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學院派藝術大師保羅·德拉羅什,以歷史題材繪畫而聞名

2021-01-09 滄海一礁石

#畫家#

法國學院派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 - 1856),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這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條件跟著啟蒙老師學習繪畫。

自畫像 1838年

德拉羅什的老師是擅長創作生活畫的著名畫家安託萬·簡。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吧,1822年,德拉羅什的第一幅個人的作品在法國展出,受到了當時著名畫家傑裡科的關注。兩人因畫結緣,成為了好朋友。德拉羅什後來結婚了,他的嶽父是當時法國的羅馬學院的院長。

《主教馬薩林彌留之際》1830年

有良師,有益友,還有一個藝術學院院長的老丈人,保羅·德拉羅什想不成功都難。他也成為了巴黎歷史題材畫家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1832年,他被選為學院院士;1833年,他又成為美術學院教授,這些都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

《愛德華國王的孩子們被關押在倫敦塔》1830年

德拉羅什畫過一幅油畫《獄中的聖女貞德 》,讓聖女貞德的故事窺一斑而見全豹。

獄中的聖女貞德 1824年

聖女貞德(1412-1431),暱稱「奧爾良女士」(The Maid of Orleans),法國民族英雄,羅馬教廷聖人。她是一個農民的女兒,在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期間帶領法軍取得幾次重要勝利。後來被英國盟友勃艮第的軍隊俘獲送給英國交換金錢,被關在監獄裡。最後被判處火刑,被燒死時年僅19歲。

聖女貞德,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 英法百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出現在最後的第四階段:英軍包圍奧爾良,聖女貞德率領法軍擊敗英軍,解除奧爾良之圍。少女貞德被燒死後,激起法國人普遍的義憤,最終把英軍徹底趕出法國領土。

藝術界也稱德拉羅什是法國歷史畫中自然主義派的創始人,算作浪漫主義畫家之一。他的歷史事件繪畫在畫面上追求情節或趣味性的描繪,特別是對環境、服飾和道具等細節的表現顯示了格外的興趣,這又體現了學院派藝術的規範與嚴謹。

例如這幅《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

《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1850年

這幅作品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800年5月,拿破崙在阿爾卑斯山穿過大聖伯納德山口(Saint-Bernard Pass),率領兩萬多軍隊突襲正在義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四萬多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決定了義大利戰場的勝利,史稱馬倫哥戰役(Battle of Marengo )。西方四大軍事天才:漢尼拔,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其中漢尼拔和拿破崙都曾翻越阿爾卑斯山發動奇襲。描述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大多美化了拿破崙的形象,例如下圖這幅大畫家大衛的作品:

只有保羅·德拉羅什的這幅作品,真實再現了歷史真相:拿破崙腸胃不好,經常手捂胃部。而且德拉羅什將大衛畫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駿馬換成了真實的騾子,更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保羅·德拉羅什另一幅歷史題材代表作是《年輕的基督教殉道者》。

《年輕的基督教殉道者》1855 年

這幅作品描述3世紀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徒,很多基督徒淹死在羅馬臺伯河(Tiber)的情景。這幅作品被後世稱為「基督教的奧菲利婭」(Christian Ophelia,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女主角,一個溺亡的妙齡少女的形象),溺水而亡的女孩形象顯示出少女的純真和天賜的美麗,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儘管畫面的色彩有些憂傷晦暗。

《希律迪亞斯》1843年

德拉羅什的繪畫風格介於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造型穩定,立體感強。這與他在創作構思時,經常先用蠟製作模型研究構圖有關。

《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孩提時代》1842

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哲學家,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家是公爵,母親家是文藝世家。1486年,23歲的米蘭多拉開始發表多達900篇論文,涉及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和巫術,與幾乎所有方面的不同觀點展開論戰,最後他編撰出著名的《論人的尊嚴演講集》(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這部演講集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宣言」(Manifesto of the Renaissance),成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Renaissance humanism)的關鍵文集,也被稱為「深奧的改革」(Hermetic Reformation)。德拉羅什的這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孩提時代》就充滿了雕塑的美感和哲學的深沉。

德拉羅什創作了大量富於戲劇性的歷史題材作品,來表現歷史上重要的瞬間。

《珍妮·格瑞女士處決圖》(局部)1834年 英國國家畫廊藏

德拉羅什的一幅幅藝術作品,穿越時空,把那久已逝去的一瞬間,重新詮釋給後來者,讓乾癟的史書文字恢復了生動的真實,讓觀看者切身體會到大歷史中的不幸與悲愁,這正是他的歷史畫的靈魂和價值所在。他的作品經常被用版畫複製,作為書籍的插圖,或作為單張繪畫被收藏。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

