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建展廳植物館,斯洛維尼亞一館長被解職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日,第二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NGV)三年展開幕,建築師隈研吾與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創造了一個名為植物館的木質臨時結構,這件作品與首屆三年展中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畫作形成呼應。

在美國,建築師愛德華·馬茲裡亞摘得202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在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茲登卡·巴多維納茨不久前剛因其對東歐和全球藝術史的貢獻獲得伊戈爾·扎貝爾獎,卻遭到了新政府強行撤職;在中國北京,中央美院附中的重要創辦者之一、美術教育家趙允安於2020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9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澳大利亞 | 建築師隈研吾

攜新作「植物館」亮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三年展

隈研吾隈研吾與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在2020年12月19日開幕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簡稱NGV)三年展上創造了一個「立體拼圖」般的木質臨時結構——植物館。該木質結構回應了韓國藝術家李禹煥於2017年創作畫作《對話》。植物館木質結構呈現出畫廊規模的半圓形拱門亭的形式,如同一個感官通道,邀請到訪者進入其間,開啟探索旅程,人們通過它可以觀察並思考藝術家的畫作,亦可體驗木材的本質。植物館無任何金屬支撐,按照日式木質建築傳統製成,像拼圖一般的立體結構,亦是隈研吾常會採用的有機形狀。

隈研吾作品「植物館」,木質結構的開口正對韓國藝術家畫作「我認為有機和彎曲的形態更有助於將建築和自然界連接及融合。」隈研吾說道,「另一方面,我的許多裝置都採取將較小元素組裝在一起,形成較大結構的方式。」建造用木材都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植物園,有的是曾經被砍伐下來的,有的是被移植走的,甚至許多木材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隈研吾將搜集到的木材按顏色分類進行展示,創造出一種由深到淺的漸變圖案,人們在館內的不同區域會領略到不一樣的光感和色彩。

NGV三年展於2017年首辦,在2020年年末舉行的第二屆三年展上,共有100餘位來自30個國家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參展。展覽涉及人工智慧、可持續、生態與多樣性等議題。(整理/錢雪兒)

美國|建築師愛德華·馬茲裡亞

獲得202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

愛德華·馬茲裡亞據archdaily報導,近日,建築師和活動家愛德華·馬茲裡亞(Edward Mazria,FAIA)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的2021年金獎。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首次頒發於1907年,表彰「由美國建築師學會董事會認可的,對建築理論和實踐產生持久影響的重要工作」。正如評委會指出的那樣,馬茲裡亞(Mazria)因其在應對氣候危機和激勵行業採取行動方面所做的工作而得到認可。

愛德華·馬茲裡亞建築作品馬茲裡亞生於1941年,在其職業生涯中,一直致力於敦促建築師遠離化石燃料,他在20世紀90年代幫助創立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環境委員會(COTE)。在2002年,他的公司開始以「建築2030」的名義進行無償工作。幾年後,它成為一個成熟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改變氣候變化的進程。馬茲裡亞在基於場所的設計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他曾在秘魯的和平隊工作,並曾在2007年金獎獲得者Edward Larrabee Barnes的辦公室工作。馬茲裡亞是開創性的《被動式太陽能》一書的作者,他曾在新墨西哥州和俄勒岡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他因一系列標誌性的被動式太陽能建築而聞名於世,包括斯託克布蘭德住宅、印第安藝術和文化博物館以及喬治亞-奧基夫的莊園,Sol y Sambra。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築環境專家之一,馬茲裡亞以倡導碳積極的未來而聞名於世。(整理/錢雪兒)

斯洛維尼亞 | 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茲登卡·巴多維納茨

對東歐和全球藝術史作出過貢獻,卻遭強行撤職

茲登卡·巴多維納茨據ARTFORUM中文網報導,自1993年起擔任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的茲登卡·巴多維納茨(Zdenka Badovinac)被斯洛維尼亞新右翼政府強行撤職。該消息於11月公布,12月24日生效,反映出2020年3月成立的新政府試圖推行更加保守和民族主義的文化傾向。巴多維納茨因積極發展該地區最著名、或許也是最進步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而廣為人知。在巴多維納茨的領導下,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立了首個戰後東歐先鋒藝術的機構收藏,並舉辦了多場開創性展覽。巴多維納茨去年12月剛被授予伊戈爾·扎貝爾獎,以表彰她對「東歐和全球藝術史的傑出貢獻」。她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斯洛維尼亞館委任策展人以及聖保羅雙年展的奧地利館委任策展人。她也曾擔任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收藏國際委員會的董事會成員和主席。

