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漫遊」上海建築,「建築可閱讀」線上平臺開啟

2020-12-02 騰訊網

為保障觀眾和一線員工的健康和安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上海原先對外開放的建築場所近期陸續暫停對外開放。為保障群眾文化權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各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全市「建築可閱讀」線上平臺,繼續為各界公眾提供服務,讓廣大市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在線上閱讀建築。

黃浦區

黃浦區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區,是紅色文化的傳承地、海派文化的發源地、江南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區域。「閱讀黃浦」微信小程序是黃浦區「建築可閱讀」網絡平臺。該平臺以文化專題為抓手,分絲析縷建築背後的事件與人物,勾勒還原了包括「黨的誕生地」「講述城廂的故事」「上海城市原點」等在內的重要歷史和地理片段,串珠成線,以饗讀者。「閱讀黃浦」帶你發現上海!

靜安區

靜安區見證了申城百年的變遷。蘊涵故事的老建築,如同「物化的史詩」,為這片土地孕育了溫暖的記憶。在222處優秀建築中,我們通過VR全景地圖實現了建築的二維碼全景閱讀,通過掃描建築和景點二維碼,就可浸入式閱讀和遊覽,讓未曾走進建築的市民百姓通過VR全景即可生動感知;利用6個樂遊移動驛站實現線上導遊、線下漫遊、線上線下共享遊的移動文旅公共服務;以「文化+行走」的文旅融合新方式推出了15條微旅行線路,增加了「建築可閱讀」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徐匯區

很少有一個地域像「徐匯」那樣,能盡情呈現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魅力——中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中國近現代藝術於這裡發源。一個「匯」字,註定了從古至今的多元化。在徐匯,有跨越百年的老建築,也有引以為傲的新地標,這些可閱讀的建築,體現了徐匯從傳統走向現代、兩者精妙融合的氣勢。漫步在梧桐掩映的街區,可以感受自然的韻律,觸摸到城市的溫度,在繁華與閒適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防疫情,共努力,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目前您可在線上閱讀衡復地區30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和129處歷史建築,我們也會陸續上線更多優秀歷史建築和文物建築,讓您足不出戶地感受徐匯的獨特魅力。

長寧區

長寧區第一批網上建築可閱讀建築21家,主要為第四批長寧區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包括張愛玲度過6年的時光的聖瑪利亞女中,鄔達克最後8年在上海的家,一直隱身在復旦中學內的李鴻章祠堂及門樓等。建築可閱讀內容包含中、英圖文介紹和語音導賞,供市民在線上閱讀長寧老建築。

虹口區

虹口區以「文化三地」的定位為核心,用好用足區域優勢資源,用建黨精神、愛國精神、城市精神引領社會,用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潤澤心靈,以歷史建築、歷史街區的活化與更新,歷史建築背後文化故事的傳承與發揚,以及歷史建築所孕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等為具體形式,以「這裡有一條『海上長虹』,珍藏了一路跨越歷史的絕美風光」為主線,整合了包含區域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優秀歷史建築、市、區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以及歷史風貌區和風貌保護街坊在內的各類文化旅遊資源向度。

楊浦區

當您漫步楊浦,139幢文物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以及代表性建築等各具特色,將與您不期而遇。隨處「掃碼聽故事」、「VR全景遊」、「蜻蜓FM聲臨楊浦」、「無線智慧導覽楊樹浦濱江」,盡享「可悅讀」。楊浦擁有「三個百年」和紅色文化歷史人文底蘊。其中,百年大學,區域內有復旦、同濟等10餘所高校;百年工業,上海第一家電廠、水廠、煤氣廠等都誕生在楊樹浦沿線;百年市政,「大上海計劃」留下了舊上海市政大樓等一批文保建築,高簷重樓、中西合璧。紅色文化有陳望道舊居《共產黨宣言》陳列館,有《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地國歌展示館。區域內還有10餘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讓我們一起「百BU穿YANG」,穿行百棟建築,穿越百年榮光,來一場城市文化微旅行吧!

