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關於「未來建築」的展覽,把建築變成了葉、雲、光、碗、種子

2021-01-08 雷科技

8 月,我們開啟了一場成都 VS 上海的「雙城 battle」,2 位大咖策展人帶隊,6 家先鋒設計機構同臺競技。快兩個月過去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終於面臨決勝時刻。

當創意、科技與建築相遇,會產生多少「未來建築」的可能性?已經完成的6個「建築展品」會有多大的「腦洞」?

當「新一線」成都以建築之名 PK「超一線」上海,兩座高人氣城市的新銳建築師,有什麼碰撞發生?

更關鍵的是,只有 1 個設計機構能拿到「最佳建築設計方案」的頭銜,會是誰?







9 月 25 日,在成都少城劇場,【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成都&上海建築創新設計雙城邀請展】終於拉開最後的篇章。

4 小時的激情展演,363 頁 ppt,6 位講演者每人只有 15 分鐘,在 15 分鐘內他們要闡述過去一個多月精心設計的作品。

「最佳建築設計方案」將由 34 位特邀「觀察員」投票產生,他們都投給了誰?





上海戰隊

1.《能量碗》

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2.《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Mur Mur Lab 3.《Cloud Valley雲谷》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成都戰隊

1.《光之門》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2.《Space Ordered雲空間》之舍建築 3.《Well-being》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帶領上海戰隊的是楊明潔(同濟大學客座教授/YANG DESIGN 及羊舍創始人/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工業設計師),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楊明潔更關注的是「技術與人文的邊界」。他認為,「技術的發展,其結果應該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友善,而非越來越對立。技術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而帶領成都戰隊的,則是更具藝術家氣質的王亥(知名藝術家/設計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傷痕美術代表人物之一),王亥認為,「建築可以界定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好的建築能夠成為代表城市的封面。」

▲特邀策展人及「上海戰隊」導師-楊明潔。攝影:ICY/小枝©ICYWORKS

▲特邀策展人及「成都戰隊」導師-王亥。攝影:ICY/小枝©ICYWORKS

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顯然,在兩位「策展人」的帶領下,來自兩座城市的設計方案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側重之處。

如果說上海戰隊是注重人文的」務實派」,那麼成都戰隊則更像是自由浪漫的「想像派」。






▲參展機構講演設計方案。按出場順序,從左到右依次為: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Mur Mur Lab、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之舍建築、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攝影:ICY/小枝©ICYWORKS


沒想到全場最「低」的建築, 得到了最「高」的青睞


來自 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的《Well-being》,在 6 個參展作品中高度最「低」,人氣卻很高,不僅被 34 位「觀察員」選為了「最受歡迎建築設計方案」,也成為了現場 300 位觀眾最青睞的那個。


進行方案講演的是 Frank,他努力說著一口並不那麼標準的普通話,平均一分鐘說 15 次「我們」這個詞,作為最後一位登場的講演者,在最後關頭抓住了觀眾們的耳朵。


《Well-being》從一顆種子開始。LivFAMA 把建築視為一顆種子,讓生活、工作、文化都和建築一同自然有機地生長。如果從遠處看過去,這個建築就像正在破土而出的種子。

▲《Well-being》設計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青羊區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正是使得方案所在產業園異於其他產業園的獨特之處。因此 LivFAMA 不想因為建築而破環場地,設計了儘量低矮的建築,比周邊的建築都要低,如同一個微微起伏的山坡。

這個「山坡」的線條受到西嶺雪山的啟發,不規則的、層疊的線條形成了流動的美感。

於是人在建築內外的運動,也是隨建築流動的。人可以通過不同的線條,抵達地下的廣場、屋頂上的活水公園、建築外側的公交車站和公園步道.....人們在這些地點的活動,都由流動的動線串聯起來。


▲《Well-being》效果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在建築功能的設計上,70% 針對未來的長期使用者,30% 針對未來的公眾。工作區域和休閒區域等不同的功能區,隨著建築外擴的形態四散分布。建築的主入口與外部的公園形成了 L 形的連接。

因此,建築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在對周邊環境產生低影響的同時,和外部的市政建築、設施是共存共立的。

看著視頻裡的模擬場景,可以想像,假若這個設計方案落地,無論是園區內的使用者還是大眾,都能在同一個建築內各取所需,和諧相處。

▲《Well-being》功能劃分示意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為了促進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LivFAMA 採用了最新現代國際建築標準。

「《Well-being》將會是成都第一所利用建築提供環境過濾的標誌建築。」Frank說到。建築內對每一把椅子都可以過濾空氣,建築表皮抗酸雨也能過濾空氣,雨水可以回收利用......


