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米恩·赫斯特
近日,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倫敦紐波特街畫廊舉辦個展「世紀末」(End of a Century),呈現其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創作的50餘件裝置、雕塑即繪畫作品,彼時的他作為英國青年藝術家團體的一員而為人所知。在展覽中,觀眾能夠看見著名的藥櫃、鯊魚和點畫。
「展示我在90年代甚至更早時候創作的作品,讓我感覺自己好老,像是上個世紀的人。」赫斯特在自己的社交平臺Instagram上發布了這一動態,並配上作品《讚歌》(Hymn,1995—2005)的照片,不久之前,這個巨型雕塑通過吊車進入了畫廊。展覽中,人們將一睹赫斯特的不少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他把動物的屍體浸泡在甲醛裡完成的系列作品《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看到達米恩的早期作品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對於下一代來說,」 富藝斯拍賣行主席夏安·韋斯特法爾(Cheyenne Westphal)說道,「他從90年代以來的藝術是具有開創性的,他是真正改變了英國藝術場景的先驅。」
達米恩·赫斯特《向上,向上,離開》(Up, Up and Away,1997)
此外,一系列此前未曾展出過的作品也出現在新展中,其中包括《藝術關乎生命,而藝術世界關乎金錢》(Art's About Life, the Art World is About Money,1988)——一個以玻璃和金屬盒為框架的拍賣場景,以及《向上,向上,離開》(Up, Up and Away,1997)——三隻鴨子被懸掛在甲醛裡。早期的拼貼畫也出現在展覽上。(文/錢雪兒)
美國 | 建築師斯蒂文·霍爾斯蒂文·霍爾
近日,由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設計的新作——休斯頓藝術博物館南希與裡奇·金德樓即將向公眾開放。休斯頓藝術博物館位於美國德州休斯頓,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新樓也將容納包括繪畫、雕塑、手工藝、設計作品、視頻和沉浸式體驗裝置藝術等多樣的藏品。
休斯頓藝術博物館南希與裡奇·金德樓
開放後的南希與裡奇·金德樓「將公開展出第一批完整的來自拉丁美洲及其相關藝術的收藏品,其種類包括攝影、印刷與畫作、裝飾藝術、手工藝品、設計品、現代與當代藝術」。該建築包括了不同藝術品種類的畫廊,也有跨類別的畫廊,它讓遊客可以深入研究現代和當代藝術,並探索不同藝術超越其本身界限的觀念、風格和主體思想。
南希與裡奇·金德樓的所有畫廊以一個開放的庭院廣場為中心,水平排布在兩個樓層中,每一個畫廊都有著足量的自然光線和靈活空間。此外,中央畫廊的室內廣場有著寬敞的空間,以供展出藝術品和容納通往高層的移動方式。斯蒂文·霍爾建築設計的新樓與美術館現有的畫廊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好似於1920年代威廉·沃德·沃特金所設計的Caroline Wiess Law樓與密斯·凡德羅所設計的擴建部分之間的對比張力。另一個例子則是拉斐爾·莫內歐於2000年設計的Audrey Jones Beck樓,它與野口勇於1986年所設計的Hugh Roy Cullen雕塑花園也有著強烈對比。如今,南希與裡奇·金德樓為其所在環境中添加了一棟半透明的弧形玻璃水平建築。(整理/錢雪兒)
北京 | 當代書法家張瑞齡張瑞齡(左)在現場
張瑞齡1936年生於河北唐山,為中國當代書法家、古文漢字學家,全國政協書畫室委員、特邀書法家;1997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南開大學分別評定為研究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9月29日,「張瑞齡書法作品集萃展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張瑞齡藝術基金揭牌儀式」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藝術基金設立後將主要從事的各類文創、文化項目的組織實施;資助並宣傳推廣以張瑞齡為代表的中外傑出文化藝術家在國內外舉辦的交流、展示活動;獎勵文化藝術活動中有顯著貢獻的團體和個人等等。
展覽現場
張瑞齡的書法多為國事服務,作品曾被國家選定為國禮珍品贈送給時任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前任首相竹下登、自民黨幹事長小澤一郎和韓國總統金大中、金泳三等諸多國家元首、政要以及海峽對岸的華夏同胞;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大廳懸掛張瑞齡的巨幅代表作行楷《嶽陽樓記》。
此次展出包括《嶽陽樓記》《騰王閣序》等書法作品,及張瑞齡製作的「翰墨京琴」;各年代文函、記事薄、部分友好贈書;歷史圖片等二百餘件珍藏集萃多數展品為首次展出。(文/高丹)
上海 | 畫家李向陽畫家李向陽的個展「李向陽:默見——隔離期筆記」正在上海鴻一美術館展出,集中展示了李向陽疫情期間宅家所作的六個題材方向的162件作品。水墨、丙烯、速寫、拼貼,各種材料信手拈來;寫實、寫意、表現、象徵,創作語言靈活多變。限於條件,它們大都是就地取材,有感即書。
