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畫畫,馬格利特「夢幻之繪畫」,畫的不是夢而是深深的哲學

2021-01-08 白天畫畫

1898年11月21日,雷尼馬格利特出生於比利時萊西納。他是家中的長子,在母親的支持下,開始接觸藝術。

1912年,也就是他14歲的時候,母親因溺水離世。關於他母親的死因,一直沒有答案。

馬格利特前往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課業。在這裡,他接觸到了立體派和未來派,後來在無意中受到契裡柯的啟迪,最終堅實地走向了超現實主義陣營。

少年時代,馬格利特與眾多修習繪畫的學子一樣,一直在尋找一種創作風格。

在一個平凡到近乎普通的下午,一本未來派畫展的畫冊寄到了馬格利特手中,正是這本畫冊,讓他接觸到了有別於學院形式的繪畫流派,這也成為後來他在繪畫中多次採用物體並置手法的溯源。

他開始嘗試用繪畫來表現繪畫之外的東西,探索意識與無意識的繪畫創作。

1926年始,馬格利特開始全職繪畫。恰恰是在這一年,他人生中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迷失的騎師》誕生。

馬格利特的繪畫令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家已經不再滿足於表現可見與所見,他們正在試圖揭露隱藏在詞與物背後的本質。

黑格爾說:「藝術應該也最終會走向哲學,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哲學家。」用這句話來概括馬格利特,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

馬格利特用冷峻地目光審視表象世界,採用繪畫的手段表達理性世界的哲學思考。

藝術家源於這個時代,卻又超越這個時代。

1927年,馬格利特在布魯塞爾舉辦的個展遭遇大量惡評。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被公眾嘲笑的杜尚宣告了繪畫已死,改變了整個藝術史的未來走向。被公眾「驅逐」的馬格利特宣告哲學侵入繪畫,成為當代藝術衍生、發展的源流。

布魯塞爾畫展失敗後,他決定遷居藝術中心巴黎。此時,巴黎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在布勒東等人的推動下正進入全盛時期。

在運動的浪潮下,馬格利特加入了超現實主義團體,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藝術先鋒。

馬格利特並未完全跟隨超現實主義團體激進的步伐,依然保持著哲學家對周邊事物的敏銳嗅覺,冷靜地思考繪畫的終極意義。

在巴黎的三年,成為他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三年。

巴黎的喧囂與癲狂為馬格利特所厭倦,1930年他隱居布魯塞爾,此後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

巴黎這段經歷使然,回到布魯塞爾的馬格利特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上的冒險越來越瘋狂,迎來了另一段創作高峰。

在創作了一系列超現實主義繪畫後,馬格利特在20世紀40年代「模仿」起印象派和野獸派。

馬格利特繪畫實驗的轉變,既意外又令人費解。倘若聯繫到當時的社會背景,這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40年代的歐洲,是一個戰火紛爭、硝煙瀰漫的時代。藝術家作為社會先驅,他們對環境有著更敏銳的觸覺。

馬格利特拋棄了戰前常用的暗灰色調,代之以「歡愉」的暖色調。

馬格利特很快告別了抽象實驗,繼續踏上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徵程。在馬格利特創作生涯的後期,依然保持著傑出藝術家的水準,《黑格爾的假日》(1958)、《瑞斯勒之墓》(1961)、《人類之子》(1964)等作品,將觀者引入更魔幻的哲學之境。

時代無法掩蓋馬格利特的才華,在196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紀念性回顧展上,馬格利特的國際聲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掀起了一陣陣研究馬格利特的狂潮。

超現實主義源於「達達派」,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夢幻心理理論、直覺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影響。

這種文學藝術流派不注重通過了解某一問題的因果關係去解決問題,而致力於通過探求人類的內心世界及潛意識心理來解決人生問題。

馬格利特的作品通常富於哲思性,具有有悖理性的哲學味道,易引發人們進行哲學上的思考。

從思想性來看,馬格利特深受黑格爾否定辨證論的影響,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滲透著這種理念和風格。

