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的,參觀最多,撰寫最多,歌唱最多和惡搞最多的藝術作品。「
」世界上唯一久負盛名的美女。」美國幽默作家威爾·羅傑斯評價。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畫作之一,擁有金氏世界紀錄,有史以來最高的已知保險估價。「......
這些是《蒙娜麗薩》得到的評價,這幅畫創作至今約有500多年,五個世紀以來,關於蒙娜麗薩的故事從未停止。圍繞這個史上」最強IP「誕生的繪畫,藝術,小說,音樂和電影源源不斷,其中有一些自己也成為經典。
今天,每年約有八百萬世界各地的遊客不遠千裡來到巴黎為了一睹蒙娜麗莎的芳容,粉絲遍布全球。她甚至擁有個人郵箱,每年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情書和鮮花。蒙娜麗莎式的微笑,蒙娜麗莎式神秘,不管你懂不懂畫,總能扯上點蒙娜麗莎。當人人都知道《蒙娜麗莎》,人人都可以聊到」蒙娜麗莎「時,就有了這樣的一個疑問:當我們在看《蒙娜麗莎》時,我們在看什麼?
01」惡搞「蒙娜麗莎
1883年,在一個名為「Incoherents」的法國藝術運動中,藝術家尤金·巴塔耶貢獻了一幅名為《勒喬孔代的菸斗》的作品,這是一部「增強型」的蒙娜麗莎抽著菸斗。緊隨其後,馬賽·杜尚在1919年創作了一幅名為《L.H.O.O.Q》的現成品藝術,就是那幅被畫上山羊鬍子的蒙娜麗莎,作品名稱「L.H.O.O.Q」是一個雙關語,在法語發音中意思為「她的屁股發燙」,這是一種庸俗的表達,暗示一個女人有性不安。這兩件作品大概是最早對蒙娜麗莎的「惡搞」了,現在網絡上隨處可見利用蒙娜麗莎PS的表情包和內涵圖片,其源頭也許可追溯到這裡。
巴耶塔和杜尚為什麼要「惡搞」蒙娜麗莎呢?如果去教科書裡尋找這個答案,你可能需要了解藝術史中現代主義的產生,到其分支「達達主義」,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的藝術運動,反戰主義,虛無主義等等。但是,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就像語文課本裡的魯迅,準確但是遙遠。其實縱觀整個藝術史,藝術家們實際上在重複一件事情:叛逆。每一位垂名青史的藝術家,一定都發出過這樣來自靈魂的吶喊: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我偏不。於是,便有偉大藝術誕生。
在巴耶塔和杜尚的作品中,《蒙娜麗莎》代表的是現代人的迂腐。500年過去了,人們還盯著過去的時髦,盯著一成不變的藝術和美,於是叛逆的藝術家用戲謔的方式嘲諷了傳統藝術所代表的一切。給偉大的藝術畫上鬍子和菸斗。
02「流量王」的誕生
被盜
1911年8月21日,羅浮宮的鎮館之寶——《蒙娜麗莎》被盜,隨即羅浮宮閉館一周調查,法國詩人紀繞姆受到懷疑,被捕入獄,其好友立體主義大師畢卡索也因此受牽連。經過兩年,這件驚世案件終於被破解。
盜賊是羅浮宮的僱員文森佐·佩魯賈,他是一位義大利愛國者,其認為《蒙娜麗莎》應該回到義大利。據稱佩魯賈可能由一名合伙人激勵,繪畫失竊以後,原作的複製品的身價將會大大提高。這位同謀愛德華多原本想要創作六個《蒙娜麗莎》副本在美國銷售,同時隱瞞原作位置,以此一夜暴富,可惜黃粱美夢終被戳破。
破壞
1956年12月30日,玻利維亞的一位觀眾在羅浮宮觀展時,向《蒙娜麗莎》扔了一塊石頭,導致封裝畫作的玻璃盒破裂,蒙娜麗莎肘部的顏色脫落;從此以後普通玻璃換成了防彈玻璃,蒙娜麗莎有「鐵布衫」加身。
1974年4月,這幅畫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一名婦女用紅色油漆噴塗了這幅畫,以抗議該博物館未能為殘疾人設立通道。2009年8月2日,一名俄羅斯婦女因被剝奪了法國國籍而心煩意亂,向畫作扔了一個在羅浮宮購買的杯子。
忍不住為蒙娜麗莎問一句,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創作
