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繪畫中的表達

2020-11-26 中國網

繪畫作為藝術品的一種,在被觀賞時,往往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不同的展覽空間內,每一件作品都佔據著空間的一部分,靜靜地等待著觀眾的欣賞。繪畫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在產生之時就已經被這樣定性了,人們在談論繪畫時,總是將其與詩歌做比較。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家、哲學家萊辛就在他的名著《拉奧孔》中仔細區分了作為空間藝術的雕塑和作為時間藝術的詩歌之間的區別,至此,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兩個概念得到了確立,並成為了後人在對藝術進行分門別類時的重要參考標準。雖然在《拉奧孔》中,萊辛談的是雕塑而不是繪畫,但同為空間藝術的代表,繪畫與雕塑在起初均有著在時間表現方面的乏力。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於繪畫的認識和期待一直如此,自文藝復興運動確立了繪畫的科學寫實技法以來,畫家們無不將其奉為圭臬,將文藝復興大師們確立的寫實性技法繼續保留下來,甚至有諸如喀拉蚩在內的藝術家開辦藝術學院,進一步將這種技藝傳授給後來的藝術家。這種嚴格遵循科學的視覺規律和構圖方法進行描繪的寫實性繪畫注重表現瞬間性的場面,如果把時間的進行比喻為一條線的話,這些畫家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繪畫是該線條上某一個點的定格。這種瞬間性的效果是通過嚴格的透視、空間、色彩、明暗等技法達成的。在中國,國畫中的嚴謹性在宋代確立,大部分的宋畫作品均體現出作者對於外部花鳥和山水的仔細觀察和描畫,這種傳統從五代時期便已經開始產生了,但並不成熟,宋初時期的花鳥畫家崔白每日堅持寫生,所描繪的正是自己種植的花花草草以及裡面的蟲鳥。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這種具有嚴謹寫實特色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確定的感覺,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真理的持有者,他們試圖傳達的是一種確定性以及對於這種確定性的堅定信念。在西方,這表現為畫家們對宗教、神話和歷史題材的興趣;在中國,宋畫所體現出來的清明通透即是代表,宋代的山水畫開斧劈皴之先,這種皴法在所有的皴法中最為剛硬和明晰,可以說這是中國宋代理學精神的圖像顯現。這樣風格的畫中是少有時間感的,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清淨效果。

在西方,到了19世紀末葉之後,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諸如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人們心中的不安定感加劇,而且自尼採以來「上帝已死」的言論使得原有歐洲人價值體系中的永恆因素崩塌,人們開始更多地從時間的流動本身尋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19世紀末,以柏格森生命哲學為代表的過程哲學開始出現並風靡一時,其理論的核心便是將時間或綿延作為萬物的本體,一切的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都在時間運動中體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哲學在方法論上注重直觀的體悟,認為理性的分析是在客體的外面進行局部的觀察,並不全面和真實,只有真正地進入到客體的內部,亦即達到直觀體悟的境界方能對客體進行通透的了解。這種極端重視運動和直覺的學說極大的影響了當時的未來主義、立體主義、奧菲主義等西方畫派,這些畫派的代表畫家們紛紛闡釋自己從生命哲學中領悟到的藝術理論,有的甚至著書立說,並最終在藝術中表達作為世界本體的時間或綿延。未來主義是受該哲學思潮影響的一個畫派之一,該畫派代表人物巴拉、卡拉等通過分解運動物體的運動過程,將不同瞬間的運動姿態同時並列,相互之間組成連貫的運動趨勢,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19世紀末的藝術家博納爾早年潛心研究柏格森哲學,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某種視覺模糊性,在進行創作時甚至直接用手塗抹。這種視覺模糊的感覺已經遠遠地脫離了原先的清晰理性表達,而且賦予了繪畫作品以運動的感覺,這種運動感的核心便是作為萬物本體的時間在畫面空間中的存在。同樣的,在中國雖然沒有系統的時間理論,但自宋之後,中國的畫家們特別是山水畫家們已經開始漸漸地遠離宋畫中的嚴謹性,開始摻有更多的表意色彩。在元代,文人們開始戲弄筆墨,倪瓚就曾說自己作畫「不過聊以自娛爾」,筆墨被當成單純的繪畫要素抽離出來,並經過趙孟頫理論性的總結,繪畫的筆法開始與書法的筆法達成合一。對筆墨、章法等形式因素的重視開始加強,畫家們更多地是在寫畫,而不是畫畫。這種特色成為了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一支並得以延續下去,一直到了明代的董其昌那裡得到了最為系統化的整理及創造性的發揮。這樣的中國畫作品更多地重視筆墨的形式要素本身所帶來的美感,而不是空間物象或者畫面內容帶來的美感。宋代的繪畫中特別是界畫中保留了相當程度的焦點透視法,而宋之後這種焦點透視法便開始逐漸弱化,散點透視開始佔據主要位置。雖然在明代初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模仿宋畫的潮流,但宋之後的整個繪畫史已經是散點透視佔據主要地位了。這種利用散點透視法的繪畫作品將在不同視點下觀察到的場景刻畫在同一畫面中,實際上就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時間連續效果,正所謂畫家畫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場景,而是一路走來的場景。而在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主義畫壇中,立體主義便充分運用了這種散點透視的技法,將不同視角下的視覺表象進行拼貼,蘊含了一定的時間感。