相關焦點

  • 帕斯卡·達仰·布弗萊,是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之一
    #帕斯卡-阿道夫-讓·達仰-布弗萊(Pascal-Adolphe-Jean Dagnan-Bouveret,1852-1929年),是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一位布列塔尼姑娘》布弗萊從小就在繪畫上表現出了超群的天賦。他在17歲時就跟當時著名的風景畫大師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學畫。
  • 《與藝術沾邊·684》紅玫瑰與白玫瑰
    法國古典主義學院派大師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自1825年以來一直有作品在巴黎沙龍中展出。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德拉羅什聲名愈振。到了1850年左右,德拉羅什成為西方畫壇最著名的藝術家,被德國詩人海涅稱為歷史主義繪畫的「領唱」。
  • 富士美術館藏品走進清華藝術博物館 漫步西方繪畫五百年
    「華彩樂章」指16世紀後半期興起於義大利,並在17世紀達到繁盛的巴洛克藝術,以及17世紀晚期興起於法國,並在18世紀達到頂峰的洛可可藝術,前者具有為宗教服務的華麗性、浪漫性,充滿激情與動感,選用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小幅畫作《君士坦丁的婚姻》作為代表,後者體現了封建貴族的豔情和享樂主義趣味,在弗朗索瓦·布歇的《維納斯的凱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作品《瑪爾斯和瑞亞·西爾維亞》彼得·保爾·魯本斯是德國十七世紀弗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和尼德蘭典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是繼文藝復興的諸位大師之後,為歐洲近代繪畫開闢道路的巨匠之一。
  • 誰能想到,19世紀的芭蕾舞竟成了下流的同義詞?
    一、十九世紀的情色芭蕾芭蕾舞——在現代可以說是高雅藝術的代名詞,可誰能想到,在歷史上有一個時期芭蕾舞竟成了下流的同義詞,就連芭蕾舞學校也成了好色之徒的鮮肉場。德加作品《芭蕾舞排練》最早的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與法國,1661年,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參與下建立了完整的芭蕾舞表演體系,而後一直在宮廷內演出。
  •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看文藝復興後西方藝術流派變遷
    原標題:一展縱覽「西方繪畫500年」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再現文藝復興後西方重要藝術流派變遷文藝復興後,西方誕生了哪些重要藝術流派?莫奈為何偏愛睡蓮?塞尚繪畫中「傾斜的」「結構式的」筆觸萌芽於何時?創作該畫作時,貝利尼已經超過75歲,但從中能窺見創造力依然無比鮮活的大師之筆。17世紀被稱為繪畫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光線大師」拉·圖爾的《吸菸男子》是必看之作。這是一位擅長描繪光線與陰影的神秘畫家,其作品長期作為無名畫作被人忽視,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與認識。此次展出的《吸菸男子》在法國南部被發現,是拉·圖爾存世的大約40件作品中最好的一幅。
  • 藝術領域中被世界所聞名,真正具有影響力的14位著名女性藝術家
    雖然畢卡索和梵谷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許多出色的女畫家卻並沒有被世界所聞名。由於歷史的壓迫和藝術界的性別偏見,人們在觀念上也始終認為「女性應該從事家庭的瑣碎工作,男人才應該追求光榮偉大的事業」。因此,這也使得女性很難有充分的意識去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很多女畫家在她們的一生甚至更久的時間裡都沒有得到認可。
  • 學院派唯美女性人體油畫,布格羅的得意門生——法國畫家勒努瓦
    文| 大雨798法國學院派畫家查爾斯·阿瑪布爾·勒努瓦(Charles Amable Lenoir 1860-1926年),出生於法國西部城市濱海夏朗德省的拉羅謝爾附近一個小鎮。在這裡還誕生過一位藝術巨匠——19世紀法國學院派畫家阿道夫·威廉·布格羅Adolphe-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年),同鄉威廉·布格羅比勒努瓦大35歲,也許是同鄉的緣故,勒努瓦有幸在後來成為藝術巨匠布格羅的得意門生,並緊承其衣缽。
  • 表現主義繪畫:黑天使的搖籃,破碎與絕望的藝術
    表現主義繪畫興起於20世紀初期的德國,藝術生口裡說的「德表」就是此意。表現主義有三大要素,其一,強調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其二,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甚至怪誕的藝術效果。其三宣洩內心苦悶,鞭撻社會醜惡現象,其中德表的戰爭題材尤為突出。藝術家有時通過批判觀眾來尋找情感共鳴,一楊的藝術移情。
  • 反對學院派的陳規的畫家Dante Gabriel Rossetti作品欣賞
    但丁·迦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作為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重要代表畫家的但丁·迦百利·羅塞蒂(1828-1882)顯然與同時代的其他幾位畫家不同。
  • 美學鑑賞 :不應被遺忘的平凡人生:法國繪畫大師勒帕熱的高清
