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裡達,20世紀最獨特的女性藝術符號,痛苦中的生命之花

2020-12-11 澎湃新聞

幾年前一次意外,我從高處跌落,在瞬間的劇痛的對比之下,之後的疼痛會讓人產生一種並不嚴重的錯覺,儘管被抬上救護車之後就被告知可能是並不輕的骨折,但在去醫院的途中依然抱著僅僅是個小問題,休息幾天就好了的幻想。

在膝蓋粉碎性骨折的診斷下,我也只能接受必須要手術的現實。原本以為治療會朝著減輕痛苦的方向進行,可事實證明,這想法還是太天真了。在手術後從麻醉效果中清醒過來的那個夜晚,我體驗到了人生中最徹底的痛。

疼痛像愛因斯坦理論裡的引力一樣,具有扭曲時空的效果,當然,這一切只是發生在承受疼痛人的意識裡。持續不斷的疼痛侵襲之下,度日如年不再是個形容詞,每一秒都有著千斤般的沉重,一切試圖對抗這個沉重的努力,都會讓它變得更重。閉著眼忍受著時間的折磨,自以為足夠長的時間再看一下表,也不過一分鐘而已。

唯一的慶幸就是,不管如何,疼痛就像生命一樣,你知道它早晚會過去,剩下的問題,就只有不斷被擴張的承受能力。接下來的日子,除了對自己的關注之外,也知道了同病房的病友,有的人是因為之前骨折沒有長好,只能再「回爐」,敲開搭錯的骨骼,重新給他們規劃成長路線。

這個經歷也不過前後一周的時間,我卻用了大概兩年的時間去用身體對抗以及處理情緒,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人一生都在這種痛苦的反覆中度過,那將會是一種什麼境況?

一位身材瘦小的墨西哥女子,不僅用全部的精力對抗了超過我曾體驗過的百倍的痛苦,還成為了可能是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和影響力的藝術家,她就是弗裡達·卡羅。

身體

弗裡達出生在1907年的墨西哥,父親是一位有匈牙利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生於德國;母親則是西班牙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後裔。弗裡達的名字裡,包含了五位聖人的名字,並且「Friede」一詞在德語中有和平的意思,但弗裡達卻用一生在不斷顛覆著她父親寄於名字裡的希望。

6歲的時候,弗裡達跟父親一起去公園散步,不小心被樹根絆倒,原本以為只是小傷,但第二天右腳就無比劇痛到無法起床。這是弗裡達人生中第一次大的痛苦經歷,而且是最持久的一次,小兒麻痺症的影響幾乎伴隨了她的一生。逐漸萎縮的右腿,讓她被同齡的孩子稱為「瘸子弗裡達」,但這也激發了弗裡達性格中的剛毅,她並沒有默默的承受,而是不斷地用各種辦法回擊。

然而命運沒有打算就這樣放過她,弗裡達剛剛過完18歲生日的時候,悲劇再一次降臨。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弗裡達這樣描述:「那次撞擊很奇妙,並不劇烈,聲音也不大,好像是慢慢撞到一起。大家都遭遇了不幸,而我是最大的受害者。有人說我在發生車禍時又驚慌又哭泣,但事實並不是那樣,我根本沒有哭。撞擊時,我的身體被猛烈的向前擠壓,扶手像刺向公牛的劍一樣穿透了我的身體。」

弗裡達像是一個被摔壞了的人偶躺在血泊中,有個乘客手中的金粉全部撒到了她血淋淋的身體上。在這次車禍中,弗裡達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頸椎碎裂,右腿嚴重骨折,一隻腳也被壓碎,一根金屬扶手從臀部插入了她的子宮,使她喪失了生育能力,並且一生都要與銘心的痛苦為伴。她後來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繪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讓我失去了童貞」。

 

整整一個月,她渾身打滿了石膏,躺在一個棺材一樣的盒子裡,沒有人會相信她會活下來。不過那個被稱作「瘸子弗裡達」的女孩並沒有就此認輸,她奇蹟般的在這次意外中站了起來,即便這個恢復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並且對她再一次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此後的日子裡,弗裡達幾乎都是在適應和忍耐身體的痛苦中度過的。小兒麻痺和車禍意外造成的損傷,讓她在餘生中接受了無數次的手術,大都是對那次意外造成骨骼損傷的修復,最後她甚至截去了一條腿。

