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貫通|慢船長話:消逝的蘇州河人群和場景

2021-01-14 澎湃新聞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以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一座橋的建造與拆除、一位攝影師的作品和一位作家的小說為線索,將彎彎曲曲的蘇州河上來來往往的人帶到我們面前。以下文字整理自這次活動的實錄。

湯惟傑在「澎湃下午茶」現場。劉懿琛 圖

非常開心今年能參與澎湃新聞城市漫步發起的「沿蘇州河而行」,這件事我們在去年底就商議過。

由於這次行走活動,我有機會回顧自己跟蘇州河的關係。我想從一個小故事開始我的話題,這源於四年前受《TimeOut》雜誌邀約為他們的一期特輯寫文章的經歷,那期的主題是虹口故事。

第一個故事:福德路上飄來果香

正巧,撰稿之前幾天遇到一件小事,覺得挺有意思,不妨當作文章的線索,就是後來題目叫《香蕉船來的日子》的一篇。也巧,文章裡這段敘述發生的場景,正好跟我們這次的蘇州河行走的路段有重合——上海大廈周邊。

上海大廈及周圍衛星地圖。圖片來源:天地圖·上海,上海測繪院網站。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我們知道,由南往北走過外白渡橋,到虹口境內,你面前有一條大名路,左手是上海大廈,右手是浦江飯店。四年前,也就是我寫文章那會,有一點感慨就是由這條大名路引起的。

「村夫烤魚」。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當時,從上海大廈東側沿大名路往北走,路西一排看過去是不知哪年就開了、也許招牌早就換過的「村夫烤魚」「湘雅閣」「火鍋四川烤魚」「上海特色小吃」……門面好看難看不去說它了,那會也都快拆了。再走兩步,左手就是一條小橫馬路,西頭通吳淞路,大名路上的你在它東頭。這就是福德路,大概也就100米長。

2016年的福德路。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這是我2016年拍的照片,照片的左邊露出一小片泰山磚的牆,就是上海大廈。經過這條路的時候,用上海話說,有點「面熟陌生」,凡爾賽版本叫déjà vu,總覺得這條路我是來過的,但一時就想不起來。回家之後,大概是要找啥東西,翻出中學時候買的一部打字機,手工勞作課用的,飛魚牌(見下圖)。當年,這部打字機我用了一陣,發現有兩個鍵卡得比較緊,打電話給廠家,他們說有個門市部在虹口,可以拿過去校正,位置就在上海大廈背後的一棟樓裡,我就捧著自己這臺飛魚打字機跑到這條路上,就是福德路。

「飛魚」牌打字機。湯惟傑 攝

我跟福德路之前就這麼一次緣分。儘管從小在虹口區長大,除了讀大學就沒離開過,上海大廈、外白渡橋一帶也經常去,但福德路除了經過路口,基本沒走進去過。因而,2016年那會我就覺得有點好奇,想知道這個福德路有點什麼來頭,結果呢,還真給我查出點來頭。

那麼窄、那麼短的一條路,它在1860至1870年代,居然是滬上水果業的一個集散地。大家都知道,虹口是上海廣東移民聚集的區域,福德路在那個辰光一度被叫作廣東街。我想,香蕉這種南方水果,在1860至1870年代的上海一定是非常稀奇的,而福德路上的廣東商家已經開始把香蕉販運到上海來了。他們把還是生的、綠皮的香蕉摘下來,用船運到上海,這個綠香蕉就在運輸途中慢慢地被焐熟了。

我們可以設想,在那個年代,140、150年之前,香蕉船來的日子裡面,蘇州河兩岸的本地人望野眼、看熱鬧,會看到停靠在岸邊,整船奇異的果實。一串串彎垂的玩意兒,還有點黃黃的,它散發的這個氣味,這種果香,當時的上海人會非常驚奇。然後這許多南方水果,就從這裡,這條福德路,分銷到上海全境,以及鄰近的江南市鎮。

第二個故事:吳淞路閘橋

1998年,外白渡橋和吳淞路閘橋跨入虹口區境北外灘。圖片來源:《上海市虹口區志》網絡版

再講一個故事,時間上離我們現在很近。我先放一張圖,是1998年拍攝的,圖示說,外白渡橋和吳淞路閘橋跨入虹口區境。吳淞路閘橋,我想在座各位印象是非常深的,它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規劃設計建設,1991年4月30日建成。

1991年4月30日建成的吳淞路閘橋。圖片來源:《上海市虹口區志》網絡版

現在網上還有一條一分鐘的視頻,畫面右上角的圖標顯示,是上海音像資料館保存的宣傳片視頻文檔。上海市民對吳淞路閘橋的印象跟一個概念有關係,所謂「千年一遇」,是講閘橋可以防千年一遇級別的特大潮水。