一封發表於11月17日的致斯洛維尼亞文化部長瓦斯科·斯莫尼蒂(Vasko Simoniti)的公開信已獲得超過一千人的聯署,譴責政府解僱茲登卡·巴多維納茨和馬特夫茲·塞利克(Matevz Celik),後者擔任建築設計博物館館長已經數十年。此外,公開信還譴責政府限制藝術自由,指出「文化領域已經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而文化部的決定進一步加劇了該影響,威脅到當代文化、文化遺產、專業性以及決策機構和文化機構的自主權。」(整理/畹町)

中國北京 | 美術教育家趙允安

89歲逝世,參與央美附中創辦、提出「青蘋果」培養理念

趙允安2020年12月28日,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附中校長趙允安先生,於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該消息由中央美院附中發布。趙允安,女,1931年4月生於浙江蘭溪,195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科,1953年就讀大學期間即協助丁井文先生等人參與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籌辦工作,是附中創辦的重要參與人,曾任附中教務主任、副校長,1983年-1989年間任附中校長。在任期間提出了附中培養「青蘋果」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中等美術人才應具有廣博的綜合素養,為該校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79年受文化部教育司委託起草《全國中等藝術學校美術專業教學方案 (草案)》。1982年參加中等師範學校美術教 材審定工作,並在《美術研究》和《藝術教育》等雜誌發表有關中等美術教育的文章。油畫作品有《桃》、《紅蘋果》、《池塘》等。(文/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上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新館長馬克斯·霍萊因迎來了上任百天,這位行業「老法師」依然用「相當密集」和「極其興奮」形容三個多月的經歷,眼下,他正與團隊全力以赴迎接2020年的開館150周年。剛剛在10月貢獻了一大波點擊率的街頭藝術家班克斯,近日有關他的一項展覽出現作品所有權爭議,58幅展品被比利時法庭扣押。
  • 隈研吾新作又把木頭玩出新花樣,這是要集齊建築材料的一百種玩法?
    其紋理、構造、原始狀態 無一不為諸多項目帶來了非凡改變 接下來,一起來看 隈研吾對建築材料的一百種玩法!01 隈研吾新作『植物館』 木質立體拼圖  隈研吾與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在2020年的NGV三年展上創造了一個「立體拼圖」般的木質臨時結構——植物館。
  • 解碼世園會植物館:紅樹林「北上」借蠔殼「造海」
    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表示:「藉助這一國際盛會,植物館不但將向世界展示廣東和深圳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並行的成績和經驗,傳遞廣東深圳『綠色名片』,也是萬科致力於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實踐。」
  • 植物館探討人與植物關係:感受生命循環 發現植物智慧
    teamLab展廳讓遊客「沉浸式」體驗  走進植物館一層的展廳,伴隨著一段動人的音樂,牆面倒映的海水開始湧動起來,一粒種子落進海水裡,開始生根發芽,漸漸變成一棵小樹。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棵樹周圍的生物,會和路過的遊客進行交互。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魚蝦即會四散,水母會因為遊客衣服的顏色而改變自身的顏色。
  • 北京世園會植物館:紅樹林搬進北方溫室
    象徵著植物根系的褐色鋼管將四方形建築物整體包圍,將原本隱藏於地下的植物生命力直觀呈現給參觀者,這就是北京世園會主場館之一的植物館,也是唯一一個以展示熱帶植物為主的場館。遠遠望去,植物館拔地而起,屋頂寓意著土壤,外立面長短不一的鋼管象徵著為植物提供養分的根系,充分闡釋了「升起的地平線」設計理念。人們走進這座建築,就仿佛走入地表之下,探尋植物根系古老而神秘的智慧。
  • 【新華網】中國科學院向斯洛維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
    【新華網】中國科學院向斯洛維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贈送璣衡撫辰儀藝術複製品 2019-01-30 新華網 汪亞雄 【字體:大 中 小】
  • 一周藝術人物|巴西原住民策展人、瑞士建築師的「喚起記憶」
    與此同時,藝術之都紐約對當代年輕藝術家來說「太難了」,五年一屆的 「更偉大的紐約」藝術調研組將如何展示當下生態?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院設計公布中標方案,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帶來一筆懸空的「水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中國科學院向斯洛維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贈送璣衡撫辰儀藝術複製品
    新華社盧布爾雅那1月29日電(記者汪亞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28日在盧布爾雅那向斯洛維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贈送了璣衡撫辰儀藝術複製品。在贈送儀式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與斯洛維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院長塔代伊·巴伊德共同為璣衡撫辰儀藝術複製品揭幕。