即便如此嚴重的事故,也並不是弗裡達人生中最大的悲劇,她曾對一個人說,「我一生有兩次意外,車禍和你,你是最嚴重的」,這個人就是弗裡達的丈夫——迭戈·裡維拉。

愛情

迭戈·裡維拉是墨西哥著名的藝術家、20世紀最負盛名的壁畫家之一,被視為墨西哥國寶級人物,從小就表現出繪畫天賦,在弗裡達出生的前一年,20歲的迭戈就在國家的資助下遠赴當時歐洲現代藝術中心西班牙學習。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發,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席捲世界的革命浪潮影響了迭戈,並成為其一生所堅持和追求的信念。

在種種機緣之下,1929年, 43歲的迭戈和22歲的弗裡達陷入熱戀並走進了婚姻禮堂。弗裡達曾這樣回憶,「父母並不贊成我和迭戈戀愛,並且說他又胖又醜,母親形容我們的婚姻是大象與格子的結合。在我的家人中,除了父親,其他人都沒有出席婚禮,婚禮上,我的父親對迭戈說,你不要忘了我的女兒是個病人,而且一輩子都是,如果你想要和她結婚,就必須承諾接受這一切。」

迭戈的確接受了弗裡達的一切,但他並沒有守住婚姻的承諾,或者說他們雙方都陷入了一種愛與背叛的循環困境中。這段婚姻持續了十年,雙方於1939年離婚。神奇的是,他們在第二年就復婚,直到弗裡達1954年去世為止。

迭戈具有典型的藝術家特質,熱情、精力充沛、想像力十足,除了藝術,他不會在任何人身上表現出過多的忠誠。在與弗裡達的婚姻中,迭戈一次次的,如他所形容的像握手一樣與其他女人發生關係,包括直接導致他們第一次離婚的與弗裡達妹妹的關係。

不過,不能單方面的說迭戈就像畢卡索一樣的風流多情。他跟弗裡達更像是墨西哥的薩特與波伏娃,不管是出於報復心理,還是對婚姻的失望,弗裡達同樣也與身邊諸多人有染,甚至包括了被迭戈接到墨西哥流亡的、列寧的戰友、被史達林追殺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託洛茨基。

弗裡達和迭戈的愛情中,更為戲劇化的體現了人與人特點上的反差——他們的婚姻被形象的稱為「大象與鴿子」的結合,因為裡維拉又胖又大,而弗裡達嬌小瘦弱——之下的那種因為感情的互相融合。同時在不斷地背叛與複合中,也放大化的表現了人類愛情的頑強與婚姻的荒謬。他們之間的關係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在藝術方面最深刻的契合,就像薩特與波伏娃之間那種精神上的共鳴一樣。也許弗裡達和迭戈的婚姻,就是一場災難,但他們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挽救了一切。

儘管車禍摧毀了弗裡達的身體,而婚姻的不幸又持續的折磨著弗裡達的精神,但恰恰是這兩個「意外」,造就了那個藝術上的弗裡達。

藝術

在車禍後的恢復中,由於胸部以下都被裹在石膏當中動彈不得,弗裡達開始在包裹著自己的白色石膏上作畫。而後,弗裡達的父親將自己曾經的繪畫工具送給她,開啟了弗裡達的繪畫生涯。

為了減輕弗裡達困在病床上的枯燥感,父母為她改造了房間,並在她頭頂上安放了一面鏡子,讓她能夠看到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弗裡達開始了對自己的觀察和描繪,最終導致她留下的一百五十多幅作品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自畫像。

如果說車禍是弗裡達開啟繪畫的意外的話,與迭戈的結合,則讓弗裡達幸運的站到了當時藝術圈層的最中心。迭戈是當時墨西哥最著名的壁畫大師,他也曾遊歷歐洲多年,深受現代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他曾經學習過的西班牙,更是誕生了畢卡索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迭戈本身與畢卡索也有交往。

