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眉林中鳥:宋朝繪畫哲學中的無限理性美感

2021-01-08 靜靜文化

導語:

任何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發展趨勢都受到當時政治、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影響,在五代十國時期(907-979)繼承了西蜀南唐的畫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畫家。這種優秀的藝術文化被宋朝傳承汲取,宋朝皇帝以知識淵博而自豪,再加上當時南方財富迅速積累與相對和平的時代基礎,宋朝將藝術奉獻的文化發展到了極致。皇帝本人也會受到藝術方面的訓練,並把儘可能地資助藝術視為自己的統治義務,其他富賈紛紛效仿此法,於是在宋朝繪畫開始繁榮了起來。

隨著繪畫的進一步發展,宋朝(960-1279)的繪畫達到了一個新的複雜水平。宋朝對繪畫的整體概念是以中國的傳統哲學道家為基礎的,道家強調,人類不過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塵,自然才是萬物的歸屬,無為而治是人應該遵循的規則。而與此有別的儒家學者往往追求他們認為所造成社會和自然現象的模式和原則,這種在不同朝代受到統治者不同青睞的學說深刻的體現在了北宋與南宋的繪畫之中。

一、北宋繪畫人性與共性的統一,真實恢弘的情景再現

北宋時期(960-1127年),翰林院促進了繪畫技術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畫家,分別創作不同的題材,從山水畫到人物畫,通過宗教寓言、民間習俗故事來刻畫人物。縱觀全局,北宋時期的山水畫藝術成在於它為後世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藝術財富,其在理論知識上的儲備與繪畫藝術上的實踐都可以將它稱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開端。

宋朝在經歷了一段混亂的時期後統一了中國,繪者前往山裡重新感受大自然的純淨和誠實,因此產生了一批用水墨在絲綢上創作的山水風景畫。這些畫是樸素和寧靜的,它們反映了宋代民族內核的知識和精神上的平靜,也常常被稱為中國社會的隱喻。當時的畫家們掌握了複雜而具有現實主義的場景修飾方法,用前景和廣闊的開放空間在背景的技法,添加遠處的山峰從雲霧中拔地而起,江河從遠處奔流而來的恢弘景色。

在北宋之前的山水畫,尤其是唐代時期的山水畫,因為眾多藝術家的推波助瀾,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山水畫的寫實性和創造性大大提高,技法也不斷進步,尤為代表的是開創青山綠水畫的李思訓父子以及水墨山水畫的王維。即使唐朝是個人傑輩出的時代,由於局限性他並未對畫家們實施統一性機構的管理,即使有也不全面。

北宋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以宋初為例就是中原畫派的三位巨匠:李成、關同、範寬。關同的峭拔、李成的曠遠和範寬的雄傑,代表了宋初山水畫的三種風格。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範寬在這幅山水畫中運用了主體突出的構圖,即主峰十分龐大具有壓迫感,並運用傳統繪畫手法淡墨皴,結合巨大的石塊佔據了前景,呈現在觀者眼前。

圖 1 範寬《溪山行旅圖》

在群山的背後,你可以看到範寬使用清晰、細緻的筆觸描繪出覆蓋著樹木的巖石露頭。再仔細一看,你會看到兩個人趕著一群驢子,驢馱著木柴,還有一座寺廟部分隱藏在森林裡。背景中,一座中央山峰從霧氣瀰漫的峽谷中升起,兩側是兩座較小的山峰。這張由砂礫巖石構成的實心屏幕佔據了近三分之二的畫面。中央山峰的絕對高度被從峰頂附近的縫隙中垂直落下並消失在狹窄山谷中的瀑布所突出。

這座山的形態準確地反映了陝南和河南省西北部的地質特徵——濃密的植被只生長在陡峭的赤壁頂部,生長在黃土高坡的細粒土層中。這些山呈三角形,都有著很深的裂縫。在這幅畫中,範寬在塑造山脈時,採用了精闢的增厚減薄的輪廓筆法。有力的、銳利的筆觸描繪了這些乾燥的樹幹。