2003年美國作家的長篇小說《達文西密碼》出版,該作以750萬本的銷量打破當時美國小說的銷售紀錄,這部小說集合了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講述了一群人破譯隱藏在《蒙娜麗莎》這幅畫背後的密碼,和令人震驚的古老真相。
疑團
自從蒙娜麗莎問世以來,這幅的中的女人到底源自於誰已經有多種爭議,那不勒斯伊莎貝拉公主、不知名的妓女,畫家的母親,助手卡普羅蒂甚至畫家自己?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代表了什麼意思,是和善還是嘲弄?種種疑惑伴隨著這幅偉大作品,學者對其的研究從未間斷,背後的故事吸引人們不斷探索。
達·文西在當時是有名的「拖延症患者」加「鴿王」,他真正完成的作品很少,很多畫拖到最後就無疾而終了。這幅《蒙娜麗莎》的完成時間一直有爭議,歷史記錄的完成時間是1503-1506年間,但是其後十幾年達文西都在一直修改這幅畫直到他逝世。這幅畫達·文西並沒有給委託者而是一直帶在身邊,包括他從義大利被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請到羅浮宮時,這幅畫也被帶到法國,死後由弗朗索瓦一世收藏。許多針對《蒙娜麗莎》的研究表明,畫中女子最開始面部的朝向和樣子都與現在不同。
至於達·文西為何對這幅畫如此念念不忘,很多人相信是因為蒙娜麗莎就是薩萊,薩萊是達·文西的年輕男徒弟,本名卡普羅蒂,薩萊是達·文西給他取的暱稱,意為:小惡魔。據達·文西的日記記錄,達·文西對這位「小惡魔」非常寵愛,不僅為其花錢購置錦衣華服,還一直包容他的惡作劇。所以,吃瓜群眾們一直對這兩位師徒的關係保持懷疑。達·文西之所以有事沒事地給蒙娜麗莎修修改改,有可能就是在腦海中想著徒弟薩萊的樣子。
在文森佐·佩魯賈和愛德華多眼中,《蒙娜麗莎》是無價之寶,能夠帶來金錢利益。
在這些破壞藝術品的觀眾眼中,《蒙娜麗莎》又是世人的目光,向偉大的藝術品搞破壞,是一種反抗社會的宣言,可以獲得社會的關注。
而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蒙娜麗莎》背後仿佛還有更多八卦可以挖掘。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蒙娜麗莎》,不管畫中女子到底是誰,不管達文西究竟有沒有留下密碼,不論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神不神秘。不得不承認在名聲,財富,故事,歷史,神秘等等因素下,這幅畫成為世界頂級流量IP。
但是,大家還記得蒙娜麗莎是一幅繪畫作品嗎?
03達文西的創舉「漸隱法」
這是一幅尼德蘭畫派著名肖像畫家揚。·凡·艾克的作品——《戴紅頭巾的男子》。它開創了西方肖像畫最常用到的人物姿勢,四分之三側面。達·文西在這幅《蒙娜麗莎》中也選擇從這個角度描繪模特。但這卻是這兩幅畫唯一的共同點。對比這兩幅畫,就可以發現達·文西在畫中的「心機」。
撇開兩幅畫的名氣,就繪畫本身來看,你覺得哪一幅畫更真實呢?
揚·凡·艾克在描繪細節上極具耐心和觀察力,在這幅畫中,男子面部的肌肉線條,眼部和嘴角的皺紋刻畫的非常細緻。達·文西筆下的蒙娜麗莎卻恰恰相反,她的臉上沒有一絲皺紋,即便是微笑的嘴角和眼角,畫家也沒有使用線條而是通過陰影和暈染達到立體感,整幅畫是霧化的效果。
如果你有使用過手機拍照的聚焦和磨皮功能,就能理解這兩幅畫效果上的明顯差異。《戴紅頭巾的男子》更像是聚焦,放大人臉上的每一個細節,清晰而銳利;《蒙娜麗莎》更像是濾鏡和磨皮後的效果(主要是高斯模糊),人物皮膚上的細節被省略,畫面的空氣和光線質感給人朦朧寧靜的感覺。
在16世紀的義大利,沒有高斯模糊,但是有達·文西創造的漸隱法(sfumato)。這種模糊不清的輪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個形狀融入另一個形狀之中,似有還無若隱若現的意境,總是給觀眾留下想像的餘地.
