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論社
要說近幾年中國最火的兒童動畫,非《小豬佩奇》莫屬。
這隻來自英倫、外表平平無奇甚至帶著幾分魔性的小豬,在進入中國之後短短幾年時間,迅速紅遍全國,成為近年來繼喜羊羊、熊出沒之後又一個風靡全國的兒童動漫角色。
豆瓣評分高達9.2分,足以說明這部動畫片的火爆。
其熱度甚至突破童話世界,進入了現實社會和成人世界,實現了兒童動漫文化領域中為數不多的「破圈」壯舉。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小豬佩奇已然成為中文網絡世界現象級網紅,在短視頻風行的年代,這隻小豬從線下紅到線上,從兒童世界紅到成人社會,也許那些成年人們從來沒有正經看過這部動畫片,但不妨礙她們成為佩奇的「忠實」粉絲。
只有那些跟隨自家寶寶或主動或被動看過《小豬佩奇》的寶爸寶媽們,才會若有若無地感覺到,這部主打低幼益智的兒童動畫片,似乎夾帶著一些「私貨」。
和大多數的兒童動畫一樣,《小豬佩奇》雖是一部學前動畫片,其劇情卻是「現實主義題材」,其故事情節並不僅僅局限於異想天開的兒童世界,而是把成人社會與現實生活融入到故事結構中。
在共七季將近兩百集的《小豬佩奇》裡,人物(動物)角色多達數十個,除了小豬佩奇一家,還有佩奇的朋友們和他們的家人們,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其實很簡單,而所有的爸爸們(成年男性角色)的工作也很接地氣,有普通白領,有海員,有郵遞員,有驗光師,有獸醫……充分體現了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而相較於爸爸們(男性角色)那些中規中矩的工作,媽媽們(女性角色)的工作和社會身份就顯得有些耐人尋味了,媽媽們的工作既有家庭主婦、收銀員、護士、售貨員這樣偏女性的崗位,也有公交司機、救援直升機駕駛員甚至消防員這樣理論上更適合男性的工作崗位,她們甚至還組建了一個由純女性成員組成的「媽媽消防聯盟」。
作為一部以女童視角切入的兒童動畫作品,對於一些男性觀眾來說,《小豬佩奇》在突出女性優點、宣揚正確的性別觀念、強調男女平等方面,可能顯得有些刻意了。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佩奇的父母,豬爸爸和豬媽媽的對比。
相較於粗心大意、屢屢闖禍的豬爸爸,豬家女主人豬媽媽的形象明顯要英明睿智得多。她雖只是個家庭主婦,卻比那個總是冒冒失失卻又愛逞強的豬爸爸要靠譜得多,她曾不止一次「預言」豬爸爸因小心而犯下的錯誤,更曾在一次遊樂園活動中以驚人的實力挑戰了所有不可能實現的運動項目。
而另一位並不是那麼重要的角色,兔小姐的故事,則讓觀眾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在《兔小姐的休息日》這一集中,觀眾們會看到,兔小姐這個角色,居然同時是超市收銀員、冰淇淋店售貨員、公交車司機、救援直升機駕駛員,除此之外,在其他故事線裡,兔小姐還曾經擔任過圖書館管理員、吊車司機、博物館工作人員等工作。
讓兔小姐一人身兼數職,顯然不是劇情裡的bug,而是體現出了編劇和創作者的某種特殊用意。
對於這一點,有人解讀說,兔小姐身兼多職的背後,隱藏著某種生物學上的寓意,因為兔子繁殖能力極強,出生後三四個月即可繁殖,且多胎多產、孕期短,因此《小豬佩奇》裡的兔小姐並不是一隻兔子,而是很多隻兔子的統稱。
這一略顯腦洞大開的說法,雖然有過度解讀的嫌疑,卻也不是完全的空穴來風。
畢竟,兔災一直歐美發達國家的重要自然災害之一(作為一種優質蛋白質來源,兔災自然不會發生在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欠發達國家),而將環保意識儘可能地植入到文藝作品中,向來是歐美文藝界的一種政治正確。
對於兔小姐身兼多職,另外一種解讀認為,這是一種強烈的女權主義,主創刻意塑造一個「文能接待收銀、武能救援滅火」的女性角色,其用意可想而知。
女權主義,也是政治正確。
然而,即使在許多人看來,《小豬佩奇》已經做得足夠「正確」了,但在一些角度更刁鑽、要求更嚴格的人看來,還遠不夠。
《小豬佩奇》原版即英文版就曾在英國本土引起過性別歧視爭議,在其中一集《消防車》中,提到「消防員」時使用的是fireman,而不是已經更加「準確」的firefighter,這一「紕漏」也因此被倫敦消防局和英國女權主義者公開批評和抗議。
但實際上,這一集其實講的是爸爸們燒烤失火、媽媽們充當消防隊出動救火這樣的反常規故事(畢竟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消防員都是男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反而應該被歸為是偏向於女權主義的,事實上確實曾有澳大利亞政客因此抨擊其為「狹隘的女權主義」。
這隻當紅炸子豬萬萬沒想到,在女性平權話題上,自己居然會遭受如此兩極化的批判。
作為一部少兒動畫片,《小豬佩奇》在致力於提倡男女平等、宣揚正確性別觀、打破刻板印象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從豬爸爸和豬媽媽鮮明的性格對比,到工作能力逆天的兔小姐,再到由媽媽們組成的女性消防隊……《佩奇》的主創者們已經儘可能的符合「政治正確」了,可還是不可避免地裹入爭議。
這些年來,女權主義運動風起雲湧,但對於許多深陷其中的人們來說,她們往往無意識地陷入許多誤區,其實真正的平權,並不在於誰更適合做消防員和公交車司機,而是在於,即使只是最普通平凡的家庭主婦也應該受到毫無偏差的尊重和理解,而非歧視或同情。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