馬格利特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哲學家。

悖理是與常規理性相反的另類思考,通過設置導致矛盾的命題來展現其與生俱來的矛盾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格利特更像是在扭轉和改變人們欣賞藝術品的固有習慣。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欣賞某件作品時往往習慣於通過瀏覽標題和文字解說來理解其意義所在。

而馬格利特所討論的問題並非來自問題本身,而是擅長引發人們用一種非常規或另類的思維去進行悖理性的思考

以此喚起人們的問題性認識,讓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真正放縱自己的思想,這是馬格利特一生的追求。

馬格利特認為,人類從本質上喜歡尚未明確的、未知的東西,喜歡某種不為人所知的意象。

在作品中,馬格利特不僅在描繪和表現事物,同時還在不斷地思考和提問。

他的作品已脫離了單純描繪人物或物體形象的桎梏,更多地透露出一種深刻的哲學理性。

馬格利特常習慣於通過作品促吏人們對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本質進行追問,讓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平常物品脫離現實後的深層意義並積極探索這些物品與他們自身可能存在的聯繫。

馬格利特在挑戰人們欣賞習慣的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因為人們所做的往往僅是建立各種與真實的關係而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未為人知的領域」。

對於馬格利特來說,繪畫只是表達其哲學性思考的途徑和手段,也是其創作的初衷之一。

馬格利特不僅是一位通過繪畫來抒發情感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通過繪畫來進行思考的哲學家。

欣賞馬格利特的作品往往能感受到那種夢幻般的詩意和富於哲理性的意境。正如馬格利特所言,繪畫是表達其哲學冥思的重要手段,而其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哲學味道和想像力在令世人震撼與驚嘆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去進行思考和解讀的欲望。

