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鬼才,才敢這樣設計博物館!顛覆性藝術改造,讓建築重生!

2020-12-05 趣看博物館

大家好呀,

我是趣看博物館的研究員館小趣!

你們知道嗎?

又雙叒一棟建築被改造成博物館啦!!!

被改的建築是16世紀建成的巴黎證券交易所,一座圓頂新古典建築的典範,而改造它的則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一個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裡,創作了近150項國際著名建築作品和方案的人,獲得了包括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在內的一系列世界建築大獎。

為什麼選擇改造成博物館?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材料的豐富,如今要建造出一棟穩固美觀的建築早已經不用再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建築使用過剩的情況。廢棄的工廠、無用的辦公樓、百年舊宅,這些建築,尤其是頗有歷史的大型建築,推倒了可惜,放在那裡又怪佔地方的……

但藝術,卻可以賦予一棟建築以新生。

這棟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在19世紀末,只是被用作為放置麵粉的地方……直到1889年,才被改造為如今的巴黎證券交易所。

而對於這棟被改成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築,巴黎市政府希望這個藝術新地標能幫巴黎贏得世界的目光。

耗資1.7億美金

修繕與改造面積達11000平方米

改造保護了建築的歷史完整性

對建築所有的改造是可復原的

……

難的不僅僅是對於原建築的保護,還是如何在一個傳統建築裡,既融合現代的藝術氣息,又不失建築原有的歷史感。

安藤忠雄不僅接受了挑戰,也出色地完成了改造

在穹頂的修繕過程裡,安藤忠雄在保留圓頂的同時引入了天光,讓自然成為了整個建築的一部分

於是,光、藍天、白雲,無一不成為了這棟建築最美的一部分。如果說圓頂,是對傳統的繼承,那麼將自然融入其中,卻實實在在是現代的建築語言。

而在展示的方式上,安藤忠雄在圓形大廳內插入了直徑為30米,高度為9米的混凝土圓筒結構,不僅一次性解決了藝術品的展示問題,也充分體現了證券交易所秉承的對稱性原則。位於其中心的圓形大廳充分體現著這一點。

這棟在保留原來建築原貌的基礎上,帶著現代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的博物館將展出著名奢侈品集團開雲集團創始人弗朗索瓦·皮諾的近5000件藏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趣在文章的最最最開頭,特別重複了三遍,說這是"又"一個建築被改成了博物館。

沒錯,安藤忠雄的最新力作絕非舊建築改造成博物館的個例。許多耳熟能詳的博物館,其實都有著豐富多彩的"前身"!

接下來,

小趣就來為大家盤點一波!

01

羅浮宮

是的,你沒有看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的羅浮宮,就是一個通過改造舊建築而來的博物館。

羅浮宮約始建於1190年,彼時正值中世紀時期,是一座用來保衛巴黎的防禦建築。

歷史上羅浮宮的功能也幾經變遷:

十字軍東徵時期,羅浮宮是菲利普二世時期修建的城堡,主存放王室檔案珍寶,以及菲利普二世的狗和戰俘;

查理五世時期,羅浮宮被作為皇宮

亨利四世時期,曾耗費13年建造了羅浮宮最壯觀的部分——大畫廊;

路易十四時期,將羅浮宮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

法國大革命時期,甚至在羅浮宮的「競技場」建立了法國革命的第一個斷頭臺……

等等,經歷了這麼多變遷,竟然還不是一個博物館?是的,真正說起來,羅浮宮成為博物館的道路著實「坎坷」。

直到拿破崙一世進入羅浮宮,羅浮宮才開始向博物館變遷。拿破崙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裝飾羅浮宮,極盡所能將歐洲其他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搬進了羅浮宮……而在拿破崙三世的努力下,他對於羅浮宮5年內的改造比之前700年內修建的還要多。

前後耗費將近600年,羅浮宮整個宏偉建築群才告以完成。

但即使經歷了這麼多滄桑,羅浮宮的氣質依然是華麗的,古典的,如今的它已然成為了世界各地藝術品的聚集地。但這種變化還不夠,打破,是必須的。為了打破「一座舊王宮中的舊博物館」,「大羅浮宮計劃」實施。

