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我們開啟了一場成都 VS 上海的「雙城 battle」,2 位大咖策展人帶隊,6 家先鋒設計機構同臺競技。快兩個月過去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終於面臨決勝時刻。
當創意、科技與建築相遇,會產生多少「未來建築」的可能性?已經完成的6個「建築展品」會有多大的「腦洞」?
當「新一線」成都以建築之名 PK「超一線」上海,兩座高人氣城市的新銳建築師,有什麼碰撞發生?
更關鍵的是,只有 1 個設計機構能拿到「最佳建築設計方案」的頭銜,會是誰?
9 月 25 日,在成都少城劇場,【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成都&上海建築創新設計雙城邀請展】終於拉開最後的篇章。
4 小時的激情展演,363 頁 ppt,6 位講演者每人只有 15 分鐘,在 15 分鐘內他們要闡述過去一個多月精心設計的作品。
「最佳建築設計方案」將由 34 位特邀「觀察員」投票產生,他們都投給了誰?
上海戰隊
1.《能量碗》
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2.《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Mur Mur Lab 3.《Cloud Valley雲谷》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成都戰隊
1.《光之門》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2.《Space Ordered雲空間》之舍建築 3.《Well-being》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帶領上海戰隊的是楊明潔(同濟大學客座教授/YANG DESIGN 及羊舍創始人/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工業設計師),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楊明潔更關注的是「技術與人文的邊界」。他認為,「技術的發展,其結果應該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友善,而非越來越對立。技術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而帶領成都戰隊的,則是更具藝術家氣質的王亥(知名藝術家/設計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傷痕美術代表人物之一),王亥認為,「建築可以界定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好的建築能夠成為代表城市的封面。」
▲特邀策展人及「上海戰隊」導師-楊明潔。攝影:ICY/小枝©ICYWORKS
▲特邀策展人及「成都戰隊」導師-王亥。攝影:ICY/小枝©ICYWORKS
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顯然,在兩位「策展人」的帶領下,來自兩座城市的設計方案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側重之處。
如果說上海戰隊是注重人文的」務實派」,那麼成都戰隊則更像是自由浪漫的「想像派」。
▲參展機構講演設計方案。按出場順序,從左到右依次為: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Mur Mur Lab、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之舍建築、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攝影:ICY/小枝©ICYWORKS
來自 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的《Well-being》,在 6 個參展作品中高度最「低」,人氣卻很高,不僅被 34 位「觀察員」選為了「最受歡迎建築設計方案」,也成為了現場 300 位觀眾最青睞的那個。
進行方案講演的是 Frank,他努力說著一口並不那麼標準的普通話,平均一分鐘說 15 次「我們」這個詞,作為最後一位登場的講演者,在最後關頭抓住了觀眾們的耳朵。
《Well-being》從一顆種子開始。LivFAMA 把建築視為一顆種子,讓生活、工作、文化都和建築一同自然有機地生長。如果從遠處看過去,這個建築就像正在破土而出的種子。
▲《Well-being》設計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青羊區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正是使得方案所在產業園異於其他產業園的獨特之處。因此 LivFAMA 不想因為建築而破環場地,設計了儘量低矮的建築,比周邊的建築都要低,如同一個微微起伏的山坡。
這個「山坡」的線條受到西嶺雪山的啟發,不規則的、層疊的線條形成了流動的美感。
於是人在建築內外的運動,也是隨建築流動的。人可以通過不同的線條,抵達地下的廣場、屋頂上的活水公園、建築外側的公交車站和公園步道.....人們在這些地點的活動,都由流動的動線串聯起來。
▲《Well-being》效果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在建築功能的設計上,70% 針對未來的長期使用者,30% 針對未來的公眾。工作區域和休閒區域等不同的功能區,隨著建築外擴的形態四散分布。建築的主入口與外部的公園形成了 L 形的連接。
因此,建築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在對周邊環境產生低影響的同時,和外部的市政建築、設施是共存共立的。
看著視頻裡的模擬場景,可以想像,假若這個設計方案落地,無論是園區內的使用者還是大眾,都能在同一個建築內各取所需,和諧相處。
▲《Well-being》功能劃分示意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為了促進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LivFAMA 採用了最新現代國際建築標準。
「《Well-being》將會是成都第一所利用建築提供環境過濾的標誌建築。」Frank說到。建築內對每一把椅子都可以過濾空氣,建築表皮抗酸雨也能過濾空氣,雨水可以回收利用......