乍一看,低矮的《Well-being》可能並不顯眼,實則它不僅讓建築融於當地文化環境之中、使用高科技的技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真的可以成為一顆「種子」,在未來五年甚至五十年的時間裡,讓生活和工作在這裡自由生長。

▲《Well-being》室內設計圖。©LivFAMA Designs&Co.設計公司


不被視為建築的事物能變成建築嗎? 比如碗、葉、雲......


未來的建築會是什麼樣?


「建築的邊界在哪裡?」「建築最終回歸何處?」「建築應該呈現出什麼樣的表情?」......來自上海的3個參展機構創造出了更多看待建築的不同方式。

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的設計方案叫做《能量碗》,能量?碗?這兩個詞好像和建築不搭邊啊。建築可以是一個「碗」嗎 ?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位於四川盆地的成都,可以看作是巴蜀文化的聚寶盆;而上海因有河流文明和沿海的影響,形成了獨特海派文化風格。《能量碗》試圖創造一個讓成都、上海對話的建築。

《能量碗》把文化喻為一種流動的空間概念,以流動的形式構築空間。從上往下看,《能量碗》是一個環形的多層次的建築,外層的環是一個雲頂展廊,中間漂浮著的是天空合院展廊,最中間的露天庭院可以進行沉浸式的展覽。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路逕自然而然地進入空間,在空間內,人的移動也會隨著建築的形態而上下起伏。在這個過程中,身處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畫面。


與此同時,具有科技感、未來感的建築形態看起來像一葉小舟,也像一艘太空飛船,在給人新奇體驗、陌生感的同時,卻又通過具有反射性質的建築表面去映射周遭的自然環境,以此達成建築與自然的對話。



▲《能量碗》效果圖。©BE-Hive致野建築及環境設計事務所


如果說《能量碗》是在探索未知的邊界,那麼來自 Mur Mur Lab 的《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則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回歸,不是探索未知的邊界,而是讓人更加貼近自然。

Mur Mur Lab 的設計方案,源自對建築屬性的根本探索。Mur Mur Lab認為,「建築的屬性可能是建造、材料、空間……不論是什麼,有一個屬性是不變的,那就是『幾何』。幾何是源於自然的概念,從自然到幾何,從幾何到建築,幾何更像是一種媒介和途徑,自然才是建築的根本屬性。」所以,Mur Mur Lab 希望藉助科技,回到自然中去。

在方興未艾的西城開發中,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招商中心處於一片珍貴的綠地中。因為已經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Mur Mur Lab 的設計不是從建築開始,而是從場地開始。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於是我們看到一片「葉子」輕輕地落在了一片綠地之上,與樹、水、風和光,一起構成了和諧的自然系統。

假設你走入其中,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在這座建築周邊的各個角度,因為樹木的遮擋,都很難看清建築物的全貌,只有分散的片段,但正是這些片段拼湊出了我們還沒走進這座建築時的想像。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當這座建築終於全部展現在我們眼前,大面積玻璃幕牆的使用,又讓建築像一個畫布一般,接受周圍的一切,而不是喧賓奪主展示自己。


它不想成為一個紀念碑類型的建築,而是以謙卑的姿態隱藏在自然之中,歡迎城市中的每個人。


想像著走進去,應該會有「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感受吧。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Nature》效果圖。©Mur Mur Lab


當 Mur Mur Lab 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種綠意盎然的生活方式的同時,HATCH Architects 漢齊建築則用《Cloud Valley雲谷》,設計了一種「讓人在空間中自由快樂度過他的時間的方式。」


通過例舉浦西的法租界和成都的老街區,HATCH更關注的是空間尺度對人所提供的關愛。他們想探討的是:通過建築,如何釋放人的壓力,如何讓科技服務人?從外觀上看,《Cloud Valley雲谷》仙氣十足,這歸功於精緻的噴霧系統。當噴霧系統開啟,繚繞的霧氣將整個建築物包圍,看起來就好像一朵雲輕輕落了下來。