真正將古典與現代連接的是貝聿銘。

鋼玻結構的金字塔以極具現代感的形式,當自然光引入拿破崙庭院,不僅為博物館的導覽循環路線添彩,也打破了羅浮宮的固有形象。

由此,羅浮宮整體建築在繼承了古老文化的基礎上,流淌出巴黎都市溢彩的光。

02

奧賽博物館

如果說,羅浮宮是古典藝術的殿堂,那麼位於塞納河左岸,與羅浮宮隔河相望的奧賽博物館,就完成了羅浮宮和現代藝術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過渡。

和羅浮宮一樣,從行政法院和皇家審計院的所在地到巴黎世博會的火車站,奧賽博物館也幾經變遷

比起被皇室掌控不輕易示人的羅浮宮,奧賽火車站總以一種意氣風發的姿態,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旅人。

但時代的變遷總是飛快,火車,從當時最新興的事物,成為如今被飛機高鐵籠罩下的次要選擇。隨著電力火車越來越長,原長138米的車站站臺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奧賽火車站,逐漸變成了一個專營郊區火車線路的火車站,再到無人問津,直至被廢棄……

時代的發展總是會誕生什麼,也會摒棄什麼;正是建築改造,讓這棟建築再次煥新。

1972年,法國總統的蓬皮杜採納了將奧賽火車站改造成博物館的想法;1986年,由ACT建築事務所進行改建規劃設計……閒置了47年之後的奧賽火車站,終於迎來了新生。

8年的建設,讓奧賽博物館得以全新的面貌,依然意氣風發的姿態,迎接著五湖四海的遊客,展示著1848年至1914年間創作的西方藝術作品。

在這個聚集了法國近代文化藝術精華的博物館,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結構,建築的每一層都有觀景臺能夠縱觀全館!

而當年的那個火車站鐘錶依然懸掛著,沉澱著過去的時光,也開啟著未來的序章。

03

泰特現代美術館

作為英國倫敦的打卡勝地,泰特現代美術館,是必去的地方之一。

而作為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標誌性大煙囪,實際脫胎於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前身——泰晤士河發電站

同奧賽博物館一樣,一棟建築的「重生」總是要經歷一段沉寂期。1981年泰晤士河發電站停止運轉,直到9年後,設計師Michael Crage-Martin與瑞士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開始重新改造閒置的發電站。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這場改造競賽吸引了建築界眾多明星同場競技,安藤忠雄也加入了競技名單!

對於泰特現代美術館來說,或許最小的改變,就是有著最大的潛力。那個被設計師保留下來的巨大的渦輪車間,如今變成了一個兼具舉行小型聚會與擺放藝術品的大廳。

最為特別的是,設計師在主樓頂部別出心裁地加蓋了兩層高的玻璃盒子,不僅為美術館引入充足的天光,還為觀眾提供了邊喝咖啡邊俯瞰倫敦城的絕佳賞景地

04

橘園美術館

距離羅浮宮不遠的橘園,也是藝術愛好者的打卡勝地!

就像「橘園」的名字一樣,橘園的前身其實是一個種植檸檬和柑橘的溫室。

乍一聽,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的確,當一個建築想要變成一個美術館,就沒有合適與不合適之說!正是這樣的一個溫室,成為了莫奈《睡蓮》的絕佳展覽場所。

整個橘園的改建過程,特別是室內的布置幾乎完全圍繞著《睡蓮》這幅巨作進行,比起特別調節的射燈,橘園的展示更具有自然的詩意。

早在莫奈完成畫作之前,莫奈已設計好它的展陳設計:兩個橢圓形房間的環形牆面上布置作品,再加上一個小前廳,通過頂端自然光的照射,讓整幅畫面為觀眾呈現出了最自然的狀態。不得不說,有比這樣的自然光,更合適來詮釋外光派的代表作《睡蓮》的了。

比起羅浮宮和泰特現代美術館,橘園的古典外貌或許並沒有十分驚豔的地方,卻依然在古雅的氣息中,以最適宜的方式,承接了過去與現代。

05

非洲當代藝術館

在所有的舊建築改造成美術館的案例中,非洲當代藝術館或許是讚許最高的那個!

這幢建於1921年的用混凝土澆築的穀倉,曾經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高的建築!大量港口運來的糧食在這裡被收集、分類並最終分銷……

就是這樣一個見證了一片大陸繁忙生活的地方,變成了非洲大陸第一間關於非洲及非洲僑民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讓人震驚的不僅僅是這個建築本身,還有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天馬行空的改造!