弗裡達透過迭戈這扇大門,開始吸收歐洲最先進的繪畫理念,同時迭戈也不時提醒弗裡達,不要丟掉自身的特色——「你必須專心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弗裡達那極具民族特色的表達方式,在最新的藝術理念的幫助下,即便是繪畫經驗並不豐富,但最終促成了一個完全屬於弗裡達的藝術風格。「她的畫尖刻而溫柔,硬如鋼鐵,卻精緻美好如蝶翼;可愛如甜美的微笑,卻深刻和殘酷的如同苦難的人生。」——迭戈這樣評價弗裡達的作品。

弗裡達的畫作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如果從作品風格的角度來解析的話,弗裡達的風格,一方面來自於當時西班牙的現代藝術,也就是迭戈在西班牙吸收的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同時還有更加意識化的諸如達利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另一方面,弗裡達也受到了墨西哥以及整個拉美世界藝術的影響,對色彩的大膽使用以及更具民族特色的粗狂表達方式,讓她的作品更有生命力。

所以在藝術風格上,很難界定弗裡達究竟在什麼樣的一個歷史位置上,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寫實主義、象徵主義,可能讓弗裡達自己去定義的話,她更願意落腳到女性主義上,這種無關風格,而更具意識形態的特點,才是弗裡達真正想要表達的。這也正是雖然在當時迭戈的名氣和地位要高於弗裡達,但隨著女性主義的崛起,在20世紀的後半葉,弗裡達逐漸的熱度逐漸超過了迭戈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弗裡達去世後,包裹著她的那些故事,逐漸被打磨成神話,變成現代藝術,乃至現代文化中的個性符號。

神話

「誰都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究竟是1907年7月6日,還是1910年7月7日?大家好像都很喜歡在生日這件事上做點文章。實際上,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有人是原本就不知道,有人是為了能獲得一些政策上的好處而篡改了生日……我就是生在這樣一個充滿了無政府主義者、魔術師和巫師的國度裡。我是在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爆發時出生的。我出生時,革命戰爭正如火如荼,炙熱的太陽孕育了我,我在劈裡啪啦的槍聲中長大,長大的我也化為了火焰,毋庸置疑,我就是革命之女。」

就這樣,弗裡達為自己生命的開始,創造了第一個神話。緊接著,小兒麻痺與車禍(即便是車禍,弗裡達也將其描繪成了一次具有浪漫色彩的事故,如一個人攜帶的金粉灑在倒在血泊中的她的身體上),塑造了一個與殘疾對抗的鬥士的神話。

「大象與鴿子」的婚姻中,弗裡達和迭戈,沒有按照婚姻的傳統,而是身體力行了為世人上演了一種極具戲劇性的愛情與婚姻的模板,這份炙烈的愛與冰冷的背叛焦灼爭鬥下的感情,以一種薩特式的存在主義意味,變成了人類在全新時代處境下的一個愛情神話。

然而,弗裡達並沒有成為尋求大象庇護的鴿子,沒有成為著名藝術家身邊那個可有可無的墨西哥婦女,反而在男性主導的藝術領域,硬是以獨屬於自己的風格,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這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女性獨立、成長的神話。

當然,除了這些明顯的標籤之外,不能生育、熱愛動物、可疑的雙性戀身份、共產主義的信仰以及與最著名的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忘年戀緋聞,都在這個承受了難以言說的痛苦的女人周圍,構築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的光環。

雖然隨著弗裡達的逝去,一切神話仿佛風沙的城堡逐漸被時間吹散,但20世紀末女性主義的崛起又重新將弗裡達拾回,並打造成了一個更具現代意義的社會符號。這個極具個性、悲劇性、對抗性的符號,又在21世紀的消費主義中再次被挖掘,從而變成了文化的碎片,散落在時尚、文化等消費領域。

弗裡達與弗裡達

在弗裡達誕生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個世界已經不再如那時那麼關心革命、關心意識形態爭鬥、關心用什麼樣的制度爭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失去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湧動之後,人們似乎躲在一個看似幸福的發展軌道中。

藝術往往是革命的號角,在近乎平淡的世界裡,藝術也會失去了它本身的生命力。我們這個時代,沒有達文西,沒有高更,也沒有畢卡索,現代藝術迷失在甜蜜的生活裡,或者不如說被生活所窒息。

除卻女性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符號作用之外,弗裡達,以及她的自畫像中的一字眉和嘴唇上薄薄的髭,對於當下的我們,究竟還能有什麼意義?

