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女性一直被視為藝術品,而不是作為藝術家本身。雖然畢卡索和梵谷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許多出色的女畫家卻並沒有被世界所聞名。
由於歷史的壓迫和藝術界的性別偏見,人們在觀念上也始終認為「女性應該從事家庭的瑣碎工作,男人才應該追求光榮偉大的事業」。因此,這也使得女性很難有充分的意識去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很多女畫家在她們的一生甚至更久的時間裡都沒有得到認可。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大眾也漸漸開始思考男性藝術家眼中的女性是否反映了真實的女性形象,那些著名女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凱綏·珂勒惠支 Kaethe Kollwitz (1867-1945)
凱綏·珂勒惠支原名凱綏·勖密特(Kaethe Schmidt),德國版畫家、雕塑家。14歲時即開始學習繪畫。現代美術史上最早以作品反映無產階級生活和鬥爭的版畫家之一,一生旗幟鮮明地支持革命事業。1889年和在貧民區服務的醫生卡爾·珂勒惠支結婚,1898年開始在柏林女子藝術學院任教,並且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
德國女畫家凱綏·珂勒惠支是本世紀很有影響的畫家。中國曾出版過她的版畫集、開過她的畫展,可以那麼說,我國老一輩的版畫家都間接地成了她的學生。直到今天,在他們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明白無誤地辨認出珂勒惠支鮮明風格的刀法和造型等。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被視為一部「人物姿態和表情的詞典」,在女性藝術家之中,震動藝術界,現代幾乎無出凱綏·珂勒惠支之右者。
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 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
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英國攝影師,以抓住模特個性的柔焦人物像著稱。她拍攝過的著名人物有託馬斯·卡萊爾、約翰·赫舍爾爵士、艾倫·特裡、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她還拍攝帶有寓言或宗教意義的舞臺照片,類似拉斐爾前派的畫作。
卡梅隆直到48歲才得到第一臺相機,但是她卻從拿到相機的那一刻起愛上了攝影。她如此描述收到相機的那一刻——「從我調弄鏡頭焦距的第一刻開始,我就小心翼翼、充滿激情。它在我手中,已經變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有聲音、記憶及創造力」。
她夢幻般的肖像攝影作品沉醉於攝影的失誤,利用模糊的人物輪廓,配合減少曝光,從而在人臉部造成戲劇性的效果。她還在照片中複製神話、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卡梅隆是19世紀的辛蒂·雪曼,不斷探索攝影過程中角色扮演的可能性。
索芳妮斯貝·安古索拉 Sofonisba Anguissola (1532-1625)
安古索拉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女畫家,是具有國際聲譽的女性畫家的先驅之一,安古索拉擁有高貴血統,是一家的長女。她的父親向她保證,不管她打算追求什麼樣的興趣,她都將受到最好的教育。她顯然是個言而有信的人,因為米開朗基羅成為了安古索拉非正式的導師。由於她的財富和地位,她得到了很多好機會,但是因為她是女人,她仍被擋在作為藝術家可以擁有的一些可能性之外。
最重要的是,她是第一位進行多人物肖像創作的畫家。在一幅自畫像中,安古索拉以有教養的淑女形象呈現,穿著正式保守,端坐於大鍵琴前,雙手置於琴鍵之上,神態嫻靜高雅。安古索拉是一位多產的畫家,在克雷莫納(以出產提琴等西洋樂器最著名的地方),她的籤名作品就有30餘幅,被確證是她的作品一共有大約50幅,她在國際畫壇上的地位和影響也激勵了很多女藝術家。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3)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是活躍於17世紀的卡拉瓦喬畫派的女藝術家,她也可以說是第一個留名青史的女畫家。她出生於羅馬,其父親OrazioGentileschi 當時是一位有名的畫家,畫風接近卡拉瓦喬。簡特內斯基本人也是「卡拉瓦喬主義」的追隨者。她和男性畫家一樣,畫了大量的聖經和神話畫,並且是佛羅倫斯著名美術學院的第一位女性。
但是,我們真正認識這位女藝術家卻是得益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女性主義藝術運動。而在此之前,她的作品大都隱沒於世,直到1977年,一個名為「女藝術家」的大型展覽在美國各地展出,人們才重視起關於她的藝術研究。而當我們以女性主義的視角來重讀她的《聖經》題材作品時,才發現:遠隔幾個世紀的那時,在女藝術家的作品中,卻早已存在著關於身體與權力的質詢。
朱迪思·詹斯·萊斯特 Judith Jans Leyster (1609-1660)
朱迪思·詹斯·萊斯特出生於荷蘭哈勒姆,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她是烏得勒支卡拉瓦喬畫派,聖盧克哈勒姆協會第一個女性成員。專門研究體裁繪畫,靜物畫和肖像畫,活潑的輕快繪畫風格為肖像畫演變起了重要作用。萊斯特大部分作品裡的人物神態都是輕鬆歡快,洋溢著熱情幸福的神情。
她最有名的是她的自畫像,在一個大多數女性在畫像中表情都嚴肅和僵硬的時代,她的畫像卻透露出有趣靈動之氣。另外,從她認真細緻地描畫脖頸處複雜的領口也表現了她極佳的繪畫天賦。