吳淞路閘橋。圖片來源:上海市檔案館官方微信「檔案春秋」

現在網上還能找到1991年4月17日,閘橋開通前兩個禮拜,上海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吳淞路閘橋名稱問題的通知》,這是吳淞路閘橋正式定名的文檔。當時的新聞報導都在宣傳,吳淞路閘橋建成,除了防潮水,還分擔了外白渡橋的交通壓力,解決市區南北交通問題。

前幾天,我找到了一條中國政府網(www.gov.cn)上轉發的新華社消息,時間是2009年10月16日,標題是《上海吳淞路閘橋即將「退役」》,第二天吳淞路閘橋的拆遷就要正式動工了,全文一共配了三張照片,文字很簡短:

已「服役」18年的吳淞路閘橋將於10月17日凌晨開始實施永久性拆除,預計年底前拆除完畢。

即將退役的吳淞路閘橋。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蔡維帥 攝

圖中橋面看上去已經被掘開了一部分。閘橋使用了18年,最後這一張照片應該是從乍浦路橋拍過去的。

2019年,拆卸閘橋,吊車吊起了橋箱。 圖片來源:陸文彬的博客

我在網上還找到一個博客,博主是一位老先生,叫陸文彬,他在2009年11月3日貼了幾張照片,那天他到了吳淞路閘橋的拆除現場,大家看,照片裡面,蘇州河當中的大吊車在把橋的構件——專業上叫橋箱,運到岸上。

這算第二個故事。

消逝的蘇州河人群和場景:照片和小說的線索

蘇州河上,1930年代初。 金石聲 攝

俯視蘇州河,1950年代初。 金石聲 攝

故事差不多到此為止,還有些零碎花絮。大家看這幾張照片,這是我們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創立者之一,金經昌先生的作品。金先生發表發表攝影作品一般用金石聲這個筆名,1930年代他和他的攝影同好一起辦過一份《飛鷹》雜誌,是非常專業的攝影刊物,出過19期。金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拍過一組蘇州河的照片,這是其中的一張。

金先生的作品帶有非常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那段時間,他特別喜歡拍外白渡橋的鋼架,馬路上空的架空電車線的那種幾何線條。在他這組攝影作品當中,蘇州河船民成為了現代主義風格化構圖的「部件」;我選的另一張金先生的作品,拍攝於1950年前後,取的是俯視角度,他沒有註明拍攝地點,但是一看,就能確定,是在上海大廈,當時叫百老匯大廈,俯拍的。

最後,關於虛構的蘇州河,我特別提一下關於蘇州河的一部當代敘事作品——王安憶的《富萍》,發表於2006年,距今十四年了。王安憶在裡面寫到了蘇州河,以及與蘇州河相關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蘇州河裡面垃圾船上的船工,用波德萊爾那首《拾垃圾者的酒》的詩句講,他們伴隨了這所城市的「嘔吐物」,甚至一度被別人看成是城市的棄物。我今天講題的副標題是蘇州河上已經消失了的一些景象、一些人,蘇州河上的這批船工已經消失了,上海現在已經不靠蘇州河來運送城市廢棄物了,但這一群人,王安憶在2006年對他/她們的描繪,我覺得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視角,本世紀初的視角。

《富萍》和《悲慟之地》封面

講到這裡,我願意再跟大家分享一部王安憶的中篇作品。那部小說叫《悲慟之地》,它講的是來自山東一個村莊的小夥,跟著老鄉到上海來賣姜,他喜滋滋地到上海來,想尋求機會,突然之間發現自己迷失在這樣的一個迷宮般的城市裡。這是一個有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的迷宮,他一不留神就走丟了,像是被裹進一個深淵。他徹底慌了神,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小說結尾,作家讓這個年輕人在進退維谷之際,突然之間登上了上海某一座百貨公司的大樓屋頂,他的舉動引起了周圍馬路行人的關注,他們看著他一隻腳踩在這個樓頂的邊緣,他再移動一小步就墜下來,王安憶就讓他那隻腳懸在那裡,小說就結束了。

賣姜的小夥跟《富萍》裡那幫蘇州河船工之間,有某種對應關係。如果我沒記錯,《悲慟之地》大概寫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是中國在1970年代末期進入第二輪都市化之後進入城市的一群人。而《富萍》裡寫的那群人實際年代要更早,大概是1910到1940年這段時間,因為天災或者戰亂,逃難到上海的,其中一個人群就是「蘇北人」,上海人的一個重要組成群體。他們當年大多坐船逃到上海,在蘇州河兩岸登陸,用茅席搭個簡陋的小棚子,俗稱「滾地籠」的簡易住所,在上海安身下來,然後再找一點力氣活謀生。蘇州河上運垃圾,就是他們在上海的謀生方式之一,依託蘇州河,這個人群在上海紮下了根,展開了他們在這座城市裡的故事。