1926年,也就是車禍發生一年後,弗裡達給當時男友的信中這樣說到,「不久前,仿佛不過是幾天前,我還是一個徜徉在繽紛多彩、堅實可觸的世界中的小孩。一切都是神秘未知的,某種東西隱藏其中,而猜測那是什麼,是我的一個遊戲。你知道在突然之間了解這一切是多麼糟糕嗎?就好似一道閃電照亮大地。現在我生活在一個充滿痛苦、透明如冰的星球上,但我仿佛是在幾秒鐘內了解這一切的。」

就像航行喜歡風平浪靜一樣,人也更樂見一種平靜的生活,從而將生活想像成為一種連續的穩定體,哪怕是所有人都清楚,一切終將有一天都會結束,在生命畫上句號的那一刻,平靜不是被打破,而是徹底的終結。

所以,即便是身在痛苦中,人們也會逐漸習以為常的漠視它們,並想像成為一種痛苦更輕甚至沒有痛苦的生活方式,這並不是一種勇敢的策略,而只不過是怯懦的麻痺。除非這些痛苦,持續,且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向一個人的生活中湧來。

弗裡達的生活,就仿佛是一個痛苦集散中心,身體上的折磨,在她調整適應了一個級別之後,又會產生新的一波而衝垮她構築好的防線。除了身體上,與愛人那種刺蝟般的熱烈擁抱,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她意識忍受能力的閾值。

如果說,藝術就是能夠激發起人們對早已適應的麻木生活的一種重新感知的話,弗裡達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藝術。生活沒有給弗裡達任何喘息的機會,各種痛苦,讓她也無暇適應,而是不斷匆忙混亂地面對、承受、消化,但在這種動蕩的狀態裡,弗裡達依舊能表現出如她自畫像中的那般鎮定與優雅,即便內心被一次次掏空,血液被一次次放幹。

在普遍性的意義崩塌和生存哲學失效的今天,人們在尋找著一個個防止溺亡的浮萍。而弗裡達的生活,仿佛讓本在溪流中徜徉的人們,看到了狂暴海浪中的衝浪者,看到了暴風驟雨間飛行的海鳥。那些互相傳染的舒適人生童話和自我編織自我催眠的風平浪靜在弗裡達的藝術中相形見絀,她讓缺乏鬥志的現代人,看到了生活真相的另一面——痛苦、殘酷且不留任何喘息餘地。

就像弗裡達的《兩個弗裡達》作品中所呈現的,現代生活不是單向度的,除了與他人的連結,人還要去發現一種在不同維度將自我有機的連結在一起的方法,儘管這種連結是脆弱的,同時也可能是危險的,因為要撥開生活偽裝的面具,去探究背後的一些殘酷真相。也正如弗裡達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真相背後的苦難,並不是無病呻吟般的矯情,而是一種羅曼羅蘭式的英雄主義。

就像沉迷於嬌妻和奶茶的周杰倫,無法再驚豔歌迷一樣,向生活假象投降的人,只能陷入到沒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自我複製和循環當中。痛苦是希望的伴星,在火焰上才有絢麗的舞蹈。弗裡達,只不過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每個人在苦難面前的逃避或勇氣。弗裡達,也是一個縮影,是整個人類對抗宿命中虛無中諸多呈現中的藝術的一種。

即便如此,這些評價,也不過是作為後世人的我的一種牽強附會的符號化解讀,不過是消費弗裡達或將其作為生存意義模板的一種自我安慰。弗裡達與弗裡達,痛苦與生命,希望與解脫,沒有人會永遠堅強,也沒有人會徹底沉淪,在這兩者之間,我們也許會找到一個真正的她。

弗裡達的最後一幅作品《Viva la vida》(生命萬歲)中,往往給人清爽的西瓜成為了主角,這種看似香甜可口的水果,仿佛是一種可以滋潤生命的清泉,飽含了弗裡達對生命的讚美和嚮往。但在弗裡達的日記最後,她寫道:「我希望離世是快樂的,我不願再來。」