乍一看,低矮的《Well-being》可能並不顯眼,實則它不僅讓建築融於當地文化環境之中、使用高科技的技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真的可以成為一顆「種子」,在未來五年甚至五十年的時間裡,讓生活和工作在這裡自由生長。
▲《Well-being》室內設計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未來的建築會是什麼樣?
「建築的邊界在哪裡?」「建築最終回歸何處?」「建築應該呈現出什麼樣的表情?」......來自上海的3個參展機構創造出了更多看待建築的不同方式。
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的設計方案叫做《能量碗》,能量?碗?這兩個詞好像和建築不搭邊啊。建築可以是一個「碗」嗎 ?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位於四川盆地的成都,可以看作是巴蜀文化的聚寶盆;而上海因有河流文明和沿海的影響,形成了獨特海派文化風格。《能量碗》試圖創造一個讓成都、上海對話的建築。
《能量碗》把文化喻為一種流動的空間概念,以流動的形式構築空間。從上往下看,《能量碗》是一個環形的多層次的建築,外層的環是一個雲頂展廊,中間漂浮著的是天空合院展廊,最中間的露天庭院可以進行沉浸式的展覽。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路逕自然而然地進入空間,在空間內,人的移動也會隨著建築的形態而上下起伏。在這個過程中,身處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畫面。
與此同時,具有科技感、未來感的建築形態看起來像一葉小舟,也像一艘太空飛船,在給人新奇體驗、陌生感的同時,卻又通過具有反射性質的建築表面去映射周遭的自然環境,以此達成建築與自然的對話。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如果說《能量碗》是在探索未知的邊界,那麼來自 Mur Mur Lab 的《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則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回歸,不是探索未知的邊界,而是讓人更加貼近自然。
Mur Mur Lab 的設計方案,源自對建築屬性的根本探索。Mur Mur Lab認為,「建築的屬性可能是建造、材料、空間……不論是什麼,有一個屬性是不變的,那就是『幾何』。幾何是源於自然的概念,從自然到幾何,從幾何到建築,幾何更像是一種媒介和途徑,自然才是建築的根本屬性。」所以,Mur Mur Lab 希望藉助科技,回到自然中去。
在方興未艾的西城開發中,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招商中心處於一片珍貴的綠地中。因為已經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Mur Mur Lab 的設計不是從建築開始,而是從場地開始。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於是我們看到一片「葉子」輕輕地落在了一片綠地之上,與樹、水、風和光,一起構成了和諧的自然系統。
假設你走入其中,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在這座建築周邊的各個角度,因為樹木的遮擋,都很難看清建築物的全貌,只有分散的片段,但正是這些片段拼湊出了我們還沒走進這座建築時的想像。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當這座建築終於全部展現在我們眼前,大面積玻璃幕牆的使用,又讓建築像一個畫布一般,接受周圍的一切,而不是喧賓奪主展示自己。
它不想成為一個紀念碑類型的建築,而是以謙卑的姿態隱藏在自然之中,歡迎城市中的每個人。
想像著走進去,應該會有「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感受吧。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當 Mur Mur Lab 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種綠意盎然的生活方式的同時,HATCH Architects 漢齊建築則用《Cloud Valley雲谷》,設計了一種「讓人在空間中自由快樂度過他的時間的方式。」
通過例舉浦西的法租界和成都的老街區,HATCH更關注的是空間尺度對人所提供的關愛。他們想探討的是:通過建築,如何釋放人的壓力,如何讓科技服務人?從外觀上看,《Cloud Valley雲谷》仙氣十足,這歸功於精緻的噴霧系統。當噴霧系統開啟,繚繞的霧氣將整個建築物包圍,看起來就好像一朵雲輕輕落了下來。
▲《Cloud Valley雲谷》效果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根據地形的不同,《Cloud Valley雲谷》所在的場地被劃分成了平地、山谷、山峰、雲頂等區域,若要抵達雲頂,必須要依次經過平地、山谷、山峰......好似在城市中歷經了一場戶外徒步。
徒步的過程中,眼前的雲頂始終隱藏在雲霧裡,只有登上建築的最頂端,才能穿透雲霧看清建築的真面目。
▲《Cloud Valley雲谷》地形示意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在科技的運用上,《Cloud Valley雲谷》處處都體現著人文關懷。比如在廣場上設置了數個「雲朵」組合而成的矩陣,可以供人們庇蔭使用,也能收集太陽能供園區使用;配合相應的 app,跑道可以採集人們的運動數據;建築中心的冥想區屏蔽了一切電子信號,為人們創造了一個深度交流的空間......