現在,這個跟蘇州河曾經聯繫非常緊密的人群,已經看不到了。他們消失在了什麼地方,散落在這城市的什麼地方,我們未必知道得很清楚。比較清楚的是,蘇州河水變得不再那麼又黑又臭,兩岸漸漸長出許多高樓,許多年輕人拖著拉杆箱來這裡拍照片,有些時候多出一座橋,又在另一個時間消失了。河邊曾經有過人也不再生活在原處,人群都打散了,他們跟新來的人群互相嵌合在一道,重新打散,又重新組合。有些被大家歧視過的,現在倒是不再有歧視了,但也可能就根本記不起他們曾經存在過。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蘇州河話題,起源於這條河,也跟它一樣,在有些段落慢慢地流散了,不見了。將來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重新凝聚,重新結構,有待於我們繼續去觀察,去記錄,去表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蘇州河的治水歷史與未來發展
    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兩側42公裡岸線基本貫通。隨著貫通工程的推進,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也在7個月的時間裡組織了8次「沿蘇州河而行」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步行到外環線,體驗了兩岸大部分濱河公共空間給城市中的步行者和城市愛好者的感受。
  • 蘇州河的新起點:岸線貫通是第一步,還要做透這篇大文章
    如果說,黃浦江是上海的「會客廳」,那麼蘇州河就是居民的「後花園」。  繼黃浦江45公裡岸線貫通之後,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也於2020底迎來貫通開放。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兩側岸線涉及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等六個區。
  • 我的蘇州河|高徵:這條河到底是變了
    在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之際,澎湃新聞·視界邀請6位攝影師,以一周時間觀察流經上海城區的六段改造岸線,黃浦、虹口、靜安、長寧、普陀、嘉定。通過圖與文,我們看到蘇州河中的新與舊,改變與堅守,個人與群體。河邊的人。
  • 我的蘇州河|季成:河流與記憶的交匯
    【編者按】與磅礴的江水不同,蘇州河曾與在周邊生活的人們息息相關,她承載過居民家中一部分生活空間的功能,也曾擔負過許多人的買賣生計,是一些人漂泊的住所,也是工廠傾瀉廢棄物的出口……熙攘、繁忙、雜亂甚至骯髒;然隨歲月變遷,城市功能改造提升,她亦要轉變,試圖成為更多人走進和了解上海的「
  • 一條蘇州河,半部上海史 | 漫步上海之蘇州河
    蘇州河下遊近海處被稱為「滬瀆」 ,是上海市簡稱的命名來源。蘇州河作為吳淞江的下遊,已經在長江三角洲衝擊平原上靜靜的流淌了千萬年,默默的滋養著兩岸的土地和生活在這裡的炎黃子孫。直到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們的國門,在上海建立了他們的租界,並給旁邊的河流起了個新名字。
  • 慢直播 | 「雲賞」蘇州河,你我共此時!從百年鐘樓之上俯瞰上海母親河
    靜靜流淌了數百年的蘇州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它不僅是大上海繁華的見證,更是許多市民的情結。   新民晚報全媒體今起推出「雲賞蘇州河」慢直播,在蘇州河寶藏觀賞位——上海郵政博物館的鐘樓之上,24小時不間斷,為大家帶來城市地標實時影像。
  • 我的蘇州河|張希:老早的時候,只要聞到味道就離家不遠了
    在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之際,澎湃新聞·視界邀請6位攝影師,以一周時間觀察流經上海城區的六段改造岸線,黃浦、虹口、靜安、長寧、普陀、嘉定。通過圖與文,我們看到蘇州河中的新與舊,改變與堅守,個人與群體。在蘇州河上行駛的航船,2020。
  • 漫步蘇州河靜安段,市民可看、可聽、可摸關於這裡的唯美文字
    獲獎詩歌作品鐫刻於濱水欄杆上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圖  冬日暖陽下,市民沿蘇州河靜安段漫步,可觀看可聆聽可觸摸詩歌愛好者們寫下的唯美詩篇。1月11日,在蘇州河(四行倉庫段)濱河公共空間文化提升媒體通氣會中,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本次靜安段的蘇州河兩岸貫通工程以「閱讀靜安·詩話蘇河」為設計理念。其中,「詩話蘇河」是四行倉庫段濱江的最大特色。
  • 蘇州河貫通|「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貫通「詩意盎然」
