署、現場落實——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主持,東莞市分管副市長領任務……今年10月26日,新陂頭北支喜德盛、河口兩個斷面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水質分別達到地表水Ⅴ類和Ⅳ類,均已達標。

這樣的聯席會議,從2018年12月至今已先後召開了14次,共部署76項重點問題的整改任務,推進解決了深莞之間一批跨界支流整治、界河清淤和生態補水等問題。今年初,深莞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啟動聯合交叉執法行動,按「2名異地執法人員、1名屬地執法人員、2名監測人員」交叉配置執法組,「統一部署、協同執法、互通信息」。1至9月,累計出動執法人員968人次,檢查企業250家次,立案處罰企業6家,限期整改企業132家。

茅洲河治理東莞段,上千名施工人員奮戰在東莞長安鎮200個作業面

而在深圳市內,茅洲河流經光明、寶安兩區,市水務、生態環境、住建、城管等職能部門之間,區與區之間,市、區、街道、社區之間,也在「一張圖作戰、一盤棋統籌」。

在深圳市水務局會議室牆上,一幅「深圳市2020年水汙染治理作戰圖」掛在中央,圖上粉、藍、黃、綠、白不同色塊,把茅洲河流域的分段分片清晰地劃分出來。「我們成立了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廠、網、河、站、池、泥』等在流域管理中心統一調度,初步破解了茅洲河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劃、不同層級和不同單位之間調度不暢、多頭管理的問題。」深圳市水務局副局長、市水汙染治理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龔利民介紹。

不久前發生的一次緊急跨區調水,是流域管理中心打的一場漂亮仗。

「那天下午,承接寶安區石巖街道來水的松白路汙水幹管的一個檢查井不斷湧出汙水,還淹了附近的變壓器。經過檢查發現,問題出在上遊寶安區管理的浪心汙水泵站,需要連夜檢修。」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曾亞回憶,「問題是,連夜檢修,其間不停產生的汙水怎麼處理?」

工作人員把目光投向了5公裡以外的光明區的水質淨化廠。下午5點接到請求,流域管理中心立即組織各有關單位實施汙水調度,一個多小時便安排妥當——先啟用臨時管道,將片區產生的汙水臨時轉輸至光明水質淨化廠;當泵站開始恢復生產後,再將汙水重新輸送至屬地的水質淨化廠。

「擱以前,沒有市一級層面的流域管理中心統籌調度,很難想像這種跨區調水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又會溢流出多少汙水。」曾亞慨嘆。

在深圳市,全流域系統治理的「總協調人」是廣東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偉中,他擔任茅洲河市級河長。茅洲河治理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原則,現設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河長178名,從幹流到溝渠溪塘等小微水體全覆蓋。以寶安區為例,自2017年以來,市、區、街道、社區河長共巡河近3萬次,協調解決問題6683項。

治 城

全流域控源截汙、雨汙分流,下足繡花功夫

在龍津湧發源地沙井街道辛居路,只見兩個出水孔汩汩冒出清水,不停注入修葺一新、鋪滿鵝卵石的湧道中。清水順流而下,在窄窄的巷道中蜿蜒穿行,沿岸造型古樸的老樓、彩繪的房屋牆面映入眼帘,勾畫出一幅小橋流水般的城中園林圖。

龍津湧邊,小孩子高興嬉戲

「你可能想像不到,河裡清澈的水,就來自2公裡外的沙井水質淨化廠,進廠之前是兩岸排放的生活汙水。」寶安區水務局工程一部部長唐曉斌說。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注意到,兩邊建築物牆體上是長短、寬窄不一的白色管道。通過這些管道,家家戶戶排放的汙水先進入汙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後,再作為生態補水回流河道。

一方面新建汙水處理廠,提高處理能力,採取措施控源截汙;一方面實施雨汙分流,逐個小區、街道排查改造管網,暢通支流和「毛細血管」。「市委和市政府明確要求『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唐曉斌說。