朱迪思·詹斯·萊斯特的作品深受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和她丈夫Jan Miense Molenaer的影響。朱迪思·詹斯·萊斯特的6幅作品以她獨特的字母組合'JL'籤名,而此前她的作品被誤以為是夫Jan Miense Molenaer的畫作。可能是因為在她去世後,她的許多繪畫作品被列為「Molenaer的妻子」,而不是Judith Leyster。
伊莉莎白·路易絲·維傑·勒布倫 lisabeth Vigée Le Brun (1755-1842)
伊莉莎白·路易絲·維傑·勒布倫,1755年出生在法國藝術之家,學畫肖像畫成名後,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 她是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法國大革命時期,勒布倫和女兒逃離法國,遊歷歐洲,即使流亡期間也從未停止作畫。歐洲各國的皇室和貴族們都能得到她所畫的肖像而感到榮幸。
伊莉莎白·路易絲·維傑·勒布倫曾經擔任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御用肖像畫家,被譽為最後一位偉大的法國御用肖像畫家,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王室享有盛譽,也是那個年代最成功的的女畫家之一。她一共創作了超過600幅作品。大都會博物館在2016年曾為她舉辦專展。
羅莎.博納爾 Rosa Bonheur (1822-1899)
羅莎.博納爾是法國的風景、動物畫家、實畫家,被認為是19世紀最著名的女畫家之一。她自幼從其風景畫家的父親學畫。她專心研究大自然及動物,所以能夠令人信服地再現真實的鄉村景色。
熱愛大自然的女畫家羅莎·博納爾終生未嫁,將全身心投入藝術。她研究動物,親近自然,而且還和一位女友合辦一個動物展覽館,為自己置就了動物寫生的基地。她借鑑巴比松畫派的經驗,繼承這一畫派的傳統,同時 又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優點,創作出充滿生機的極有力量的作品。1853年的作品《馬市》曾轟動巴黎,遠傳英國,使羅莎.博納爾成為盡人皆知的名畫家。
在她後來的作品裡,雖然技法相當熟練,也善於表現動物的神態和動作,但她並沒有達到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高度,僅僅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博納爾不僅是畫家,還是位動物雕塑家。她為了表現動物,在她的畫室旁特意建立一個小的動物園,這在美術史上傳為佳話。由於她潛心研究動物,所畫牛馬等動物神態逼真,後來榮獲了聖喬治大十字勳章。
貝爾特·莫裡索 Berthe Morisot (1841-1895)
貝爾特·莫裡索1841 年生於法國布蘭熱一個頗有聲望的官吏家庭,是印象派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畫家,其祖父為著名的洛可可畫家弗拉戈納爾。父親是高級軍官。她與姐姐從小便喜歡繪畫,廣泛接受畫家的指導,其中柯羅對其影響很大,並接受柯羅的勸告,師法自然。1860年莫裡索結識馬奈,後與其弟結婚。她與馬奈來往密切,並且互相影響,馬奈在其影響下注重光色的研究 。
貝爾特·莫裡索最初跟隨學院派畫家吉夏爾學畫,後來師從卡米耶·柯羅。 19歲時與畫家愛德華·馬奈相遇。馬奈對莫裡索高貴典雅的氣質極為欣賞,從此莫裡索的形象屢屢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而莫裡索也深受馬奈藝術觀的影響,成為一位印象派畫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筆觸流暢,情感細膩。
貝爾特·莫裡索在 1874 年莫裡索放棄沙龍畫展,投向印象派的懷抱,展出了描繪其姐姐和侄女的作品《搖籃》。描繪了她的姐姐正在溫柔地凝視著女兒的場景。畫面中姐姐護著女兒的搖籃車,在觀眾和女兒之間拉起半透明的紗網,進一步加強了繪畫中表達的親密感和保護的愛。這幅畫裡可以看到明顯的兩個三角構圖,一是姐姐的身體輪廓,二是搖籃車上垂下來的紗網,創造出平衡穩定的關係,暗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諧以及潛意識的聯繫,為她贏得了藝評人少有的讚譽。
瑪麗·卡薩特 Mary Cassatt (1844-1926)
瑪麗·卡薩特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極少數活躍於法國藝術界的美國畫家和圖形藝術家。更是不受世俗拘束、意志堅強、全心投入自己熱愛藝術事業的女性。卡薩特出身於美國費城上等人家,二十歲時宣稱將來要做畫家,從而與父親發生衝突。在她的堅持下,父親最終首肯,讓她就讀賓州美術學院。她由此走上繪畫之路。
她是唯一一個被法國印象派畫家邀請參加作品展的美國人。《洗浴》這幅作品,畫家將孩子與母親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長,讓其在畫面上伸展開來。並運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劃分為上下兩部分,花紋牆紙的赭色與地面地毯圖案的紅棕色,通過母親的條紋服裝銜接起來,使色調在表現情緒中融為一體。畫家運用這種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畫母女之愛,特別是著力於刻畫女孩的可愛、母親親暱的動作,從而加深對母愛主題的烘託。
塔瑪拉德蘭陂卡 Tamara de Lempicka (1898-1980)
塔瑪拉德蘭陂卡出生于波蘭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從小過著富足生活的她在16歲就發誓「一生只過奢華的生活」。因此在她18歲那年就嫁給了俄國律師 T 蘭姆皮庫奇(Tadeusz Lempicki)開始了她的奢華生活。20歲那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為沙俄效力的丈夫遭到逮捕,為了營救丈夫,她四處周旋,最後不得不以出賣自己的肉體為代價,做了瑞典外交官的情人。