看到這幅畫時你甚至能夠想像出來,範寬望著大自然,仔細地研究著周圍的世界。他表達了自己對自然最真實的反應,當範寬試圖用視覺上的反饋來描述宇宙的外在真理時,他同時也發現了內心的真理。範寬繪畫風格大膽直接,這種豪放的情緒卻最能生動地展示出他對自然之美與威嚴的尊重,對於人類渺小謙卑的敬畏。

二、北宋山水畫中豪邁奔放的'尚意'生存哲學文化

範寬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大膽直接的例子,經過長期的政治分裂(五代時期的紛爭),範寬過著隱居的生活,當時許多人都對人世不抱幻想。範寬選擇離開塵世去尋求精神上的啟迪,通過的《溪山行旅圖》,表達了人類在浩瀚而有序的宇宙中和諧生存的宇宙圖景,新儒家在自然中尋求絕對真理和修身養性的思想在11世紀達到了高潮,而終於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體現。範寬的山水是北宋早期山水畫不朽風格的集中體現。

披著儒學外表的理學堅持以自己的原則觀察事物的理論,這種理論在範寬的巨著中產生了明顯的共鳴,畫家們認同的是:所畫的景色、物體、人物並不是肉眼所見到的,通過的並非人的眼睛,而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原則(即心中的理)來看待事物,範寬能夠在一個單一的構圖中組織和呈現一個景觀的不同方面——他是用一個不斷變化的觀點來做到這一點的。在對理與心的巧妙平衡中,範寬塑造了一個道德有序的微觀宇宙形象。

繼李成、範寬之後,山水畫家接踵而起,可以說他們別具一格的風格為後代的畫家提供了學習的模範,當時曾出現了"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陜之士惟摹範寬"的傾向,可以從中看出,人們對範寬畫作的嘆賞與讚美,這是因為範寬的山水畫不僅僅開創了山水畫的新時代,同時也作為了優、,被人們視為標榜的偉大藝術品。

除了範寬之外還有一位畫家,那就是張擇端。他所繪製的長卷《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神話,它詳盡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京喧鬧的街景,四處叫賣的小販,擁擠的河流與高高的拱橋,盛滿了人的畫舫。這種巨大畫卷的繪製於人文景觀的並不多,大手筆與精細的描繪相互結合,形成了一副妙趣橫生卻叫人心有撼感的作品。

圖 2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北宋山水畫的藝術成就不在於在畫法上的創新更迭,而是在於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人認知自然——感悟自然——將自然呈於畫面,是非常純粹的繪畫語言。縱觀整個中國藝術史,北宋山水畫尤為突出,承上啟下的它既傳承了唐朝留下來精湛的繪畫技巧,又開啟了嶄新的院體畫派的大門。

北宋政權統一後,山水畫的發展與理學的發展曲線是一致的,理學首先吸收了佛教從印度引入的形上學體系和一種通徹、連貫的世界觀,公元5、6世紀的哲學家們以佛教的思想,從事於對真理與現實、存在與非存在、實體與非實體的哲學討論。從唐末北宋初期(960-1127)開始,新儒家思想家利用佛教和道教的形上學重建了儒家倫理。

由此所見,北宋的山水畫也是具備統一性的,整體上來看,北宋的山水畫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無論是風格的不同,他們綜合起來都是在追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整個人生的環境、情緒和氣氛,人與自然達到了共和境界,這正是中國山水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表現的審美理想。這一特色完整地表現在客觀整體地描繪自然的北宋山水畫中,構成了宋代山水畫的第一種境界。

從政治上來說,北宋山水畫使中國開啟了皇家直接對當代藝術進行管理的新時代,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藝術的快速發展。從文化上說來看,北宋山水畫對後人留下的寶貴之處在於其根本的精神,這種以自然為主的開放性推動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山水畫家,並且影響著整個時代的處世觀念。