龍津湧流經的沙井古墟,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長,原本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龍津湧變得汙染嚴重。「過去,河湧兩岸都用圍板包裹得嚴嚴實實。後來我們到現場調研,打開圍板,看到水裡都是漂浮的垃圾。」沙井街道黨工委委員張宇說。

要啃下龍津湧汙染這塊「硬骨頭」,必須截汙納管。可周邊幾個連成一片的舊村落中,擁有大量歷史風貌建築及多家文物保護單位,拆不得;兩側老舊城中村房屋密集,地基淺,一挖容易塌陷;走在狹窄巷道裡,對面來個人都得側身通行,別說機械進駐,連人工搬運材料進來施工,都騰挪不開。

如何破題?市、區、街道幾番調研、論證,明確整治方向:下足繡花功夫,把舊管道一條條重新梳理,把整個片區內上千座房屋產生的汙水全部收集起來,「不讓一滴汙水進入河道」。

施工場地不足,機械無法運轉,作業人員便人抬肩扛,先把汙泥、垃圾清運出來。可接下來,河道狹窄,集納各家排出汙水的主管,往哪埋?

設計方給出的原方案是把河道拓寬5米,而這意味著要拆除3萬平方米的房屋。那段日子裡,設計、施工人員絞盡腦汁,一個個方案被提出、否決、再提出。一天,凝視著正在清淤的河道,工程師陳都突然靈光一現,隨後的碰頭會上,他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清淤後,河道變深了。是不是可以利用多出來的40至60釐米空間,把河道做成上下分隔密封的兩層,上面一層是正常的河道,下面一層走汙水。

「這突破了常規設計思路。」「下雨時大量垃圾流入河道,下面的一層會不會堵?」一時間,討論熱烈。唐曉斌覺得,這個方案可以一試。

於是,施工人員挨家挨戶摸查排汙口,接出的管道往下穿過河道,直插「負二層」精心設計的排汙溝。排汙溝再接上外面的排水幹管,無縫隙、全閉環地把汙水運送至水質淨化廠。「去年11月項目完工,一年來運行效果穩定。」唐曉斌說。

截汙納管中安裝的密密麻麻的排水管

截汙納管到「最後一公裡」,必須進家入戶,更需細緻入微。從光明區西部的鵝甲山上,茅洲河左岸的一級支流玉田河汩汩而來,蜿蜒流淌。陽光下,河水清冽,銀灰色的羅非魚在水下遊動,閃閃發亮。

「多虧了河道整治工程,讓家門口的河流變美了!」玉田河田寮大道段社區居民陳廷龍感慨。原來,隨著經濟發展,田寮社區在玉田河沿岸建起大量商鋪和住宅,河道被完全覆蓋,變成了「地下暗河」。要讓這段700米長的河道「開蓋」,十分不易。

「河道上有近3萬平方米的商鋪建築,社區物業、社區居民,我們一家家做思想工作、清拆動員。」田寮社區黨委委員麥強光說。

茅洲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施工現場

在寶安區新橋街道萬豐社區,同樣有近百家商戶。社區開展「排水管理進小區」工作,對住宅小區、工業區、商業區、城中村等的排水管渠進行全鏈條、全覆蓋、精細化管理,把汙水管和預處理系統接到每一戶人家。

「市場賣魚賣菜,很容易產生汙水,每個鋪位都要安裝3個池子,完善三級預處理設施;理髮店產生的毛髮很容易沉積管道,要安裝毛髮收集器;餐館要安裝隔油池等。」深圳市寶安排水公司副總經理劉旭輝說,「要管到最後一公裡,管到最源頭,確保雨汙分流效果。」

2016年以來,茅洲河流域投入資金399億元,新建汙水管網2042公裡,完成小區、城中村源頭改造2482個,同步新增汙水日處理能力94萬噸,實現「汙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治 產

