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還是女權?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的女性紋身歷史|百家故事

2021-01-21 不易君子

題/叛逆還是女權?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女性紋身的歷史

文/孤城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大多數人認為女性紋身是一種相當現代的文化潮流,但實際上女性的紋身有著豐富而迷人的歷史。

幾個世紀以來,埃及人,色雷斯人,毛利人的婦女身上都有紋身。

在埃及,紋身與免受痛苦和致命的分娩聯繫在一起。色雷斯婦女的紋身表達了一種力量與吸引力。而毛利婦女的紋身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在社會地位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代紋身的發展中, 第一位女性紋身藝術家莫德,現代紋身之母米莉大膽而富有創新精神,她們把紋身作為藝術,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熱愛,開創了現代紋身之先河。

(紋身女孩)

儘管藝術形式、過程和表現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但似乎女性對紋身的愛情是持久的。

在西方,紋身是流行文化,然而在中國,社會對紋身形成了刻板的偏見。

古往今來,女性的紋身代表了什麼?叛逆?魅力?藝術?女權?還是低俗?

紋身,就不是好女孩了嗎?

(紋身女孩)

在此之前你需要了解一下女性紋身的歷史,如果你以為紋身是現代才流行起來的潮流,那麼你就錯了。

1991年,兩名德國登山遊客在義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探險,在一個1萬英尺的山谷中,他們發現了一具赤裸、扭曲、臉朝下躺在冰雪中的屍體。

這個冰人被稱為「奧茲」,它也許是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最古老的木乃伊,具有5300年的歷史。

科學家們吃驚地在冰人的身上發現了61處紋身,例如左腕刺有2顆穗子,膝蓋上刺有一個十字,並在背部刺有十條直線。

(冰人奧茲木乃伊身上的紋身圖案)

01古代有趣而迷人的女性紋身

01 埃及婦女

埃及的紋身文化從第三世紀末到如今一直存在。

在德爾巴哈裡發掘的一對第十一代埃及女性木乃伊是最有力的證據,證明在中央王國,埃及婦女是有紋身的。

斑點和鑽石的紋身圖案在其中一具木乃伊的手臂上清晰可見。

在同一地點和同一時期的埃及雕像上也看到同樣的紋身圖案,雕像上的彩繪圖案和女性木乃伊上保存下來的紋身驚人地相似。

在埃及的考古中發現了三件物品:刀,針,和小容器裡盛放的乾燥碳素。

考古學家們推測,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的紋身是把尖頭工具或針綁在紋身師的手上,用手腕的力量反覆地刺破皮膚,再把色素弄到傷口裡,從而將一個圖案刺入皮膚。

那麼古埃及婦女的紋身象徵了什麼呢?

想必當然不是「混社會的」「感情史混亂」「憤世嫉俗」「叛逆」。

在古代社會中,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育的危險可能意味著婦女身上的紋身是一種代表吉祥的符號。

它們象徵著從少女時代到女性時代的過渡,象徵著對生育的崇拜和對生命的熱愛,象徵著女性戰勝逆境的力量和與生俱來的美麗。

(雕像上的埃及女孩有著斑點鑽石形狀的紋身圖案)

02 色雷斯婦女

希臘,羅馬,色雷斯存在於我們現在所稱的東馬其頓、保加利亞東南部和土耳其部分地區。

從義大利南部出土的公元前475-425年的希臘紅色花瓶上,畫著一個色雷斯女人攻擊奧菲斯的圖像。

在這個古典花瓶上,我們可以看到色雷斯婦女有著幾何形狀的條紋紋身。

色雷斯女性的紋身存在於手臂、腿、腳踝、胸部、頸部和下巴上。有時整個手臂或腿都被一排排的圖案所覆蓋。

與我們不同,在那個時代,色雷斯的新娘需要向新郎支付彩禮或者嫁妝。

藝術史學家呂克·雷諾特(Luc Renaut)認為,色雷斯女性的紋身,象徵著色雷斯女人的力量,增加了她們的性吸引力。

(色雷斯女人攻擊奧菲斯)