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目前共計435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處,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53處,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372處,其中353處可進行擴展資料閱讀。以上全部可通過「浦東文物」微信服務號-「文博查詢」-「文物查詢」中的「目錄查詢」、「查關鍵字」、「掃二維碼」以及「定位地圖」等四種查詢方式進行閱讀。

普陀區

根據上海市文物局《關於在本市文物建築及文博單位推廣使用二維碼導覽的通知》(滬文物〔2018〕67號)文件精神,普陀區於2018年啟動建築可閱讀項目——「漫步普陀·閱享建築」。目前首批上線的33處點位,包括30處本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點)、優秀歷史建築和3處路橋,於2019年底完成全部點位的掛牌工作。遊客可通過微信掃描銘牌二維碼,進入「漫步普陀閱享建築」小程序,以文字、音頻、圖片等方式了解相關歷史。

閔行區

閔行區共有144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文物保護單位38處,每一處文物建築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包含著一段獨有的歷史故事。為了確保區域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很好地保護與傳承,閔行區加強歷史建築的保護。這些建築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記憶,它是獨具閔行特色的歷史文化符號,更是我們閔行人文脈相傳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資源。

松江區

松江歷史文化悠久,從唐代至清代遺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歷來素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一說, 歷代古建築佔上海地區之首。如今,文化和旅遊相互融合,閱讀建築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關鍵點。通過閱讀建築,不僅可以展現松江的歷史風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演繹人文松江為特質的全域旅遊魅力,還能將松江悠久的古韻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播。目前,位於松江23處地標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和名人紀念地都掛上「二維碼」,掃描這些二維碼,就能迅速了解建築和遺蹟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軼事,有中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呈現方式,讓建築「可看、可聽、可讀」。

奉賢區

「千年青村、百年奉城」,是上海市奉賢區歷史文化悠久的真實寫照。尤其是築城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與山西平遙古城(洪武三年)同時代打造的奉城古鎮,是上海唯一的圍城古城,奉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是原奉賢縣縣治所在地,也是中共早期地下黨組織活動的秘密據點之一。

在奉賢,可閱讀的建築有中共奉賢縣委舊址、奉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青村港歷史文化風貌區、莊行南橋塘歷史文化風貌區、八字橋、張炳官宅、錢孟生宅和萬佛閣等。

散落在今天奉賢區的數十座古橋以及萬佛閣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遺存,更是承載著千年的奉賢文化,歡迎四海賓朋遊覽。