產業轉型,騰籠換鳥,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

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和茅洲河的前緣,直到20多年後,才又重新接續——公司於1994年投資建廠,1999年竣工投產,次年便生產出了青島純生啤酒。

「作為造酒企業,自然和水有不解之緣。當年選址在茅洲河邊,就是考慮了這一點。」公司總經理王吉堯說。

不承想,啤酒廠建好後,茅洲河水質已大變。「到要生產的時候,發現水已經不行了,不得已只能從別的地方取水。」王吉堯說,原本,「茅洲河畔」是公司想好的賣點,可到了真正量產出貨時,每逢有客商來考察工廠,反而不得不跟人家強調:「釀酒的水絕不是從茅洲河來的!」

今年,為呼應和對接茅洲河碧道「啤酒小鎮」規劃,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斥資500萬元,打造了純生之旅博物館和啤酒觀光長廊。茅洲河邊,新建的啤酒花園和啤酒觀光長廊串聯一線,現代化的工廠、優雅的氛圍,讓每一位消費者暢飲美酒的同時,盡享茅洲河今日美景。

如今,茅洲河流域內共建設溼地公園6座、親水平臺31處、沿河綠道215公裡,打造出以碧道之環、溼地公園、水文化展示館、特色水閘、啤酒花園等為主要節點的生態人文紐帶。到茅洲河畔遊玩的人數迅速增長,今年國慶長假單日遊客超過1萬人次。

茅洲河燕羅溼地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啤酒廠在茅洲河畔的故事,是茅洲河水質蝶變的見證,也折射出茅洲河沿岸產業布局的變遷。曾經分布兩岸的大量工業企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騰籠換鳥。

寶安區新橋街道是茅洲河流域人口數量最多的街道,「50多萬人口,5000多家企業。」新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衛樹強介紹,「企業規模有大有小,部分沒有排汙排水設施。」

茅洲河治理開始後,新橋街道首先對企業進行分類。「高汙染的低端製造業,是重點清退對象;清退出來的空間,給高產出、低汙染的現代產業讓路。」衛樹強說。

生產車載香水的高科技企業沙彼高儀器(深圳)有限公司,舊廠區區位交通不便,周邊配套跟不上,發展受限。位於茅洲河二級支流潭頭河旁的福新發工業園,之前集中了54家小作坊企業,產值低,汙染重。「我們對租約沒到期的企業以租金補償的形式予以清退,沙彼高公司順利搬進工業園。」衛樹強介紹,從2017年至今,新橋街道共清理「散亂汙危」園區8個、清退企業211家,騰空面積14.74萬平方米。

覃昌勇2016年來到景創工業園管理處工作,每天早上6點,他都會準時來到園區西面的蓄水湖邊跑步,見證了茅洲河一級支流羅田水的治理變化,「過去這裡是臭水塘,現在環境變美了,工業園區三面環水,空氣清新,站在岸邊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水草。」

與之相伴的,是工業園的轉型。位於寶安區燕羅街道的景創工業園,2017年曾被燕羅街道通報為「散亂汙危」工業園。這裡曾經有20多家作坊式小企業,涉及塑膠、五金、化工、噴塗等行業,汙染大,產值低,所有企業年上繳稅收僅幾百萬元。如今,工業園區只有主營電子類產品的景創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年繳稅卻達2000多萬元。覃昌勇說:「公司還配套建設了無塵車間,投資新建了一套消防系統和水處理系統。」

茅洲河治理中,產業大區寶安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

4年多來,茅洲河流域共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場所)5714家,淘汰重汙染企業77家,流域經濟產業正朝形態高端、結構合理、質效更優的方向轉變。