03 毛利婦女

毛利人(Maoris)是紐西蘭的原住民,屬太平洋蒙古人種,許多考古學和歷史學家認為他們的來源地是庫克群島和玻里尼西亞地區。

埃爾斯登·貝斯特(ElsdonBest)是一名人種學家,他在20世紀初從圖霍部落(來自奧泰羅阿的北島)收集了詳細的毛利婦女的信息。

在他的書「UHI-毛利人」(1904年)中敘述了這樣的故事:

在有地位的毛利家族裡,最年長的人會給家族裡的晚輩紋身,這個紋身的儀式在毛利人看來是非常神聖的。

這一儀式被稱為「聖火」(Ahi Ta Ngutu),在紋身的過程中,部落中的其他人會圍繞著被紋身的人,唱一些特別的歌曲(Wakawetaanga ngutu),以緩解紋身的痛苦,並且營造一種神聖的氛圍。

紋身的圖案將由一個人的家譜決定,在身體上的哪個位置紋身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酋長的第一個女兒,應該在嘴唇和下巴上紋身。

在毛利人裡,地位較低的人不能紋身,所以紋身是吸引力和高地位的標誌。

(毛利人裡的貴族婦女)

02現代紋身的興起

紋身第一次在西方世界流行於19世紀,當時的探險家帶著許多冒險旅行的故事返回歐洲。

在這些旅程中,水手們觀察到土著男女身上的紋身覆蓋了他們的大部分身體,他們對原始的傳統非常感興趣。

於是他們帶著土著的一位嚮導回到了英國,把他介紹給了國王。

那次訪問引起了皇室和上層社會的騷動,一種新的潮流誕生了。

上層社會的女性選擇加入紋身的潮流,紋身很快就成為了社會精英的地位象徵。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母親詹妮·邱吉爾等著名女性身上也有自己的紋身,甚至維多利亞女王也有自己的紋身。

(詹妮·邱吉爾)

紋身在社會女性中的流行迅速擴大,不久,婦女們聚集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各地的客廳裡,讓藝術家們用他們新發明的電動紋身機做紋身。

許多上流社會的婦女認為紋身是女權主義者的一種姿態,她們認為紋身是在向世界表明,她們擁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

維多利亞時代的茶館裡有一股蓬勃發展的女權主義紋身風潮,但工人階級對有紋身婦女的看法卻有很大的不同。

在倫敦比較熱鬧的地方,紋身的女人性感嫵媚,但被認為是不羈放蕩的。

有婦女被綁架、被強迫紋身、被迫參加窺視表演、甚至在嘉年華會和馬戲團中表演。

(維多利亞)

01 第一位女性紋身藝術家: 莫德(Maud)

莫德(Maud)於1877年2月12日出生於堪薩斯州裡昂縣。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在馬戲團工作。

她認為呆在馬戲團裡,自己的未來毫無指望。因此,莫德十幾歲時就逃離了馬戲團。

當莫德(Maud)在1904年遇到她未來的丈夫古斯·華格納(Gus Wagner)時,她已經是著名的柔術和空中飛人表演者。

(第一位女性紋身藝術家: 莫德)

古斯是一個水手,以紋身藝術家而聞名,在一次旅途中,莫德邂逅了古斯,並完全被他覆蓋全身的紋身吸引。

莫德同意和古斯約會,條件是古斯要教會莫德如何紋身。

莫德學會紋身後,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給自己的身上做了一系列的紋身圖案。

是的,莫德和古斯很快就結婚了。在莫德和古斯結婚後,他們開始做紋身工作,併到處表演展覽。

(莫德的全家福)

隨著時間的流逝,莫德以美國第一位知名的女性紋身藝術家而聞名。

這使她在全國各地都受到歡迎,她一直做紋身工作直到1983年去世。

有意思的是,古斯雖然很想給女兒洛芙塔紋身,但是莫德禁止女兒紋身。

儘管洛芙塔長大後像父母一樣成為紋身藝術家,但她從未紋身過。

(洛芙塔舉著她媽媽莫德的照片)

02 現代紋身之母:米莉(Millie)

(現代紋身之母:米莉)