  • 一周藝術人物|再看赫斯特的藥櫃鯊魚,再讀隔離期繪畫筆記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英國 | 當代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追溯藝術生涯的開端,新展呈現標誌性的「藥櫃、鯊魚和點畫」赫斯特在自己的社交平臺Instagram上發布了這一動態,並配上作品《讚歌》(Hymn,1995—2005)的照片,不久之前,這個巨型雕塑通過吊車進入了畫廊。展覽中,人們將一睹赫斯特的不少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他把動物的屍體浸泡在甲醛裡完成的系列作品《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
  • 2019北京世園會植物館「萬花筒」正式發布
    植物館總建築師王輝表示,當代文明需要更智慧的生存,我們在思考:植物是否可以是人類的老師?2019北京世園會植物館將用園藝的視覺盛宴來喚醒人民重新認識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之間的關係。植物館建築分為三層,一層設有熱帶植物溫室,佔地約3000平方米,匯聚600多種珍貴植物。
  • 一周藝術人物|凡·高《向日葵》不再外借,隋建國回顧十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1940年,《向日葵》被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藏進位於卡斯特裡科姆的一處沙丘掩體中。凡·高博物館的研究者認為,儘管畫作的底層與顏料是穩固的,但是對于震動以及溼度和溫度的改變「十分敏感」。相比於今天的畫面,畫作本來更明亮動人,一些原本的顏料已有改變,紅色變暗,黃色變深。這個發現讓博物館決定改變照明亮度,從2014年前的150流明降低到目前的50流明。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在巴黎,拉丁美洲動態藝術與波普藝術的先鋒卡洛斯·克魯茲-迭斯上周逝世,享年95歲,他曾在抽象藝術史上佔據重要一席。《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漫說天宮多玉樹,不如仙館一瓊花」。博物館(美術館)建築設計理念取自「崑山三寶」之一瓊花。建築形體純淨、輕盈,如同瓊花一般雅逸高潔,而又質樸淡然,連理交枝、花好如月圓。博物館展現崑山的自然、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築美學碰撞的同時,也顯出江南水鄉素靜清雅的地域特色。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人物檔案】季永,安徽蚌埠人,1974年2月生。幼受庭訓,後師從楊士林先生。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涉及書法、繪畫、詩文、古器物鑑定等諸多領域。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
  • 【藝術人物】貝聿銘:在現代化的蘇博新館上,體現民族藝術精華
    正如貝老所言:「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上,體現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蘇州博物館新館蘇州要建一座怎樣的新博物館?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家鄉的邀請——為蘇州建一座新的博物館。蘇州地處江南的中心,蘇州古城具有2500多年歷史,人文薈萃自不必贅述,然而這樣一座古城卻缺乏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
  • 「根須」裡的植物王國,2019北京世園會植物館
    這樣土壤和根須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以一種狂野又自然的姿態形成了邊緣方正的建築輪廓。這層面紗可以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般情況下看不到的根須空間。而近年來深圳的紅樹林修復工作卓有成效,又打造了新時代條件下一張新的城市名片——這無疑給植物館的設計思路找到了一個批判現實主義的落腳點。
  • 中國木雕博物館正式開館 陸光正出任首任館長
    中國木雕博物館正式開館 陸光正出任首任館長 2014-10-18 21:49: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出任首任館長。  前來參觀者人頭攢動,很多市民稱讚博物館集知識與藝術為一體,讓人感覺很愜意。  「整個設計處處可見融合的東陽木雕風格元素,以及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曲水流觴,樹林四周再鋪上古人木構水井的造型,鋪排很有意境,加上整個格調的優雅、設計的流線和古典的音樂讓人感覺很輕鬆,很愜意。」
  • 「工作狂魔」隈研吾又發力了,2020首個越南豪宅完成
    來自:環球觀築(ID:Archifocus) 本文已獲得授權 隈研吾越南豪宅 要說建築界的「工作狂魔」 我們尊敬的隈研吾老師排第一
  • 在家「親臨」展廳!廣州各美術館推出線上虛擬大展
    廣州各美術館積極行動,推出了線上虛擬展廳,讓市民足不出戶也能身臨其境,360度無死角觀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表示,現在越發感覺到數字展廳的重要,以後好的展覽都要提前準備做虛擬。(重要提示:長按二維碼便能通過虛擬展廳觀看展覽。有的海報顯示時間已過期,但線上展覽不受限,依舊展出。)
  • 【榜樣力量】秦瑞強:從民營企業家到科技館館長
    本報今起開設《榜樣力量》專欄,講述各個領域鮮活典型的人物故事,展示石家莊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人物名片秦瑞強,今年56歲,正定縣科技館館長。去年年底,他被中國科協評為我國「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河北日報記者 王峻峰 胡惠玲2月7日,農曆正月十一,乍暖還寒。正定縣科技館一開館,就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客人。在展館前的科技大篷車上,館長秦瑞強親自指揮著工人調試天文望遠鏡,身旁站著等著觀測天象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