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崑山博物館(美術館)概念方案正式公布。崑山博物館(美術館)位於青陽港濱水城市中心,將是江蘇崑山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是濱水城市中心文化片區的第一個啟動項目。
崑山博物館(美術館)建築外景效果圖崑山博物館(美術館)由普利茲克獎得主,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整個博物館佔地面積約50畝,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
「漫說天宮多玉樹,不如仙館一瓊花」。博物館(美術館)建築設計理念取自「崑山三寶」之一瓊花。建築形體純淨、輕盈,如同瓊花一般雅逸高潔,而又質樸淡然,連理交枝、花好如月圓。博物館展現崑山的自然、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築美學碰撞的同時,也顯出江南水鄉素靜清雅的地域特色。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設計的概念方案共設置常設展廳6個,包含歷史、昆石、書畫等展示內容,另有臨時展廳4個可兼顧當代藝術展、美術展、邀請展等。
在建築物內部,創新性地使用與屋面相聯繫的可上人緩坡,以及一系列嵌入內部的「天井」塑造了波動的形態。
屋頂設計起伏的整體屋頂設計更是幾乎看不到任何突出的支撐結構,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人與土地、河流、光影的密切交流。
(整理/畹町)巴黎 | 委內瑞拉藝術家卡洛斯·克魯茲-迭斯近日,據《The Art Newspaper》報導,委內瑞拉藝術家卡洛斯·克魯茲-迭斯(Carlos Cruz-Diez)在巴黎逝世,享年95歲,他以動態藝術和波普藝術方面的創新而聞名。
17歲時,克魯茲-迭斯進入加拉加斯美術學院學習,「他想要改變自己的道路,關注鮮少有人探索的『色彩之路』,」克魯茲-迭斯的基金會表示。1955年,他離開委內瑞拉,並從1960年起定居巴黎。
在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克魯茲-迭斯對於「色彩的自主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1995年的「空間的顏色」系列,該系列基於色彩在空間中的形成與分解,此外還有1959年時開始的「Physichromie」系列,這一名稱由「物質」(physical)和「彩色」(chromaticism)組成,藝術家將其定義為「光學的陷阱」,通過對色彩的捕捉與改變來引起觀眾的反應。通過「Physichromie」,克魯茲-迭斯想要挑戰傳統繪畫和色彩概念:和傳統繪畫捕捉某一時刻不同,他的作品試圖表達此時此刻的現實。
策展人加布裡埃爾·佩雷斯-巴雷魯(Gabriel Pérez-Barreiro)告訴《The Art Newspaper》,克魯茲-迭斯在抽象藝術史上非常重要,「我認為他和約瑟夫·亞伯斯是在20世紀建立了色彩系統的重要藝術家。」
泰特美術館收藏了克魯茲-迭斯的兩幅作品,「這些作品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表面的色彩會不斷變化。」策展人茱蒂絲·威爾金森(Judith Wilkinson)在泰特網站上寫道。
「他告訴人們,絕對的色彩並不存在,色彩永遠是一個相對的現象,」巴黎索邦大學的當代藝術史教授阿諾德·皮埃爾(Arnauld Pierre)說道。
(文/錢雪兒)今年秋天,伊朗攝影師及電影製片人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 )將在紐約策劃一場只有伊朗女性藝術家參與的展覽,旨在讓世界各地的觀眾看到伊朗女性藝術家的才華與創作的豐富性。
娜夏特的藝術實踐通常與她身為伊朗藝術家、一直在西方活動的二重性相關。她的作品總是和伊朗的政治以及當代歷史相聯繫。她表示,展覽中的參展藝術家們都「過著『遊牧』生活,她們的作品常常融合了東西方的形象與意識形態,描繪出她們和自己國家的關係,這些作品幾乎都關注性別身份、壓迫、信仰以及記憶。」
展覽「你和一切之間的橋梁:伊朗女性藝術家群展」將於11月7日起在高線公園美術館舉行,展出油畫、手繪、雕塑、照片與視頻等等。
一位伊朗女性藝術家的參展作品娜夏特希望展覽能夠「形成文化間的對話,推動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與包容」。此外,在這一展覽結束後,娜夏特還將在洛杉磯的布洛德博物館迎來她個人作品的大型回顧展。展覽名稱為「我將再次迎接太陽」,聚焦藝術家過去25年的藝術生涯。
(文/錢雪兒)8月1日,「雲月八千裡——江明賢墨彩巡迴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至8月11日)。展覽精選江明賢遊歷海內外所創作的近百件墨彩作品。
江明賢是臺灣臺中人,在臺灣完成大學美術專業教育後留學並遊歷西方。江明賢在《風格的挑戰與形成——我的繪畫歷程與創作理念》中寫:「西方繪畫對我而言,無疑是一部色彩和造型的革命史篇,尤其是印象派、野獸派、表現派的色彩理論觀;後期印象派、立體派、結構派的造型理念等,衝擊出二十世紀西方畫壇一片絢麗又多彩、多姿的表現形式,令充滿創作欲望的我,迫不及待想去一窺究竟。」
江明賢《大地交響-龍勝梯田》國畫 2010在採訪中,江明賢告訴澎湃新聞,此次展出的大部分是其近兩三年的作品,基本上以寫生為主,但是不是全部描繪自然,而是有所取捨,以大自然做藍本但是加入畫家主觀的創作理念,畫他經過理想化的、心目中的山水景物。近些年,江明賢在繪畫中的一個嘗試就是把一個主題分解成幾個部分再組合,在畫面中是一塊一塊的。
江明賢《敦煌月牙泉》國畫 2018江明賢的繪畫既不同於20世紀上半期的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探求中西融合的先驅們,也要與頗受他尊重、在20世紀中期崛起的旅居法國的著名藝術家趙無極、朱德群等人拉開距離。「與生俱來的想『自發我之腑肺,揭我之鬚眉』的強烈創作意識,使我的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形式呈多元性發展,頗異於傳統中國畫的格局。特別是加上西方素描的筆觸,層次描繪和繁複的拖、拉線條;油畫般的色塊肌理,和對透視與光線的掌握技巧;以及版畫的拓印、滴灑的表現。」江明賢說。
(文/高丹)(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