    原標題:蘇州河貫通 | 「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貫通「詩意盎然」「蘇州河靜安段強調的是人文景觀,市民的參與很重要。」靜安蘇河灣景觀貫通工程總設計師鐘律介紹說。1月11日,繼總商會段沿岸貫通的景觀工程改造完成之後,四行倉庫段也全新亮相,正式向公眾開放。
  • 131年前,蘇州河邊的公園,現在怎麼樣了?
    新年伊始,全新貫通的蘇州河42公裡綠道成為市民遊客的休閒好去處。其實,早在130多年前,蘇州河畔就是當時上海市民重要的休閒場所。蘇州河邊上的「華人公園」,就是明證之一。近日朋友送來的一張歷史照片與此相關,勾起了這段往事。
  • 蘇州4年後將邁入的「海綿時代」 究竟是個啥?
    有著「東方水城」之稱的蘇州,水生態本底條件優越,不僅城市內部密布的水網對雨水滯留和調蓄的能力很強,近年來逐步擴展的大面積綠地和河湖溼地等生態結構網絡,也為蘇州建設海綿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到2020年,蘇州在保護規劃區內河網、溼地、大型綠地等天然海綿體的同時,要構建一個「憑臨太湖,西水東水、五楔兩帶、內環外廊、多節點」的海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 黃浦「一江一河」濱水區的城市客廳喊你來體驗→
    >黃浦區是上海為數不多同時擁有「一江一河」的城區,8.3公裡的黃浦濱江岸線和3公裡的黃浦段蘇州河南岸濱河岸線呈兩翼齊飛之勢,共同為市民遊客提供了舒適宜人的城市公共客廳。一起來看看這裡「一江一河」畔的城市美景吧↓
  • 在密西西比河上飆船
    無奈之下,一些家庭開始將眼光瞄向了房間裡的壁爐,這原本只是他們用來顯示房屋品味的「裝飾品」和擺設,現在,卻需要它發揮一下作用了。 在密西西比河寬闊的河面上,坎貝爾所屬的兩艘蒸汽輪船承受著沉重的負荷正以最大航速向南行駛著,兩船這樣急速,並非是船員為老闆坎貝爾著想,而是因為他們正在進行一場事關臉面的速度比賽。
  • 卯時帶你看世界——煙花三月,宜下蘇州~
    ▼喜歡蘇州煙雨濛濛的溫婉質感,如同一筆隨意又精心設計的丹青,最是人間清淨地,相如世上富貴花。去往蘇州是一時興起,和朋友前日說好,後日就啟程。乘著況且況且的綠皮火車,不過幾首歌的時間,就已從彼方到達了此 方。
  • 蘇州河畔普陀段,一大波網紅景點等你打卡~
    蘇州河上海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已基本貫通開放,沿線各區重塑了生活親水岸線,也打造出活力空間示範區。每一處濱水風景都值得去看看,比如普陀段約21公裡的岸線周邊,就有不少值得打卡的地方:  蘇州河沿岸健身跑道
  • 就在蘇州!
    就在蘇州!要一覽無餘太湖風光「太湖藍」——環太湖大道是不錯的選擇它全長約26公裡北起吳中區和高新區交界的安山中橋沿太湖岸線止於太湖大橋串聯了13個村莊>天鵝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對水質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自從太湖圍網拆除後,太湖優良的水質和環境,最終讓天鵝把這裡作為了棲息地。
  • 「海綿」蘇州:打造城水共生的典範
    號稱「東方水城」的蘇州情況如何?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賀風春介紹,在過去的20年中,蘇州河網密度降低了36.9%,水面率降低了20.8%,城市河網趨於主幹化、單一化,水繫結構的穩定性降低,對流域防洪排澇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黃天寅認為,蘇州在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
  • 巢湖最大管徑穿河汙水管道貫通
    12月2日上午,經過4個月的施工,巢湖最大管徑穿河汙水管道在官圩區域天河水下順利貫通,這標誌著巢湖市城市建成區4條黑臭水體等水系綜合治理項目之一——官圩乾渠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據悉,這也是目前巢湖市管徑最大、埋設最深的穿河汙水管道。
  • 彩色步道、炫彩夜景…煥然一新的北港河兩岸(復興路至平安路段),等...
    [導讀]這幾天,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和期待的「兩河一湖」景觀綠道貫通工程首開區段北港河兩岸(復興路至平安路段)正在陸續揭開神秘面紗。     在彩色步道上自由奔跑    在迷幻的霓虹和絢麗的光影中    尋找一座城市的romantic……    這幾天,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和期待的「兩河一湖」景觀綠道貫通工程首開區段——北港河兩岸(復興路至平安路段)正在陸續揭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