在《蒙娜麗莎》中,達·文西人物安排了一片杳無人跡風景作為背景,畫中的蒙娜麗莎應該是坐在一個帶有立柱的敞廊裡,由於畫面曾被裁剪,旁邊的立柱被裁掉了。觀眾透過人物背後的窗子看向遠處未知的風景,才使得整個畫面沉浸在一種神秘感之中,連蒙娜麗莎的微笑仿佛都別有意味。
捉摸不透的面部表情,若隱若現的輪廓和柔和的顏色,未知的風景構成了這幅蒙娜麗莎的神秘感。畫家通過隱藏的細節留給觀眾足夠多的想像空間。於是,蒙娜麗莎變得生動起來。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當你看著一個人的照片時和閉上眼睛回憶起一個人時,這兩種感覺完全不一樣。當我們看到照片時反而會覺得眼前的人很陌生,但是當我們回憶起他的樣子時卻更加真實。我想這和漸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回憶裡所有的細節都被弱化,畫面是朦朧的不清晰的,但是人卻很生動仿佛就在眼前。
」在描繪自然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揚·凡·艾克更有耐心;在素描和透視的正確性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曼泰尼亞了解更多。但是,儘管他們表現自然的作品壯觀而感人,可是他們的人物形象看起來卻像雕刻而不像真人。原因可能是當我們一根線條一根線條地,一個細部一個細部地去描摹一個人物時,描摹得越認真,我們就越不大可能想到它是活生生得人,有實際的運動和呼吸。
達·文西清楚的看到了徵服自然後一個問題已擺在藝術家面前,即這些作品的形象看起來有些僵硬。雖然其他藝術家們已經實驗過各種方法來打破這個難關。例如之前我們介紹過的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他嘗試通過突出人物形象捲曲的頭髮的飄拂的衣衫,使人物輪廓看起來不那麼生硬。然而,只有達文西找到了有效的辦法。這就是:畫家必須給觀眾留下猜想的餘地。「
——《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
04神秘的微笑 和 神奇的蒙娜麗薩效應
提起蒙娜麗莎,繞不開兩個話題:神秘的微笑和蒙娜麗莎效應——即不論觀看者從哪個角度看畫,蒙娜麗莎的目光始終跟隨著觀看者。
你覺得這微笑神秘嗎?你有沒有像我一樣曾在拿著書本舉著手機從每個方向看一遍,探究所謂的蒙娜麗莎效應?
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每天約有三萬人前去觀看這幅《蒙娜麗莎》,約佔博物館本身參觀者的80%。觀眾只能站在畫作三四米以外的位置觀看這幅高度不到一米的作品,忍受著令人絕望的排隊和擁擠混亂的人群,除了拿出手機和相機拍下珍貴的一瞬,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隊伍後面的人可能連蒙娜麗莎的臉都看不清,更別說仔細探究她的笑容,求證著名的蒙娜麗莎效應。也許正是這種趨之若鶩和無法靠近的反差讓人們深信蒙娜麗莎的」神秘「。
就在去年, 比勒費爾德大學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小組已經通過科學的手段證實蒙娜麗莎效應並沒有體現在這幅畫上,即蒙娜麗莎的凝視並沒有追著觀眾跑,是人們覺得蒙娜麗莎在看他們。這實在太像你心儀的異性從你身邊經過時,你老覺得TA在看你,其實是你心理暗示希望人家看你。
在寫這邊文章時,為了搞清楚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神不神秘,眼睛到底超哪裡瞅,我盯著手機和電腦屏幕上下左右各種姿勢觀察許久,仍然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但是,當我用同樣的方式觀察那幅帶著紅頭巾的男子時發現,也會覺得畫中的男子的目光隨著我的位置移動。
那微笑神秘嗎?我的答案是:YES。但是此處的神秘不是被供在神壇當作聖物供大家幻想的神秘,而是相對於其他肖像畫的清晰細緻,達文西的漸隱法帶來的視覺效果,僅此而已。
05藝術是一面鏡子
你真的喜歡《蒙娜麗薩》嗎?
你真的覺得蒙娜麗薩的微笑神秘嗎?
你懷疑過這幅畫的偉大嗎?
馬塞爾·杜尚說:」作品的著名程度取決於被談論的次數「。
在陳丹青老師的節目《局部》中,他說:」作品有名,作品無名,取決於被印刷的次數。名作被話語權決定,傳播是話語的力量「。
《蒙娜麗莎》到底是藝術的奇蹟還是傳播學的魔法呢?大家心裡已有答案。
20世紀以來,《蒙娜麗莎》已經成為反藝術的黑洞,許多藝術家們都以」惡搞「的方式表達了抗議。
去年六月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名為《It’s Time to Take Down the Mona Lisa》(是時候把蒙娜麗薩取下了)的文章,文章中諷刺了人們對蒙娜麗莎的狂熱,批評蒙娜麗莎是安全隱患,教育的阻礙,是羅浮宮的大問題。
也許,再過些年,蒙娜麗莎會被人們淡忘,甚至去羅浮宮觀看她的行為被人們鄙夷。蒙娜麗莎也許會走下神壇,那麼下一幅被推上神壇的會是哪件作品呢?
作品不會講話。500年來,蒙娜麗莎什麼也不說只是微笑,站在畫前的人們來來回回一代又一代。是她被人們觀賞嗎?還是人們去接受《蒙娜麗莎》的審視呢?
我不同意紐約時報說羅浮宮沒有問題,而蒙娜麗莎是一個問題。有問題的恐怕不會是一個不會講話的畫。我也不覺得當媒體和輿論開始呼籲大家不要觀看《蒙娜麗莎》就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我們看不看《蒙娜麗莎》的決定權在新聞媒體手裡,那看或者不看都是一樣的,看了人多是安全隱患,不看人少是文化缺失。
藝術是一面鏡子,站在作品面前就像照鏡子,人類時常忘記自己真實的樣子,所以需要在藝術面前照照鏡子。
查資料的時候,我否定了《蒙娜麗莎》的偉大,但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得,她確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還有哪件作品能夠像蒙娜麗莎那樣看清我們呢?