相關焦點

  • 北京市民可線上探秘「宅在家」的動物們
    多家市屬公園開啟「雲遊」模式 市民宅在家也能看展覽  市民可線上探秘「宅在家」的動物們  本報訊(記者 王斌)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居家生活,北京動物園、頤和園等多家市屬公園和中國園林博物館陸續推出了「線上遊園」服務,開啟「雲遊」模式,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聽講解、看展出。
  • 中國北方國家會展旗艦平臺首展 -中國建築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築...
    首展將作為致敬建黨100周年的實際行動,是遵循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國家會展平臺、行業冠軍的領跑平臺。首展將全面展示建築領域「十三五」成果,開啟「十四五」規劃新篇章,落實國家戰略的使命與擔當。
  • 世界上最高的十大建築
    大家可能看過關於U型彎曲摩天大樓的最新報導,該樓的設計創意由紐約的一個建築公司提出,儘管它看起來違反了力學和科學定律,但它可能即將成為紐約天際線的永久標誌物。這棟被人們稱為「大彎樓」的建築使我們聯想到散布世界的其他建築奇蹟,因此我決定研究一下世界上十大最高的建築。
  • 高橋鎮生活日記——「建築可閱讀」走進高橋,看黃文欽故宅
    走進高橋 · 建築可閱讀看到老街走進高橋是否讓你想起曾經的煙雨江南亦或是那一抹無聲的記憶彎彎的觀音兜,翹起的脯雞角那些建築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如基因一樣早已傳承下來那是每個高橋人不可磨滅的印記那是屬於這裡的獨家記憶更是一段優秀的建築歷史修舊如故,借形還神那是不可或缺的歲月章回走近高橋,閱讀建築
  • 上海哪座建築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曾經成為主導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不過後來因為設計被認為過於單調,使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並逐漸發展至後現代主義。文遠樓是位於上海市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的一座現代主義建築,建成於1954年,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也是最早的包浩斯風格建築。文遠樓建於1953年,由任教於同濟大學建築系的建築師黃毓麟、哈雄文,以及結構設計師俞載道合作完成,是中國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在該建築於1954年落成之前,建築師之一的黃毓麟因患腦瘤而逝世,年僅28歲。
  • 87條建築微旅行線路,帶你閱讀上海六大中心城區
    2019上海旅遊節期間,市文旅局聯合六個區文旅局共同推出87條各具特色的建築微旅行線路,9月22日,首屆「建築可閱讀」文創市集暨微旅行線路推介活動將在靜安公園舉行。屆時,市集上將展銷百餘種與「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六個區的87條微旅行線路也將正式啟動。 不妨循著這些線路,用「腳步」去丈量海派建築的厚重文化吧!
  •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在本節的開頭,我推薦的這張巴赫的音樂唱片,和我們這一節的文字有很多的聯繫,因為我在這些動聽的大提琴音樂中,聽到了建築的結構感。在美妙音樂的陪伴下,讓我們開啟這場藝術旅程。
  • 什麼樣的建築能成為上海前灘新地標?
    1.貴在地塊價值 地塊的發展規劃與承載 作為享譽全球的建築設計事務所,JERDE對於項目的選擇從來都是謹慎的,在一個令人充滿期待的位置,投擲下"場所創造"的又一個實體作品——項目地處在黃浦江以東、川楊河以南、濟陽路以西、華夏西路(中環線)以北的核心區塊上——
  • 在上海 不同高度的建築為何這樣布局
    不久前,《城市規劃學刊》上登載了一篇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周儉領銜的城市三維空間研究——《上海總體城市設計中的城市高度秩序研究》。文章認為,總體城市設計繞不開城市高度問題。通過對上海建築高度的分析,解讀了上海中心城區城市高度的層次格局和主從關係邏輯,並解答了在總體城市設計層面,如何通過規劃來優化城市高度。
  • 建築「年輪」講述與生俱來 的上海故事
    文/張瀟博 繆雯今天的上海,可能是世界上變化 發展最快的大都市之一,陸家嘴、迪 士尼、大虹橋、自貿區,都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面貌。這 速度,帶來了多元、摩登的現代建築, 同時也讓很多老建築、老房子,站上 了命運的十字路口,有一些甚至就此 消失,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 建築物理環境技術要求
    建築物要想使用的方便、舒適,我們就要對其物理環境做一定的要求,建築物理環境主要包括光環境、聲環境、熱工環境和空氣品質四個方面,今天我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它們的具體要求吧。一、室內光環境:(一)採光居住建築的臥室和起居室(廳)、醫療建築的一般病房的採光不應低於採光等級Ⅳ級的採光係數標準值;教育建築的普通教室的採光不應低於採光等級Ⅲ級的採光係數標準值。口訣:朝Ⅲ暮Ⅳ。教室是給學生用的,他們是祖國的花朵,象徵著朝氣,老年人一般都會待在家裡,醫院裡也是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都是到了遲暮之年,所以是朝三暮四。