這,就是弗裡達和弗裡達的故事。

​【圖片除實際資料外,還取自於2002年傳記電影《弗裡達》】

相關焦點

  • 弗裡達,20世紀最獨特的女性藝術符號,痛苦澆灌出的生命之花
    這個經歷也不過前後一周的時間,我卻用了大概兩年的時間去用身體對抗以及處理情緒,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人一生都在這種痛苦的反覆中度過,那將會是一種什麼境況?一位身材瘦小的墨西哥女子,不僅用全部的精力對抗了超過我曾體驗過的百倍的痛苦,還成為了可能是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和影響力的藝術家,她就是弗裡達·卡羅。
  • 死亡、痛苦和孤獨交織的藝術天才:淺析蒙克油畫中情感性的表現
    跳躍的色彩不斷在蒙克作品中出現,這一抹色彩是強烈的,不和諧的,猶如人突然間的抽搐,他的畫面都是讓人壓抑的,透不過氣的調子,絲毫看不見希望和溫暖。大量不和諧的色彩搭配代表了蒙克心中的痛苦和絕望,這些明亮的色彩在他的世界裡成為了令人沮喪的代名詞。紅色、黑色、黃色是蒙克發洩情緒表達情感的重要色彩,這三個最簡單的色彩成為了他最獨特的情感象徵。
  • 藝術領域中被世界所聞名,真正具有影響力的14位著名女性藝術家
    直到今天,在他們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明白無誤地辨認出珂勒惠支鮮明風格的刀法和造型等。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被視為一部「人物姿態和表情的詞典」,在女性藝術家之中,震動藝術界,現代幾乎無出凱綏·珂勒惠支之右者。
  • 探索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
    世界各地的生命之花就像古老的象徵「無限」的符號烏洛波洛斯(Ouroboros,神話中自咬尾巴的蛇)一樣,生命之花幾乎無處不在。已知的最古老的生命之花例子已經在埃及的阿比多斯(Abydos)的奧西裡斯神廟裡被發現。
  • 圖像裡的音樂符號——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中音樂符號的視覺性...
    〔3〕關於文藝復興時期,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Michelet)認為:「這是一個與中世紀相對立的階段。」〔4〕米什萊的觀點表明了該時期與中世紀文化的決裂態度。20世紀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貢布裡希(Gombrich)認為,「19世紀的人們把文藝復興視為從中世紀的修道士教條主義桎梏下掙脫出來的解放運動,它在頌揚形體美的藝術中表達新發現的美感愉悅的欣喜。」
  • 搖滾歌單|藝術值得為之痛苦,為之歌唱
    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 認為它是都市少年們創造的新音樂吶喊。 在搖滾的世界裡,藝術必須凌駕常理,藝術值得為之痛苦,為之歌唱,為之喝彩,為之嘔心瀝血。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2015年全美20個最令人期待的藝術展(組圖)
    地點:紐約新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時間:2015年5月1日   推薦原因:該展被稱為「惠特尼博物館迄今為止最大和最全面的呈現永久收藏中的20世紀和21世紀的美洲藝術的展覽」,你還可以看到由設計師倫佐·皮亞諾設計的博物館的處子秀。   8.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內容提要】李澤厚的美學理論與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學之間存在密切聯繫,這種聯繫從文獻資料來看始於20世紀60年代,但二人學術觀點的一致性與相通性在李澤厚50年代的美學思想中已有體現。藝術符號學構成了李澤厚美學思想顛覆俄蘇一元話語的直接動力,也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整合自己的學術理論,提出「情本體」與「積澱說」的重要原因所在。
  • 生命之花的接收
    ,它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幾何符號,被稱為宇宙最初的語言,具有純粹的形狀和比例,與宇宙最原初的完美形狀及頻率相吻合。生命之花被認為被視為一切存在的知識源泉,每個圓圈都解釋了現實的另一個面向。據說,生命之花可以給我們提供從人體到星系的各種信息。了解生命之花會幫助理解世界萬物運作規律。它可以成為一個工具,用於冥想連接,也可以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符號適用於日常生活。可以中和掉身邊一些電子設備產生的有害頻率。「它包含一切知識,陽性與陰性,無所遺漏。」
  • 燦爛的生命之花 郭培的極樂島之夢