三、南宋繪畫人文的前景與畫院的輝煌:取捨有道

北宋時期(960-1127年)與南宋時期(1127-1279年)繪畫思潮有顯著差異。北宋畫家們的繪畫受到了當政者政治理想的影響,即解決影響整個社會的最大問題:改革與整治,因此他們的畫經常描繪巨大的、廣闊的風景。而南宋官員則對自下而上的小規模社會改革更感興趣,他們認為這種細緻入微的改革更有可能成功。他們的繪畫往往側重於更小、更親密的場景,而背景則缺乏細節,是其他朝代畫家所不曾重視的一個領域。

這種朝代的變化伴隨著山水畫的重大變化:畫家們對於整幅繪畫的形式從全景結構轉移為到局部的聚焦布局。作為南宋的代表,四大書院的畫家分別是李唐、劉松年、馬元和夏圭。其中,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藝術活躍的李唐,可能是最能代表繪畫從全景結構向局部結構轉變的藝術家。不同於北宋謹慎的構圖,他開創了水墨山水畫的大膽和無拘無束的風格。繼李唐之後的劉松年、馬遠和夏圭是畫院派繪畫的代表人物。李唐的繪畫氣勢磅礴,而劉松年的繪畫則工整雅致。

圖 3 李唐 《萬壑松風圖》

'馬一角、夏半邊'是人們對馬遠與夏圭繪畫形式純粹的總結,作為南宋時代的畫家代表,他們繪畫的一個特點就是所謂的"一隅"構圖,把描繪的主題放到整幅畫卷的一個角落或一邊,留下廣闊的空間,並用強烈的黑色筆觸來描繪樹木和巖石,用淡色的水墨來暗示朦朧的空間。

圖 4 馬遠《踏歌圖》

在南宋時期繪畫已然成為一種高度複雜的藝術,與士紳階層聯繫在一起,與書法、詩歌兩者共同成為他們生活中主要消遣方式。在宋代,畫家會經常聚在一起討論畫法,互相贈送畫作,蘇軾與他的好友米芾既是如此,他們借用藝各家所藏的繪畫文書,進行摹寫、交換。在此之前,書畫同源的應用還並未體現的多明顯,但蘇軾與米芾使用中國傳統書法技法來繪製水墨畫。繪畫與文字成了同一的表現源,文字成為了繪畫的一部分。這就是文人畫。

圖 5 蘇軾 《枯木怪石圖》

文人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開始走向成熟,它要求畫家既是畫家又是書法家,同樣也需要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能準確的審視自身與世界的尺度。

圖 6 米芾行書《手札六件》

四、與哲學所產生碰撞的交響曲:個性與創新的重塑

這種從一個時代變換到下一個時代的態度變化源於理學哲學的影響,宋明理學的擁護者們十分注重自下而上的社會改革,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模式,這點可以從他們在南宋時期大力發展小型私人書院:如東佳書院,而並非北宋時期的大型國有書院如翰林院中就可以看出來。

南宋時期的社會生活充滿活力,市民們聚集在一起觀看欣賞珍饈奇品,民眾聚集在大型的公共節日和私人會場中,城市擁有熱鬧的娛樂場所。在宋朝木版印刷的迅速發展和活字印刷的發明,促進了文學和知識的傳播。科技,科學,哲學,數學和工程學在整個宋朝中蓬勃發展,朱熹等哲學家通過對於孔孟儒學新的解釋使儒家重新煥發了精神活力,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新境界。這些思想帶動了南宋山水風景畫和人物畫的發展。

圖 7 朱熹畫像

許多畫家嘗試使用自由地概念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捕捉繪畫主題的深入內在的精神,而不是單純的描繪它的外表。南宋時期流行的團扇面繪畫常被收進畫冊,詩人們在旁邊創作詩歌樂曲,以配合繪畫的主題和意境。

圖 8 馬麟 《秉燭夜遊圖》團扇面繪畫

南宋自由開放的環境造就了這種能夠以人為本出發的繪畫主題,帶有著強烈的學派論述意識的繪畫風格,在南宋整個繪畫史中,這種開闊的人文意識從未消失過,為元朝的人文畫的繁榮興盛創造了極其富裕的條件。