▲《Cloud Valley雲谷》效果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根據地形的不同,《Cloud Valley雲谷》所在的場地被劃分成了平地、山谷、山峰、雲頂等區域,若要抵達雲頂,必須要依次經過平地、山谷、山峰......好似在城市中歷經了一場戶外徒步。


徒步的過程中,眼前的雲頂始終隱藏在雲霧裡,只有登上建築的最頂端,才能穿透雲霧看清建築的真面目。

▲《Cloud Valley雲谷》地形示意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在科技的運用上,《Cloud Valley雲谷》處處都體現著人文關懷。比如在廣場上設置了數個「雲朵」組合而成的矩陣,可以供人們庇蔭使用,也能收集太陽能供園區使用;配合相應的 app,跑道可以採集人們的運動數據;建築中心的冥想區屏蔽了一切電子信號,為人們創造了一個深度交流的空間......

▲《Cloud Valley雲谷》效果圖。©HATCH Architects漢齊建築


來自之舍建築的《Space Ordered雲空間》,同樣也運用了「雲」的概念。雲可以是物質的雲,也可以是虛擬的「雲空間」。


《Space Ordered雲空間》把雲的機制運用到建築中,建立起「儲存庫-傳輸-用戶」的通道。是不是有點疑惑?


簡單來說,就是像「叫外賣」一樣,將不同功能的空間order到使用者身邊,讓空間來找我們。


▲《Space Ordered雲空間》概念示意圖。©之舍建築


之舍建築的分享從一段視頻開始,視頻中展現了人一天要經歷的各個場景,關於寵物、會議、音樂、閱讀、健身、自然、休閒、親子、獨處等......


《Space Ordered雲空間》把這些不同場景的空間「儲存」在一起,人們可以任意「提取」自己當下需要的場景空間。這是一個有求必應的空間,簡直太炫了。

▲《Space Ordered雲空間》效果圖。©之舍建築


建築可以界定一座城市的性格,它可以只是「一束光」


未來是未知的、無形的,等待我們去探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建築可以界定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建築甚至可以成為代言這座城市的新「封面」。


毫無疑問,慕達建築 MUDA-Architects 帶來的《光之門》,是6個參展作品中最具有象徵意義的。


▲《光之門》效果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光之門》看起來很奇怪,奇怪之處在於,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建築的形態。效果圖上的它看起來,像是一束光,再一看,組成它的仿佛是兩條在比賽著向上攀爬、看誰先觸摸到穹頂的光束。


這真的是建築嗎?

▲《光之門》結構示意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光之門》建築表層使用的是透明玻璃以及電光玻璃,再組合上透明屏,可以隨意變換建築的「皮膚」。


《光之門》被特意放置在串聯整個園區的活力環的上面,將活力環「截斷」,把兩端的活力環向上「拉伸」到 70 米的高度,頂端留下「光的出口」。


當光從頂端的出口打下來,眼前的建築就像是一扇高高的、打開的門。門的背後或許就是未來,走進光,未來只是一扇門的距離。


光寓意著「探索」,而《光之門》是未來建築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

▲《光之門》效果圖。©慕達建築MUDA-Architects


人文×科技 一次關於「未來建築」的暢想 將創造出一個「未來產業園」的發展範本

一個產業園建築的設計,可以更新一片老城區,推動一座城市的發展,創想關於「未來建築」、城市,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一次雙城 battle,借建築設計這個載體,可以對比兩座城市的不同之處,並從中找到各自的特質。


這次雙城設計邀請展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這不是一次傳統意義上的競賽,沒有一二三名,這是一個關於「未來建築」的展場。


▲在圓桌論壇環節,2位「策展人」更與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劉藝、甲骨文Oracle應用管理方案——華中&華西大區負責人向思飛、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黃濤等3位特邀嘉賓,共同探討關於此次雙城邀請展的感想以及關於建築、科技、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從左至右依次為:嘉賓黃濤、王亥、向思飛、楊明潔、劉藝,以及主持人思斯。攝影:ICY/小枝©ICYWORKS


本次「成都 & 上海建築創新設計雙城邀請展」,不僅實現了首次「超一線X新一線」的城市級創意對話,以及「建築X科技」的建築創新思考的迭代再造,更跨越設計和科技的行業界限並打破設計領域的藩籬,連結了來自成都、上海的先鋒設計師們。

