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這是因為,畫家要表現這些人物的「神性」。
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古羅馬時期,直至歐洲的中世紀,藝術所表現的題材,大多與宗教有關。不能簡單地說,那時的繪畫人物的表情木然,而是畫家們心存崇敬,想表現神話人物的莊嚴肅穆之感。
當然,按照現在的眼光,單從繪畫技巧上看,也是有缺陷的。當時的人們認為,神是完美的象徵,神的完美,是人這個不完美的被造物無法表達清楚的。其實,還有一點,就是西方繪畫技巧,也是一步步進步起來的。當時的繪畫,從布局的方正,到光線的缺少變化,也造成了畫面的呆板無趣,以及人物的所謂的面無表情之感。
只有到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為了表現人間的題材,畫家們才在繪畫人物的身上,畫出了「人性」。
人性的美,比如母性的光輝,英雄的大義凜然,天真兒童的快樂等等,才是人類社會最值得稱頌的。隨著人們的思想解放,把繪畫的主題由神轉變為人,是西方繪畫的一大進步。
在神面前,人雖然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處處都存在著真善美的閃光。這些閃光,才應該是藝術家們著力謳歌的對象。
可見,在藝術上,技巧可以逐步改善,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只有打破固有觀念的束縛,藝術才能煥發出新的魅力。
其實,解放思想,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創作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解放思想,爭取把自己的各方面的潛能,真正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