1918年塔瑪拉與獲釋的丈夫雙雙逃往巴黎。牢獄的經歷使其丈夫一蹶不振,加之女兒古塞特的出生,使他們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為了生活,塔瑪拉不得不拿起兒時頗為得意的畫筆,為捍衛自己的誓言,做起了一個職業畫家。
開始塔瑪拉師從立體派畫家Andre Lhote和 Maurice Denis學畫,天資聰慧的她對繪畫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不久她的第一幅畫被一家商業性畫廊看中並收購,5年後她在歐洲特別是在義大利的個人展上大獲成功,被媒體贊為「美貌新銳女畫家」,並在一夜間成了義大利社交界的明星。一時間在歐美的上流社會能擁有塔瑪拉籤名的肖像畫成為身份和品味的象徵。
她的畫帶有強烈的裝飾性,其裸體肖像畫更是散發著肉慾氣息,連同畫家本人驚世駭俗的美貌和近乎偏執的性格一起受到上流社會的推崇。
1960年代隨著裝飾藝術的再次流行,她的作品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她立即可識別的風格使她成為裝飾藝術畫家粉絲中的特別喜歡,今天她的作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麥當娜是她繪畫的著名收藏者。
弗裡達·卡羅 Frida Kahlo (1907-1954)
弗裡達·卡羅是以用色大膽和詭異自畫像而著稱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也是墨西哥最受歡迎的現代女畫家。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瑤坎(Coyoacan)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歐拉地Oradea(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
弗裡達18歲時遭遇車禍,對身體產生了永久的創傷。儘管她年輕時的不幸事故的戲劇以及與丈夫迭戈·裡維拉(Diego Rivera)的混亂關係有時使她的藝術能力蒙上了陰影,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繪畫力量。她畢生的畫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此外,芙烈達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響,她經常使用明亮的熱帶色彩、採用了寫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風格。
伊莉莎白·西拉尼 Elisabetta Sirani (1638-1665)
伊莉莎白·西拉尼是17世紀最出名的義大利波倫那女畫家,她短暫的一生完全在波倫那度過。她的藝術具有文藝復興的寫實風格,同時也受卡拉瓦喬的影響,具有寫實的非理想化的人物刻畫、戲劇性的光線、人物出現在黑暗的、神秘的背景前的聚光燈一般的光線下。
雖然西拉尼在27歲便與世長辭,但她仍在有生之年畫了超過200幅作品。她將戲劇性的暗色背景與明亮鮮豔的顏色結合在一起,描繪強大的女英雄。她也非常支持其他女性藝術家的事業。西拉尼曾開過一所繪畫學校,教授女子畫畫,其中包括她的妹妹。朱迪·芝加哥在自己的作品「晚宴」中讚美過西拉尼。
這個題材的表現是西拉尼對世俗社會對婦女的偏見的反駁:通常認為婦女是饒舌的,她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沒有自制力。而波西亞卻以自己的行為顯示出她的控制能力和操守,她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而成為可以進入男性世界的英雄。 在這一畫面上,西拉尼表現出大膽的色彩和肯定的筆觸。在人物的行為刻畫中甚至表現出一種受傷的快感、一種官能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卻不是來自放縱,而是來自自虐的痛苦。這種快感的暗示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
瑪麗·洛朗桑 Marie Laurencin (1885-1956)
瑪麗·洛朗桑,她是巴黎藝術界的一朵耀眼的玫瑰。她是「野獸派」和「立體派」中的一員,年輕時與巴黎的畫家、詩人們交往密切,諸如馬蒂斯、畢卡索、阿波利奈爾等,並深受他們的影響。洛朗桑的出眾風格獨樹一幟,以優雅和諧的顏色刻畫年青婦女和兒童而著稱。在巴黎風雲變幻的藝術天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學視域。那豔麗嫵媚中透露淡雅高貴的氣質,如神秘薄沙般極富抒情韻味。
洛朗桑在作品中強調展示色彩般的音樂韻律,以純淨的色塊組合尋求富有變化的和諧,猶如詩歌中的韻腳和節奏變幻,帶給美妙的體驗和視覺享受;洛朗桑賦予色彩神奇的魔力,它對主題的提煉達到高度意象化的境界,將形象與構圖統一在感性色彩中,傳導出一種難以言說的夢境化美感。
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 1929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畢業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草間彌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已成就了日本藝壇至今無人超越的高度,引領前衛藝術近半個世紀。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代表了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