    諦櫮譛滯躑匤鬰跭語綹焌婲坑呰仰訔炢嗲讛盍喨枿舼踁扤鑢俠裂綼廮暯灃嚮弨旂阫壘媳阢勻冘襸毀礄輳僌氘轎惇鷌巴斯蒂昂·勒帕熱,他唾棄學院派的保守主義,而保留其嚴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長處,而拒絕其「為藝術而藝術」,排斥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觀點
  • 淺析「新學院派」的藝術精神,體現最深刻的時代精神
    作為學派術語,從藝術、文學、哲學或科學學科意義上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的柏拉圖的雅典。十五世紀後期,隨著柏拉圖主義在義大利興起,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復興,學院這個詞又流行了起來。當畫家和雕塑家企圖把他們的地位從實用藝術抬高到自由表達意見的繪畫藝術時,在義大利獲得了實現,十六世紀義大利波倫亞的喀拉蚩家族三兄弟創立了工作室。它被稱作為歐洲真正美術學院的創始。
  • 法國藝術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人體油畫中的小仙女
    法國藝術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人體油畫中的小仙女!—法國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作品。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法國學院藝術繪畫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先在波爾多的藝術學校半工半讀兩年,學習繪畫。1846年用賣出33幅畫像的900法郎加上親戚的籌款,布格羅到巴黎的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畫室學習,兩個月後作為100名學生中的第99名進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
  • 貴族女性肖像畫優雅迷人,服飾精美—法國油畫大師古斯塔夫·雅凱
    法國近代油畫家古斯塔夫·讓·雅凱,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最出色的學生之一!其實他的畫作還借鑑了很多大師的繪畫技法,所以他的畫技在有生之年,以及在他死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不過,他的繪畫不僅於此,他還涉足軍事領域,並且自己也是一位熱血青年,曾在德法戰爭期間,加入過塞納河下遊的遊擊隊。所以他軍事題材方面的作品,也為他獲得了很多榮譽!《身著騎馬裝的女孩》,聽說他的畫室裡收藏了很多古代的盔甲和兵器,在他去世後,他收藏的三百多件18世紀服裝,還有盔甲、兵器等,在畫廊進行了拍賣!
  • 法國是歐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3.文化藝術從中世紀以來法國就是各種思維創造活動的中心。數以百計的法國哲學家、作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作品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寶貴進產。自16世紀以來,法蘭西文學界群星璀璨。16世紀有蒙田、羅薩德和拉伯萊;路易十四時期有高乃依、拉封丹和莫裡哀;18世紀有博馬舍、馬裡佛、盧梭、薩德和伏爾泰;19世紀有巴爾扎克、波德萊爾、大仲馬、福樓拜、雨果、司湯達、瓦爾蘭和左拉,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世界廣為流傳。
  • 馮海嘯:從「小畫派」中走出來的繪畫大師倫勃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茵),生於1606年,卒於1669年,是17世紀歐洲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近300年來西方藝術最具影響力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他的父親是故鄉萊頓的一位小有名氣的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
  • 亨利·盧梭的繪畫在西方現代藝術史具有怎樣的意義?
    亨利·盧梭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面對他的繪畫作品只是限於「天真」、「稚拙」的理解。但是不斷尋找藝術生存之路的藝術家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一個晚年開始作畫,從未進過任何專業藝術學校,完全屬於自學成才的人,以天真的風格掀開了藝術史嶄新的一頁——現代藝術篇章。
  • 畢卡索: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簡介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作家和前法國共產黨黨員,出名於法國,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
  • 重返色彩:楊佴旻的風景展將於9月19日在法國路易·聖萊克(Louis...
    中國傳統水墨畫自10世紀以來,就一直以單純的墨色為基本特徵延續至今。楊佴旻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水墨畫新形態。然而,他的藝術仍然保持著與傳統的密切聯繫,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他將輕盈的水墨畫色彩,一種不同於油畫的、透明的中國繪畫顏料與墨色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