劉夏 藍帽子

時間因素出現在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中,在西方從19末就已經帶有理論性的開始了,在中國則有更為長久的歷史,散點透視的傳統描繪方法以及對戶外寫生的不重視,都說明了這一點。而近日在鳳凰藝都藝術空間舉辦的「破圖集」展覽中,劉夏的繪畫作品便是這種時間因素的充分表達。他以聯畫的形式,將一個動作的不同瞬間分別刻畫並加以並置,不同瞬間的場景在並列的關係中共同創造出歷時性的運動感和時間感,時間因素袒露無遺。正如策展人劉禮賓所言,在當今圖像化的時代裡,繪畫如何在夾縫中開闢出自己獨特的空間,或許繪畫與時間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方法。

  (文\藝術中國 劉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兒童的塗鴉是一種自由的、出自天性的表現形式,是完全自然流露的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表現是一種體驗式的創造,通過自身的不同經歷,融入特殊的表現意圖進行傳達式的表現,同時又希望得到認可,以此滿足自己的表現欲望。但這種表達卻是人在心理結構形成初期的天然表現,接近藝術的本源,更充分地表現出無意識心理在繪畫中的重要作用。
  • 成人創意繪畫課堂
    這次和你們聊聊線下的成人創意繪畫課堂。如何學習文字我們人類繪畫創作已經有3萬年的歷史。我們常常想要通過記錄表達自己內心的熱愛與渴望,表達我們純粹的獨特的情感。回顧我們的學習成長,我們長達20年的時間習慣文字語言的表達方式,而慢慢失去了我們與生俱來的以圖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然表達能力。我們兒時學習文字的過程:拼音,偏旁,文字,語法,句子... ...經過一系列的系統學習,我們學會了使用文字閱讀與日常交流。
  • 線條在繪畫中的表現力
    一、線條在造型基礎教學中的誤區在傳統造型基礎教學中,我們把素描和速寫進行了區分,廣義上的素描,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而這其中就包括速寫。狹義上的素描,主要指繪畫時間較長、表現客觀物象的光影效果、透視、虛實和結構且畫面相對深入而完整的單色繪畫。它訓練人的細緻的觀察力、表現力,對畫面層次、前後、空間、透視、結構、塊面、虛實等都有很精準的要求。
  • 物質性(The Materiality)繪畫
    「物質性」這個概念其實是有別於傳統的繪畫性,也就是通常我們看的油畫裡的圖像, 包括圖像裡面可能有的隱喻、象徵,或者表達的內容。除此之外,繪畫性還可能強調手感、技法、顏料,習慣等。然而,「物質性」這個 東西強調本體現實,也更接近於它自身。「物質性」一直是我繪畫的三個系列裡面最至關重要的點。
  • 楊中華:尋找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
    教學相長,在教學生的同時,他在繪畫創作上也不斷前行。未來,他想在繪畫語言方面做一些探索,把油畫用色彩造型的特質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筆墨意境融合起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繪畫表達方式。 科班出身從事美術教學近30年 在繪畫上,楊中華走的是科班與學術之路。
  • 畫眉林中鳥:宋朝繪畫哲學中的無限理性美感
    皇帝本人也會受到藝術方面的訓練,並把儘可能地資助藝術視為自己的統治義務,其他富賈紛紛效仿此法,於是在宋朝繪畫開始繁榮了起來。隨著繪畫的進一步發展,宋朝(960-1279)的繪畫達到了一個新的複雜水平。宋朝對繪畫的整體概念是以中國的傳統哲學道家為基礎的,道家強調,人類不過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塵,自然才是萬物的歸屬,無為而治是人應該遵循的規則。
  • 美術研究|關於繪畫的一次哲學旅程
    由此,對於繪畫的兩種主要因素的觀看,就不需要分開在不同時間中進行,而是在同一時間中看見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類似於「看見」或者「看出」的經驗。比如,我們從雲彩中看出諸如馬、龍、人之類的形象,我們同時看見了雲彩和形象,而不是一會兒看見雲彩,一會兒看見形象。這裡不會發生這種情形:看見雲彩以看不見形象為代價,或者看見形象以看不見雲彩為代價;與此相反,形象與雲彩相互融合,相互彰顯。
  • 繪畫語言中的相對論
    進入今天的主題:繪畫語言中的相對論。相對論這個詞,初中及以上文化的人都能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這裡也就不贅述了。從概念上來說,相對論可以解釋世間萬物的規律,甚至可以解釋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在大多數的學習資訊中,人們愛把繪畫語言裡的這種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依託而存在、成立的關係叫做對比關係。