    2018春夏郭培高定秀邀請函 圖片來自品牌郭培解釋她的靈感來源:「最近看到兩幅以花為主題的繪畫,我一直覺得花可以表達人類對生命的極致追求。」是的,尤其對女人來說,花可以稱為她們生命的另一種展現形式,不管是靜默地悄然開放,還是燦爛地瞬間怒放,每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於是,郭培用她最擅長的語言來描繪這些最具魅力的生物,因為她相信最美好的世界裡一定開滿了鮮花。
  • 《太陽之女》:講述「娘子軍」故事 濫用女性符號
    《太陽之女》:講述「娘子軍」故事 濫用女性符號 時間:2018.05.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獠牙牙或許是伊娃·於頌過於想要在電影中表現女性內心的強大,導致主要角色都極其缺乏真實感,明明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卻拍出了比「超英片」更誇張的「主角光環」,這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有種難以承受的「分裂」。庫德娘子軍毫無疑問是勇敢的,然而她們真實的抗爭與犧牲絕不應該被導演濫用成煽情、激進的女性符號,並淪為刻板、做作的劇情中的一環。
  • 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的女性紋身歷史|百家故事
    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女性紋身的歷史文/孤城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大多數人認為女性紋身是一種相當現代的文化潮流,但實際上女性的紋身有著豐富而迷人的歷史。
  • 畢卡索: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簡介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作家和前法國共產黨黨員,出名於法國,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
  • 《了不起的蓋茨比》——談20世紀美國女性社會地位為何發生轉變?
    菲茨傑拉德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偉大的小說家,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描寫了美國夢的主題,其中重要的女性人物黛西和梅特爾具有不同等級的特點,但它們有共性,都具有當代的獨立性。
  • 從泥土中綻放生命之花——雕塑家朱照林的藝術人生
    年少時的朱照林對毛澤東青年時代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浪漫主義情懷尤為欽佩,12歲那年就用木炭條描繪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巨幅畫像,展示出一個不平凡少年的藝術天賦。  青少年時期萌發的「毛澤東情結」伴隨著朱照林的整個藝術生涯,創作毛澤東系列雕塑作品成為他心中的夢想,塑造毛澤東各個時期的光輝形象成為他藝術生涯裡的主要選題。
  •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電影往往被世人認為是男人為主導的領域,就如同當年建築設計領域被認定為以男人為主的創作世界,直到「紙上設計師」扎哈·哈迪德榮獲建築界奧斯卡——普利茲克獎,女性設計師鋒芒畢露,在男性領域佔了一席之地。同樣的,在電影界有很多女性導演用她們敏銳的觸覺、獨特的視野、尖銳的話題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例如有我們較為熟悉的許鞍華、徐靜蕾、張艾嘉等。
  • 永恆的「生命之花」(組圖)
    誰能想到,這尊雕塑不是用我們熟悉的木、銅、鐵、石膏等材料雕塑而成的,它是用汶川地震中遇難同胞小姐妹的骨灰雕刻出來的一朵真正的「生命之花」!  它的作者名叫舒勇,是一位活躍在行為藝術、油畫、建築、電影、新媒體等眾多領域裡的著名藝術家。2006年,他曾與陳逸飛、陳丹青、趙半狄等5人同時榮獲「時代藝術家大獎」。
  • 生命之花圖案,蘊涵自然宇宙奧秘,外星人都很重視!
    首先我想請你花5秒時間凝視一幅獨特的圖案——生命之花——一個你可能第一次見到的符號,也可能你與這個圖案早就是老相識,深深體會到它蘊涵的神聖力量!在看完幾遍德隆瓦洛所寫的《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我想我還是有能力把我對生命之花圖案的理解寫出來。生命之花是如此之神聖,它的每一部分都不曾多餘。我們先來看看生命之花最初的形成過程——從第一個圓開始不斷旋轉,它是我們所在宇宙的創造開端,與《聖經》所講創造世界的過程一一對應!
  • 心靈意象畫:人體的生命之花
    被譽為中國繪畫「靈性派的開拓者」的47歲畫家兼作家韓金英,從8月到10月,在北京宋莊原創藝術博覽中心舉辦「生命本元——韓金英的心靈意象油畫展」。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在宋莊舉辦油畫展了,去年7月,韓金英就舉辦了名為「體驗內丹」的畫展,提出「心靈意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