結語:

宋朝的文化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宋朝文人對書法和書寫材料的熱衷,對於繪畫形式的鑽研和理論的總結都是十分珍貴的,其繪畫書法藝術的參與規模超過了以往所有朝代,為後人研究和欣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藝術中包含著宋朝的歷史主題,主流思想的轉換與帝王所實施制度的映像,從唐朝到宋朝的更迭轉折,宋朝選擇了接受吸收文化並在其基礎上創新。最終重建的東西成為了他們自己文化的基礎,也成為了我們思考宋朝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古代看似簡單的女子畫眉,其實內涵深遠,寓意深刻
    就拿古代女子畫眉來說,畫眉在古代對女子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每個朝代因為民風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眉型也會不太一樣,有象徵著唐朝繁榮大氣的遠山眉,也有象徵宋朝溫婉文弱的柳葉眉,每一個女子眉黛的背後,都是一個朝代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的體現。而且女子畫眉和男子戴冠一樣,對她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儀容儀表的體現還是一個女人精緻自愛的表現。
  • 時間在繪畫中的表達
    19世紀末,以柏格森生命哲學為代表的過程哲學開始出現並風靡一時,其理論的核心便是將時間或綿延作為萬物的本體,一切的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都在時間運動中體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哲學在方法論上注重直觀的體悟,認為理性的分析是在客體的外面進行局部的觀察,並不全面和真實,只有真正地進入到客體的內部,亦即達到直觀體悟的境界方能對客體進行通透的了解。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8月 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的「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段忠橋以「羅爾斯的公共性理念」為題,梳理了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變化,提出與西方傳統政治哲學追求絕對理性不同,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是正義問題,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正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礎上的。
  • 白天畫畫,馬格利特「夢幻之繪畫」,畫的不是夢而是深深的哲學
    少年時代,馬格利特與眾多修習繪畫的學子一樣,一直在尋找一種創作風格。在一個平凡到近乎普通的下午,一本未來派畫展的畫冊寄到了馬格利特手中,正是這本畫冊,讓他接觸到了有別於學院形式的繪畫流派,這也成為後來他在繪畫中多次採用物體並置手法的溯源。他開始嘗試用繪畫來表現繪畫之外的東西,探索意識與無意識的繪畫創作。1926年始,馬格利特開始全職繪畫。
  • 這份執著不應被辜負,探知樓蘭的美感哲學
    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人們對美的追求愈發強烈與挑剔,他們關注一切與美相關的元素,如造型、色彩、質感、力量等,正如那些婀娜多姿的舞者,表演時既講究造型、形體美,也追求力量、身體語言的美感傳遞。
  • 美術研究|關於繪畫的一次哲學旅程
    [ Nelson Goodman, Languages of Art, p.5. ] 這就是在當代藝術哲學中盛行的本體論證明:藝術作品與它所描繪的對象屬於彼此不同的兩類事物。比爾茲利(Monroe Beardsley, 1915-1985)在批判藝術解釋中的意圖主義時,就明確提出了「兩個對象的論證」。所謂意圖主義,指的是藝術家的意圖決定藝術作品的意義。
  • 克爾凱郭爾:哲學只能是理性的嗎?不,它應該更多關注個體存在
    克爾凱郭爾的一生是短暫的,孤獨與絕望同他如影隨形,他也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另闢蹊徑,將人作為研究對象,反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近代理性主義哲學,提出了以非理性主義為基本特徵的哲學,這對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哲學思想,直到一個世紀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接受,被學術界公認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
  • 從物質的「無限分割」引發的哲學和科學思考