其中,《默見》系列,記錄了疫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從悲哀悲壯到藝術無用,從無奈無助到頌讚英雄,是此次展覽的主脈。《空城》系列,以最為簡潔的線條,勾勒了藝術家目睹的周遭實況以及手機中友人拍攝的上海不同地域的空曠街頭,往日的嘈雜和當下的靜謐悵然心懷。《宅春》表現的是藝術家這段時間裡個人的生活點滴,盆景、眼鏡、洗漱用品、瓜果蔬菜、麵包牛奶、時鐘日曆等。《小哥》是一組利用包裝材料剪貼而成的實驗作品,藝術家試圖通過它們,向不懼風險、不辭辛勞的快遞小哥們送上真誠的祝福。
李向陽《封城 》 紙上油彩 2020
李向陽《宅春-05》紙上油彩 2020
李向陽1953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曾任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對於此次展覽中的作品,他說:「之所以叫筆記,我想,那是因為面對災難,畫畫顯得那麼無用、 那麼矯情,非求助點文字不可。還因為多年不具象了,取材造型難免生疏,一旦被稱作作品,會招來許多關於畫理的爭論, 乃至意義、能量等想入非非的自虐。」 展覽將持續至11月16日。(文/宗禾)
北京 | 畫家宋雨桂宋雨桂(1940-2017)
「斯人未遠去——宋雨桂藝術紀念展」日前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宋雨桂(1940-2017),出生於山東省臨邑縣,自幼隨母習畫。1960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預科。1961年至1967年就讀於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歷任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院部委員、遼寧省美術館館長等職。
「斯人未遠去」既是「宋雨桂藝術大展」系列分展之一,也是有著獨立主題的畫家個展。以「斯人未遠去」為題,一方面試圖提醒觀眾「以人觀畫」,在展覽中重建作品與畫家的關聯性;另一方面也試圖討論逝去畫家曾經面對的問題,直至今日是否仍然未曾遠去。
宋雨桂、王宏《黃河雄姿》 紙本水墨設色 2016年 國家博物館收藏陳列
宋雨桂、馮大中 《長江明珠圖》局部 紙本水墨設色 1986年 中國美術館藏
展覽將畫家生前畫室的創作場景遷移到展廳中,以製造畫家暫時離場的狀態。同時從他生活、工作的地方調取了原始檔案,選取部分鮮活的材料,向觀眾呈現極具細節感的生命歷程,以此呼應「斯人未遠去」的主題。另外,展覽以「巨製山水」、「鄉水篇」、「長跋作品」三個系列的展品組合,對宋雨桂藝術進行了全新梳理,以期討論這一代畫家共同面對的藝術問題,以及他們構想的解決方案,乃至作品中顯現出的相互交往與時代痕跡。其中,「巨製山水」選擇《長江明珠圖》、《黃河雄姿》等代表性的主題創作,討論了中國山水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以民族象徵物的方式建構「現實性」;「鄉水篇」圍繞宋雨桂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創作的名為《鄉水篇》的系列作品,試圖探討這一代畫家以抽象語彙為方式的「現代性」;「長跋作品」則選擇了多件具有長篇題跋的作品,以直觀顯現畫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內心情感。展覽將持續至10月13日。(文/畹町)
德國柏林 | 中國當代藝術家黃小鵬突發心臟病去世,最早展開國內「當代藝術」大學教育黃小鵬(1960-2020)
據《藝術新聞中文版》報導,10月6日,中國藝術家黃小鵬在柏林突發心臟病去世,這位深度捲入藝術教育實驗,身體力行地影響了多位年輕藝術家的當代藝術教育先行者在異鄉的突然離世,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傷感。
黃小鵬1960年出生於山西,1983屆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留學英國,於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碩士畢業。黃小鵬2003年開始在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教育的先行者和實驗者,黃小鵬於擔任2005-2012年間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研究生導師、副教授。第五工作室是國內最早以「當代藝術」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單位之一。黃小鵬現任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及香港浸會大學大學院士,他也是廣州黃邊站(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作為藝術家,其錄像和公共裝置作品主要探討現代化語境下文化複製–轉換過程中出現的「誤譯」問題,研究我們何以在「錯位」的處境下詮釋他者,以及這種想像與全球化的困境有何關係。作品亦嘗試把語言和日常圖像之間的關係推到極端,探索意義的邊界,並質疑日常經驗的「正確性」。
黃小鵬對於藝術教育實驗的理想主義色彩和獨立精神,在現實環境中遭遇到種種「失意」,60歲時在柏林的驟然離世,在藝術圈激起了極大的心理波瀾。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本土藝術生態的改善,也影響了多位年輕藝術家的黃小鵬,經常提到貝克特的名言:「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他並不相信「成就感」,而更認同過程本身的意義。侯瀚如也在紀念文章中寫道,「小鵬有口皆碑的創新性教學,不僅鼓勵後進勇於實踐,更讓他們自由面對這個荒誕的世界,用想像和創意去掙扎著生活」。(整理/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