  • 4歲寶寶的自由繪畫作品,能當藝術品掛牆上,繪畫啟蒙有什麼好處
    繪畫是每個寶寶都很喜歡的「打發時間」的方式,繪畫的時候,構圖和色彩之間的碰撞,能讓寶寶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大腦的發育。沒學過畫畫,作品卻能驚豔到眾人網上有一個叫瞳瞳的四歲小姑娘,雖然沒系統的上過繪畫課,但是瞳瞳的繪畫作品卻很有藝術感。比如這幅畫從草稿到上色,全是寶貝獨立完成的。
  • 為什麼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這是因為,畫家要表現這些人物的「神性」。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古羅馬時期,直至歐洲的中世紀,藝術所表現的題材,大多與宗教有關。不能簡單地說,那時的繪畫人物的表情木然,而是畫家們心存崇敬,想表現神話人物的莊嚴肅穆之感。
  • 如何最快掌握形式構成與色彩的繪畫能力
    提示:這個課程不需要你有繪畫基礎,這個課程學習的內容就是繪畫最基本的能力,課程模式是我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方式,和清央美術多年學與教的實踐,清央美術很有信心讓學員少走彎路,更加直接的去自由繪畫表達。,這是清央美術老師根據學習繪畫創作過程中的實踐與經驗,清央美術很明白學習過程中缺少了哪些關鍵的環節,需要怎麼訓練才有效,大部分學員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有受過一些錯誤觀念,不良教學影響。
  • 中塔口小學開展紅領巾「創未來」科學幻想繪畫比賽
    為積極響應全國少工委開展的紅領巾「創未來」創新創意創造徵集展示活動,4月16日,中塔口小學精心策劃組織全體少先隊員進行紅領巾「創未來」科學幻想繪畫比賽。少兒科幻繪畫是少年兒童在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想像
  • 安搭Share正確看待兒童繪畫
    兒童繪畫並不只是單純的美術活動,更是孩子認識世界,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種成長方式,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孩子們樂於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願,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 王詩齡繪畫太厲害,用英文講解繪畫過程,專業程度不輸繪畫大師
    每一個人對於繪畫的理解其實各有不同,很多人喜歡繪畫是因為看到了別人的繪畫作品非常的漂亮,而且從視覺上來講也是一種享受,所以他們喜歡繪畫作品。但有一些人是從骨子裡喜歡繪畫,他們則是享受那一種繪畫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豐富色彩變化的一個過程。
  • 關於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追溯
    馬列維奇在零形式中易容,從零走向創作,即走向至上主義,走向新的繪畫形式即無對象的創作。作品《白上白》的問世標誌著至上主義走向極致,而之前對他不同時期至上主義繪畫作品風格的探索,此作品意義得到進一步升華。這種更為單純和理性的幾何式抽象繪畫對抽象藝術,乃至現代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 繪畫中的透視原理是什麼?透視原理超詳細講解
    繪畫中的透視原理是什麼?透視原理超詳細講解!一二三點透視分別怎麼用?消失點、俯瞰,啥跟啥啊,頭都大了!相信這是不少初學畫畫的同學的心聲。之前輕微課繪畫網校小編也針對透視問題出過一些文章,但還是不停有同學私我關於透視的知識。所以,今天這篇文看好了喲~什麼是透視?
  • 外國畫師用繪畫表達:貓是液體做的,簡直「無孔不入」
    近日一位外國畫師,就用繪畫很好地表達出了貓最大的特點「貓身如水」,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凡是養貓的人士都知道,家裡的任何門都是擋不住它們的,因為但凡只要有點縫隙,它們就能從縫隙中鑽過去,簡直就像是液體一樣。
  • 植物科學繪畫|墨線圖之美
    我第一次接觸學習植物科學繪畫(Botanical illustration)是在2015年底,通過參加孫英寶老師開設的第一期科學植物繪畫網絡課
  • 英語中的時間表達,全在這裡啦!
    高中英語提分必備: 短語、單詞、高頻詞、作文,聽力,你想要的資料這裡都有,領取點擊:資料 時間點的表達 1.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千奇百怪、雜亂不堪。而唯獨在打破繪畫的視覺形象特徵這一點上,卻表現了很大的一致性。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