▲《Cloud Valley雲谷》效果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來自之舍建築的《Space Ordered雲空間》,同樣也運用了「雲」的概念。雲可以是物質的雲,也可以是虛擬的「雲空間」。
《Space Ordered雲空間》把雲的機制運用到建築中,建立起「儲存庫-傳輸-用戶」的通道。是不是有點疑惑?
簡單來說,就是像「叫外賣」一樣,將不同功能的空間order到使用者身邊,讓空間來找我們。
▲《Space Ordered雲空間》概念示意圖。©之舍建築
之舍建築的分享從一段視頻開始,視頻中展現了人一天要經歷的各個場景,關於寵物、會議、音樂、閱讀、健身、自然、休閒、親子、獨處等......
《Space Ordered雲空間》把這些不同場景的空間「儲存」在一起,人們可以任意「提取」自己當下需要的場景空間。這是一個有求必應的空間,簡直太炫了。
▲《Space Ordered雲空間》效果圖。©之舍建築
未來是未知的、無形的,等待我們去探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建築可以界定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建築甚至可以成為代言這座城市的新「封面」。
毫無疑問,慕達建築 MUDA-Architects 帶來的《光之門》,是6個參展作品中最具有象徵意義的。
▲《光之門》效果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光之門》看起來很奇怪,奇怪之處在於,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建築的形態。效果圖上的它看起來,像是一束光,再一看,組成它的仿佛是兩條在比賽著向上攀爬、看誰先觸摸到穹頂的光束。
這真的是建築嗎?
▲《光之門》結構示意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光之門》建築表層使用的是透明玻璃以及電光玻璃,再組合上透明屏,可以隨意變換建築的「皮膚」。
《光之門》被特意放置在串聯整個園區的活力環的上面,將活力環「截斷」,把兩端的活力環向上「拉伸」到 70 米的高度,頂端留下「光的出口」。
當光從頂端的出口打下來,眼前的建築就像是一扇高高的、打開的門。門的背後或許就是未來,走進光,未來只是一扇門的距離。
光寓意著「探索」,而《光之門》是未來建築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
▲《光之門》效果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一個產業園建築的設計,可以更新一片老城區,推動一座城市的發展,創想關於「未來建築」、城市,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一次雙城 battle,借建築設計這個載體,可以對比兩座城市的不同之處,並從中找到各自的特質。
這次雙城設計邀請展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這不是一次傳統意義上的競賽,沒有一二三名,這是一個關於「未來建築」的展場。
▲在圓桌論壇環節,2位「策展人」更與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劉藝、甲骨文Oracle應用管理方案——華中&華西大區負責人向思飛、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黃濤等3位特邀嘉賓,共同探討關於此次雙城邀請展的感想以及關於建築、科技、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從左至右依次為:嘉賓黃濤、王亥、向思飛、楊明潔、劉藝,以及主持人思斯。攝影:ICY/小枝©ICYWORKS
本次「成都 & 上海建築創新設計雙城邀請展」,不僅實現了首次「超一線X新一線」的城市級創意對話,以及「建築X科技」的建築創新思考的迭代再造,更跨越設計和科技的行業界限並打破設計領域的藩籬,連結了來自成都、上海的先鋒設計師們。
▲參展機構合影。攝影:ICY/小枝©ICYWORKS
與此同時,科技帶給城市建築和時代文明的,不只是想像中的簡單「突變」,也是一種在原有人文肌理上的複雜「再生」。
在集人文與科技於一體的青羊區進行一次產業園建築創新設計的前沿嘗試,實現了將文化空間屬性連結科技槓桿力量,為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的建設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呈現方式及可能性。
未來,不斷創新建設的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更將成為西部乃至全國最為優質的新型融合型園區,為創新型產業園區的更新道路樹立一個全新的範本。
▲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設計概念圖。
下一步,本次雙城邀請展 9 月底將於言幾又門店開啟持續半個月的線下展覽,10 月中旬將在上海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建築與科技,成都與上海還會有怎樣精彩的思想碰撞?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