米爾德雷德·赫爾(Mildred Hull)被她的朋友們稱為米莉(Millie),被譽為現代紋身之母。

13歲那年,輟學的米莉很快加入了馬戲團,負責跳一種異國情調的舞蹈。

一位雜技表演節目的主持人告訴米莉,如果她作為一名有紋身的舞者,會賺更多的錢,每周可賺80美元。

米莉在30年代後期的一次採訪中談到了整個過程,她評論了自己被迫紋身的感覺:雖然她可以賺更多的錢,但她對此也充滿了罪惡感。

不久後,米莉放棄了雜耍表演,學習了紋身手藝,開設了自己的紋身店。

米莉經營的紋身生意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紋身工作完全由男人主導。

她擁了有自己的公司,並將紋身店發展成為成功的企業。

她革命性地創造出了仍沿用至今的明亮大膽的紋身風格,成為現代紋身的創始人。

可悲的是,她一生都飽受抑鬱之苦,1947年,米莉坐在Bowery的一家餐館服用毒藥而自殺。

(米莉為紋身店的顧客紋身)

03紋身,就不是好女孩了嗎?

在古代的西方,紋身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產物,是美麗、神秘、魅力和地位的象徵,是一種希望和寄託。

在現代西方世界,紋身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是為了取悅自己和別人,為了向世界宣示,自己擁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力和自由。

所以,紋身的圖案無論是文字抑或圖案,都是在留住記憶,使之成為人生的永恆。原本不是壞人專屬的標記。

(紋身女孩)

在西方,紋身是流行文化,然而在中國,社會對紋身形成了刻板的偏見。

比如,女性紋身就是「混社會的」「感情史混亂」「憤世嫉俗」。

男性紋身就是「幫會」,「流氓」,「不良少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身體的貞潔非常重視,《孝經·開宗明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中國古代開始就有關於紋身的記載,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押送邊疆服役或充軍,重者終身不釋。

(林衝刺配滄州道)

這些紋身時間久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這些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了負面的印象。

在黑社會幫派中,紋身是一種勇氣的表現,能得到同儕的認同,有時也是入會考驗之一,因此給人紋身是與黑道中人掛鈎的印象。

(古惑仔)

中國社會對紋身的偏見就是如此,在某乎中,群體對女孩是否應該紋身也有著激烈的討論。

一部分人認為紋不紋身是一個人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隨意地評價別人。

你可以不喜歡,不接受,但是沒必要去給出負面的評價。

雖然這個社會對有紋身的女孩充滿了偏見,但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會因為一個紋身而改變。

(紋身女孩)

然而大多數人認為,紋不紋身是你的自由,接不接受是別人的自由。

不得不承認,低俗的人身上有紋身的機率要比不低俗的人有紋身的機率大的多。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通過明顯的外在特徵來判斷一個人性質是最通俗易懂的方式。

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和趨利避害的本能,大部分人對於對方外在特徵很大機率是壞人的人,第一反應是遠離。

很多人看到紋身會敬而遠之,畢竟一個陌生人沒有精力去甄別每一個紋身者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紋身女孩)

但是既然選擇了紋身,就要有接受社會不認同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熱愛生活,真誠善良,為了留住記憶,記錄美好,或者就是覺得好看而去紋身,那麼沒人有資格單憑紋身來歧視你。

但是如果你生活混亂,叛逆不羈,想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呢?紋身就不是好女孩嗎?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王國》世子李蒼在歷史上有原型嗎?是誰呢?|百家故事