相關焦點

  • 超現實主義:畫出夢境
    在繪畫方面出現了兩大流派:「自動繪畫」和 「夢之繪畫」。   「自動繪畫」:是天上掉餡餅嗎?   所謂自動繪畫,就是畫家創作時並無事先的構思和計劃,全憑即興發揮。
  • 想要培養孩子畫畫,繪畫啟蒙少不了,分階段培養讓寶寶受益終生
    4歲的孩子開始憑印象畫畫,孩子會把腦海中印象深刻的東西畫得很大;5歲的孩子已經能抓住事物的特徵和形象來畫畫了;6歲孩子能將事物按照順序排列,可以畫出圖案和紋飾。家長誤區:給孩子報繪畫班,讓孩子跟著課程學習畫畫,在孩子畫畫的時候給孩子做自認為正確的示範,讓孩子創作時變得小心翼翼,思維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 線法畫不是介紹畫種,也不是教人繪畫,而是一個展示的場所
    「線法畫」是我國清代前期出現於宮廷繪畫中的一個新的畫科,和在清宮供職的外國傳教士畫家,如郎世寧、艾啟蒙等人有關。清代人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了他在乾隆年間在北京天主教教堂中,見到的兩幅「線法畫」。從「飭如也可以入矣,即之即油然壁也」這句可知這兩幅畫是立體感很強的透視畫。
  • 在爸爸的背上畫出孩子的夢幻海洋
    其實,「比賽」和「競爭」,並不是本次活動的真正目的,希望孩子們能在動漫繪畫的過程中玩得高興,讓他們在童年的記憶裡,保有一份夢幻海洋的動漫色彩;當他們自己也為人父母的時候,還記得自己曾經趴在爸爸背上畫過美人魚和海龜。  為了孩子們的夢幻海洋,老爸們十分配合地把自己塞進了T恤。衣服太小了?「沒關係,繃緊點更像畫板,好畫!」
  • 繪畫菜鳥和大神的區別,不是只差細節,而是缺一雙手
    斟酌了一會兒,覺得畫畫是比較實用又好入門的東西,於是就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如何提升繪畫技術」。 雖然這個視頻的時長很短,但是它的內容也是很簡單,畫者沒有其他很複雜或者是專業性的材料,他僅僅就是拿了一支鉛筆,然後在一張白紙上畫畫而已,同時,他也沒有強制性要求學畫的人必須要有怎麼樣的功底。
  • 巖彩繪畫者:用古老丹青材料畫畫(圖)
    女畫家馮仕恆,專注於巖彩繪畫,順著內心感覺創作,出品了一系列有禪味的和有廣州風味的作品;另一位女畫家洪寶,畫面注重傳統技法,常常以夢幻般的色彩描繪花朵、宮廷美女和鹿等形象,營造一種獨特的浪漫畫境。  她們繪畫所憑藉的特殊材料,距今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事實上,中國繪畫自元代以後即以水墨為正宗,「墨分五色」、「逸筆草草」,然自古繪畫即有「丹青」之說。而巖彩,即是一種丹青。
  • 零基礎沒有天賦能不能學好繪畫?學畫畫欠缺天賦的彌補方法!
    有的學生畫畫上手非常快,一教就會,一會就熟。這是天賦的作用。他們對形體、明暗的敏感度遠勝於常人,所以學畫對他們而言並不是難事。這種天賦的作用在於可以給他們帶來強大的自信,還可以帶來極大的愉悅。這種自信和愉悅又會反過來刺激他們繼續畫下去。不言而喻,他們看其他學畫學得汗流浹背的孩子的感受就是:怎麼連這種一目了然的東西都不會?以上的天賦很多人都具備,以我教學的經歷,至少佔到人群的5%吧。
  • 繪畫藝術的奇葩,不用毛筆畫畫用手指?三頭沒臉牛,卻賣2875萬?
    繪畫藝術的奇葩,不用毛筆畫畫用手指?三頭沒臉牛,卻賣2875萬?在繪畫界,總是有很多畫家都會開闢新的天地,為大家開始一個不一樣的色彩世界。在我們中國繪畫藝術的寶庫裡面,國家級的大師有很多,這些繪畫大師們,都為畫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作品。就像是吳昌碩,齊白石等等中國繪畫大師,他們在繪畫的藝術道路上,為我們中國後輩的畫家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指路燈。
  • 一鹿有你,心生歡喜——繪畫夢
    美麗的小鹿和深深淺淺的背景融為一體,每一處都恰到好處,正是我最喜歡的模樣。美麗的麗繁體寫作麗,而麗字從鹿。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鹿是美麗的。無論是那獨特的角,還是油光水滑的花紋斑點皮毛,以及修長健壯的四肢,尤其是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內斂的氣質,更是值得人們的讚美。好想要腫麼辦(>_<),心癢難耐的我快速點開了產品詳情介紹,然後更滿意了^O^。
  • 老漢沉迷繪畫40年,畫到妻兒離開他,專家:進不了美協
    中國的書畫更有韻味,我們從水彩畫,水墨畫上也可以看到一些藝術之美。而說起中國的藝術家,我們可能會想起齊白石,張大千等等,其實有一些藉藉無名的人,他們也為了書畫,為了藝術付出自己的幾乎是全部的人生。有一個老漢,他為了練畫畫,練習整整40年,他付出的代價就是妻離子散,但是專家卻並不認可他的畫作。
  • 為了挑戰最小繪畫作品,他真是拼了,抓只蜜蜂在翅膀上畫畫
    為了獲得更多人的目光,有的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放大到一個誇張的地步,比如,有的畫家專門在沙灘上、田野裡、雪地上畫畫,因為只有這樣空曠的場景,才能容得下他們的畫作。有了最大的繪畫作品,對應的就會有最小的繪畫作品,於是就出現了許許多多微縮繪畫作品,油畫醬簡單了解了一下,從事微縮繪畫的藝術家還不在少數。幾乎每一位微縮畫家的作品形式和題材都不相同,唯一的相同點就是,作品要足夠的小,小的用人眼看不清楚才好。