▲參展機構合影。攝影:ICY/小枝©ICYWORKS


與此同時,科技帶給城市建築和時代文明的,不只是想像中的簡單「突變」,也是一種在原有人文肌理上的複雜「再生」。


在集人文與科技於一體的青羊區進行一次產業園建築創新設計的前沿嘗試,實現了將文化空間屬性連結科技槓桿力量,為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的建設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呈現方式及可能性。


未來,不斷創新建設的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更將成為西部乃至全國最為優質的新型融合型園區,為創新型產業園區的更新道路樹立一個全新的範本。



▲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設計概念圖。


下一步,本次雙城邀請展 9 月底將於言幾又門店開啟持續半個月的線下展覽,10 月中旬將在上海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建築與科技,成都與上海還會有怎樣精彩的思想碰撞?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送福利 | 穿梭千年瞥見未來建築 打卡中國建築科技館
    未來建築會變成什麼樣?
  • 未來主義的建築,還真挺性感
    或許有人會聯想到電影裡的賽博朋克都市,但其實那只是被稱為「古典未來主義」的其中一種關於未來的暢想。自二十世紀初未來主義建築形式在義大利誕生以來,現如今已經發展出了無數分支與變化。 一百年來,大膽的建築師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嘗試各種極其超前的建築風格,留下了很多驚豔世人的作品。
  • goa大象設計×ATELIER MUJI「森林的遊玩場」展覽正式開幕
    MUJI無印良品 9月30日,由MUJI無印良品發起,goa大象設計參與打造的「ATELIER MUJI·兒童的木製物品:森林的遊玩場」展覽在上海iapm正式開幕。 ATELIER MUJI的空間概念,最早由日本設計大師田中一光先生策劃提出,以聯合各領域的優秀藝術家、設計師進行合作而廣為人知。
  • 日本的建築和建築的日本
    藤森照信提出了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也提示我們,在日本的傳統、世界20世紀建築和日本現代主義三者的背後,無疑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特質。這一特質需要建築史學家和理論家關注和思考,也恰恰是 「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展覽所要探討並試圖揭示的問題。今年,一場名為「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的展覽在位於東京六本木新城森大廈第53層的森美術館展出。
  • 裝配式建築將成我國未來建築模式!
    來源:CCTV-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住建部:未來建築模式
  • 四葉草,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展覽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
    過往10年既是時間也是一方空間如果從城市更新的軌跡中尋找承載這一方空間的地標建築那麼「四葉草」當之無愧佔地0.86平方公裡的「四葉草」,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展覽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諸光路、會卓路、盈港東路......「四葉草」主幹道也隨之貫通。四通八達的軌交之上,19平方公裡西虹橋版圖漸次崛起——企業總部鱗次櫛比、水鄉長卷煥新鋪展、數百萬方「高端樓宇」劃定企業「世界疆場」......
  • 人氣爆棚2016中國國際智能建築展覽會精彩閉幕
    在3月9日-11日三天的展會期間,作為國家住建部在智能建築領域唯一重點打造,國內規格最高、最具權威的智能建築行業盛會,業內眾多名企攜帶新品和解決方案參展,數十場專業論壇共謀行業發展大計,展會全方位展現了智能建築行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和未來發展前景,展會三天觀眾總人次近2萬。
  • 關於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建築 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築博覽會」的...
    項目總建築面積134萬平方米,室內外展覽面積55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北方規模**大、全球**的新一代綠色智慧創新型國家會展綜合體,一期展館區將於2021年6月竣工。、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中國建築裝飾協會、天津市建築設計院、中國空氣淨化行業聯盟、天津市進出口商會、全聯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裝配式建築產業創新聯盟展會時間:2021年6月24-27日展會地點: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展會規模: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參展單位預計1000餘家,參觀觀眾預計15萬人次。
  • 中國建築學會年會30多場學術報告嘉賓、演講內容發布
    地點: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展城路1號)二、內容及形式會議內容主要包括:大會開幕式;主旨報告會;專題論壇;同期展覽;技術考察等。同期召開中國建築學會理事會議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築(土木)學會工作會議等。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減少人員聚集,採用現場會議並在線視頻直播的形式,參會代表可選擇參加現場會議或收看在線視頻。