戊戌變法真相:一幫缺乏經驗的熱血青年「作」出的鬧劇|百家故事

射天懟地,單挑齊魏楚:是非君主,宋康王|百家故事

漢武帝殺人無數,為什麼獨獨不殺屢次和他抬槓的汲黯?|百家故事

相關焦點

  • 海子:生前無聞死後名,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德令哈|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只是,人世的喧囂與繁華,不管是在生前,還是死後,都與他無關。我的答案:海蒂拉瑪|百家故事叛逆還是女權?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的女性紋身歷史|百家故事
  • 一個女人為何要反女權?|百家故事
    編劇沃勒對這個故事的興趣可以追溯到小時候。她的父親是一位研究政治的學者,她從小就了解美國的政治和政府的運作。她長大後,也一直對政治戲劇感興趣,但遺憾的是,這些劇大多由男性創作,主角都是男性,女性經常以妻子、受害者等次要角色出現,她一直都想創作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政治戲劇。2013年,一位製片人向她提出了製作一部有關施拉夫利的節目。
  •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還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藝術還是低俗文學?
    ——餘華拿了諾貝爾獎,卻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對於莫言,有很大一部人真正熟悉他是因為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畢竟他是在歷史上第一個收穫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無疑開啟了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先河。
  • 紋身,被誤解的藝術?
    賈斯汀·比伯脖子後的翅膀紋身約翰尼·德普說過:「我的身體就是我的日記,我的紋身就是我的故事。」很多人也像他一樣用紋身的形式紀念自己每一階段的人生,這張紋身就是主人為了紀念因意外而死去的貓咪。不過,在開扒之前,小印還是要強調一下,雖然有的紋身很漂亮,雖然明星們也有紋身,但沒事幹別學著瞎紋!是的,你沒聽錯,紋身最初就是一門傳統藝術,古埃及人就尤其熱衷,1991年發現的冰人奧茨(Otzi the Iceman),身上就有大大小小61處紋身。
  • 日本紋身:從異端到文化潮流的蛻變,「穿」在身上的入墨藝術
    日本的紋身和他們的壽司、清酒、溫泉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歷史都很悠久,但是紋身在現在社會已經不僅僅是歷史留下來的一個文化的象徵了,它更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了現如今社會文化潮流的一個部分,走在了是社會潮流的前端。日本紋身的出現和發展原始社會時期紋身又被稱為"刺青"、"扎青",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
  • 《謀聖鬼谷子》:一部「叛逆」的歷史謀略情節劇
    《謀聖鬼谷子》:一部「叛逆」的歷史謀略情節劇 2017年04月18日 10:33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李博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童話故事的現實隱喻,《小豬佩奇》背後的女權尷尬
    和大多數的兒童動畫一樣,《小豬佩奇》雖是一部學前動畫片,其劇情卻是「現實主義題材」,其故事情節並不僅僅局限於異想天開的兒童世界,而是把成人社會與現實生活融入到故事結構中。而相較於爸爸們(男性角色)那些中規中矩的工作,媽媽們(女性角色)的工作和社會身份就顯得有些耐人尋味了,媽媽們的工作既有家庭主婦、收銀員、護士、售貨員這樣偏女性的崗位,也有公交司機、救援直升機駕駛員甚至消防員這樣理論上更適合男性的工作崗位,她們甚至還組建了一個由純女性成員組成的「媽媽消防聯盟」。
  • 口紅——是墮落還是女性的自我覺醒
    為了避免男性受到誘惑,同時保護女性安全,古希臘政府為口紅的使用制定了如下法律:妓女如果在非指定時間出現在公共場合,或者沒有塗上指定色彩(通常為酒紅色)的唇彩和化妝以區別於「普通」女性,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  美還是禁忌?選擇還是墮落?
  • 口紅背後女性的解放之路:美還是禁忌,選擇還是墮落
    而早期的希臘女性除了染髮和佩戴假髮外,幾乎不化妝,口紅那時歸屬於一個特殊階層:妓女。為了避免男性受到誘惑,同時保護女性安全,古希臘政府為口紅的使用制定了如下法律:妓女如果在非指定時間出現在公共場合,或者沒有塗上指定色彩(通常為酒紅色)的唇彩和化妝以區別於「普通」女性,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美還是禁忌?選擇還是墮落?
  • 紋身人士愈多,職場也在逐步消除紋身的汙名