這座建築曾經儲存過無數的玉米粒,於是設計師設法弄到了一些原始的玉米粒並將其形狀進行了數字掃描,然後挑出了一些再把它們放大,「以切割的方式,為這棟建築物創造了它的心臟。」

42個密集管狀的細胞結構組成了博物館中心的畫廊和中庭空間,多變的管道與圓弧讓空間頗具流動感,而玻璃的加入打破了混凝土立面的單調,變得更具現代性!

八十個畫廊空間

屋頂的雕塑花園 、高檔酒店

書店、餐館、酒吧、閱覽室……

6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讓這個藝術館仿佛哆啦A夢的口袋一般,一瞬間擁有了無數的功能!

06

龍美術館西岸館

除了國外的美術館,國內的美術館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

龍美術館西岸館,就是其中的典型,甚至被認為是:近幾年完成的最優秀的舊工業遺產改造和美術館項目。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黃浦江濱,龍美術館西岸館基地曾是運煤的碼頭。

設計師別出心裁地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將原車庫的地下一層空間轉換為展覽空間,而地面上的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

正是「傘拱」的利用,牆體和天花的幾何分界也變得柔和,甚至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鬥產生視覺呼應。

整個美術館保留著原建築中樸素的野性,但又因為機構的變化,更顯得輕盈,讓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獲得了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07

798藝術中心

同樣出名的改造案例——798藝術區,已然是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這個頗具工業風的建築群,其實有一個超厲害的建設背景!798所在的地區,曾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王錚部長指揮籌建建設的718聯合廠的所在地!

而隨著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停滯,建築群開始被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了如今這個集畫廊、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空間。

其實,重要的不是建築本身,而是帶著創造力的人們入駐,他們充分利用原有廠房的風格,融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讓這片798廠變成了一個既有懷舊感又充滿了新鮮與活力的地方。

我們熟悉的木木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近200家文化藝術的機構都在這裡,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慕名而來,只為欣賞這裡的種種藝術。

建築,總給人一種穩定不變的感受。但實際上,建築的變化,也暗含著時代的變遷正是人們對藝術與美的理解的變化,讓建築也仿若有了生命。

從廢棄建築到博物館,讓人驚豔的是建築改造帶來的煥新,讓人心動的是過去歷史的沉澱,讓人永遠期待的是充滿可能的未來。

而這種改造,也讓人看到了當今社會對於博物館的重視。博物館的誕生和存在,讓人類的文明故事得以承載,讓未來的人得以一窺前時之事。也希望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博物館,以藝術化的方式,留存下一片哲思之所。