「跳出治水看治水,深圳把治水、治城、治產結合起來,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間開發格局和產業布局優化提升,使更多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深圳市水務局局長胡嘉東說。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今天,人民日報用一個整版,講了一條河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綠博會在即,今天《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
    10月17日,《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刊發《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家園》《城在山水間 人在畫卷中》《繡出美好新生活》三篇文章。 鬥篷山、雲霧山、龍架山……黔南多山,峰巒千姿百態,峽谷曲徑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畫卷;都柳江、江界河、紅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約靈秀,或氣勢磅礴,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風景線。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黔南把綠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響亮的品牌,推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 整版刊發!動手點讚!人民日報這樣關注呼倫貝爾
    1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1版重要位置和4版整版刊發了《走進內蒙古呼倫貝爾——北國碧玉,一路行走一路歌》稿件,原文如下↓↓↓呼倫湖居東,貝爾湖在西。蒙古高原上,兩個遙遙相望的湖泊組成了「北國碧玉」的名字——呼倫貝爾。
  • 今天講一個,關於託夢的故事
    今天要講的是一位畫家朋友給我說的,不算故事,閒聊而已。 朋友是廣東客家人。 廣東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文化和習俗,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他經常會聽說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身邊的人也總會發生一些難以用科學解釋的事。 這次講的是他朋友的事,以他的說法,這個女孩是童子命。關於童子命,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再寫幾個故事,今天先不詳談。
  • 跟隨河森堡「漫遊」全球博物館
    又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再推新作《了不起的博物館》。在這本新書中,河森堡將成為你的私人講解員,帶你逛遍全球頗為知名、頗具特色的27家特色博物館。
  • 《人民日報》刊文介紹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經驗
    以下為《人民日報》全文:生態節目《美麗中國》告訴你「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創意空間)胡韶紅《 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13日24 版)最近,有關陝西榆林毛烏素沙漠「變綠洲」等消息成為社會熱點。這件被網友稱為「最該上熱搜的事」也終於登上熱搜和頭條。
  • 一條河-河南大學新聞網
    家鄉的東北方流淌著一條河———渦河。它是淮河的支流,水流量不大,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平平緩緩地流淌著。小時候,河上總是有位老漁夫,每天搖著漿,嘴裡哼著小調,不緊不慢地漂在河中。船上是一排受過訓練的魚鷹,他一下指令,魚鷹紛紛紮下去,很少有空嘴而歸的。我很喜歡站在河邊看魚鷹捕魚,它們呆頭呆腦左顧右盼的樣子,很像我曾經養的橘貓。
  • 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新知新覺)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新時代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牢牢把握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全媒體的發展給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利條件。好故事往往需要對人物、情節、場景等進行設置與營造,見人見事見情,在娓娓道來中表達觀點、表明立場,讓受眾聽得進、聽了信、記得住。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慢船長話:消逝的蘇州河人群和場景
    劉懿琛 圖非常開心今年能參與澎湃新聞城市漫步發起的「沿蘇州河而行」,這件事我們在去年底就商議過。由於這次行走活動,我有機會回顧自己跟蘇州河的關係。我想從一個小故事開始我的話題,這源於四年前受《TimeOut》雜誌邀約為他們的一期特輯寫文章的經歷,那期的主題是虹口故事。
  • 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朝陽