    在全球的很多地方,紋身不再是社會邊緣叛逆者的專屬。這些用來記錄、銘記,或者彰顯身份認同的花紋正在一些國家變得越發普遍。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體藝術不再像以往被認為的那樣是就業的障礙。商界和政界的資深人士都有紋身,其中包括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和新聞集團執行聯席董事長拉克蘭默多克。此外,《紐約時報》前總編吉爾艾布拉姆森在後背紋了一個該報標誌性字體的「T」。英國科學家馬特泰勒將菲萊登陸器紋在了右邊的大腿上,以此表達他對羅塞塔太空項目的獻身精神。
  • 誰說上班族不能有紋身?
    紋身可以用來表現個性,或代表信念,這個詞今天已經不再專屬黑社會小混混。但即使擁有酷到沒朋友的紋身,大多數人在工作時還是會遮遮掩掩,因為在職場看來,這種藝術仍然不夠莊重嚴肅。而在線教育網站Mindvalley認為,自由與個性不該受到抑制。為了挑戰這種職場禁忌,這家公司為所有有紋身的員工拍攝了這麼一輯照片。
  • 「女權脫口秀」,是為女性表達權「脫敏」
    在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上》楊笠的梗再次出圈,也進一步固化了其「女權脫口秀」的標籤。對此,輿論評論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化。一些人把她視為「脫口秀女王」,另一些人則認為她的段子充滿了性別仇恨。「女性發聲」本身就有意義首先必須承認,我們不宜用嚴格的邏輯去審視脫口秀。
  • 《海馬星球》覃裡雯:我是如何進化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
    我們在80年代長大,讀的是經典文學和傷痕文學,莫言那批作家是沒有什么女權主義視角的。沒有話語,沒有思想工具,沒有系統的女性視角的歷史研究,來呈現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打壓、貶低和殘害,需要閱讀的積累改進這個弱點。女性的思考發展,需要現實觀察和歷史研究的支持。我在大學時代第一次讀到《第二性》,波伏娃的文本研究非常紮實,是我女性主義理論的奠基石。
  • 《三體》被美國女權批評惹爭議,劉慈欣到底有沒有歧視女性?
    文/薛丁格的猹「從美國人的角度,我覺得《三體》這本書不錯,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很有問題!」一名美國小姐姐在網上發視頻吐槽三體,被國內《三體》粉絲抨擊,但也有不少國內女權對她表示了支持。她們覺得《三體》是很有問題,作為女性看的時候會不舒服。
  • 《隱藏人物》:NASA傑出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女權
    最近Papi醬孩子沒有隨母性被批不是女權的熱搜想必大家都有了解了,今天我們也來聊聊什麼是女權Feminism。
  • 驚奇隊長的「女權」觀為何遭受抵制?
    也難怪飾演驚奇隊長的布麗拉爾森會反應這麼大,畢竟沒有任何女性願意自己的一切被這麼貶低。布麗拉爾森的選角顯然也考慮到這點,或者說就是他們特地要求「不迎合男性審美」,以塑造一個女權的代言人。至於不喜歡這個人設的女性觀眾,他們的解釋是「在男權社會呆太久,審美觀被影響」。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需要從最開始的「原點」說起了。   男權?女權?
  • 明星紋身大揭秘,情侶紋身分手了尷尬怎麼辦?
    前段時間,蔣勁夫紋花臂的照片備受爭議,去日本留學又紋這麼大面積的紋身,是真的準備退出娛樂圈嗎其實這樣的憂慮不無道理,在現有的默認制度下,明星上綜藝時,紋身不是貼膠布就是被馬賽克,演戲更可能會受影響,尤其是古裝戲年代戲但想要遮擋也不是完全沒辦法,長袖、遮瑕膏等等都可以,所以,還是有很多明星選擇跟隨自己的心意去紋身
  • 整條街最狠的黑社會才能擁有紋身?
    從案件一開始,「有前科」的劉海龍就在媒體文章中被形容為「紋身男」、「花臂哥」,潛移默化中引發了公眾對紋身的偏見,因而影響了案件定性。畢竟在不少人的認知裡,「紋身」與「不法分子」的重合度還是很高的。圖:日本黑幫成員展示紋身時下紋身被很多年輕人所喜愛,他們認為這種潮流藝術是彰顯個性的一種方式。
  • 蒙娜麗莎的微笑——「藝術的奇蹟」還是「傳播學的魔法」
    如果去教科書裡尋找這個答案,你可能需要了解藝術史中現代主義的產生,到其分支「達達主義」,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的藝術運動,反戰主義,虛無主義等等。但是,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就像語文課本裡的魯迅,準確但是遙遠。其實縱觀整個藝術史,藝術家們實際上在重複一件事情:叛逆。每一位垂名青史的藝術家,一定都發出過這樣來自靈魂的吶喊: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我偏不。於是,便有偉大藝術誕生。
  • 從郎朗結婚到警校招生,田園女權是怎樣煉成的?
    就比如已經成為自媒體歷史名宿的咪蒙:再比如已經著書立說的微博女權旗手,大V侯虹斌女士,一面指責「說別人醜」是中國人的劣根性:一面又說中國男的真tm醜:比如最近上映的電影《哥斯拉2》,某位田園女權充分利用了槓精思維,看出了正常人絕對看不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