  • 顛覆性藝術改造,讓建築重生!
    在穹頂的修繕過程裡,安藤忠雄在保留圓頂的同時引入了天光,讓自然成為了整個建築的一部分。於是,光、藍天、白雲,無一不成為了這棟建築最美的一部分。如果說圓頂,是對傳統的繼承,那麼將自然融入其中,卻實實在在是現代的建築語言。
  • 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對於榫卯未來的傳承和創新,王灝似乎並不擔憂,「其實,和木結構結緣的人特別多,匠作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造物系統的代表,會一直延續下去,它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一種基因,是農耕文明以來長年積累起來的信仰。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人們都極為推崇匠作、手作文化,只是它們的叫法不同,在亞洲,被稱為榫卯文化,到了歐洲它變成了高級手工定製,但其核心卻異曲同工。
  • 建築大師張永和:我對中國熱衷奇觀性建築十分警惕
    最終的設計方案是:只有三層,進深很淺,保證自然通風和日照條件;研發中心由三棟相互連通的建築構成,兩個主要的院落坐落在這三個建築之間,還零散有些不同高度的小院子和天台。結果是,程式設計師們真的願意多出來,散步、做操。這讓張永和很得意:「這個事情軟也軟,真的是有用的,有益人的健康。說明設計成功了。」
  • 全球種子庫,一座神秘的建築,被稱為末日穹頂
    有一句話叫做「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這個世界的未來,確實充滿了未知性。人們已經考慮到未來有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問題,或許天災、或許人禍,面對這些,聰明的人類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坐以待斃。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叫做「全球種子庫」,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
  • 西班牙獨有的空間建築語言
    他的著作已經在最主要的專業雜誌上發表,並且通過演講和展覽來介紹他的作品。 Campo Baeza捍衛了消除建築色彩的手段,最大化的表現光與自然元素之間的關係。 為未來而造的玻璃盒子,玻璃角融入天空。 西班牙著名的城市復興建築巴塞隆納聖卡特納市場這一系列就是由 Enric Miralles 生前設計本妮德塔來完成的精彩作品之一。
  • 埃萊娜·比奈:用影像捕捉建築之魂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比奈的照片是完全脫離建築本體的藝術品——「也有一些藝術家只是把建築當作原材料,來創造一些抽象圖像,或者在其中投射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觀念,」她補充道,「但我的作品依然關於建築,以及建築師的夢想。」
  • 在「光的空間」暢想未來,進行一場藝術哲學的腦力激蕩
    圖說:論壇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今年7月、8月、9月,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光的空間·新華書店、上海喜悅成長文化創意中心共同承辦的「The FutureS·我們的未來」系列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三場,逐步成為藝術與思想的國際發聲平臺。
  • 關於公布第十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暨2019國際大學生建築...
    陳健生  陳子堅  陳向榮  李博勰  侯雅靜  祖延龍  郭  嘉  陶立克  鄧壽朋  陳  堅  陳煜彬  塗  悅  夏  葉 2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擴建工程二號航站樓及配套設施——景觀工程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第一城市與景觀設計研究 林  娜  陳  穎  張  伊  彭國興  石  超陳曉齊  劉亞超  吳文梁
  • 裝配式工程師——未來建築施工與設計的項目經理
    裝配式建築是指用預製的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建立健全裝配式建築政策體系、規劃體系、標準體系、技術體系、產品體系和監管體系,形成一批裝配式建築設計、施工、部品部件規模化生產企業和工程總承包企業,形成裝配式建築專業化隊伍,全面提升裝配式建築質量、效益和品質,實現裝配式建築全面發展。
  • 在豐塔納的鼓動下,克萊因從環境雕塑轉向建築
    這似乎與我們更接近,因為它產生在我們的時代,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例如,戴維·梅達拉(David Medalla)的《峽谷的雲2號》(Clound Canyon,No.2),把一種熟悉的日常材料納入了我們的空間,給普通的物體帶來神秘的氣氛。《昆蟲》(Insect),1956年。希臘藝術家塔基斯早期的活動雕塑依賴於氣流的偶然性。1959年時他開始使用磁鐵。
  • 未來建築 | 融創·雲帆未來社區的美好骨架
    因此,在未來社區的建設中,未來建築場景,不僅是九大場景中容納其他場景的「容器」,是未來社區的基礎物質空間與外在表現,也是內在的生活方式引領和精神寄託,容納美好生活。融創·雲帆未來社區的建築場景,在世界級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團隊的理念引導下,圍繞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為未來生活搭建起美好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