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詩歌作品鐫刻於濱水欄杆上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圖
冬日暖陽下,市民沿蘇州河靜安段漫步,可觀看可聆聽可觸摸詩歌愛好者們寫下的唯美詩篇。
1月11日,在蘇州河(四行倉庫段)濱河公共空間文化提升媒體通氣會中,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本次靜安段的蘇州河兩岸貫通工程以「閱讀靜安·詩話蘇河」為設計理念。其中,「詩話蘇河」是四行倉庫段濱江的最大特色。
蘇州河四行倉庫段河畔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圖
當日下午,毗鄰四行倉庫的蘇州河畔,戴著黑色墨鏡的餘錦熠正用手觸摸著防汛牆上鐫刻了詩歌的銘牌,她用手感知著突出的盲文輪廓,嘴裡默念道:「烽火叢中揚旆旌,靜安豈可任天傾。」
來自上海光影之聲無障礙影視文化發展中心的餘錦熠是一位盲人,此刻她所觸摸的盲文詩句是「詩話蘇河·閱讀靜安」主題詩歌徵集活動的獲獎作品。這些獲獎作品以普通文字和盲文鐫刻於蘇州河靜安段濱河空間,供所有遊人品讀。
靜安蘇河灣景觀貫通工程總設計師鐘律介紹,2020年下半年,四行倉庫是靜安段蘇州河兩岸貫通工程的重要區段,靜安區在四行倉庫區段打造「喚醒之路」,通過還原創作歷程,提取「詩話蘇河」「蘇河之頁」「馬路印記」「疊彩膠片」四大重要元素。
「詩話蘇河」,通過對現有濱水空間進行提升改造,構建宜人的親水空間。新改造的濱水欄杆與周邊倉庫建築相呼應,設計靈感源自於原四行倉庫建築窗花樣式,寓意透過窗戶照見歷史。這些詩歌是從徵集來的1403首詩歌中評出的21首獲獎作品。作品鐫刻在總長約80米的濱水欄杆上。
蘇州河四行倉庫段河畔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圖
「馬路印記」,挖掘區域歷史底蘊,將周邊商貿特色歷史街區版圖,與歷史建築符號轉化為地刻線條,融入濱水景觀;將消逝的「路名」鑲嵌在70餘米長的景觀牆上,留下了靜安時代變遷的市民情感。
「蘇河之頁」,將二維碼鐫刻在座椅上,遊人掃碼後,即可觀看聆聽電子書。「蘇河之頁」是詩歌徵集活動中,甄選出的獲獎作品。書中的配樂朗誦由「光影之聲」殘障人士,並邀請多位朗誦藝術家共同完成。
餘錦熠正用手觸摸著文化銘牌上鐫刻的盲文詩句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實習生 張超焱 圖
「膠片魔盒」,採用炫彩夾角玻璃印刷技術,將歷史記憶膠片與色彩玻璃結合,鑲嵌於廊架結構。
此外,在四行倉庫區段,靜安區對該段現有濱水空間與原有機動車道進行一體化提升改造,鋪設約2100平方米彈格石路面取代原瀝青路面;修建約1800平方米濱河步道,整體綠化提升約2300平方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