  • 上海旅遊節將於9月12日開啟,五個主題九大活動等你來參加
    主要內容有上海旅遊節「雲旅遊」平臺開啟、「2020年上海文化旅遊推廣窗口」授牌等活動。旅遊節開幕式恰逢南京路步行街東拓開街全新亮相,慈安裡、慈昌裡知名品牌和網紅集合概念店、華為全球最大旗艦店以及南京路東拓路面鋪裝、綠化景觀、建築燈光、定製的綜合路燈燈杆等將給市民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其中,作為開街的重要標誌,將啟動「點亮南京路東拓街燈」。
  • 深圳平安產險大廈建築設計,高技表皮妝點城市天際線
    「平安產險大廈在南北方向上與平安金融中心南北塔形成了連續的軸線序列,在平安金融中心達到頂峰。設計考慮的是清晰的幾何輪廓和易於理解的建築造型,為了避免太華而不實的設計,這一軸線上的五棟塔樓擁有各自不同的嚴肅性和優雅性。」
  • 這場關於「未來建築」的展覽,把建築變成了葉、雲、光、碗、種子
    8 月,我們開啟了一場成都 VS 上海的「雙城 battle」,2 位大咖策展人帶隊,6 家先鋒設計機構同臺競技。快兩個月過去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終於面臨決勝時刻。當創意、科技與建築相遇,會產生多少「未來建築」的可能性?已經完成的6個「建築展品」會有多大的「腦洞」?
  • 關於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建築 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築博覽會」的...
    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是基於國家戰略頂層設計,由商務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共建,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繼廣州、上海後的第三個**會展中心。為全面踐行建築行業新發展理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學研用高端交流對接平臺,引領行業發展,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重磅推出「全產業、大規模、高起點、高品質」**展館首展——中國建築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築博覽會。
  • 上海十大超級建築排行榜,衛星上看的清清楚楚!
    第九名:上海世博中心。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所。衛星照片中白色的長條形建築物是世博軸,也就是世博會的主入口和主軸線,是世博園區最大的單體項目。世博軸南北長1045米,東西寬99.5米至110.5米。基地面積13.6萬m,總建築面積25.2萬m,總造價近30億,為鳥巢及水立方的總和。第八名: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 瑞麗開啟全球購線上免稅商城
    同時,在本次活動盛典現場,北京《瑞麗》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與純免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啟動全新的戰略合作,全面開啟瑞麗免稅電商業務「瑞麗全球購」。  開啟掌心上的免稅生活戰略合作正式啟動  2020年7月,《瑞麗》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成立北京《瑞麗》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以品牌為引領的時尚產業全鏈服務平臺,通過媒體服務、電商與直播電商
  • 上海公共建築屋頂綠化率水平低 僅佔可綠化屋頂5%
    企業的屋頂綠化可以作為內部員工休閒區,酒店裡的屋頂綠化區域常常作為露天酒會和典禮的舉辦地,商場裡設置屋頂綠化帶不僅為景觀增色,還可以作為戶外就餐區招攬顧客,更有不少創意商家在屋頂綠化帶設立有機農場,種植果蔬……不同類型的建築搭配相適宜的屋頂綠化,具有經濟、環保、社會等多方面的意義。
  • 上海繼國際傳媒港後,又火一建築,預計2021年開放,就在浦東新區
    說到上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上海是一線城市,是國際化大都市,在世界範圍內,與紐約等地擁有著一樣的位置,作為一座發展先進的城市,上海每年都會不斷的更新著境內的建築,地標建築的打造標誌著上海的經濟發展,也是我國面向國際的新風貌。
  • 青浦企業創新3D列印建築,未來連搬磚的機會都沒了!
    早在2018年,盈創就提出了3D列印建築綠色循環產業概念,公司整合了城市建築、鋼廠、煤化工、電廠、沙漠沙等5大可再生可循環產業,經過分類處理、顆粒化的碾磨,最終被配比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列印建築油墨。發布會上,盈創還展示了最新的四種3D列印技術的應用場景,開啟全球大採購彩色模式。3D列印生態岸線、3D列印高速聲屏障、3D列印隔離病房以及3D列印全球最大規模示範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