  • 「酷媽」繪製3D肚皮畫:三天不畫畫心裡慌得很
    「酷媽」繪製3D肚皮畫:三天不畫畫心裡慌得很 2014-08-14 15:36:15  三天不畫畫心裡慌得很  羅淺溪從六歲開始學習繪畫,「我來自四川雅安,我的外公是當地有名的設計師,雅安大橋和電影院都是他設計的。媽媽希望我能秉承外公的天賦,所以要求我從小學習畫畫。」這個習畫的過程被她形容為「巨痛苦」,原因是她自幼就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小朋友。
  • 成忠臣:現在普天下的畫畫人都跪錯了祖宗,數典忘祖!
    中華民族的傳統繪畫有數千年歷史,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世界觀和審美理念。傳統繪畫講究大千世界萬物相生相剋的自然法則,是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傳統的中華繪畫給予人的是最高的境界,至尊的理念,卓越的智慧,可淨化心靈。
  • 新青年·上封面丨80後插畫師皮痞祖:讓繪畫小白「雲遊」精靈王國
    「用一張美好的畫說晚安。」孩子們打卡上網課是學習知識,有一群人每天上網課打卡,甚至到凌晨,除了學習繪畫知識,更多是取悅自己的興趣愛好。今年年初疫情期間,80後插畫師皮痞祖就像精靈王國的魔法師,和小夥伴們帶著全國各地的繪畫小白恣意在網絡上「雲遊」。好幾個繪畫群同時在線互動,一張張水彩小畫,治癒和撫慰著一顆顆世間之心。
  • 時間在繪畫中的表達
    繪畫作為藝術品的一種,在被觀賞時,往往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不同的展覽空間內,每一件作品都佔據著空間的一部分,靜靜地等待著觀眾的欣賞。繪畫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在產生之時就已經被這樣定性了,人們在談論繪畫時,總是將其與詩歌做比較。
  • 畫眉林中鳥:宋朝繪畫哲學中的無限理性美感
    在這幅畫中,範寬在塑造山脈時,採用了精闢的增厚減薄的輪廓筆法。有力的、銳利的筆觸描繪了這些乾燥的樹幹。看到這幅畫時你甚至能夠想像出來,範寬望著大自然,仔細地研究著周圍的世界。他表達了自己對自然最真實的反應,當範寬試圖用視覺上的反饋來描述宇宙的外在真理時,他同時也發現了內心的真理。範寬繪畫風格大膽直接,這種豪放的情緒卻最能生動地展示出他對自然之美與威嚴的尊重,對於人類渺小謙卑的敬畏。
  • 美術研究|關於繪畫的一次哲學旅程
    比如,被老師給出差評的那幅畫,可能會被剝奪繪畫的資格或身份,被說成不像畫或者不是畫。我們可以從美學、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角度,來回答這裡的問題。但是,繪畫是什麼?是一個不同的問題。它既不涉及繪畫的定義,也不涉及繪畫的評價,而是涉及繪畫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屬於繪畫本體論,只適合做哲學探討。[ 本章對繪畫進行理論梳理,參考了洛佩斯的框架。見Dominic M.
  • 6歲前,千萬不要輕易教孩子畫畫
    如果問孩子他畫的是什麼,可能他會告訴你這是媽媽,那是爸爸……而這麼早就將孩子送入美術班,無疑於揠苗助長,其實質就是扼殺了孩子的繪畫想像和創造過程。繪畫之於孩子意義重大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畫家,畫畫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創造的過程,是鍛鍊手部肌肉的過程,是手眼協調的過程,是智力發育、表達情感的過程,甚至是與人交往的過程。
  • 他是中國最會畫畫的科學家,畫出了中華之美,畫出了地球之最!
    後來全國解放了,曾孝濂憑著在繪畫上的天賦,在學校包攬了畫黑板報的工作。1959年,20歲的曾孝濂以半工半讀形式進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搞植物學。有時候他在畫植物寫真的時候,甚至能夠聽到所畫的植物在「喃喃細語」。不瘋魔,不成活,曾孝濂深深鑽進了植物的世界,作品雖然準確精細,但是速度上比別人慢多了。曾孝濂繪製的木棉,將木棉的各個器官放在紙面上,構圖能力十分強。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裡奧納,藝渡文化版權授權藝術圖片集圖庫素材
    風景和色彩給人心情愉悅的感覺,歷代的藝術大師都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以下《經典全集系列叢書:500年大師經典色彩風景》值得品鑑,繁忙的工作之餘,減減壓,為生活添加一點色彩和藝術氛圍:裡奧納 阿菲莫,油畫藝術家,白俄羅斯色彩風景大師,每一塊顏色仿佛在呼吸、在流動。筆觸鮮活的場景色彩,鮮活生動的色彩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