相關焦點

  • 一座象徵地獄的黑色「寺廟」,建了整整36年,膽子夠大的才敢來
    黑屋博物館是由泰國的鬼才藝術家Thawan Duchanee,花費了整整36年,設計建造完成的。 幾乎沒有人,站在黑屋博物館之前,不會被這經年的藝術所感動到。
  • 2020年度每月最受歡迎的24個建築設計
    婺源虹關村留耕堂修復與改造,江西 三文建築 壽縣文化藝術中心,安徽 朱鉳建築事務所
  •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地標建築2014年11月啟用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地標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群由福格博物館(Fogg Museum)、布希雷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和亞瑟-M-薩克勒博物館(ArthurSackler Museum)三所博物館組成。近日獲悉,由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經過改建並擴建之後的博物館新地標將於2014年11月1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 哈佛藝術博物館群將於2014年秋季開放
    哈佛藝術博物館群由福格藝術博物館(Fogg Museum)、布希-唐賴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和亞瑟·M·薩克勒博物館(Arthur M.Sackler Museum)組成的哈佛藝術博物館群,於本月21日,也就是本周四宣布,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昆西街32號的該組織進行改建和擴建的地標建築,將於2014年秋季竣工完成並對外開放。由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這一改造建築,將首次把上述三家博物館及其它們的藏品放置在同一個屋簷下。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 建築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
  • [分享]建築風貌改造cad資料下載
    建築風貌改造cad專題為您提供建築風貌改造cad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建築風貌改造cad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復建后角樓毗鄰護城河,周圍是綠地基地現狀12月14日,來自北京市東城區黨代會的消息,位於鼓樓外側東南角的拆遷空地,將在明年上半年正式開工,建設北京「時間博物館」。在鐘鼓樓建地下時間文化城的方案被否決後,2010年底,國家文物局批覆了在鼓樓外側東南角建設小體量「時間博物館」的方案。今年,東城區又將鐘鼓樓周邊環境整治,納入2013年須完成的「十大保護項目」之首。
  •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_2020年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下載_築龍...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專題為您提供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石門二路地塊,基地面積12029 m2,地下用地範圍16000 m2(地下用地範圍包括利用雕塑公園地下部分),總建築面積約45086 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2128m2,地下建築面積32958 m2。
  • 光的藝術|博物館藝術光影或將為家居照明帶來更多啟發
    這些燈光不僅為建築描摹輪廓,提高建築的景觀效果,甚至可以勾連成片,為城市造景。良業Landsky為2018 北京國家大劇院打造的創意光影,早已成為這座地標建築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看點。照明要與大環境融為一體,與建築藝術風格融為一體,但同時也要強調主體,所以要在充分理解建築的藝術構思、場景、以及其內在主題之後,才能用光賦予美感。
  • 從紐約時報評出的2018重要建築看女性建築師的視界
    從左上方開始順時針依次為: OPEN建築事務所的上海油罐藝術公園的航拍圖;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為Bee』ah公司設計的阿聯沙迦新總部的外部透視圖;森俊子建築事務所(Toshiko Mori Architect)在塞內加爾Fass所建的學校;以及如恩設計研究室在上海的阿那亞藝術中心俯拍內景透視圖。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崑山博物館(美術館)概念方案近日公布,在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設計中,博物館外觀宛若「崑山三寶」之一的瓊花正在盛開。今秋,伊朗攝影師及電影製片人詩琳·娜夏特將舉辦一場只有伊朗女性藝術家的展覽,讓世界各地的觀眾看到伊朗女性藝術家的才華與創作的豐富性。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在紫金港校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籌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開館。開館現場,聽到兩個有意思的細節。
  • 「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
    從構想到落成樓可程介紹,「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來探討這個博物館的設計,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建設」。2009年3月,浙江大學決議建立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次年2月,浙江大學與紐約格魯克曼·梅納建築師事務所(現更名為「格魯克曼·唐建築師事務所」)、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籤署委託聯合設計協議。
  •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設計鑑賞:建築形態突出福州市市花茉莉花元素
    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清香的味道是很多人的最愛,而最近福州倉山區盛開了一朵巨大的「茉莉花」——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由芬蘭建築大師佩卡·薩米寧、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築師徐宗武聯合設計,設計靈感來源於福州的市花茉莉花的花瓣,這些花瓣由一片巨大廣場連通在一起,構成了栩栩如生的茉莉花造型,令人驚豔萬分
  • 西班牙獨有的空間建築語言
    每每提到西班牙的建築,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建築鬼才高迪的著作。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近年來,大學博物館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普通公眾的關注。據報載,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日前舉行奠基儀式,標誌著南大80年博物館夢終成真o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規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集中收藏與展示南大所有文物,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藝術類藏品。去年9月,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造型,高質量的藝術展覽,成為文化界一大盛事。
  • 追尋中國頂級青銅藝術: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
    長年醉心於研究銅器、造像、高古玉器的設計紋樣及製做方法。博涉而多專,每遇佳器,必探究其文化意蘊,徜徉其間,流連忘返,素好遊歷各大博物館,瞻仰頂級藝術,觀摩多層樣本,視為人生至樂。本次王公子隨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組團赴美遊藝,獲準近距觀察史密森尼學會之下的若干博物館館藏。為與同好分享,也將所拍館藏中國文物圖片形成系列,在樂藝會發布。獨樂不如眾樂,信夫!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鳴鶴園的來頭不小,在清代,它是皇家「賜園」之一,代表了當時園林的最高藝術,嘉慶第五子惠親王綿愉,曾是當年的主人。如今,在鳴鶴園東側,立有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門前建有晷盤與晷針,這裡便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所在。作者 姜寶君
  • 人氣值突破3500,雲藝術黨課走進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9日電 (王晶瑜)3月27日,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的第十期藝術黨課走進了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
  • 十座設計特別的混凝土建築
    因此,西方化的世界已經失去了許多建築形狀和結構系統,因為它們只能通過使用這種特殊的模板來生成。在中國,這種情況也將在幾年後消失。木製模板使我們有可能獲得這樣的建築物。寧波歷史博物館是裝飾方面的傑作。鹿野園斯頓雕塑藝術博物館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因為加昆建築師事務所專門在表面上使用了混凝土。
  •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
    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基於2017年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以及展覽互換協議,兩館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策劃了《晚明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展和《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為兩國觀眾帶去獨具特色的中波歷史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