    可是這個幾千年來被人們信奉的哲學理念在上個世紀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挑戰。當時中國科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劉耀陽也認為物質不是無限可分,他還得到了與國外的蓋爾曼夸克模型相似的結果。可是,這個時候又有哲學家發話了:我看不見得,質子、中子、電子還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嘛……就這樣,國人失去了一次領取諾貝爾獎的機會。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提出夸克模型,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賦予當時歐洲的思想精英,在對哲學玄而無用的社會批判同時,也要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自身提供堅實可靠的思想武器。笛卡爾在這種時代的浪潮下,自覺且純粹地走向哲學沉思之路,這種開創性的思路是前無古人的,這也使得他當之無愧地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我有時候在想,跟笛卡爾同一個時代的科學家和思想精英有很多,為什麼卻沒有任何人產生笛卡爾這種思想?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論視覺與顏色》《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志》《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附錄與補遺》等。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 俄羅斯畫家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欣賞
    1912年,俄國畫家馬列維奇創立了至上主義畫派,標誌著傳統繪畫時代的終結。所謂至上主義,又稱絕對主義,強調情感抽象的至高無上的理性,反對傳統的物象具象化傳達。1915年,馬列維奇在彼得格勒的「0,10」展覽上展出了一幅名為《白底上的黑色方塊》的抽象繪畫,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遭到當時藝術評論家們的反對。整幅畫以白紙為底,只畫了一個構圖非常飽滿的黑色方塊。馬列維奇認為,只有純粹平面的幾何圖形才能完全表達他心中的情感。
  • 畫眉養功增強手冊:從「春養性夏養骨」開始教你如何讓畫眉唱歌
    畫眉鳥只能扮演會唱歌的畫眉,這是無數鳥類朋友的夢想,畫眉以「能打能唱」和「匪氣」穩居中國四大鳴禽行列,自古就有「匪畫眉」的稱號。許多鳥類飼養者不敢說他們能養好畫眉,因為鵝口瘡是所有觀賞鳥類中最難馴服的鳥。畫眉很難馴服,很難「難服籠」,「難大唱」,「難穩性」。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黑格爾說:「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遍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笛卡爾,在數學領域因為解析幾何而出名,而他更大的成就則是奠定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基礎,是「理性主義」的奠基人,被黑格爾稱為「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人生,也被賦予了各種傳奇色彩,跟公主的通信,晚年由於給女王上課而得病去世,尤其近年來某個礦泉水廣告,深諳營銷之道地說這是源自笛卡爾和公主的故事,又給這位大哲學家增添了浪漫的一筆。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千奇百怪、雜亂不堪。而唯獨在打破繪畫的視覺形象特徵這一點上,卻表現了很大的一致性。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
  • 畫眉和紋眉的區別,你知道嗎?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會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氣血不足,內分泌失調等原因,引起眉毛缺損、眉毛稀疏、眉形不佳等,進而影響個人形象。面對這樣的難題,聰明的女性自有他們的解決之道。但是就目前而言,修飾眉毛外形的方法主要有「畫眉」和「紋眉「兩種。那麼,這兩種方法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用心畫眉卻生硬不自然?牢記這3個小技巧,氣質佳更耐看
    避免顏色太重很多剛接觸化妝的美女,不好掌握畫眉的這個度,總是把眉毛描得又黑又粗,就像兩條黑槓一樣橫亙在臉上,這樣真的很難看。精緻好看的妝容需要各個部位的和諧,如果眉毛顏色過重,會很跳色,能夠直接吸引他人視線,顯得很突兀。想要綜合展現整體美感,就得注意單個位置的妝容,眉毛顏色不要太深,否則就會破壞整體妝容的平衡感。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但隨著科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自然哲學逐漸成為了一種基於實驗的經驗科學,開始和哲學的其他領域分道揚鑣。到了18世紀末,科學才正式和哲學分割開來,並且正式得名science。而「形上學」,則是代表那些對存在的本質的非經驗性的哲學研究,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
  • 哲學史: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實體
    他的思想屬於一種理性的泛神論,冷靜地從類似於笛卡爾的那些前提中演繹出來。和笛卡爾一樣,他的出發點是清楚明白的觀念,即他認為是自明地真實的概念。只要正確地陳述就能發現它們的真實性。和笛卡爾不同的是,他沒有把我思故我在視為能夠作為哲學第一原理的基本直觀。相反,他以實體概念為出發點。這個實體概念是從笛卡爾那裡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