    朝陽是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神聖地方。 一億年前朝陽為化石寶庫 在朝陽,化石几乎無所不在。 講朝陽化石或是了解朝陽化石,一定要講好幾個故事。 第一是「化」的故事。
  • 7000萬年的光輝歲月——一條河的前世今生
    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一條山系橫跨大陸南部,阻斷了向南流動的水流,因此大部分北美河流流入西部內海或向北流入加拿大哈德遜灣。最終,在這些山上形成了一個缺口,為我們現在所知的密西西比河開闢了一條通往墨西哥灣的通道。科學家把這個缺口稱為密西西比灣,但我們其他人都知道它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從密蘇裡州南部延伸到路易斯安那州北部的廣闊的泛濫平原。就在2014年,地質學上的共識認為,密西西比河大約在2000萬年前就開始流經這個海灣。
  • 徒駭河流域的故事:鎖龍白玉石,水淹太平軍
    徒駭河流域的故事:鎖龍白玉石,水淹太平軍大地上,河流是所有生命中最偉大、最神奇的存在。每一條河流的存在都是人類文明與自然地景相互作用的具體呈現,它孕育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古老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人類沿河而居,賴河而生,與河流結下了深刻的感情,並漸漸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大河文明。
  • 河森堡做客《天天向上》 現場講解獲汪涵稱讚
    ­  上周五晚,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人氣王牌綜藝《天天向上》,與京劇大師王佩瑜、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此次來到節目中的四組嘉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親切的表示自己跟博物館有著十幾年的淵源,並稱自己也是湖南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 世界上有一條最髒的河,卻被當地居民稱為神聖的河!
    世界上有一條最髒的河,卻被當地居民稱為神聖的河在印度,恆河是一條非常神聖的河。在瓦塔納西,這個城市是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很多印度的教徒想在恆河邊火化,這樣他們可以去天堂。瓦塔納西是6000多年前修建,坐落在恆河的中遊新月形河段的左岸,人口80 萬。
  • 韓國電影《念力》:用奇幻元素講了一個現實題材的故事
    類型混搭,導演非常敢嘗試,用奇幻元素講了一個現實題材的故事。有一個亮點是,當爸爸獲得了超能力,別人都在想怎麼用這個能力發財,只有女兒關心父親會不會身體會受影響,而父親自始至終只是想給女兒更好的生活。音樂7畫面8導演8故事7表演9印象8平均7.9/10韓國本土化的超能力故事,很有鄉土氣息。中規中矩+略有新意,漸入佳境。尤其人物設置,不論大小角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及意義,何況還都那麼個性十足。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講好中國故事需創新對外翻譯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創新中華文化的對外翻譯工作。近年來,我國的外譯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外譯產品數量多、接受度差,投資大、效益低等問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翻譯過程(如計算機輔助翻譯、在線翻譯、雲翻譯)和翻譯形式(如眾包、眾籌)等都出現了新的突破。
  • 四張照片與河南大學的故事 | 我和我的學校
    這是一位中國大學生和母校共同成長的故事。當時,《光明日報》整版刊發描寫河南大學與黃河關係的長文《一所大學與一條大河的款款深情》。滄桑厚重的照片裡,歷史淬鍊的精神是我們今天接續奮鬥的力量!書香氤氳的照片裡,學校讓人流連忘返的雍容氣質,是我們安靜讀書的精神依託!
  • 全球最重要的七條河,每一條都養活了很多人,中國這一條河上榜!
    因此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全球最重要的七條河,每一條都養活了很多人!1,亞馬遜河雖然說亞馬遜河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但是亞馬遜和的水流量非常大,據了解亞馬遜河的流量比七條長江的流量還要大。而亞馬遜河流經的區域植被繁茂,養活了大量的動植物,亞馬遜河甚至還被稱為「地球之肺」!
  • 今天講一個牛逼的黑金屬和死亡金屬的故事
    根據前天和昨天的投票,今天是講一個死亡金屬和黑金屬的段子沒跑了。這個是真人這事兒,大家都知道挪威黑金屬樂隊Emperor的Ihsahn吧。
  • 一個最會講故事的植物園
    我們都喜歡故事,從我們小時候都愛看的童話故事書,到喜歡聽別人講有趣的奇幻故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從故事開始的,人腦似乎更容易接受通過故事這種形式所傳達的信息。通過設計思維而創造的場景體驗,同樣是一種故事的傳輸。
  • 牆洞的故事讓熊爪咖啡爆紅,食品行業的品牌故事怎麼講
    Life Water公司曾講過一個半瓶水的故事,「買這一半的水,讓另一半更有用」。為了幫助缺水地區的兒童。Life Water推出半瓶水的概念,只賣半瓶水,剩下的捐贈給缺水地區的兒童。「半瓶水」活動引來了300多家媒體關注,公司銷量爆增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